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20世纪50到60年代的辽宁舞蹈创作

2021-11-26 20:37李雨桐
魅力中国 2021年37期
关键词:歌舞团秧歌辽宁

李雨桐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一、延安文艺精神的延续

1942年5 月,伴随着文艺座谈会在延安的胜利召开,文艺整风运动开始在全国蔓延。会议指出“文艺的目的就是为了人民大众”;鼓励文学艺术界人士深入人民生活进行创作。此后,一大批舞蹈艺术家在延安精神的指引下,走上了工农兵结合的艺术创作道路,诞生了大量深入民众并展现时代的舞蹈作品。例如促进秧歌的大众化、使古老的民间秧歌重获新生并向前发展的作品《秧歌花样集锦》《大型秧歌队的基本步法与编花》;讴歌解放新生活的舞蹈作品《纺棉花》《拥军花鼓》《夫妻送粮》《东北翻身秧歌》《跑驴》《红绸舞》等。其中《跑驴》和《红绸舞》更是分别斩获了第一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银奖以及第三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金奖。在延安文艺精神的指引下,老一辈艺术家克服了千难万险的创作成果,是中国舞蹈的发展的基石,更是标杆,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各地区的舞蹈创作影响深远。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辽宁舞蹈正是在继承以国家为本位的延安精神的基础上坚持在艺术创作中的独立思考进行创作的。

二、走民族民间道路

新中国成立以后,辽宁新舞蹈运动与新中国的步伐同步而行。在积极跟随国家号召的同时,辽宁舞蹈工作者始终坚守区域民族文化,深入贯彻了以国家为本位和艺术为本位的创作原则,创作了大批既反映家国情怀、响应时代文艺号召又饱含辽宁本土特色的新舞蹈作品。例如,1949年至1952年期间,编排的《东北大秧歌》《扇子舞》《辽东大秧歌》等舞蹈,以富有本土气息的秧歌表现出劳动人民火热的激情来赞颂新中国的诞生。可以说辽宁新舞蹈运动,在“走民族民间道路”上率先迈出了一步。而从创作的特点来看,这一阶段的辽宁舞蹈创作主要是在原有民间舞蹈的基础之上剔除了一些丑态的动作语汇,还是处于“走民族民间道路”的初级阶段,属于单纯的学习民间阶段。

1951年的沈阳正处在浓烈的抗美援朝的后方,也是保卫祖国的前方。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斗争中,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创作并演出了《高射炮兵舞》《战车兵舞》《最可爱的人》《团结到胜利》《战斗的友谊》等,这些舞蹈强烈地愿军战士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打击侵略者的必胜信念,并热情讴歌了中朝人民的战斗情谊。在此期间,辽宁舞蹈在创作大批反映抗美援朝人民生活、英雄事迹的同时,也不忘积极探索民间舞蹈的舞台化。同年,受东北文化部的派遣,东北文工团去西藏采风,由少艺队整理排演了《孔雀戏水》《杜鹃舞》《拉萨踢踏舞》,同年还创作了小舞剧《打豺狼》《可爱红领巾》《毽子舞》藏族舞蹈《藏人野游》等。这标志着辽宁舞蹈创作在素材搜集与提炼上的进步。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之后,全国文工团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确定了文艺团体的总任务。会议指出要“大力发展人民的新歌剧、新话剧、新音乐、新舞蹈,以革命的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广大”,并鼓励发展剧场艺术。12 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和反对贪污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在各界积极响应决议的同时,东北人艺音乐舞蹈团创作了《打虎》等节目,少艺队创作了小舞剧《抓耗子》等节目。

1953年,舞蹈团更是邀请数十位秧歌、二人转、单鼓、太平鼓花鼓等民间艺人进团教学,后又成立了编导小组对学习成果进行创编。在此期间,创作了《东北大秧歌》《单鼓》《长穗花鼓》等舞蹈节目。其中《单鼓舞》是由清代以来流传东北地区用于祭祀的单鼓舞蹈改编而成的,是一个气氛热烈、积极向上的舞蹈。

