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预科生族群认同状况与教育引导

2021-11-26 20:37吴学辉
魅力中国 2021年37期
关键词:预科生族群少数民族

吴学辉

(南昌工学院,江西 南昌 330108)

族群认同是民族学和人类学等多学科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少数民族预科生是高校一支特殊的大学生族群群体。随着我国对民族教育的日益重视和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逐渐推进,对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族群认同教育引导与文化基础知识的教学显得同样重要。为了增强对少数民族预科生族群认同教育的针对性,主要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对少数民族预科生族群认同进行调查分析。

一、问题提出

族群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群体在互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族群的形成和发展可能基于共同的血缘关系和历史记忆,也可能出于后来的经济利益和文化价值等利益的需要。族群认同则是“同他群交往过程中对内的异中求同及对外的同中求异的过程”[1],并在此过程中以显示族群成员之所以为本族群成员的特殊性,体验作为本族群成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族群认同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小至家庭、班级,大至民族都可能会形成一定的族群认同,且不同层次的族群成员又可能因为职业等方面的不同而形成一定的族群认同。族群认同的影响因素并非恒定不变的,它既可能受语言、习俗等共同的客观文化因素影响,也可能受政治、经济等场景变迁的影响,也可能同时受到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共同影响。

近些年,随着国家对民族教育的日益重视和对民族交往交流的逐步推动,选择来内地就读的少数民族学生呈增多趋势。其中少数民族预科生是高校一支特殊的大学生群体,一般经过一年的政治、语文和数学等基础学科的学习合格之后便进入目标高校进行专业学习,在预科生进行文化基础学习的同时,还面临着族群认同问题。国内学术界多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进行族群认同研究,鲜有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族群认同的相关研究。王柳从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四个层面对宁夏大学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族群认同进行了调查,并从工具性和场景性等因素进行了分析[2],这对本研究是有启发和帮助的。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群体的族群认同问题,是形塑其正确的族群认同观及正确处理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的必然要求,也必将对其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意义。鉴于此,本研究以内地H 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为例,考察其族群认同状况与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策略。

二、研究结果

本研究以内地G 高校170 名少数民族预科生为被试。通过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68 份,其中包括37 名维吾尔族学生、25 名回族学生、62 名藏族学生、24 名壮族学生、20 名土家族学生。调查问卷从认知、情感和行为几方面设置了族群认同的相关问题。调查后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并结合访谈进行分析,以更为全面地把握少数民族预科生族群认同的整体情况。

(一)认知

主要考察受访者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了解程度。从对“你对本民族的风俗习惯了解吗?”这个问题的回答看,选择“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五个民族的学生的合计均在70%以上,其中维吾尔族、藏族、回族学生的占比超过90%,壮族和土家族学生的占比为70%多。从对“你对本民族的历史渊源和发展了解吗?”这个问题的回答看,选择“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五个民族的学生的合计均低于70%,其中维吾尔族、藏族、回族的占比在60%左右,壮族和土家族学生的占比在30%左右。由此粗略地看来,总体上各民族学生对民族习俗的认知要高于对民族发展历史的认知,这很可能是因为民族习俗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对此关注度更有兴趣;维吾尔族、藏族、回族学生在认知层面要强于壮族、土家族学生,这与维吾尔族、藏族、回族族群文化的传承及其长期稳定地生活在民族地区不无关联。

(二)情感

少数民族预科生族群认同体现在情感层面,主要就是作为本民族身份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以及与其他民族学生交往的意愿。从对“作为本民族一员,你有自豪感吗?”的回答看,认为“非常自豪”和“比较自豪”的,维吾尔族、藏族、回族学生的合计均在90%以上,土家族和壮族学生在70%左右。前三个民族的部分学生在访谈中表示,自身民族的婚姻、饮食和信仰等文化习俗以及本民族的文化生活氛围,对自己形成的与本民族不可割舍的民族情感有着重要关联,毕业后将会回本民族地区生活和发展。土家族的部分学生则认为,自身民族虽然也有特殊的一些婚俗和节庆等丰富多样的民族活动,但受汉文化影响较大,因为土家人的学校教育,是汉文化逐渐被土家人所接受的过程。壮族学生直言在很多文化习俗上基本上和汉族区别很小了,只有在三月三等重大节庆活动中和高考等必须确认民族身份的时候才有较强的民族身份意识,而很多时候更注重自己的国民身份,忽视了自己的民族身份,毕业后也不一定就会回本民族地区工作和生活。由此而言,民族文化的传承、延续和发展状况等因素对少数民族族群认同情感的强弱是有重要影响的。

