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研究

2021-11-26 20:37魏沙沙
魅力中国 2021年37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传统

魏沙沙

(安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引言: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相传承,充分展现其基础性、民族性和传承性。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和总纲,贯穿中国传统价值理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结合新时代要求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键是要对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相一致,科学区别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原义、他义和今义。

一、优秀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意义

(一)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

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中,可以快速实现该教育的目标,提升学生的内在品质。大学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爱国情感、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等都是高职学生应具备的品质。教师要通过应用传统文化,丰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还要利用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影响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在历史的长河中一致处于思想引领的地位,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心中占据着有利地位,因为,有了正确的思想觉悟,才能引领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走向光明宏大的未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这是百年来不曾改变的,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历程中一直以此为中国共产党人心中的一条准绳,时刻牢记。党的百年历程必然离不开对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二)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对学生外在品质的培养,有时还会忽略道德教育。“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不足,提升了道德教育的质量。”[1]在日常教育中,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思想觉悟、个人学习和生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会有不同的差异,应该根据彼此的不同特点来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与形式,使学生个人素养与品质得到提升。强国有我在,建党一百周年的特殊时期,更应该大力发展知识型和创新性青年,不断加强自我的思想政治方面的素养。

(三)创新教学形式

在传统教学中,部分教师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将思想政治教材中描述的内容直接展示给学生。这一教学模式过于直接,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可以为学生呈现不一样的学习内容,能够为学生增加新的学习感受,使学生和老师有更好的互动,老师可以更加直观的注意到学生的动态,未来后期更好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高职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要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国传统文化意蕴非凡,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政治教学资源,是思政教师的理论阵地之一;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教师培养处于幼苗时期的青少年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大任的二十一世纪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实现教育创新,为文化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二、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的基本价值观

以“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精神要义,也是中国传统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体系中五种最重要的价值理念、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从道德性质看,“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人们应该普遍遵循的主要而非次要的价值理念、重要而非次要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被认为是五种天定的、普遍的、永恒的价值理念、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从与其他道德规范的关系看,“五常”具有根源性、决定性和主导性,是其他许多价值理念、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母德”,其他许多价值理念、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都是从其引申而来的;从历史影响看,“五常”牵动着中国古代社会价值理念、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整个体系,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推动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教化,在维护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治统治、保持社会稳定、协调人际关系、改善社会风气、锤炼民族性格和培育民族精神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历史作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视域下,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和命脉所在。文化强国,文化兴国,也是“四个自信”之一。

三、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

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法律规范是对人们行为最基本的外在约束。新时代继承创新“仁义礼智信”的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具体要求均应反映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基本精神,在价值原则、具体规范和调控方向上,均应与法律规范保持一致。如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中的“义”,并非完全遵从理性精神,有时是一种建立在个人好恶和情感发泄基础上的感情用事。如所谓的“劫富济贫”“有仇必报”等,表面上似乎符合“义”的标准,但同时往往已超越了个人的合法权限范围,冲破了法律底线。

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逻辑

(一)在批判中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经过多年的发展,历史的脚印总是那样清晰,由世俗到理性的变化充满了历史的印记。多数学者认为黑格尔的思想,标志着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对后世都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黑格尔曾经说,这个时代将是一个“用头脑思考的时代”他的思想对后世的思想界有着广泛的影响。诉说,这是一个观念创造历史的时代,他把绝对精神看作处于决定性的地位,但最终他走向了唯心主义,后来的哲学家在其基础上有所发展或者另辟蹊径。始终坚持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在各种社会思想观念中之所以能够担当指导与统率作用,是由它自身的科学性、批判性与实践性等特质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是凭空想象而来,更不是写在纸张上的一句话这么简单。马克思的“批判”一直都不是毫无意义的否定,而是在立足于实践和社会制度和文化进行的反思和关注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在于揭示世界的本质,运用知识的力量和方法,化解现实社会中的矛盾和促进人类社会科学、自然、和谐的长期发展。“批判的目的在于改变,改变现有政治和法的弊病”。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具有依赖性,这种依赖性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有所体现,生活决定意识,意识来源于生活。意识形态之所以作为理性思维发展的产物,因为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指向作用,引领者社会的发展。个体的意识形态要趋向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把个体意识形态中不积极、不科学的一部分剔除,保留科学和理性的一面。随着时间的推移,主流的意识形态也在不断地改变和发展,这里说的发展,一方面是建立在对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有一定的生产力;另一方面它意在反映社会建构主体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意识形态的内涵来源于社会基础,有力的发展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实现,不能仅靠主观臆断创造出来的,而是在一定的科学、理性的社会基础上实现的。社会意识形态多种多样,尊重意识形态多样性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正面的宣传教育与纠正不良思想作风不仅要靠强有力的打压的方式,还要在宣传方式上有所改变。改革开放四十年多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意识形态的传播途径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5G 时代得到来,国家宣传方式有线下到线上、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那么,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官方色彩、理论创新等?原因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生成与传播大都是以国家领导人、党组织、高校思政工作者等,这就促进了主流意识形态的高质量发展。

(二)在动态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多年以来,早期的意识形态已不能满足现世的社会发展和个体的意识形态。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科技的进步推动着社会高质量、高速度的稳步向前发展。客观的现实对于意识形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提出的意识形态符合当时时代的要求,对其有引领作用,但随着社会制度和现实的需要,此时的意识形态已然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时,它就会丧失自己的科学性而沦丧为虚假的、滞后以及落后的意识形态,所以要依据现实社会实践的正确判断,而不是不切实际的价值判断来指导社会。意识形态是从纯粹“应当”视角,缺少改变现存状态的正确方法论,他的人类性在根本意义上是对私利的掩盖,里唱的局限性决定这一阶级不想也不能提出科学方法论。”[2]马克思之后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把认识论合理化。今年的疫情更加深刻的让我们体会到主流的意识形态是何等的强大,虽然主流的价值观都是在保护别人,奉献自己,但是通过这次疫情,更是把人民个人的利益趋向于全体人民的利益。小我舍弃为大我而来。这种意识形态的主流价值观会在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人民的心中。它始终代表着主体阶级利益的反映,在现在的社会是以执政党的意识呈现出来。意识不决定存在,但存在决定意识,意识是被存在的。疫情体现的就是在政治信仰中体现社会价值,凝聚社会力量。任何一种意识形态都包含着现在和对未来的信仰指引。在高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下,每个人都因为社会分工的不同、社会地位的差异、知识认知度的不同,个体的思维必然会产生微妙或者巨大的差异,那么怎么样把具有差异化的意识形态聚合为一体,形成统一的力量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就需要全民族拥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撑、共通的认知力的人民来共同前进。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动态发展的同时也要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尊重客观发展的事实,在事实的基础上做出更好的发展和不断地拓宽。发展一切的生命有机物,事物的意义就在于不断的发展和创新,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不断地融入到当今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当中去,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研究都会有一定程度上的理论创新。

总结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任何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必然要紧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向前发展,做到与时俱进。就马克思看来,意识形态要注入科学的、理性的新鲜血液,不能把科学性与意识形态隔离开来。譬如,至上到下国家的大大小小事物都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指引,对国家制度和法律法规的研究、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等多方面都具有引领的作用。文化研究,它既需要文明、道德的理解,同时也有科学的意识形态的指导,在具有科学性意识形态的指导,在社会照片那个发挥它应有的力量。1895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说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3]在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来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会更具有中国特色、中国烙印。因为意识形态的发展和建设对于我国的改革建设和发展都具有长足的意义。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传统
我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