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思想在高职院校扶贫工作中的实践分析

2021-11-26 20:37张嵘
魅力中国 2021年37期
关键词:贫困户精准院校

张嵘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精准扶贫”这一概念,是习总书记于2013年10 月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来的。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脱贫攻坚在治国理政方面突出位置,围绕精准扶贫推出一系列新思想、新部署,取得了中国减贫事业的巨大成就。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应用性、职业性与灵活性等特点,在肩负研究和落实精准扶贫工作方面拥有明显的自身优势。

一、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决定其在教育扶贫中具有重要优势

办学定位引领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和专业定位,对学校发展起导向、规范与服务作用,关系着学校的整体布局与运行效率,而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更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发展方向。

其一,高职院校是地方教育扶贫的主力军。高等职业教育直接对接地方经济发展,可利用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优势,校企双方在人才、资源、资金、科技和信息能方面共通互融,着力培育当地需要的实用型人才。通过各种技能培训、文化及创业课程大力提升贫困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不断增强其学习能力和致富能力,在脱贫致富、教育扶贫方面发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主力军作用。

其二,高职院校拥有优质教学及师资资源。高职院校拥有大批双师型师资、实训教师等高技能专业人才,以及正在培育的具有初步技能的学生,拥有丰富的高素质人力、教学硬件资源和丰富的扶贫实践场域和实施路径。可通过干部与贫困户结对教育帮扶、师生到贫困地区支教等方式有效参与地方扶贫,针对地方致贫原因、资源分布特点等因素,在教育和人力方面充分发挥专家、人力、信息及科技优势,实现精准帮扶。

其三,高职院校具有教育扶贫的优势学科平台。高职院校拥有丰富的名师课堂、学术科研、实训实验场地等线上线下立体化数字网络教学资源,为精准扶贫提供更为多样的基础性保障;高效精准的大数据、互联网技术为教育精准扶贫提供了高效便捷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大大提升了教育扶贫的效率。

其四,高职院校在产业扶贫中可发挥重要作用。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路径。高职院校可把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与地方产业扶贫紧密结合起来,精准对接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以专业促产业,以产业带专业。在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的新形势下,回归“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属性,培养产业、行业所需人才,通过探索并确立有效阻止再返贫的精准扶贫服务模式,助力脱贫攻坚,为国家扶贫战略的落实做出更加卓越的贡献。在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必须“回归自身的本质属性,彰显自身的特色功能,通过探索并确立有效阻止再返贫的精准扶贫服务模式,为国家扶贫战略的落实做出更加卓越的贡献。”

二、目前高职院校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扶贫目标不明确

对于教育扶贫,高校究竟能做什么,能做好什么?这是所有高职院校要思考的问题。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对于教育扶贫应该做什么根本就不清楚,只是盲目地开展不擅长的教育扶贫工作,效仿本科院校建立一个强大的远程教育体系,然而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相比,无论是物力、财力、还是技术能力都相差甚远,照搬就变成了四不像,没有真正实现教育扶贫的目的。高职院校应该认真审视自己的定位和能力,凸显自己紧密对接地方经济发展的优势,在推进产教融合上发挥更大作用,助推产业扶贫。

其次,高职院校扶贫要弄清楚扶贫对象需要什么。没有事先针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情况进行调研,了解他们的教育扶贫需求,这种漫无目的教育扶贫行为,不完全符合扶贫对象的实际情况,容易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教育扶贫工作将受到影响。如“‘三下乡’送下去的文化、科技和卫生不符合‘三农’问题解决的现实需要,最终只能流于形式。”[3]

(二)教育扶贫特色不明显

目前我们高职院校扶贫形式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像“三支一扶”“三下乡”、教育培训、捐款捐物等形式因为简单易执行,对技术和能力要求也不高,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相应的教育扶贫效果,因而成为了高校最基本的教育扶贫途径。

很多高职院校发挥高技能人才培养、应用性技术服务的作用不突出,与其他高校趋同化,与“通知”中所明确的应根据各级各类教育的特点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做到“一区一策、一省一策”、不搞“一刀切”的要求显然相悖。[3]同时,许多高职院校往往在教育扶贫中重数量轻质量,单纯追求显“政绩”的教育扶贫手段,有的甚至直接赠钱赠物走过场,这种扶贫措施往往没有什么实际效果,教育扶贫成了形象工程。精准扶贫,高校有其独特的优势,各高校应充分发挥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创新丰富扶贫方式,精准实施教育扶贫。

