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水族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方向

2021-11-26 18:25石玉秋
魅力中国 2021年14期
关键词:水族马尾妇女

石玉秋

(三都水族自治县文化馆,贵州 三都水族自治县 558100)

三都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全国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水族人居住在这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水族人创造了自己独特而多彩的民族文化。水族人有自己的文字、语言、服饰、历法、和节庆。这里由于交通闭塞、与外界交往甚少,这里至今仍保留着独特的人文特性和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成为祖国丰富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工作重视程度的增加,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渐渐成为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异常丰富,三都县委、县政府历来也非常重视此项工作,几年来,根据国家、省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关部署,全面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及普查保护工作,建立了十个类别涉及52 个项目的《三都水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县级名录》。

目前,三都共有“水书习俗”“水族马尾绣”“水族端节”等国家级名录3 项(水书习俗后被改为黔南州申报)、省级名录16 项、州级名录4 项。国家级传承人2 人、省级传承人5 人、州级传承人17 人、县级传承人376 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异常丰富,非遗文化产业大有潜力可挖。如何使项目得以走上“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的良性轨道。我们作了积极的探索和和实践,形成了以水族马尾绣产业为主打产业,带动水书工艺旅游产品、水族九阡酒产业及水族银饰、水族土布、水族豆浆染等层次丰满的一个产业结构状况。

一、实行生产性保护 促进项目发展

马尾绣是水族古老而独特的手工技艺,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其艺术造型丰富多彩,堪称世界一绝,被誉为中国刺绣的活化石,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水族马尾绣拥有自己独特的制作技艺与方法,产品独具特色,深受人们的青睐。但由于社会变革等方面的原因,马尾绣工艺传承出现严重断层。掌握马尾绣全面工艺、具有深厚功底的老年妇女人数极少,且年事己高。加上现代教育、升学、工作、打工潮的出现,以及工业化生产、现代文化、审美观念的冲击,导致年轻女子极少愿意学习马尾绣工艺,使得现代的马尾绣工艺制品质量和数量不断降。

近年来,三都对这些优秀的水族文化项目,进行了宣传、挖掘,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和利用,并有一定收获,特别是对水族马尾绣进行生产性保护后,成效显著,不但提高了很多水族妇女的经济收入,也改变了她们在社会和家庭当中地位,有着革命性的意义,对创造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使这个国家级项目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在水族的历史社会生活中,家庭的收入主要由男主人支配,妇女没有经济支配权,想花一分钱都只能伸手向男人要。自从马尾绣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加上三都有意识的打民族牌,加大对马尾绣等优秀项目的宣传从自给自足的生活用品转化为文化旅游品以至艺术品后,马尾绣就有了一定的市场,随着三都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升温,马尾绣的需求量也在逐步加大,很多妇女通过做马尾绣有了一定的收入,据调查,一些手工好、头脑灵活的马尾绣传承人,一个月找个四五千元的也不是什么难事,很多妇女,在家除了做一些普通的家务农活,空闲就做马尾绣,收入也要有个一千多元,在三都水族农村,一个家庭每个月能有这么一笔稳定的收入,是很了不起的,马尾绣的收入已经成为家庭的主要收入之一,比如,在中和镇的庙良村,全村200 多名妇女,几乎很少有人外出打工,妇女们已完全从农业中脱离出来,从事马尾绣加工,甚至家务事都由男人去做,女人专心做马尾绣赚钱。马尾绣是精细的手工活,劳动强度并不是很大,妇女们在做马尾绣的同时,还可以守老人、看孩子,安排家里的事,避免外出打工造成的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问题,对水族农村的社会家庭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三都县已形成了具备一定的马尾绣生产基地。

二、加大培训力度带动项目发展传承

为做好马尾绣项目的保护,三都以“两高过境”为契机,在马尾绣中心流传地三洞乡、中和镇两地,并以之为中心辐射周围水族聚居区,大力开展“水族马尾绣”项目培训,引导群众实行生产性保护,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新模式和新路子,培育更多的传承人,提高她们的技艺,促进项目的发展。结合三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从2008 年起,分别培训水族妇女达五千多人次,把民族文化传承、生产性保护结合起来,整合资源,对水族妇女进行培训,让她们学得会、做得好、有收入。培训采取汉、水双语教学,以集中面授和现场制作的形式进行授课。培训从水族文化背景、商品意识、绘图、色彩搭配、制作工艺技巧等方面,来提高水族妇女马尾绣技能及水族文化水平,先后开展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的培训。培训理论结束后,颁发结业证书,让学员现场制作,经评比选取优秀学员进行表彰奖励。

