海南临高“哩哩美”的发展与传承

2021-11-26 12:38车宇航
黄河之声 2021年6期
关键词:临高县衬词渔歌

车宇航

一、临高的文化生态

中国拥有三百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面积,沿海地区就有一百多万平方公里。千年古邑临高坐落在海南岛的西北部,北频琼州海峡,东部与澄迈接壤,西部和儋州相邻。临高县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渔汛期是每年三月到次年的一月份,渔港类型属于天然深水港。海岸线长达70多公里,海域面积380平方公里,临高县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路纵横、是海南的商品粮基地之一,海区内鱼虾蟹类种类繁多素有“鱼米之乡”的称谓,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渔业捕捞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海南12个市县中,临高的渔产量占全省的四分之一。①

自隋朝开始建毗善县以来,经历过几次县名的修改,直至唐玄宗开元元年更名为临高。临高“哩哩美”的历史它可以追溯到南宋绍兴年间,最早出现在临高县的新盈镇,源于新盈、调楼一带渔姑卖鱼的叫卖声是临高人民的生产、生活的长期积淀。新盈镇是海南岛的重要港口之一,新盈镇的人民利用其港口优势,出海、下南洋经商的比较多,是一个比较富足的小镇。据《临高县志》记载南宋时期临高有一位深受临高老百姓的拥戴的县令名叫叫谢渥,在任期间清廉勤政深受百姓的爱戴。临高渔业、农业连年丰收,渔村到处都回荡着妇女们的叫卖声:“卖鱼啦,大家都来买鱼啦”。可谓是“渔满仓来歌满巷”,后随着群众的集体创作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临高渔歌。解放以前临高渔民们的生活和劳动都是在船上,直到解放以后才登上岸来。俗话说“落海三分命,上岸低头行”过去的渔民地位低下,上了岸也会受到陆人的歧视。为抒发心中的苦闷,渔民劳作时就会唱起“哩呀哩哩美,哩哩个美雷伊哎,雷伊哎”。

海洋文明深深影响着渔民的生活,海洋音乐文化在中国音乐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渔歌文化的存在与地理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哩哩美”属于海岛音乐的范畴,从音乐地理学的角度讲渔歌是存在于海域空间的一种音乐歌唱性活动。孟凡玉在《关于区域音乐研究的几点思考》提到“原生性区域音乐是区域特色最鲜明的音乐,生活、生产内容大部分取决于当地的地形和地理环境”。临高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多元的海洋文化,为渔歌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临高渔民在漂泊不定的海洋中孤独求生,喜怒哀乐中诉说着捕鱼生活中的悲欢离合。“哩哩美”是临高历史变迁的“见证者”,渔歌的主题、内容、律动、旋律特征都与临高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哩哩美”的创作题材极为丰富,涉及到婚丧嫁娶、社会伦理、生产生活、历史故事。它以渔歌独特的方式承载了临高人民从古至今的文化、生活讯息。

二、哩哩美的应用场合

(一)祭祀

在古代造船和航海技术还不够成熟,因此出海捕鱼发生海难的机率也比较高。在大自然的狂风暴雨的威慑下,百姓的心目中是非常渴望得到神灵的庇护的。妈祖信仰是我国许多沿海地区共同海神信仰,妈祖信仰产生自北宋的福建湄洲,到了明代就在众沿海地区普及开来。据《莆田市志》的统计在海南妈祖庙就有41座。除了妈祖信仰外临高流行着祭海、拜龙王、祈风等祭祀活动,当地的村民就会唱起“哩哩美”,通常会通过唱吉来祈求捕鱼的人平安归来或欢庆丰收。

(二)婚嫁

在临高当地人结婚的时候都会唱“哩哩美”。不管是迎亲的途中、婚礼现场,还是新婚之夜的时候男女双方都会唱起“哩哩美”。男女双方在入洞房以后,新郎会少量饮酒,新娘会吃点自制的点心。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开始对歌、拼歌边喝酒边唱起“哩哩美”,都是即兴演唱,歌词内容与日常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其中也伴随着相互猜谜,饶有趣味。

(三)社交、娱乐

临高人喜欢同姓聚居,一个村庄往往只有一个姓氏②,临高县的风俗未婚成年男子、女子有集中居住的习惯,他们将聚居的地方分别称为“男子馆”和“女子馆”男子馆、女子馆中存有各种民族乐器。每当男子出海打渔归来的时候,女子们便以歌唱来迎接亲人。每逢丰收时节或者中秋节,青年男女喜欢到海滩去斗歌,各自演唱自己擅长的“哩哩美”。

