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基层政府治理创新性探究

2021-11-26 20:37范雨晴尚雨婷
魅力中国 2021年37期
关键词:决策政策基层

范雨晴 尚雨婷

(湖北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一、潜在问题

(一)缺乏及时性

一方面是信息缺乏及时性,及时获得信息对于人们的正确决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信息都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过了时效价值就大幅度下降。基层政府在平日的上传下达中,由于接收决策和决策思考造成的时间差,以及决策传递的过程会有时间损耗,在与群众息息相关的事宜时很难做到提前通知,不利于最大程度维护群众的利益。另一方面是落实缺乏及时性,在一个基层政府管辖范围内涉及多个管辖区域,常见的是信息传递出去了,但是对这个过程的确认意识薄弱,是否群众都接收、是否群众行动了,往往是通知了但是在落实核查上多有不及时,尤其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接收到信息的群众,可能由此产生损失;此外,还有沟通不及时现象,沟通可以搭建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桥梁,是制定正确决策的重要来源,但是由于沟通渠道有限、沟通意识不足等问题,导致群众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关注、群众的疑虑得不到及时消除,容易产生矛盾,增加基层政府的难度。

(二)缺乏能动性

“一刀切”在基层治理过程中时有发生,“一刀切”是指不考虑特殊性,在执行政策时脱离实际,仅机械地理解上级政策,其次表现在执行政策时简单理解政策,不愿做深入思考和解读,以最粗浅的方式去执行,以最低水平和最低标准去执行政策。在落实过程中,出现相关人员冰冷的宣读上级制度与要求的情况,仅仅做到简单的传递消息,未考虑实际性、差异性去落实政策,容易激起政府与群众的矛盾,激化群众的不安情绪,使基层公信力下滑;强制性质地落实政策,缺乏能动性,如:不做进一步政策解读、不关注各家庭的需求、不考虑是否具备应有条件等,这会引起群众对政策的不理解、不配合,进而引起群众的不解,导致基层难以落实上级政策,群众难以落实上级要求;其次是,在上传下达中缺失主动性,对于上级的政策大纲在基层治理中很难结合区域自身的特性,主动去制定政策,主动去创新性的形成有利于群众的规章制度,多表现为传统的执行政策模式,这样不利于“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发展。

(三)缺乏针对性

在基层治理中,对特殊群体的温情关爱与帮扶更能彰显基层政府的大爱与服务。在大众服务下,在重要通知中,我们对特殊人群的特别通知往往很难看见,如残疾人的出行问题、空巢老人的物资与生活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文盲或半文盲群体信息接收是否有效等一系列问题,由于基层工作人数有限、工作强度较大,可能很难时刻考虑到特殊人群的利益与困难;没有单独成立专门的特殊人群服务组织,针对特殊人群开展关爱服务活动,会导致特殊人群的政治参与感降低,当基层的服务意识加强,真正走近人民身边,考虑到每个人的切身需求,基层才能够发展更好。

(四)缺乏有效性

政务公开是基层治理的重要保障,政务公开助于全面推进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全过程公开,有助于群众对于政策解读、政府回应名声、数据开放,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增强群众对政府的信任,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但是,一方面由于信息现代化,人们更加重视线上的政务公开,但是尤其在普通乡镇基层中,信息网络普及率并不是很高,中老年人对于线上政府的意识还很弱,那么仅强化线上政务弱化传统方式,可能不能做到人人知晓通知,人人收到要求,导致遗漏,带来不便;另一方面,公开内容是否有效是基层值得考虑的问题,如今,信息技术发展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众多基层政府开始网上政府的建设,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对开展的工作进行公开报道,但是公开的内容存在局限性,没有做到公开的内容大且多,公众关心什么就公开什么。对于群众关心的例如住房问题、建设问题等等,特别是基层民生问题,更多的要靠老百姓的听闻去获得消息,公开的信息与实际出现差异时,不能及时更新信息,仍然靠最初的信息去推测猜测,对于与自身息息相关的信息群众关心且担心,但是很难及时获得准确的信息,群众的疑虑不能及时消除,就容易对基层治理产生疑问。

二、应对措施

(一)提高基层政府服务性

我们深知,政府本着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式,但是在日常工作中,仍存在着诸多不足。一方面,我们要拒绝“一刀切”的懒政怠政的作风,“一刀切”所带来的危害最终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要拒绝本本主义,培养一批愿意走入群众身边的基层干部,在基层自治中要落实政策,更要解释政策本意;要执行上级决策安排,更要稳定群众心安;要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在收到上级政策时要主动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实施而不是仅仅成为政策的“扩音器”,要考虑到多数人更要考虑到少数人的难处,在重大事件面前,更要做人民与政府的纽带。另一方面,要做到真心服务,主动服务,作为政府工作者,要做到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要深知真心换真心的道理,例如,面对新冠疑似人群,考虑到他们本身的焦虑与恐慌的心理,在工作对接中要尽可能抚慰到这类人群的情绪,在完成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也要让群众获得来自政府的安全感,努力最大程度地让人民感到安心与放心,让人民觉得有依靠;此外,要传递信息更要主动落实,尤其是与人民群众生活福祉息息相关的,基层干部都要有对事情有始有终的态度,例如,自习总书记近日对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后,基层政府有开展防诈骗宣讲、下载安装国家防诈骗软件等措施,但是是否人人都了解到了防诈骗的重要性、是否大家都安装了相关软件,还需要在基层治理中增加反馈环节,在传递后走进群众中核实落实。