通过几年来的培训,马尾绣制作队伍不断壮大,很多妇女重新拿起了绣针,全县马尾绣制作水平普遍提升,生产能力也逐步加大,水族马尾绣生产制作基地规模初具。并逐渐形成民族文化支柱产业。

三、以传习所、传承基地与协会为组织,培训非遗产业化生产,助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一)建立马尾绣传习所和马尾绣协会

在加大培训力度的同时,县里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群众发展马尾绣产业,引导群众在马尾绣的主要流传地成立协会、建立马尾绣传习所,并在全县挂牌了四个马尾绣传习所,以之为组织带动群众发展生产并进行技术指导,马尾绣传承人聚在一起生产制作,可以相互学习还能交流提高,促进了项目的传承。传习所选举有组织能力技艺好的传承人负责组织生产,并负责联系销售,把马尾绣从零散的生产和销售变成,有组织有生产能力的产业化生产的马尾绣传承制作基地,比起零散的散户,这种协会或是基地更容易让群众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二)支持办企业

三都县委政府还支持成立了一批以马尾绣、水书、水歌、水族服饰等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开发主体带动其他民族文化产品的民族文化开发公司,如“凤之羽民族文化公司”“桃花马尾绣制作公司”“水仙马尾绣公司”等集研究、推广、宣传、发展、销售为一体,一手抓产品研发、一手抓市场的公司。公司以传习所和基地为依托,整合农村传承人资源,把马尾绣等优秀的非遗项目从原先自给自足生活用品的层面上提升到旅游产品和艺术品的高度。公司形式的运作,融入了设计理念结合商品特质,将现代时尚元素与市场传统民族技艺完美的结合起来,开发既有现代美感又具民族文化特色的产品,将资源转化为经济。实现阶梯式的生产结构模式,使之产业化。

(三)积极鼓励传承人建设陈列馆

鼓励传承人,吸引各种民间资金,以各种方式开办非遗陈列馆,如马尾绣传承人潘水爱马尾绣的发源地,三洞乡板告村建立了“水族马尾绣家庭博物馆”;传承人宋水仙的马尾绣家庭博物馆;三都凤之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中心开放,这些陈列馆不但成为马尾绣的宣传平台,也给项目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把非遗产业特别是马尾绣产业作为三都精准扶贫的新的切入点,促进非遗产业发展和项目保护结合当前的精准扶贫大政方针,三都县把马尾绣产业的培育和培养当作当前精准扶贫的主要切入口来加以扶持,专门举办了“雨露计划”马尾绣培训班、“马尾绣助力扶贫技能培训班”等一系列专门主针对贫困水族妇女脱贫的培训,马尾绣产业得到极大的发展,2017 年,全州文化产业助力精准扶贫研讨会在三都召开。

四、下步打算及建议

目前,水族马尾绣产业及非遗产业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应该采取更多措施予以支持。

(一)地方政府在注重招商引资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本地民族文化企业的培育,特别是在企业用地等方面给予扶持。

地方政府应该从政策、税收,特别是企业用地等方面给予马尾绣企业更大的扶持力度,将水族马尾绣的发展纳入地方经济发展规划之中,促进旅游业与马尾绣产业的有机结合,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推进品牌建设,加强规范引导,促进水族马尾绣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保护水族传统文化。水族传统文化是水族马尾绣发展的基础,只有切实保护好水族传统文化才能保证水族马尾绣的长远发展。协调统一水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在保护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保护。

(三)加快实施产业化道路。水族马尾绣的产业化道路是面对现代经济社会的必然选择,只有将马尾绣产业做大做强才能促进其快速发展。在水族马尾绣的产业化进程中,地方政府应该起到主导作用,组织协调各方社会力量,形成合力,为水族马尾绣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四)完善惠益分享机制。地方政府、地方社区、知识持有人以及普通民众的利益分配对水族马尾绣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应该尽快制定完善相应的惠益分享机制,协调各方利益,使水族马尾绣的产业化发展给每个利益相关方带来收益,促进地方社区的共同参与。

猜你喜欢
水族马尾妇女
水族敬酒歌
打造活力满满的马尾
一株“灵芝”——一位贫困妇女的脱贫自述
上帝的水族馆
当代妇女的工作
扎马尾
可爱“丸”法
水族经典及其思想信仰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水族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