(四)劳动

青青提出民歌是劳动人民在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口头创作出的歌曲,“口头性”、“集体性”是所有民歌的特点。汉代何休《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中有云“饮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歌唱可以纾解劳动者疲惫的身心,渔民们在日常出海、打渔、织网、晒网的时候喜欢唱哩哩美来缓解劳动的疲劳。因为劳动中号子就是人类本能的吆喝,用以振作精神、统一步调、宣泄情绪。

三、“哩哩美”的音乐形态

(一)歌词

歌唱是语言表达的延续和凝练,《毛序诗·大公》中有载“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一种民歌的存在与方言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方言的语音在歌词的音韵上可以凸显出它独有的味道,也会影响一首民歌的旋律走向。根据《临高县志》相关史料记载,临高人与壮族同属古代骆越支系,史书上称之为“俚”或“僚”。临高语属于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与壮语、布依语比较接近。③“哩哩美”的歌词,过去多用九字一句,两句为一首,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发现两句或者四句歌词不能完整表达词意,因此逐渐演变成为五字一句,四句一首。词体结构以五字、六字为主,也有增删字数而形成的长短句结构。“哩哩美”歌词常用的表现手法一般可分为三种:“比兴”、“叠句”、“直叙”。

衬词是“哩哩美”歌词的主要特点和重要标志,衬词是歌词的陪衬和点缀,也是歌词的深化。耿生廉在《浅议民歌中的衬词和衬腔》一文中提出“衬词的使用方法可分为四类:延伸式、镶嵌式、附加式、段式并列”。“哩哩美”的衬词属于延伸式,一般穿插在歌词中间,是对歌词语气的延续。衬词虽然没有词义,但是在一些作品中所表现的恰恰是感情最浓烈的地方。衬词的运用,会给民歌带来别具一格的情趣和风格色彩。衬词不仅在文学上起到美化语言、增添韵味的作用,而且对音乐形象的塑造,对作品情趣的提升,对地域风格的强化,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曲调

临高县有人偶戏唱腔“阿罗哈调”、山歌“咙吆哩调”、“朗叹调”、“拉帮调”、“唱和调”、“嗳嗬哩调”等,但是演唱最多,最为大众所熟知的还是“哩哩美调”,“哩哩美调”颇具代表性也是临高渔歌的主体。“哩哩美”的旋律起伏不大,音程跨度也多是在四度或者六度之间,少有大的音程跨越。在旋律中一般采用音阶级进的手法比较多。“哩哩美”以婚恋为题材的情歌比较多,就给人造成一种印象,“哩哩美”曲调都是非常的欢快。实际上“哩哩美”根据曲调主要分为六大类:吉歌、情歌、颂歌、猜谜、讽刺歌、怨歌。曲体结构一般为四句或六句体,多运用重头、重中、重尾句音阶为七声商、羽两调式,节奏规整、曲调婉转。

(三)节奏

“哩哩美”大部分作品节奏比较规整,律动上多轻快灵活还原了劳动时的欢快场景。节拍多为四二拍或者四四拍,四二拍的代表有曲目尤其多。如《妹呀,放风筝两个》、《水中鸳鸯对对游》、《美丽渔村好风光》等也有相当一部分“哩哩美”是散拍子,因为很多的渔歌是在劳动的时即兴创作的,在拍子上也就相对自由一点。代表曲目有《天上有条天河开路过》、《看那调协和》在一些抒情类的歌曲采用弱起或附点节奏,来表达绵延的盼君思归的情绪。

四、“哩哩美”的现状与传承

(一)“哩哩美”的生存现状

临高渔歌“哩哩美”作为中国海洋音乐的代表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研究意义,但是当前“哩哩美”的生存现况不容乐观。海南岛孤悬海外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虽然有利于“哩哩美”风格的“血统纯正”,保持了音乐风格上的原汁原味,但是不利于它的发展。外在条件的改变给渔歌发展带来了诸多现实的挑战,整个发展机制的运转显得非常的被动、滞后。受各式各样新鲜文艺作品的冲击,在传承方面想守住自己“一亩三分地”并非易事。随着老艺人的年龄增长,新一代传承人的培养迫在眉睫。从目前的传播情况来看“哩哩美”的推广度远远不够,还没有进入大众的视野。

