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的改革发展分析

2021-11-26 20:37黄晨
魅力中国 2021年37期
关键词:队形舞蹈动作

黄晨

(铜仁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促使学前教育事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其中音乐舞蹈的教学质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有鉴于此,在学前教育专业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开展舞蹈教学势在必行,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选取值得品鉴的舞蹈作品进行鉴赏。教师在开展舞蹈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采用舞蹈鉴赏这一高效、积极的教学方式,对丰富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形式,以及加强学生对舞蹈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如何借助舞蹈鉴赏来促使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质量提升,成为众多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工作者首要研究的课题,因而本文对此展开探讨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一、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舞蹈鉴赏方面的专业性教材缺失

现阶段,我国很多院校开设的舞蹈鉴赏课程和开展的教学活动都达不到理想效果,其中明显不足的就是采用的专业教材不够专业、系统、科学,结果导致教学目标模糊,教学质量低下。虽然现在也有很多较为专业规范的教材,但是这些教材针对的教学对象基本上都是舞蹈专业的学生,而且教材的内容几乎都倾向于“研究式教学”。这些专业教材虽说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专业性,但是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并不适合,教材内容体现不出较强的针对性与师范性,不适合教师展开因材施教式的教学,也难以满足该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教学模式与实际的教学需求不符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舞蹈鉴赏的教学模式较为陈旧传统,教师基本上都是采取观看舞蹈表演视频、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等单一的教学方法。实际上,舞蹈鉴赏是理性和感性相互融合的一种认知活动,既要求学生能够去认真感知舞蹈表演给其感官带来的冲击,又要求其善于对舞蹈作品背后隐含的故事和内涵以及舞蹈动作表达的情感进行深入挖掘。如果学生想要通过舞蹈鉴赏来获取审美感受,那么仅靠片面的认知活动是不够的,还需要其对舞蹈具有较强的想象力、创造力、感受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等综合能力。但是目前来看,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鉴赏教学活动往往因课时安排不合理而导致课堂教学内容不够专业、全面,教师只注重舞蹈画面的展示,以及对于舞蹈的言语评价,未能充分引导学生深刻感受舞蹈动作所要传达的情感。因此,上述教学模式很难促进学生形成较强的舞蹈鉴赏能力,单一的知识讲授也致使学生难以获得情感的体验和舞蹈内涵的感悟。

二、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改进舞蹈的对策

(一)转变舞蹈鉴赏的教学模式

在教师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舞蹈鉴赏对于舞蹈教学质量的提升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基础动作,并对舞蹈动作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的理解和感悟,也要求学生对不同风格的舞蹈具有深刻的理解,并能发挥自身的舞蹈创编能力将这些风格展示出来。因此,教师在开展舞蹈鉴赏教学的过程中要利用不同题材、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舞蹈作品,教导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舞蹈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以及现实意义进行深入的认知和体会,引导学生了解舞蹈作品的创作渊源,以及舞蹈动作的形成过程,使之能够准确掌握舞蹈的表演风格;学生在此过程中则应该学会将自身的生活经验与舞蹈角色进行关联,积极参与到舞蹈活动中去,这样一来,也有利于提升自身的鉴赏能力,进而提升整体的舞蹈素养。另外,教师在进行舞蹈鉴赏教学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引导其领悟作品中所展现的艺术魅力,还要教会学生善于选择与舞蹈动作相配的音乐和道具。

(二)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以实践为导向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方式灵活多样,重视实践教学。学前教育专业不是要将学生培养成舞蹈演员或舞蹈编导,而是要培养训练有素且具有专业知识的幼儿园教师。因此,学习舞蹈的目的是提高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根据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幼儿舞蹈创编的能力。为达到这一目的,以实践为导向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灵活的教学方式,通过循序渐进的舞蹈教学让学生掌握更丰富的舞蹈素材和更规范的舞蹈动作,提高其舞蹈鉴赏能力,让其能够认识和理解舞蹈的运动特征,科学、安全地指导幼儿的舞蹈活动。由此可见,以实践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既能指引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又能为舞蹈教学的改革提供科学的具体指导。

(三)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由以下四个环节组成。环节一:创情景,明标准。教师发布任务,确定主题活动,创设学习情境,根据课前测试结果反映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编排标准。具体来说,编排要求为对接幼儿特点要准,动作队形编排要美,舞蹈表现要入情。环节二:辨音乐,析幼儿。首先,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律动热身,让学生感知音乐的结构、节奏、旋律、歌词等特点。之后,教师采用游戏的方式,如拼图游戏等帮助学生直观、快速地记忆和理解音乐各元素与舞蹈动作的对应关系。最后,教师根据幼儿舞蹈的特点在动作库中选动作并让学生尝试串联动作组合,借助实时投屏让学生进行对比演练,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环节三:学方法,编舞蹈。第一,构思情节。教师运用服装、道具、教学平台上的动画故事和沉浸式投影的渲染促使学生快速代入角色、构思情节。教师要强调“准”的要求,确保情节贴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师生共同提炼主题内容,完善团结互助、英勇无畏、兴高采烈的故事情节。第二,组织动作。学生依据情节提炼主题动作,教师示范指导,引导学生利用夸张、重复等技法完善动作。同时,教师借助队形编排软件,优化队形、实践演练、完善编排,使队形变化更清晰。第三,调动情绪。情绪、情感是舞蹈的灵魂,是学生最难把握的内容。为此,教师可以将电影人物神态与学生表演神态同框展现,一目了然地凸显神态差距。学生利用实时投屏、摄录对比等技术反复演练调整不足,利用夸张、模仿等手段,通过表情、眼神展现积极向上的情绪情感。第四,提炼方法。师生共同对教学进行总结,对主题的选择和动作、队伍的编排进行自由探讨,梳理重、难点问题,实现教学相长。

