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成果导向的教学体系改革

2021-11-27 02:11辜跃辉
山西青年 2021年5期
关键词:导向成果素质

辜跃辉

(漳州理工职业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随着现代社会快速发展,进一步促进社会分工的复杂化、细致化,社会人才需求逐渐转变为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要求其不仅具备较高的学科专业水平,同时具备跨学科学习、沟通协作、解决实际复杂问题等各方面综合素质能力。在此背景之下,高职院校作为专业人才培养重要场所,其传统学科导向的教学模式存在显著的滞后性,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加快教育教学体系改革,积极引入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基础,进行课程教学体系设计,以学生为中心,落实持续反思与改进,从而构建教学设计闭环,确保高职教育能够有效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以及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成果导向教育核心内涵

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学教与教育学家斯派蒂提出了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将“所有学生均能学习并获得成为”为教育前提,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将教学设计、实践活动等教育活动开展的基础放在学生能够获得相应的学习成果上;同时,OBE模式下,强调根据学生实际制定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教学实施策略,并且包括差异化教学评级,对学生进行适时评价与反馈,以便于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对教学内容及方法等进行改进,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从而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创造性发展[1]。

OBE模式主要包括三大核心理念,分别为以成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质量改进。其中,以成果为导向的“成果”并非单纯指学生课程学习成绩,同时还包括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核心能力与综合素养。同时,成果导向下,课程教学以学生预期学习成果为基础,进行教学体系设计,是遵循的反向设计原则。具体来说,在高职教育中,主要以社会各方人才实际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教学设计,确定教育目标,指导教学实际,以确保人才培养满足社会人才现实需求。以学生为中心,有效转变了传统学科导向教育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弊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学习成果与课程之间的关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兴趣等,进行教学内容设置,同时在学习成果导向下,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自主性,自主承担学习责任,教师负责的是引导者角色,从而有助于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自主性、创新性。持续质量改进则要求在成果导向教育中,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全方位、针对性、个性化评价,全面掌握学生学习动态,从而及时获取教学评价与反馈信息,掌握学生达成学习成果的个性化需求,及时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模式等的改进,从而在教学体系中形成良性的循环,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成果质量[2]。

二、基于学习成果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根本目标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因此,成果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立足于社会需求。人才培养目标是对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达到的专业成就以及职业发展水平的概括,是学校实施课程教学、教学体系、能力指标、毕业要求设计的主要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适应,从而才能确保人才实现发展,并推动社会进步。对不同专业的服务面向、工作岗位要求、职业发展能力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确定包括社会发展、企业岗位需求、学校办学目标、学生发展期望的专业社会需求,并根据其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能够确保培养目标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统一,从而确保学校教育方向正确性[3]。

(二)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明确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是指学生在毕业时应当达成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水平,人才培养目标是衡量毕业要求达成的基本前提,以培养目标的达成为基础,确定学生在毕业时应当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掌握、个人素质水平、职业发展能力、岗位适应能力以及人际交往等综合素质能力。

(三)以毕业要求为导向设计能力指标

能力指标是毕业要求进一步细化的指标体系,是为确保毕业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全面落实,并且能够用定量或定性评价方式进行衡量的内容。因此,能力指标与毕业设计存在明确的映射关系,且这种关系是不可逆的,即一条毕业要求能够分解成多个能力指标,但一个能力指标不足以概括多条毕业要求。

(四)以能力指标为导向改革教学课程体系

能力指标体系为教师实际教学提供了课程能力培养结构,而实际教学课程体系是实现能力培养结构的主要支撑。根据能力指标进行教学课程体系改革,要求教师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明确每一个细化的能力指标需要由哪些课程来进行教育与培养,同时兼顾学科课程关系、课内外关系、课程显性与隐性关系等,确保课程教学体系最终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