捕捞方式发生改变。由于工业的发展、通讯的便捷、机械捕捞的兴盛,捕鱼的难度和出海的风险都大大降低。繁重的体力劳动现在可以由机器来替代了,同时也减少了渔民们集体劳动对歌的机会,传统的劳作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使根植于劳动生活的“哩哩美”在逐渐流失它传统的根脉和文化土壤。

文化环境、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生产方式的变化也带来了生活方式的改变,老一辈人捕鱼的艰辛当代的年轻人难以体会到。年轻人情感的表达方式也与父辈有所不同,自媒体时代背景下文化娱乐的形式日益多元化,吸引年轻人目光的东西越来越多。熟知“哩哩美”的多是一些临高当地的中老年人,青年人大多数都钟爱时尚的流行歌曲,除非各大音乐学院、艺术团体专业学习者,真正关注传统渔歌的人并不多。

从“哩哩美”自身来说原生创作动力匮乏,曲调上缺少灵活变通,歌词内容上也与现当代生活有所脱节,缺少专业音乐团队的发掘、整理。另一方面由于“哩哩美”它使用临高方言演唱,对于不熟悉临高方言的人来说难以听懂歌词内容,只能自己根据表演者的唱腔和情绪加以揣测。2010年6月,临高“哩哩美”入选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临高县开始组织编写“哩哩美”教材、印制“哩哩美”的光碟,并将“哩哩美”推广到校园中。另一方面临高当地也加大了“哩哩美”的宣传工作,县文化馆在学校和一些公共场合定期举办“哩哩美”的歌咏比赛,以这种形式鼓励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二)“哩哩美”的传承

经笔者调研临高“哩哩美”传承人戴志勇、许永青他们也都年近70岁。临高县剧团里最年轻的演员20多岁,他们是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团里的主力一般是40—50岁左右。可见传承人的培养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传承人年龄断档、缺少新鲜的血液注入。在传承方面大多数人依然保持着由老一辈歌手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这也限制了“哩哩美”的传播。目前“哩哩美”的传承方式有三种:一、由父辈传给下一代,这样依照血缘关系代代相传。二、师承制,师父带徒弟这样口耳相传。三、应地方政府要求专门在中小学音乐课开设“哩哩美”渔歌的教学。

音乐教育家谢嘉幸教授曾提出“让每个孩子会唱自己家乡的民歌”的倡议,据悉临高县二中已经建立了“哩哩美”培训基地。笔者认为中小学音乐教育对于临高县的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至关重要。临高各大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应当针对于本土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设置相关的课程。音乐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可以从音乐的本体和演唱技巧方面对“哩哩美”的传播起到正向的担当。

结 语

海洋音乐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蕴含着一个民族的思想和灵魂。每个民族在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下诞生了各自的生产方式,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信仰、艺术。虽然说随着科技的发展全世界人民的“距离”在逐步缩小,文化发展也表现出了趋同化,但是越是接受外来文化就越是要发掘和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哩哩美”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临高人民的文化瑰宝,蕴含着临高人民的生活、生产方式、审美趣味。“哩哩美”精品力作甚多,在当地重要的节日庆典也时有上演。但它却没有在现存的文化典籍上留下多少文字,很少被纳入大众研究视野,只能以一种代代相传的方式而存在。随着现代经济的冲击,它也越来越受到“冷落”似乎是不争的事实。长期以来,哩哩美缺少对外交流的机会,如果能够与本区域以外的其他民歌积极交流,广泛吸收别人的优秀品质,融会贯通,必将使得哩哩美推陈出新,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注释:

① 海南省临高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临高县志[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12.

② 张星,马英.临高人的文化艺术及生活习俗[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2,(04):87.

③ 王文敏,朱晓农.演化观中的临高语声调类型[J].民族语文,2020,(01):11.

猜你喜欢
临高县衬词渔歌
衬词在歌曲创作中的运用
洞庭渔歌: 在八百里洞庭湖上 放声高歌
藏族古乐谱《目意耳之喜宴》中的衬词研究
吕铮铮美术作品
海南临高:17亩被毁林地种上了沉香木
天籁之音海边来
临高县土地整治潜力分析
民歌中的衬词和衬腔
歌从海边来
赣西民歌的衬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