(三)行为

少数民族预科生族群认同在行为层面的卷入情况,主要看其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饮食服饰偏好、参与民族文化习俗活动的程度及交际圈。藏族和维吾尔族学生一般在与非本民族学生交往和课堂教学时使用汉语,与本民族同学交往时基本上都使用本民族语言;壮族和回族学生基本上都不会说本民族语言,在人际交往时使用汉语交流。有本民族语言并会在与本民族成员交往时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学生,往往会在本民族交际圈里感到亲切,交往主动,交际频繁,积极趋向于本民族的情感认同,并希望得到族群内部成员的认可。没有本民族语言或基本不会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学生,通常其族群内部凝聚力不够稳固,更容易将其交际范围外拓于族际交往,因此回族和壮族学生较倾向于与汉族等其他民族交往。而回族又因为饮食和信仰等习惯经常与维吾尔族学生出入于清真食堂,就与维吾尔族学生走得近些,交往得多些,形成了彼此族群认同的天然优势。但回族学生又自有服饰穿着等民族习俗的特点,而表现出族群内部认同的相对稳定性。

难能可贵的是,无论对族内认同情况如何,各民族学生都表达了与其他民族交往的意愿,并努力通过一些途径将自己的积极族际交往意愿转化为实际行动,因为在大家看来,各族学生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要形成大家庭的和谐氛围就应加强各民族学生的互动交往,增进族际友谊。

三、对少数民族预科生族群认同的教育引导

结合以上对少数民族预科生族群认同调查分析,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对少数民族预科生族群认同进行教育引导。

在认知层面。加强少数民族预科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优秀文化认知教育,是正确有效形塑少数民族预科生族群认同的基础。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完成并将继续向前推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多姿多彩,少不了各民族文化的百花齐放,因此,对少数民族预科生进行教育引导时,要将少数民族文化置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视野中,既要使学生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性,又要看到各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一方面,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教育。应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党史等方面的教学力度,拓宽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知广度;加强民族平等和共同繁荣、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三交(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新时期的新政策和新理论的教育。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认知教育。学校应使少数民族预科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本民族身份,对本民族的历史、语言、文化和习俗等有清晰的认知,对本民族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有合理的定位。同时须使学生明确,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兴盛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构建与丰富,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将引领和推动各民族文化不断前行。唯有如此,才能奠定形塑少数民族预科生族群认同的基础。

在情感层面。加强少数民族预科生族群认同情感的培育,是形塑少数民族预科生族群认同的核心。一方面,要形塑学生对本民族的归属感。对本民族族群认同情感的形塑是外在力量和内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学校应在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活动时给予支持,给他们送温暖和祝福,并通过过举办“民族文化长廊”和“民族风情文化周”等活动营造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学生也要认识到自身是本民族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强化对本民族发展和建设的责任感。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中华民族认同的自豪感。要让学生知道,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绵不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和强起来,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和努力。也要让学生了解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交往的成功实践,唤醒各民族学生美好的集体记忆,激发学生进一步加强族际交往交流的情感内驱力。在新时期,要通过一系列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加强学生对中华民族认同感的力度,让学生感受到身处民族大家庭的温度,着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担当精神,形成身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在行为层面。加强少数民族预科生族群认同的行为实践,是培育少数民族预科生族群认同的关键。一方面,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本民族的一些活动,发挥民族学生能歌善舞、擅长民族文化才艺等方面的优势,身体力行地为本民族活动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这对传承和发展本民族文化及形塑族群内部认同是有帮助的。另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与族际交往互动活动。族群认同,本质上是在社会互动和比较中形成的,即在社会互动和比较中形成族内认同和族外认同,没有社会互动和比较,就不会有族群认同。我国的族际交往就是作为共同体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往来[3],各民族学生应该在族际交往中不断形塑自身的族群认同。如可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多民族学生联谊、民汉学生结对子帮扶、民族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使学生在多民族文化碰撞和交织的时空里,在多民族学生的交往合作中,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性和本民族文化的不可或缺性的认知,体验作为族群成员的荣耀感和作为中华民族成员的自豪感。因此,在新时代的学生应顺应各民族交往交融之大势,加强族际交往互动,推进民族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共同发展,推动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共同培育。

猜你喜欢
预科生族群少数民族
从彭阳姚河塬卜骨刻辞看西周早期西北边域族群关系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归来吧!精灵(大结局)
大作家
浅析不同层次的认同是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大作家
网络环境下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预科生导读服务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