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高校教育学的教学方法探究

2021-11-26 20:37彭素强
魅力中国 2021年37期
关键词:教育学课程思政思政

彭素强

(湖北理工学院师范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

一、“课程思政”渗透融入高校教育学的重要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教育学中包括了大量“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例如辩证思想、唯物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等等,都与思想知识内容不谋而合,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应当引导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切身体会教育学的哲学思想,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原则宗旨,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相关的实践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高校的“课程思政”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不管是教学形式、教学手段还是教学理念都有着较大的进步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国家”课程思政“的发展需求相差甚远。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学渗透融入“课程思政”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也是为社会培养优质人才的主要渠道和途径。

第一,“课程思政”融入高校教育学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及道德水平。教育学中本身涵盖了大量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概论等基本知识原理,能够使得学生快速掌握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基础及社会主义发展思想,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理念和综合素养,通过这样的方式,毕业生才会成为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为自身后续的创新发展夯实基础。

第二,“课程思政”融入高校教育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但学生的思想行为、逻辑理念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创新,逐渐与知识发展相脱节,久而久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日益疏远,教师不愿意了解学生的想法,甚至会出现打骂学生的不良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实现“课程思政”与高校教育学的渗透融合能够激发师范生的积极性及对教育工作的热爱之情,更为深入地理解并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及学习思路,逐渐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最终成为与时俱进的合格教师。

第三,“课程思政”融入高校教育学能够帮助师范生加强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认知。从一定意义上来讲,部分教育学教师认为“课程思政”与自身教学工作并无太大关系,或者本质上是存在矛盾冲突的,专业教学本质上是引导学生掌握自身未来职业发展所需的一系列技能技巧,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及应用能力,而“课程思政”只是形式化的东西。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必须提高教师的整体认知,使其充分意识到“课程思政”中的哲学思想是一切教学工作开展的核心和基础,也是千百年来文化发展的精华所在。

由此可见,“课程思政”与教育学的有效渗透融合能够切实推动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利用多元化的哲学思想指导教育学的实施开展,帮助师范生更为系统全面地掌握专业知识,从真正意义上明确教育行业发展的趋势现状。

二、“课程思政”融入教育学的主要教学方法及策略手段

(一)搭建健全高素质的教育学师资团队

高水平、高素质的教育学师资团队是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及效果的核心要义。在具体的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当有针对性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渗入其中,并将其作为教育学的重要课程组成部分,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的无缝衔接,加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认知,共同推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只有教师系统地掌握思政理论,具备与时俱进的意识和理念,时刻积极学习社会中先进的技术手段及教学思路,同时,高校应当建立淘汰制度及奖励制度激发教师的主动性,使其处于时刻学习的良好状态,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及教学能力,从真正意义上发挥教书育人的价值作用。具体而言,一方面,高校应当组织开展多元化的思政教学活动,鼓励教师阅读优秀文化作品,感悟其中蕴含的真理,尤其是院校中的领导干部要发挥自身的带头作用,向基层教师传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刻谨记自身使命责任,保持学习态度;另一方面,除开技能培训之外,高校还应当定期开展讲座活动,邀请校外专家学者及党校教师进入院校,提高授课教师的思政素养,在工作中坚定信念,逐渐搭建起健全高效的、高素质的教师团队。

(二)基于备课环节加强教师的“课程思政”执行力

首先,教师应当深入分析教育学的相关内容并结合教材大纲进行梳理完善。第一,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展之前就要对教学目标任务、教材内容、教学大纲、专业知识以及其中蕴含“课程思政”的内容进行透彻分析,建立起健全完善的教学框架及知识体系,明确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有效切入点,找到二者的契合之处,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有效渗透融合,教师在这样的过程中能够熟练掌握“课程思政”的主要内涵价值、教学思路及基本原理;第二,教育学的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会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向,基于此,教师应当深入市场一线,了解各个行业发展的趋势及导向,分析行业所需的哲学思想,实现理实一体化,同时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及职业规划,立足于学生群体关心爱护学生,了解其面临的主要困境并为其提供可靠的指导帮助。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鼓励学生关注社会新闻及时事热点,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其次,教师应当全面系统地了解学生。在备课时教师要的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学习能力及学习水平,了解其思维模式及行为理念,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带领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机地渗透融入“课程思政”相关内容。而对于“课程思政”教学考核评价而言,应当着重分析教师对学生情况的掌握情况,只有了解学生需求才能优化调整课堂教学模式,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思政”内容形式,使其与专业知识无缝衔接。

最后,科学合理地选择实际教学模式及方式方法。课堂教学的开展应当以教学目标任务为主导,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需求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及方式方法。具体而言,在实践教学开展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与他人的沟通协作,树立良好的合作意识,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形成积极的学习习惯。而这样的教学方法应当着重解决学生在“课程思政”中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加强对学生的积极指导。

(三)立足于课堂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的感悟体验

一方面,教师应当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及带头作用,以自身高尚的道德品质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根据相关的事件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平等互动沟通,态度积极友好,尊重学生,那么学生也会表达出极大的学习主动性;而如果教师只考虑自身感受,过于追赶教学进度,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如果教师对学生不闻不问,不干涉课堂纪律,那么久而久之,学生态度散漫,无法集中注意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首先应当转变自身的教学态度,课堂中积极向上,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兴趣爱好,雨与学生和谐相处。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利用人格魅力、积极态度成为学生的榜样,从而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使其在未来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规范自身言行举止。

另一方面,教师应当营造出良好积极的“课程思政”教学环境及氛围。具体而言,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情景教学等多元化的方式方法营造积极氛围,带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教育学相关知识。同时,教师与学生平等共处,能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教师爱岗敬业,学生也会受到良好风气的影响,逐渐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及高尚的道德品质。

(四)灵活利用课外辅导,加大“课程思政”的宣传力度

课外辅导教学模式实现了教育由课堂教学向课堂课外综合教学的发展创新。在课外辅导教学中,答疑应当是最为常见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教师基于自身的责任意识、对学生的认真负责利用自身的课余时间,随时随地地解答学生疑问。值得注意的是,答疑我们可以看作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实践和空间对教学工作的限制,教师和学生利用多元化的网络平台随时进行沟通交流,使得学生即便是在课外也能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形成核心素养。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课外答疑有效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体现出教师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的观念和态度,通过这样的方式加强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加强其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体验。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在开展教育学时,为了实现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的有效渗透融合应当搭建健全高素质的教育学师资团队,基于备课环节加强教师的“课程思政”执行力,立足于课堂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的感悟体验,灵活利用课外辅导,加大“课程思政”的宣传力度。

猜你喜欢
教育学课程思政思政
中国教育学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寻找教育学的历史逻辑
Analysis of the activation strategy of high school students’English language potential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