1954年,随着东北大区的撤销,原名东北人民艺术剧院也更名为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其中的音乐舞蹈工作者并入歌舞团。1954年到1956年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歌舞团舞蹈队改编、创作了以东北二人转舞蹈、东北秧歌中的《大头和尚逗柳翠》、辽南高跷秧歌中的《叫鼓》为素材创作成的三段体舞蹈——《东北组舞》;新民间舞蹈——《小货郎》《西藏组舞》《天女散花》《在赶集路上》《风雪中的大车队》等等。其中《赶集路上》以辽宁南部的高跷秧歌为素材,以“头跷”和戏曲中的“矮子步”为基础动作,将两小伙子赶集路上发生的趣事诙谐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舞蹈《风雪中的大车队》更是通过浓郁的东北地域舞蹈风格展现了劳动人民冒着大雪赶送公粮的故事。作品中创作人员深入民间生活、抓取民间素材、展现民间故事、不忘民间地域特色。

1956年年底,第一届全国音乐舞蹈调演于北京召开,汇演期间每台晚会都要组织座谈会,辽宁代表团的舞蹈节目受到了戴爱莲先生的充分肯定。以此为标志,辽宁的舞蹈创作已经从单纯的学习继承传统转向了以民间舞蹈为素材展现时代故事的阶段,展现了舞蹈创作者在舞蹈语言以及表达内容上的自主意识与创新能力。

三、现代题材与民间传统并行

1958年大跃进时期,文化部提出“以现代戏为纲,带动戏曲全面发展的”的口号,舞蹈界响应号召提出大力发展现代题材舞蹈,并召开课“现代题材舞蹈座谈会”。为了响应号召,辽宁艺术剧院更是全年计划演出1200 场。鞍山歌舞团也深入鞍钢,响应为人民服务的号召,创作演出了大量反映钢铁工人的舞蹈作品。这一时期,还创作演出了讽刺投机取巧行为的《龟兔赛跑》,歌颂大炼钢铁的《钢水奔流》《钢化怒放》《钢龙飞舞》《炼钢人》等,警醒人们有计划过日子的《月初与月末》,讽刺迷信的《算命》,歌颂公安大跃进、讽刺不遵守交通规则的《马路杂技》等一系列既坚持深入生活,努力反映工农兵的精神面貌,又兼顾题材、体裁形式、风格多样化的现代舞蹈题材的舞蹈作品。辽宁艺术剧场更是上演了整场的现代题材舞蹈晚会。

随着大搞现代题材舞蹈理念的深入,问题也开始逐渐显现出来。首当其冲就是现代戏的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往往现代与传统不能兼顾,常常出现现代戏高潮将传统戏淹没的情况。此外由于对于“现代”的过分追求,使得一些历史神话题材和优秀民间舞蹈都消失在了舞台上。基于此背景,周恩来总理提出要“两条腿走路”的指示:“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学会两条腿走路,尤其是艺术问题上”。由此,辽宁舞蹈工作者深刻反省,总结经验,提出在创作中深入生活、反映人民、并创造更多不同题材、风格、形式舞蹈作品的工作方针。后根据此方针制定了1959年的创作计划。随后创作了神话题材的《樵夫与仙女》;新民间舞《赛会》等不同题材风格的舞蹈作品。此外还诞生了《蝶恋花》《王贵与李香香》等大型舞剧作品,标志着辽宁舞蹈创作者编导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基于1959年的创作取得的丰厚成果,舞蹈队意识到只有深入人民生活、深入民间并总结以往经验才能创作出更多高质量的舞蹈作品。于是,年底期间舞蹈队深入农村、军队、海边渔村体验生活、积累素材。在此期间创作了东北民间舞蹈风格的现代题材舞蹈《织网舞》《在果园里》《彩棉舞》等。从舞蹈风格上讲三个舞蹈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味,比如《织网舞》融合吸收了部分“南方舞”的舞蹈语汇,成功表现了渔民的劳动生活画面。舞蹈《在果园里》则运用了东北秧歌中的典型动作“颤步”来表现农村姑娘在果园劳作摘果的情景与丰收的喜悦之情。而《彩棉舞》更是巧妙地将辽宁南部秧歌中的“手绢花”融入舞蹈之中借以表现彩棉农忙的劳作日常。

