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新盾牌舞的风格特征与活态传承探析

2021-11-27 04:25郭淑怡王龙生
黄河之声 2021年5期
关键词:盾牌井冈山舞蹈

郭淑怡/王龙生

一、永新盾牌舞概述

永新盾牌舞表演时所用的道具主要有盾牌、刀和铁叉,是古代士兵作战所用的兵器。其表演道具在发展过程中也经过了一系列改进,刀叉均已钝化,在上面套上了圆形铁环,牌丁左手携盾,右手握短刀,手拿长铁叉为领队,舞动的时候发出嚓嚓响声,气势大涨,舞者人总数不固定,一般是偶数,表演时系着传统服饰,武士头戴红色头巾,身穿红色镶边的黄色战衣,下着蓝色带有绑腿的裤子,脚穿棕麻草鞋,与太平军服饰极为相似。

其内容主要是表现操练盾牌,两军对垒破阵,攻守厮杀的场面。有一套固定的表演程式:在演出之前,族长带领全村男丁到祠堂,将公鸡血撒于案前,作揖行跪拜礼。随着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武士们列队游走一圈走出祠堂最终站定成一个方形四角,准备表演。这样的祈福仪式是为了祈求神灵保佑战斗胜利,出征武士平安归来,与古代战前的祭祀仪式一样庄严肃穆,仪式感很强,有“四角阵”、“一字长蛇阵”、“八字阵”、“黄蜂阵”、“搭牌”、“龙门阵”、“荷包阵”、“打花牌”等八个固定的阵式。表演由一个固定造型开始,八个牌丁形成一个倒三角形,两个叉手插空站在最后,通过八个阵式的不同穿插组合来表现战士们短兵相接,拼战厮杀的激烈场面。在表演时需掌握“推、挡、搭、架、逼、闪、躲”八字决,阵法的组合顺序可以自由编排,只要符合作战时的攻守逻辑即可。在对打时舞者或微微屈膝呈扎马步状,舞步多为“丁桩步”和“矮桩步”有时也用“擦桩”“溜马桩”等步伐,上半身体态基本上是含胸前倾,重心放低,坚实沉稳,利于刺击敌人,眼神炯毅地跟随着刀叉方向,在打斗过程中不断抖动短刀和铁叉,嘴里发出“呵”、“嘿”等呐喊声,刀叉齐鸣,人嘶马叫,分外壮烈,整个舞蹈将古战场再度演绎,真刀真枪对阵杀敌,气氛紧张、热烈、风格勇武、雄浑、豪迈,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永新盾牌舞的风格特征

永新盾牌舞在其动作力度、速度、平衡上具有鲜明的特色,八个阵式组成各种花样,动作雄健有力、迅猛矫捷、灵活多变,气势磅礴。其风格特征主要是:“功架不倒”指舞姿沉稳、坚实,一招一式都透出精灵锐气,“疾而不乱”指对打部分,牌丁与叉手要配合非常默契,动作敏捷机灵,速度。“刚柔相济”指动作刚劲有力,要有“阴劲”也要柔劲配合,刚时如疾风骤雨,严肃豪壮,柔时如绵绵柳絮,缠绵悱恻,既能拼死杀敌又能排查敌情,匍匐前行。

(一)“力拔山兮”如盖世

永新盾牌舞作为原始武舞遗风,既有较高的武术实用价值,又有自身独特的风格魅力。其舞蹈动作的力度不同,呈现出的舞台效果不同,带给观众的视觉感受也不同。永新盾牌舞在表演时常兵戎相见、真实对击对打,绝非摆摆样式,因此整个舞蹈有一种“力拔山兮”的盖世之气,无论是激烈对峙还是温柔切磋都需要用到“阴力”,外柔内刚,因为力度这一审美因素的强烈程度会使得观众在欣赏永新盾牌舞的时候达到一种紧张、振奋的效果。除了带给审美主体以强烈的冲击力,笔者还关注到了永新盾牌舞发力方式的不同,永新盾牌舞用于古战场须得时刻保持武士身体的平衡,“功架不倒”指的就是这种力的平衡,而这种平衡绝非是物理学当中的绝对平衡即静止状态,而是一种运动的平衡,一般以腿部微屈作桩,腰部为轴,形成一个对抗的力,在敌方挥刀刺击的时候可以用撤腿以刀相抵,也可以下蹲用盾对抗,极似太极阴阳的外门功夫,以平衡对抗的力达到身体的屈伸、往来和张弛。例如:当舞者一脚站立一脚点地欲抡刀而刺的时候,如果保持脚下动作不动,那么发力一定是从中段开始,欲进先退,左手盾牌向前,右手短刀向后作为蓄力和缓冲,再用力刺向对舞者,上半身最终呈现出右前左后态势。永新人尚武实则也崇尚“力”,习武则强早已是埋藏在南塘人的骨血之中,这与原始社会一直到封建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强者天然的崇拜,认为“力”是生命活力的表达,只有劲勇的强者才能够争夺到生存资料,保卫家族。

