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2021-11-26 20:37秦工
魅力中国 2021年37期
关键词:校企院校职业

秦工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0)

按“专业群”编制人才培养实践方案,是适应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高职院校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时代进步,各类经济带、产业带和产业集群的需求驱动高职院校重新定位。在“双高计划”等政策的有力引导之下,布局高水平专业群成为新时代我国高职教育的重点建设任务,目前已取得明显进展。高职发展逐步从原先若干重点专业的建设模式转向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重点专业群[1]。但在当前的认识与实践中,专业群建设同样也存在一些认识偏差。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高职专业群的重点建设目标,明确其发展现状与重要意义,从而把握系统推进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重难点,最终实现高职教育的“转轨、追高”。

一、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价值与意义

(一)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的新背景之下,各类交叉、融合的就业岗位不断问世。一方面,就业市场日新月异,为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更宽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产业链岗位群所辐射的新行业技术、新职业工种、新岗位结构、新就业规则等变化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标准。高职专业群建设改变了以往面向单一行业、单一岗位的职业人才发展方向,转而以培养“专多能”型的学生为人才培养目标[2]。所以,基于产业链构建专业群,有利于职业教育不断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使高职教育向培育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现代化方向发展。

(二)深化校企一体化办学关系

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要与产业链、岗位群实现有机对接,传统的专业建设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构建专业群是依托校企融合,打造复合型专业生态圈的过程。在专业群建设环境下,通过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校企双主体的办学关系进一步深化,释放出专业潜在的内生动力与院校的办学活力。系统体系构建过程中,高职院校的类型教育的办学内涵实现了丰富和发展,同时又为企业以自身资源带动推进未来人力资本储备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助力专业实现转型升级

相较于传统的专业建设,专业群建设的内涵与外延扩展,为打造特色专业提供了新的方向定位。围绕各项经济发展战略,面向当地产业集群,专业群发展为职业技术教育带来新的主题与机遇。新技术专业能够针对性地服务于技术研发创新、产业链换代升级,具备更广阔的岗位普适性和职业发展前景[3]。这种就业上的显著优势也会反过来改变学生对传统热门专业认识,吸引更多优秀学生选择核心专业,为专业培养能力的提升创造条件。

二、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问题与挑战

(一)组群逻辑关系不清,结构不够合理

组群逻辑存在问题主要体现为一些高职院校在专业群的构建之初并没有明确对应的产业领域,导致后续人才培养的目标松散笼统,不能有效指导专业建设[4]。具体而言,表现为以下三方面的工作出现问题:1)专业人才培养不符合市场人才需求规律;2)专业群的共性课程与专业个性课程建设缺乏系统、科学的设计;3)基础专业设置盲目、无序,系统性关联度低。组群逻辑关系不清导致专业群的共享性与规模化效应无从体现,妨碍了系统自我提升、融合发展的造血功能的形成。

(二)建设模式封闭,共享效能低下

由于高职院校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无论是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还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都需要校企双方密切合作。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有主动对接产业的意识,但建设模式封闭,专业群结构僵化。“清一色”的专业结构与产业链、岗位群对接时存在着诸多不适应[5]。校方作为主导,并没有建立维护双方长期稳定合作的有效机制,不能满足对合作企业提供精准服务的要求。导致行业、企业参与专业群建设的动力不足,未能有效融合双方的比较优势,形成和谐双赢的良性竞合关系。

(三)建设能力不足,竞争实力较弱

以现代职教体系来看,职业教育只有突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类型特色,才能够满足产教融合与类型教育的新要求。部分职业院校盲目照搬普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自身却不具备相应的职教资源。在经费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共享资源渠道衔接迟缓,专业课程资源库建设落后,开放性意识淡薄,“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导致按照产教融合要素组建的专业群人才培养缺斤短两,进一步拉大了高职毕业生与普通教育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实力差距。