这一阶段的辽宁舞蹈创作在“大搞现代题材舞蹈”后又重新回到原点,不断的深入民间、坚守传统展现了时代精神风貌的同时更是是对于本土地域文化的重新审视与思考。而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离不开周总理关于“两条腿走路”讲话的指导思想,同样也离不开辽宁舞人在指导思想下所展现出的行动力与坚守本土文化的责任感。

四、深入贯彻“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方针

1960年文代会的胜利召开,为辽宁省文艺界提供了成立省文联、省舞协的经验。不到20 天时间,辽宁省第一次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就正式开幕,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国舞蹈工作者协会辽宁分会章程草案》,由此标志辽宁舞蹈走向了一个历史新阶段。

1963年8 月,周恩来同志发表了关于音乐舞蹈工作的讲话,给广大音乐舞蹈工作者以极大地鼓舞和鞭策。为了贯彻会议中“创作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化的新舞蹈”的方针,辽宁舞蹈界响应号召创作饿了一大批优秀的舞蹈作品。例如《三千里江山》《不爱红装爱武装》《伟大的战士》等。其中《三千里江山》以富有特色的朝鲜族舞蹈动作为基础,巧妙地揉进一些汉族的舞蹈动作和队形,如圆场步、龙摆尾等,塑造了抗美援朝战火中支援志愿军的朝鲜妇女的英雄形象。此外,辽宁歌舞团的《排球健儿》《选种》,大连歌舞团的《养猪姑娘》也是同时期的优秀佳作。这一时期的辽宁舞蹈创作在新舞蹈运动的指引下其不只是在创作手段上的创新,更是体现在表现人物的“新”,讴歌了新时代、新生活。

同年,辽宁舞协在沈阳召开了省“舞蹈创作、教学座谈会”。会议以周恩来总理关于文艺工作“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为指导思想,对辽宁省过去的舞蹈创作进行了回顾,并提出举办第一届辽宁省“舞蹈观摩汇报演出”的提议。1964年,汇报演出在辽宁艺术剧场顺利上演并评选出来自辽宁歌舞团、旅大歌舞团、辽宁省朝鲜族文工团等多个团体编创的十五个优秀的舞蹈作品,展现了辽宁舞蹈工作者的创作成果,促进了辽宁舞蹈艺术的发展。通过此次会议,辽宁舞人更加认识到“三化”方针对于舞蹈的重要性,舞蹈就是要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表达各个阶层群众的情感和精神。

1964年汇演结束后,为了进一步深化辽宁舞蹈艺术的“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辽宁歌舞团又组织创作人员上山下乡体验生活,一路上创作小组与工人、农民同吃同住亲身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状态以及工人阶级的劳动精神。回团后,根据铁路工人的生活创作演出了《养路工人舞》等舞蹈,在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的影响下,歌舞团又创作了大歌舞《我们走在大路上》《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等作品。

五、结语

文艺与政治关系密切,文艺既不能脱离艺术本身的自觉性,也不可摆脱政治的他律性。新时期,辽宁舞蹈工作者更应从中吸取宝贵的经验,在全新的条件背景下探索辽宁舞蹈的发展路径,做弘扬民族与地域文化的舞蹈人,做爱国爱党的文艺工作者,共同促进新时期我国文艺事业健康、稳定、长期发展。

猜你喜欢
歌舞团秧歌辽宁
辽宁之光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同气连枝 和而不同——音乐维度下胶州秧歌与北方秧歌的对比关系研究
富平村里唱秧歌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拉萨市歌舞团迎来建团60周年
昌黎地秧歌
辽宁舰
俄要重建红旗歌舞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