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暴力犯罪心理及其干预策略研究

2021-11-26 20:37付春艳
魅力中国 2021年37期
关键词:人格障碍青少年心理

付春艳

(白城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吉林 白城 137000)

当前社会虽然已经进入法治社会,但不和平、不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案例数量不减反增,不仅对青少年自身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同时还严重威胁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家庭的稳定幸福。所以,社会各界应当重视起这个问题,对青少年的这种心理进行人为干预,消除他们的这种心理,帮助他们塑造健全的人格。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祖国的未来能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一、青少年暴力犯罪心理特点

青少年一般是指年龄在11-18 岁之间的社会群体,青少年暴力犯罪是指处于这一年龄段的社会群体以强暴力量实施的犯罪行为,比如说伤害、绑架、抢劫、强奸、杀人等。近年来我国青少年暴力犯罪行为呈现出上升趋势,从认知方面来讲,青少年容易出现暴力犯罪行为是因为其心理因素发展尚不成熟。一些青少年认知有限、思维简单、人生观出现偏差,因此可能会为了追求享乐而出现狂妄的抢劫现象,或是为了哥们义气大打出手;部分青少年受因受到多媒体不良视频的影响,便会模仿成人犯罪手段进行暴力犯罪。从情感方面来讲,青少年容易激动外露,受到刺激之后便会激情爆发,无法克制自身,因而出现不顾后果斗殴事件。一些青少年为了获得物质或情感方面的满足,便会通过直接攻击他人的形式。从意志方面来讲,青少年具有易被激惹、意志力不坚等特征,哪怕外部一些微小的刺激也会导致其情绪爆发,青少年自身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弱,尤其是在受到刺激或暗示时,不能正确的辨别是非,导致自身盲从于暴力犯罪群体。从性格方面来讲,固执、敏感、暴躁、自我约束能力差等原因也会导致青少年暴力犯罪,因以上性格因素青少年在遇到人际交往矛盾、恋爱挫折时不能正确对待,往往会通过暴力形式来获取心理平衡。

二、青少年暴力犯罪者人格障碍类型

(一)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指青少年个体的行为易冲动、易被激惹、待人冷淡麻木,有非常强烈的反侦察意识。这一类青少年并不会按照社会规范行为来解决问题,因此在受到消极刺激时便会残忍反击。

(二)偏执型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障碍者具有非常强烈的主观性,固执己见,自负极端,且具有很强的报复性心理,对于他人客观正确评价难以接受,因而产生具有攻击性的行为。其对他人缺乏信任感,不能容忍他人对自身的不利评价,因而容易出现暴力性伤害、杀人等犯罪行为。

(三)爆发性人格障碍

爆发性人格障碍者自控能力较弱,可能会因一些微小的刺激便出现极端行为,因其发作行为类似癫痫,因而又别称为类癫痫性人格。其在间歇期心理状态和正常人并无区别,但在爆发时易产生攻击行为,在实施暴力时不顾后果,虽然在之后会出现后悔心理,但却并不能阻止自身再次出现暴力犯罪行为。

三、青少年暴力犯罪心理的现状

青少年暴力犯罪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青少年暴力犯罪心理产生早,但相应的研究却起步较晚,导致对这一问题还尚未出现合理的解决方案。我们一般把青少年时期界定为十一至十八岁这一发展阶段,相当于中学的教育阶段。近年来,青少年暴力犯罪事件频频发生,但发生频率只增不减,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体系重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而不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问题,导致学生缺乏生命意识,对生命的敬畏感缺失。青少年的这种暴力犯罪心理大部分表现为校园暴力事件,他们以欺负弱小为快乐,对不“服从”他们命令的学生进行威胁和殴打,伤残事件也因此频发,而这种事件的发生由最初的点发展成线,最后连成面,由小到大,愈演愈烈。

四、青少年暴力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由于青少年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呈现出尚未成熟的状态,情绪波动较大,认识问题的能力和深度不足,因而也就决定了他们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和诱惑,甚至不知道某件事情的做法是正确还是错误,导致他们最终走上了违法犯罪的不归路。

首先在身体方面,青少年还处于身体发育的生长阶段,活泼且好动,同时情绪方面表现得喜怒无常,更容易出现不良情绪,从而在冲动之下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其次是在心理方面,由于青少年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不是同步的,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往往意气风发,有远大的志气和理想,奈何现实与他们所想出现了巨大反差,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同时,老师和父母对他们的期望值都比较高,不仅管教严格,还提出了很多要求,导致青少年出现了反抗心理,并逐渐萌生出了违法犯罪的心理。