三、基于学习成果导向的教学体系改革

(一)以毕业要求为导向明确预期学习成果

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教学体系设置主要是根据学科知识为基础,旨在让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对知识进行全面掌握。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学体系呈现出形式化、模式化特点,与毕业要求之间的关联度较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基于学习成果导向的教学改革,要求在制定学生预期学习成果(即课程教学目标)时,遵循反向设计原则,以毕业要求为指导,构建课程教学知识、能力、素质课程教学目标体系,并以此进行课程评价,确定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从而确保课程教学体系与教育目标相适应,满足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

(二)以预期学习成果为导向设计知识单元

传统的教学知识单元课程体系设计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学时等元素进行设计,其主要依靠教材内容中的知识逻辑进行,导致实际教学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内容、轻方法,重教学、轻评价等问题的存在。基于预期学习成果的知识单元教学课程体系设计,则是要求以需要达成的预期学习成果为目标,在知识单元教学中能够达成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各项教育能力指标。成果导向教育模式下,强调教学体系中应当体现出学生学到了什么,因此在知识单元设计中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明确学生的学习诉求,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从而制定针对性的单元教学内容,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为学生达成学习成果提供机会。

因此,在以预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知识单元设计中,教师应遵循多层次、渐进性设计原则,设置符合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发展的教学体系。多层次要求教师能够对教学单元内容进行合理界定,并由低到高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渐进性要求教师在进行单元知识教学设计中,遵循教学知识难度、能力素质、自主学习、创新创造等各方面能力的由低到高,从而使学生循序渐进的获得发展,并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个性化学习机会[4]。

(三)以知识单元为导向制定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实施的教学过程,并通过不断改进与优化形成的教学方案。教学策略是教学改革落实的重要基础。传统教学中,教师选用教学策略主要是根据学科教学要求,以知识传授为根本目的选择教学方法,学生缺乏主动性。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下,教学策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学习成果的达成。在课程教学设计中,要求以知识单元教学需求为基础,综合运用项目法、案例法、启发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同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课堂讲授、项目实践、团队交流探讨、社会调查、创新训练等多样化途径,满足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提升需求,从而确保达成预期的学习成果。

(四)以教学策略为导向实施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阶段学习成果评估的重要工具。传统教学评价中,主要是针对知识的系统性评价,评价具有单一性、终结性,极大地忽视了学生能力与素质的评价。成果导向下的成果评估,则是要求对学生全面学习成果达成程度进行评价,强调以能力素质为本,注重评价的多元性、过程性。因此,教学评价的改革关键点在于遵循“以学定教”原则,通过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实现从学生学习评价向教师教学评价的转变;并且通过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学习全过程各个环节,包括课程学习、项目实践参与、团队表现等不同环节进行量化评价,更有利于实现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全面评价。因此,在成果导向下的教学评价改革中,要重视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同时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此外,在实际教学评价过程中,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专业差异,以及学生的个性特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5]。

(五)以教学评价为导向进行反思改进

教学反思与改进在传统教学体系中的占比较轻,通常是教师在教学检查督导下,根据评课、评教获得到反馈信息进行的强制性修正,因而其教学反思与改进效果不佳,形式化严重。成果导向下要求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与改进,能够在明确人才培养实际需求、学生发展实际需求、适应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实际学生学习反馈信息,对学生学习动态进行全程性把握,应根据其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满足学生实际需求,是否满足教学目标要求、是否能够帮助学生达成预期学习成果、教学评价是否合理并支持教学目标达成等,并根据其形成持续的反思与改进,实现教学动态管理。同时,根据教学评价进行教学反思与改进,时刻关注学生学习成果达成情况,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动态调整,形成良性闭环循环体系,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四、总结

基于学习成果的课程教学,重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发展,以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教学质量,关注学生学习成果的实现。因此,加强学习成果导向下的教学体系改革,对于促进当前高职教育深化改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导向成果素质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偏向”不是好导向
验收成果
基于需求导向的航天青年成长建议与实践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2018数博会4大成果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一张图看懂“论坛成果清单”
犬只导向炮
坚持两个导向 顺势而为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