三、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路径与模式

(一)准确把握专业群建设的逻辑性

从发展定位来看,构建专业群首先要理清产业与专业的逻辑关系,以系统化战略思维确定好群内专业的部署安排。在顶层设计上,专业群的构建要遵循学科建设的基本逻辑,充分体现人才培养、面向产业、技术创新这三大目标。从人才培养方面看,专业群建设遵循办学本源性和知识体系迁移规律,围绕核心理论、技能、素养,凸显专业建设全过程的价值引领功能,为国家发展培养优秀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要切实履行高职院校办学职责,回应求学者对自身职业发展的个性化诉求。从面向行业、企业的角度出发,专业群建设要以对接产业链、岗位群的人力资源需求为逻辑起点,切实履行高职院校的社会职责。专业设置应坚持系统设计的原则,体现科学性、整体性,与市场接轨,与产业兼容。从促进技术创新的角度来看,专业群系统要进一步形成具备自我提升、融合发展的造血功能的新生态,精细研制包含创新内容的微课课程组,为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以适应未来新职业岗位需求打下良好基础[5]。

(二)办好校企融合,实施双元育人

近年来,政府主管部门不断下方支持专业群建设的“红利”,为专业群有效运行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生态环境。为确保各项政策的顺畅执行,应由政府部门牵头,落实校企双主体,打造“政、校、企”协同的一体化人才培育体系。以校企双主体为核心就是要以校企合作产业学院为载体,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将教学、培训、科研紧密融合。学校主导基础教学和科研创新,企业投放社会资源,完善实训基地、科研平台等教育基础设施,合作共同体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教学资源、开展教学与培训。针对目前教学运行管理体制与企业市场组织管理之间存在的分割现象,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成立专业的管理队伍,探索与产业学院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

(三)强化专业核心能力,融通专业特色技能,

随着“1+X”证书制度的深入推进,高职院校应与时俱进,开发“1+X证书”特色专业课程。首先,开发体现专业优势的课程群组主要依托院校的师资力量,应通过“双派双引”、“引派结合”,主动对接生产过程。在此基础上,培养更多“双师型”教师,打造一只具备课程研发能力的教师团队,共研专业课程项目,提高核心专业课程的水准[6]。其次,应发挥职教联盟的积极功能,挖掘与梳理群内专业课程的独特优势,整合专业群内各专业教学资源,建设支持智慧共享的课程体系,促进职业教育机构之间优质教育资源的最佳配置。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教学资源整合与共享情况进行分析,推进教材开发和教法更新。最后,应积极引入行业龙头企业参与证书培训认证工作,提高职业技能与产业链技术技能标准与岗位规范的适配性,提高行业企业对等级证书的认可度。

(四)以赛促学,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依托校企现代化生产性实训基地,组织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为有创业意愿、有专业基础的学生提供优质的创业服务。推动各类技术研发平台开放实训设备、优质实训课程、校企师资资源,为学生营造创新创业的活跃氛围,提高其参加挑战杯、互联网+等国内创新创业大赛的积极性。以合作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研发、产品制造为主题,设计“线上线下”混合式比赛项目,以赛促学,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工匠精神的思政教育。在技术研发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成果转化过程中体验到专业知识的应用性,帮助学生了解自身不足,及时拾遗补缺[7]。此外还能够满足学习者对所学技能的多样化期望,从而增加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动机,提高自身的“创客”意识。

四、结语

从专业建设过渡为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主动顺应“时势必然”的重要策略。高职教育链通过核心专业的带动和专业之间的依赖、促进能够形成合力,更好地对接产业链。高职教育主体应肩负起专业群发展重要使命,以整体规划的系统思维加强核心专业统领若干专业的生态化专业群的结构与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处理好学生成长、成才的个性化职业发展需求与当地经济与业态发展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关系,培养更多高质量标准的复合型人才,凸显职业教育面向外部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和功能。

猜你喜欢
校企院校职业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职业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