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江西省非遗馆的可行性及意义探究

2021-11-26 20:37周美庄
魅力中国 2021年37期
关键词:江西省文化遗产物质

周美庄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江西 南昌 330019)

习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就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进行战略部署。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内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传播工作。同时,江西是非遗资源大省,非遗代表性项目数量众多,特色鲜明。在悠久的历史传承中,江西省形成了陶瓷文化、客家文化、药文化、烟花文化、傩文化、堪舆文化等特色非遗资源,在海内外具有突出的影响力。建设江西省省级非遗馆,有利于将江西省内的非遗资源集中展示和宣传,并为相关方面提供研发、文创、衍生和贸易的平台,助力江西非遗保护工作向纵深发展。

一、江西省非遗馆建设的可行性

(一)法律法规依据、政策支持。2004年我国批准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公约》第十三条专门提到了要提供非遗活动和表现的场所和空间:“为了确保各缔约国领土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弘扬和展示,应努力做到采取适当的法律、技术、行政和财政措施,以便促进建立或加强培训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构以及通过为这种遗产提供活动和表现的场所和空间,促进这种遗产的传承。”2008年《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宪章》强调文化遗产传播推广、交流展示的重要性,并明确要求:要重视对无形文化遗产部分的解读与展示。2015年实施的《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利用现有场馆、在新建公共文化设施中设立专门区域或者根据需要新建专项公共文化设施,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馆,并将其纳入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收藏、展示和传播。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和传承场所,展示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4年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和文化部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实施方案》(发改办社会[2014]949 号),提出: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同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传统表演艺术类(排演场所及相关辅助用房)、传统手工技艺类(生产传习用房、技艺展示厅和相关辅助用房)、传统民俗活动类(室外展演活动场地、小型室内展示空间、库房)。《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规划(2019—2025年)》提出:要增强非遗传承活力,开展国家非遗保护利用设施建设工程。坚持突出重点、示范引领、因地制宜、科学建设的原则,加强传统表演艺术类、传统手工技艺类、传统民俗活动类非遗展览、展示、传习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在建项目监管,推动按期完成建设工作。加强设施运营管理,创新运营方式。2021年7 月,江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的《江西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明确,“公共文化设施,是指用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建筑物、场地和设备,主要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科技馆(青少年科技中心)、纪念馆、体育场馆、工人文化宫(职工俱乐部、职工服务中心)、青少年宫、妇女儿童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馆、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职工)书屋、公共阅报栏(屏)、广播电视播出传输覆盖设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点等。”第一次将非遗馆与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共同列为江西省公共文化设施。2021年8 月《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再次明确县级以上政府要依法把非遗保护经费列入本级预算,要支持非遗基础设施建设。

(二)江西省非遗保护成效显著。近年来,江西的非遗保护工作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全省非遗依法保护、科学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88 项、省级560 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70 名、省级477 名,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3 个、省级2 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4 个、省级74 个,省级非遗研究基地20 个、传承基地25 个、传播基地43 个,省级非遗传承小镇17 个,初步构建起了符合江西省情的非遗保护体系。2019年底,由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承建的“赣鄱非遗馆”试运行,展厅位于江西省博物馆新馆三楼7 号,展区面积约为1200m2,主要对江西省内最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及十余年来江西省的非遗保护成果进行了展示。展厅试运行至今,受到省委省政府及观众的良好评价。但因空间有限,展厅仅展陈非遗代表性项目40 余个,展品150 余件,缺乏传统表演艺术类的展演剧场、排练厅,以及传统手工技艺类的生产传习用房、技艺展示厅,传统民俗活动类的室外展演活动场地、小型室内展示空间,以及相关的辅助用房或库房等。

(三)组织保障。江西省非遗研究保护中心成立于2013年10 月,为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直属全额拨款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主要负责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文化交流、宣传教育、传承传播;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及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论证、评审等工作;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技术规范、网站建设和业务培训,并指导各地开展工作。

(四)经验参照。目前,全国多个城市建设有非遗馆(展示中心)或非遗博览园,各非遗馆对外开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即将开馆,贵州省非遗博览馆、四川省、福建省非遗馆已正式开放;浙江、广东、甘肃、重庆、海南、安徽等省市已经启动省级非遗馆建设;另有上百座已建成的市、县级非遗馆。兄弟省份及有关市级非遗馆建设的成功实践,为江西省建设综合性非遗馆提供了有益经验。

二、江西省非遗馆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活态展示,提升民众非遗保护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人的价值,重视活的、动态的、精神的因素,重视技术、技能的髙超、精湛和独创性,重视人的创造力。”非遗项目主要借助人的行动才能把其价值展现出来,因此,在非遗馆中,将非遗项目(尤其是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和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进行真人、动态、行为展示,并且充分鼓励观众和传承人进行适当的互动,可以从中感受到人的创造力及其重要价值。其在发挥典藏、研究、展示、教育、娱乐等职能方面与传统博物馆又有着显著的不同。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完整地诠释与展示,可以让公众理解、欣赏、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以此来促进公众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提升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民众基础,以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长久地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服务。

(二)有利于强化民众对文化多样性观念的认知和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起来的共同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是一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体,各民族、各地区各具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多元。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并行不悖。保护非遗的核心目的,就是要促进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凝聚中华民族力量,增进民族团结,增强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有利于搭建沟通交流平台,促进互动传播。非遗从历时性来看,主要依赖世代相传保留下来,一旦停止了传承活动也就意味着死亡,因此非遗具有显著的传承传播性。非遗馆不仅可以对非遗传承人进行活态展示,还可以为其搭建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为他们定期传习授课和互动提供一个公益场所。

(四)有利于促进文化消费,提高非遗传承人经济收入。非遗馆可以建立一个文化空间,让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以文化消费的形式活起来,让传统社会的衣食住行尽可能地感染现代人,并转化为现代生活方式的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特点,其不仅包含文化价值,还包含经济价值。非遗馆可以利于场馆优势和观众源,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同时,采取展与销相结合的方式,使传承人的物质成果面向市场并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三、结语

江西省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在政策支持、组织保障、经验参照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建设一个有规模的省级综合性非遗馆的条件。建成省级综合性非遗馆,既有利于促进非遗的活态展示,提升民众非遗保护意识,又有利于强化民众对文化多样性观念的认知和肯定,有利于搭建沟通交流平台,促进互动传播,有利于促进文化消费,提高非遗传承人经济收入,等等。但已建成的非遗馆,包括江西省博物馆新馆非遗展厅,均存在着规模小、藏品单一、地域分散、尚未形成聚集效应等突出问题,不利于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展示和传播,故而江西省建设综合性的非遗展示馆迫在眉睫。

猜你喜欢
江西省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模拟成真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江西省志•审计志》顺利通过验收
考了个大的
Tough Nut to Crack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