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路径

2021-11-26 20:37郑青华
魅力中国 2021年37期
关键词:三观高职生思政

郑青华

(天津市职业大学,天津 300406)

在社会与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才的培养是永不过时的话题,尤其是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全能型人才,更是社会与企业争相抢夺的资源。高职院校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肩负着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而学生在校期间,正是树立正确三观、价值取向、提升社会竞争力、强化政治素养的关键时期,需要学校尽可能地培育学生,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为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广大高职思政教师要深入贯彻教育改革的具体要求,充分融合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协同效应的有效发挥,遵循教育规律,落实“五育”并举,通过对课程标准、社会人才需求的深度剖析,探寻多种有效切入点,落实立德树人之重任。

一、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高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受生理遗传、生长背景、教育模式、人生经历等各有不同,其产生的心理问题类型也是错综复杂。当他们走进高职院校的进行学习的时候,因为各种原因,出现了不同的心理问题,如焦虑、自卑、挫折等,部分心理问题如果不加以改善和改正,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所以,学校想要培育学生健康心理,需要深入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原因,找出病症提出针对治疗,才能缓解学生压力,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以下就提出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

首先,学生的自我认知不够。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他们在中学阶段的学习中,大多数课程的成绩不理想,文化基础较弱,学习意志品质不足,再加上从小形成的单一性评价体验,高职生容易受到来自于成绩的打击,从而出现自卑、自我否定等心理,也会出现较为消极态度。并且,一般的高职生,他们的社会实践机会有限,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去进行自我认识,即使开始自我认识,也仅停留于生理上的,如面貌、身体等,对自己的心理特征了解不足,同时,自我调节能力不够也容易激起心理冲突。

其次,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不足。针对高职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心理相比较中小学来说,已经提升了一个档次,呈现心理快速发展,但由于还未真正成熟,情绪管理能力、意志力也没有达到稳定程度,再加上此阶段学生需要面临社会实践,人际交往范围扩大。当学生遇到突发事件时,没有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容易出现情绪波动,一部分学生会将情绪深藏心底,导致负面情绪积累发酵,导致心理危机,一部分学生的情绪会被山东,出现冲动现象,也造成不良影响。

最后,学生的意志品质较为落后。心理发展是一个艰难而又重要的历程,这必定会要求高职生有较强的意志品质去挑战自我,战胜自我。当高职生缺乏意志品质,学习上没有目标、学习规划,自觉性和主动性不足,让人感觉没有学习兴趣;生活上不能接受压力、抗挫能力低;对感兴趣的事物的坚持度不足,容易中途放弃。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利用正确三观、政治理念、高尚道德规范来影响其他人,要让他们逐渐形成社会所允许思想道德的一种社会活动。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来说,利用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指导,辅助和疏导个体心理,实现个体整体提升的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将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树立学生正确三观,培育其高尚品德以及正确的政治理念,将为社会提供高素质人才。首先,两者具有一致的教育目标。基于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希望能够为社会提供高素质人才,实现社会的健康发展。其次,两者教育内容方面具有关联性。如思政教学中“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与心理健康教学中“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思政教学中“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与心理健康教学中“大学生的恋爱心理”等,两者具有非常多的相似之处。所以,两者结合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路径

(一)强化体制上的相互衔接

作为教育的主体,高职院校有责任加强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设立了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会有相应教师来引导和普及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思想教育。然而,两者之间没有相互融合,导致心理教师无法培育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思政教师无法引导学生健康心理。基于此,高职院校需要强化体质上的无缝衔接,要让教务人员参与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共同学习思想道德建设与健康心理。只有强化体制上的相互衔接,才能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找出是思想道德问题还是心理健康问题,以此为学生提出具有建设性、针对性的意见与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自己品质,从而为社会提供一个具有高学识、高素质的人才。

(二)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融合

首先,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其心理活动的方向与主导,而价值观的形成,则是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关键所在。将思政教育渗透到心理健康教育中,为学生开展正确三观、高尚道德品质的培育,能够让高职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利用心理干预将助力学生健康成长,树立正确三观。

其次,学生心理健康,才能够深入理解社会文化,并将其内化成思想道德观念。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思政教育中,是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体现,利用最为直接的实际案例,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发展其兴趣,还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所需,并结合学生实际,寻求最佳解决策略,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实现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优化第二课堂,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为更好地实现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需要发挥思政教育的课堂作用,通过为学生创设健康的校园氛围,既强化思想教育的有效性,又能发挥出现心理教育的引导作用。对此,高职院校要优化好第二课堂,以此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例如,高职院校除了开展思政课堂之外,还可以利用选修的形式,为学生拓展第二课堂,邀请心理专家为学生答疑解惑,将思政教育与心理辅导相融合,运用多元学习模式,让学生明确心理健康标准,提高自身心理素质,能够对自我进行有效管理。另外,利用思政课堂为主导,渗透心理辅导内容,教师以实际案例、分析进行课堂实践活动,要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社会现状,提升自我认知,实现自身品质的提升。当然,第二课堂不仅仅局限于课堂,高职院校还可以为学生开展心理实践活动、心理活动月、心理健康辩论赛等,将社会热点问题渗透其中,让学生解决,并实现心理知识的内化,以此在实际走入社会中,当学生遇到类似问题,能够妥善解决,不断适应社会变化。

(四)依托互联网,建设信息化心理健康途径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着互联网的普及,也给人们带来更多的便利。网络作为传播信息的新媒介,以其海量的信息、共享的资源、个性化的内容等特点,逐渐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当前,几乎所有的高职生都有属于自己的移动网络终端,如手机、电脑、平板等,并且他们会占用大部分时间来观看这些移动网络设备。所以,为更好地帮助高职生形成健康人格、树立正确三观,高职思政教师要依托互联网,为学生建设多元信息化心理健康途径,将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放置到平台中,以最直观地体验,既强化了师生互动,帮助思政教师掌握学生的心理实时动态,以此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心理解决方案,实现学生心理的有效疏导。

例如,对于部分具有内向心理的学生来说,教师可利用好互联网平台,基于校园内网,为学生设立网络心理健康教室,让学生在网络教室中,畅所欲言,尽情释放自己的问题,教师在结合学生实际,以学生实际特点的解决方案,在网络上以平等、双向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解决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或者,教师通过校园论坛,为学生建立相互交流平台,并由心理教师实时掌握高职生的思想变化,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发现学生所独有的心理问题,并在思政教学中,对学生开展思想引导,进行解惑和疏导;或者,高校可以结合学院官网、微信公众平台、官方微博、抖音账号、校报、等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平台,学生打开平台页面之后就可以浏览心理健康相关的信息,了解校园举办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在浏览的同时对心理健康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当然,在多元信息化心理健康途径的时候,高职院校也要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以保证在专业教师的引导下,实现学生健康心理的有效培育。

总而言之,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社会和教育所关注的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从每年各高职院校爆发的心理危机事件来看,高职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他们没有深入社会生活中,生活经验及处世心理依然不成熟,但是由于思想活跃,他们的人格和三观有待进一步发展和稳定。针对高职学生这一特点,作为学生前行路上的“风向标”,高职思政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全面解读“立德树人”的文化内涵,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培育乐观向上、正确三观、自信顽强、勇于拼搏、大胆创新等具有健康心理的高质量人才。

猜你喜欢
三观高职生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三观壁画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职教强国背景下高职生理想信念培育研究
你的三观,我很喜欢
你的三观,我很喜欢
高职生开展电子竞技运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当代女高职生婚恋观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