(三)教育扶贫措施不精准

到目前为止,对于精准认定扶贫对象这一举措,现在国家还没有统一的审核标准,政府部门还无法准确认定其贫困程度,是一般贫困还是特别贫困,因此有少部分家庭会依托关系开具假的贫困证明,以获取补助资格,而那些没有关系的贫困家庭可能最终无法得到帮助。

对于在校贫困生,高校缺少动态关注,只是采取给与资助的方式,不少贫困生自尊心强,心理负担较重,不愿引起他人关注而放弃学校的资助,如此一来,学校的帮扶工作便很难真正落实。

三、高职院校实施精准扶贫的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精度扶贫制度,增强指导性与规范性

作为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主要落实途径之一,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其在职业教育方面的特色优势,积极投身到帮困扶贫的工作中,为精准扶贫肩负起属于自己的社会责任。为更进一步完善精准扶贫制度,提高高职院校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效,政府要发挥好自身的指导作用。针对高校教育扶贫存在的问题,应出台指导与规范的文件,特别是对针对高职院校在教育扶贫中的定位,与产教融合如何深度结合,推进产业扶贫等提出明确意见,为广大高校切实落实精准扶贫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国家以及地方政府也应“围绕高校的精准扶贫工作制定监督机制,让精准扶贫工作进入法制化轨道,及时发现该工作在落实过程中的行为失误,从而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正,以提高该工作的实效。”

(二)加强产业援助,创新精准扶贫途径和模式

高职院校应充分运用教育和技术优势,让科学技术深入农村转化成生产力。习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农村可以根据产业特点,与高职院校建立师生创业帮扶团队,组织专业学科优势,通过电商平台搭建线上营销渠道,打造扶贫特色品牌产品,既可以让学校员工吃上生态、绿色食品,同时也促进了贫困村经济发展,也为广大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扶贫先扶志,高职院校还可以针对贫困村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具备一定的谋生能力,相较于单纯的资金援助,这种有效的产业援助及技能培养为贫困村带来的脱贫效果持久性也会更强。

(三)利用大数据精准定位,落实动态化的贫困户管理

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精准扶贫也要做到与时俱进。要摒弃掉传统的调查模式,比如提交传统贫困证明、家庭情况调查表等,加强对大数据分析平台的开发,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贫困户精准资助,学校扶贫小组尽可能全面地定期采集与贫困户相关的各种数据,并对贫困户的实际情况进行排名,建立贫困户档案,将各等级的资助合理地予以真正需要的贫困户,继而达到精准扶贫的目的。

大数据精准定位,能有效对贫困户的各项状况进行实时监控,最大限度上降低扶贫偏差。

除此之外,还可以对被资助的贫困家庭建立异常预警模式。贫困户进行个人信息注册后,扶贫小组再走访村上针对相应贫困档案材料进行二次审核,最后将相应的数据汇集成数据库,并对“贫困户的消费状况、家庭经济等情况的变化其进行动态管理,随时对贫困家庭经济状况进行监督。”

(四)建立在校贫困学生心理辅导的长效机制,增强对贫困生的心理关怀

贫困学生在得到短暂的物质保障后,大部分仍存在心理贫困的隐患,主要表现在自卑、敏感的人际关系等方面,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与特点也各不相同,学校应在实际的工作中区别具体的情况,可以针对贫困学生建立心理素质档案,并对他们加以人文关怀,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对起进行跟踪辅导,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向着正常方向发展。

辅导员及任课老师平时要多关注贫困生的思想动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培养他们自强自立的意识,让他们从精神上感到富足。二级学院要设立二级心理站,全程监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应当组织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动,通过开展趣味运动会、心理情景剧等活动,让贫困生大胆展示自己,发挥自己的特长,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

对于我国传统扶贫理念来说,高职院校参与精准扶贫是一种突破和创新。既注重了贫困学生“精准培养”,又对贫困地区群众地进行了“精准服务”,深入贯彻了“育人”“助人”的理念,对于我国非常稳进落实精准扶贫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但不可否认,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目前仍然处在探索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高职院校参与精准扶贫的同时,要不断地总结扶贫经验和教训,“合理规划扶贫政策和方案,深入贯彻落实各项扶贫政策,真正做到让扶贫效益达到最大化,造福贫困地区全体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贫困户精准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金融扶贫站惠及3万贫困户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脱贫记 贫困户陈福田和何麦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