(二)客观原因

1.家庭教育缺失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氛围能对一个人的成长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社会各界的专家们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儿童的心理和家庭教育方式与犯罪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一些孩子在小的时候由于没有接受到完整的教育,如父母离异、家庭暴力等,那么这个孩子在十岁以后更容易出现叛逆心理以及暴力犯罪心理。“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说明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使上述因素都没有缺失,若家长对孩子的管教不严,任由孩子在外接触不良事物,那么也会助长孩子的这种暴力犯罪心理。所以说,家庭教育的缺失是造成青少年暴力犯罪的一个首要因素。

2.学校教育缺失

学校是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教育活动的组织机构,它也是青少年与社会进行接触的一个最重要的平台。青少年在学校的时间,与老师同学接触的时间甚至超过了与父母亲人接触的时间。我们有古语说道:“子不教,父之过”,可后面也有说过:“教不严,师之惰”,可见学校教育对青少年人格和品格的形成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近些年来,不仅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数量飙升,校园暴力也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发生着。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一些学生在遭遇校园霸凌后不敢反抗,只能默默忍受,久而久之可能会做出报复行为。这种事情的发生与学校的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但不是必然的关系,学校可能在道德与法治方面的课程教育做得还不够,对于校园霸凌事件不能及时发现,所以才会导致青少年产生暴力犯罪心理的形成。

3.社会教育缺失

虽然父母、老师、同学是青少年接触最多的人,但他们也总要走向社会,而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也是为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当前,在全球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西方的一些思想观念和行为传入了中国,对本土的文化造成了一定冲击,青少年通常无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争相模仿,导致两种思想理念产生矛盾和冲突,从而出现严重的行为危机。狭义的社会教育是指社会文化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开展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知识的教育活动,这种社会教育机构主要包括文化馆、少年宫、博物馆等,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部分青少年没有接受到这样的社会教育,也就无法形成完整的思想品格。

五、青少年暴力犯罪心理干预的策略

(一)加强心理咨询与治疗

心理咨询与治疗是一种有效解决青少年暴力犯罪问题的手段,它通过外界的干预,对青少年的反常心理进行有效的疏导,帮助他们塑造一个健康完整的自我。通常青少年出现暴力犯罪心理都是世界观价值观出现了偏差,他们对待事物的看法与常人不同甚至是错误扭曲的,所以应当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在前面已经提到过,青少年正处于一个特殊时期,想要实现自我理想却又能力不足,所以在对其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时,应当注意个体的差异性,针对他们不同的情况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案,应根据他们日常所接触到的人际关系、家庭或学校环境,分析他们在这些经历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倾向。可以通过电话咨询、面对面交流等方式让青少年与心理咨询师进行沟通,说出自己遇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再由咨询师给予他们帮助。如果是有严重心理的青少年,则选择电话沟通的方式更为妥当,这样不仅保护了他们的隐私,同时也起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二)培养青少年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控制能力

首先,要培养青少年的自我调节能力。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立性,其在出现不良心理是家反应时教师并不能做到及时对其进行指导和调节,而青少年自身的源动力则可以及时调节自身的不良心理反应,因此一定要加强对青少年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逐渐养成克制冲动、遵纪守法的行为和心理特征。在出现一些不良情绪时,青少年可通过深呼吸或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自我调节,还可通过情境、言语对自身心理活动进行影响,进一步调整自身的不良心理状态。如被言语激怒时可通过语言影响自身的心理活动,可自我暗示:我非常平静,也没有愤怒,同时努力微笑,扭转消极情绪,如青少年能够具备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就会逐渐地从被别人控制转变为自我控制。此外,青少年之所以出现暴力犯罪心理,是因为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处理问题是感性行为,而不是理性行为。比如不分青红皂白就生气,这是失去自我控制力的表现。培养自我控制能力,首先要让他们学会稳定情绪,用合理宣泄的方式将不良情绪释放出来,避免冲动的情绪。其次要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一个人接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就会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世界的看法也会不一样,会重新认识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从而开始学会自己控制自己,并不断地完善自己。最后要强化和坚定他们的意志,这是培养自我控制能力最重要的一点,要让他们选择一件有意义的事并坚持做下去,为自己树立一个可以完成的目标,这样他们会从中获得强烈的满足感。长期下去,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会得到逐渐提高,心理状态也会向一个好的方向发展。培养自我控制能力是一个长期且漫长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

结语

青少年阶段是一个特殊的成长阶段,心智发育尚未成熟的他们迫切想要向身边人和社会展示自己的存在感,同时又无法对事物做出正确的是非判断,所以导致犯罪数量直线上升,且逐渐出现了犯罪年龄低龄化的态势,这更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因此,必须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来减少甚至杜绝这种事情的发生,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人格障碍青少年心理
儿童心理虐待与自恋型人格障碍倾向的关系:成人依恋的中介作用
探究攻击型人格障碍伴抑郁症患者的人性化护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关爱青少年的胡耀邦
青少年生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三不稳”“一冲动”
心理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