(二)提高信息的普及率

一方面,我们要全方位地利用好大众传媒,众所周知,网络并非人人都在使用,现实的文盲率、老龄化等问题都是需要考虑的,我们不能仅仅依靠网络去传递,更要利用好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介的重要作用,尽可能满足不同年龄层、不同需求的人的要求,只有让人们准确的了解实时变化,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对治理工作中的安排与革新也能迎来更多的支持与理解,同时当人们主动自我管理时也能减轻一线工作者的压力;一旦,少数人无法收获准确的信息,除了带来自身的恐慌外,产生的误解与抵触,也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要联合网络平台进行大范围信息推广,例如地区网络信息平台,政府要大力支持鼓励其进行信息推广与报道,引导人们正确配合工作;同时在公众号等推送平台上,要让相关的重大要求时事设置单独的板块,居于醒目的位置,让重要信息先行,要让人们都能在第一时间关注到,要让人们感受到政府的重视程度,同时,开设便捷窗口,对事件、进展都要进行宣传,要让来自政府的安全感、责任感贯穿至日常生活。

(三)发挥舆论的正确引导性

如今,网络舆论早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在重大事件发生以来,不论是温情的见义勇为故事还是负面的事件,都离不开网络舆论的各方引导,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一方面,基层政府要利用网络积极发声,从而有效稳定舆情局面。首先,政府要第一时间收集准确的信息,要发布准确完善的官方信息,拒绝虚假信息的传播引起民众恐慌;其次,信息如何公布,公布哪些内容,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在做到规范化的情况下也要保护好信息本人的身心安全,也要最小化减少涉及群众的恐慌;最后,要对不符合事实的谣言进行合理规范,确保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保护好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四)促进多方协作性

多方协作对我国构建具有现代意义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多方协作也有利于弥补主体出现的错误,多方协作亦能够减轻压力提高效益。那么首先政府应成为协作中的主导者,要成为执法主体与人民群众之间,人民与人民之间,大众传媒与民众之间的联系纽带,要做到多方联合形成合力。基层政府要听取人民群众的呼声,在听取与制定决策时在考虑现实情况的同时也要向上反映群众的需求,解决群众的困难;在执行决策时要传达决策的意义与目的,要传递上级决策者的初心,赢得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在上传下达中首先获得决策制定与执行双方的理解与体谅;同时,要做一线工作者与普通民众之间的润滑剂,要让普通公民配合工作的同时理解其工作,让一线工作者有满足感;此外政府要从资金、政策等多方面进行支持,要增加设施、设备,要将传媒与大众相结合,鼓励传播正能量,坚决遏制负能量。当形成多方合力,每个角色都能互相体谅,才能减少工作中的困难,人民群众才能获得安全感与幸福感。

(五)加强监督的有效性

为了更好地听取民意、搜集民智、聚集民心,做出正确的决策,必然离不开对基层工作的有效监督。一方面,我们要拓宽监督渠道,不仅仅是线上政务公开,开设监督服务平台,在乡镇、农村,更应该设立公告栏等用传统方式辅以现代化方式,甚至可以创新性提出新方法,可以在村民礼堂进行工作反思、汇报、讨论等等,形式多样才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才能保证尽可能多的人群对于信息进行监督;另一方面,内容的有效性,人民群众能监督什么内容、获得什么消息取决于政务公开的内容有哪些,基层应该敢于公开,公开的项目要多,从乡村建设的开展、规章制度的制定、治理情况的反馈、到预算报告,依据、目的、数量都应该公开,都应该满足群众的知情权,在条条框框的公开中获得的就是人民群众的信任与信息;其次,要创新监督方式,不仅仅是政府公开信息,群众获得数据后进行比对监督,基层政府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石,更应该走到群众中去,去倾听、去讨论、去交流,听取群众的意见或者建议,留心群众对事件或者决策的态度与反应;增加接待开放的时间,将大门敞口,要鼓励人民群众坐下来面对面的讨论与交涉,不局限于每周一次的信访日活动,要欢迎群众交流心声,当群众说出想说的,基层才能干好该干的。

三、启示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场所,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只有基层治理能力不断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才会上升;只有基层政府加强服务意识,深入到群众中去,真正了解到人民群众的担忧与需求,第一时间解决群众的困难,才能在做好各方工作的同时提高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只有群众与政府建立起了信任,治理工作才能井然有序地开展,人民群众才会深刻理解与支持。当然,我们要肯定基层治理的不懈努力,取得的硕大成果,但同时,我们要敢于拨开云雾看到其中潜在的问题,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事关整个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坚持从群众路线入手,聚焦百姓关心的事实,不断探索创新才能发展。

猜你喜欢
决策政策基层
政策
政策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基层在线
助企政策
政策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决策大数据
决策大数据
决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