(四)突出个性化

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幼儿园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这就要求学生要掌握实用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传统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对音乐学习的需求,而将音乐教学与幼儿舞蹈进行融合,能够突出个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例如,幼儿歌曲《采蘑菇的小姑娘》的节奏欢快,展现了一个活泼可爱、勤劳自信的小姑娘的形象。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就只会机械地唱出歌曲的旋律,不能很好地体会音乐的意境。而加入舞蹈动作,教学效果就会有显著改善。教师可为“采蘑菇的小姑娘,背着一个大竹筐,清晨光着小脚丫,走遍竹林和山岗……”这段旋律配上幼儿舞蹈基本动作,如摆头、双摆手、跑跳步等,使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形象顿时映入眼帘。教师还可以为“噻萝萝萝萝萝萝哩噻萝哩噻,噻萝萝萝萝萝萝哩噻萝哩噻……”这段音乐配上旁按掌、跳踢步、击掌等舞蹈动作,将小姑娘收获劳动成果的喜悦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音乐与幼儿舞蹈的融合教学,能让学生耳目一新,提高参与度,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五)提供展示舞台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大班化现象普遍存在,使得众多学生的音乐才华受到了极大的束缚。音乐与幼儿舞蹈融合创编并进行表演,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使学生的音乐和舞蹈才能在演出中得到展示,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与自豪感。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让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为学生从学校课堂的“小舞台”踏进社会的“大舞台”奠定良好的基础[1]。

(六)根据音乐设计幼儿舞蹈队形

教师在幼儿舞蹈队形的选择和设计方面,应将音乐作为重要依据进行优化设计,在队形变换过程中,保证细致均匀,合理穿插跑位,避免在舞蹈创编中出现偏台或者拥挤的问题。另外,在舞蹈创编过程中,还应保证队形变换合理,优化舞蹈创编整体效果。教师在组织开展幼儿教学时,一般可应用椭圆形队形或者纵形队形,在舞蹈队形变换设计中,将三角形、梯形以及圆形队形作为重要基础,简化队形设计形式,使幼儿舞蹈更加流畅,展现出活泼、朝气的舞蹈效果。教师应鼓励幼儿充分发挥想象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舞蹈创编、舞蹈训练机会。舞蹈教学有一定难度,幼儿的肢体协调能力、艺术修养、舞蹈动作能力等均有一定区别,对此,教师应在生活中积累舞蹈创编元素,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并进行加工和提炼,选择幼儿喜欢的生活形式表现内容,使得幼儿在舞蹈过程中能够展现出自身想法和情感,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除此以外,有些幼儿舞蹈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对其进行化整为点处理,采用游戏化教学模式,使幼儿在参与游戏时能够逐渐掌握舞蹈动作和舞蹈技巧,在游戏中提高学习质量,掌握舞蹈基本功。

(七)鼓励幼儿参与创编

选择舞蹈动作的时候,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想法,并让幼儿和教师一起参与舞蹈动作的编排。教师在组织开展幼儿舞蹈教学活动时,可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舞蹈动作创编过程,在此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幼儿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感知能力等,帮助幼儿能够直观、形象的提升感受能力,合理控制舞蹈动作幅度,适当增加舞蹈运动量,使得幼儿能够掌握舞蹈技能,保证舞蹈动作与变化富有规律。教师在对舞蹈动作进行分析时,可选择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动作,并进行简化处理,再合理组合加工,创新幼儿舞蹈动作形式,使得幼儿在舞蹈过程中能够提高肌肉控制能力,保证身体平衡性。比如,在《葫芦娃》舞蹈创编过程中,舞蹈服装和道具对于舞蹈表现效果的影响比较大,教师在舞蹈动作的创编过程中,应重点关注舞蹈服装和道具,组织幼儿进行讨论分析,探讨对于葫芦娃表演服装以及表演道具的要求,教师应耐心倾听,了解幼儿的内心想法,与幼儿一同选择,提高舞蹈创编效果。另外,教师需为幼儿选择适宜的舞蹈动作,使所有幼儿都能够掌握独特的表达方式,为幼儿提供舞蹈创编空间,鼓励幼儿表达自身看法,提高幼儿对于各类新鲜事物的理解能力,将幼儿作为舞蹈创编的参与者。通过鼓励幼儿参与舞蹈创编中,可将舞蹈作为幼儿思维的重要载体,使幼儿能够展现出对各类事物的看法。

结束语:总之,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音乐与幼儿舞蹈的融合打破了固有的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刷新了学生心目中音乐课的概念,不仅突出了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和幼儿舞蹈课堂独有的特色,更让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充满了个性。教师在教学中应突出个性化,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幼儿舞蹈创编,提供展示舞台,使学生能够满足未来岗位的需要[5]。

猜你喜欢
队形舞蹈动作
队列队形体育教案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队形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动作描写要具体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彩练当空舞、六机楔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