(二)“雷厉风行”转乾坤

与永新盾牌舞盖世之力相匹配的就是其浩荡而又迅猛的动作速度,观看永新盾牌舞表演会发现,除了跑圆的衔接动作,各阵式的舞蹈动作都讲究一个“快”字,出刀速度要快,翻滚扑跌的动作也要快,躲牌挡牌都是在一拍内完成,打斗起来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据传承人吴三桂老师描述:老一辈“打”盾牌舞都是有真本事的,定桩不动,疾而不乱,如雷声闪电般的速度也导致训练过程具有一定危险性,随着其功能向娱人健身的转变,盾牌舞的动作速度反倒是变慢了。因此观众如今看到的盾牌舞虽然也是雷厉风行,声势浩大,但却是从原来的“更快”到现在的“快”的一种放慢处理。我国著名舞蹈家吴晓邦提出:动作的要素是情感、节奏和和画面,同时认为动作来源于人们高度激动的情感。笔者认为,吴晓邦先生的“动作三要素”是相互融合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舞蹈以人的身体为物质材料,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情深而疾。在旧社会的永新争水争山的矛盾十分尖锐,村民们在夜间下田放水过程中要适应四面楚歌的环境,随时应对刀叉的击砍,所以盾牌舞训练时动作速度快而迅猛。永新人民将对祖先的感怀祭祀,对本民族尚武文化的自豪感糅合在盾牌舞的动作当中,每一次对击对打都是回望历史,每一次跳跃都寄予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三)“攻守平衡”显智慧

行伍出生的永新盾牌舞带着原始的蛮赫,其动作不仅注重“力”的平衡,在动作发展上笔者发现永新盾牌舞追求的另一种平衡。个人动作的平衡侧重的是重心和对抗的力,永新盾牌舞更多的是对舞或群舞的动作平衡,从道具来看,盾牌舞既有了攻击型的铁叉和短刀,也有坚强防守的盾牌;从动作要领来看,主要有“推、挡、搭、架、逼、闪、跌、滚”,因此在动作发展上重在体现盾牌舞攻守兼备的平衡智慧,将八字要诀两两对应可以发现:“推”和“挡”是一攻一防的平衡;“搭”和“架”是一上一下的平衡;“逼”和“闪”是一进一退的平衡;“跌”和“滚”则是一重一缓的平衡。将永新盾牌舞的舞蹈看作一个整体就是古时的战场搏,其中也包含着埋伏、刺探、正面对抗、进攻、撤退等舞蹈情节,从最初的集体造型开始表演到最后同一造型结束表演,这种平衡实则包含了永新人民对勇士能够平安归来的期盼,也是对生活圆满的一种期盼,通过一个富有艺术感的集体造型来表达,就像古代行军出征和凯旋归来,同样都是“行军”但是人数不能少,队形不能变。战场是冷酷无情的,可是南塘人民的心是温暖的,先有情绪情感上的平衡,再有外在形式的平衡。

三、永新盾牌舞的活态传承

永新盾牌舞维系着“人、神、祖先、氏族”等多重关系,自身厚重的文化内蕴及实用价值就具备一定的传承价值,其传承空间界限定义十分明确:“民间”,也就是以特定地域的群体,以族群、村寨作为单位,这是永新盾牌舞的存续土壤。从生活到艺术,永新盾牌舞既要把持自身文化遗产的文化逻辑,另一方面又要满足社会群体对文化遗产的审美期待,永新盾牌舞与舞蹈编导家可以共享其舞蹈本体的形式特点和文化内涵,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形成了人类学的礼物馈赠与反哺的文化现象,但是“即使礼物已被送出,这种东西却仍然属于送礼者”,也就是说舞蹈艺术家家对永新盾牌舞的再生产和再创造都是以其舞蹈本体为根基,其动作的动律特点、发展方式是不容让渡的,而永新盾牌舞的活态传承关键在“活”。

(一)建设井冈山文化带,艺术化呈现原始武风

井冈山在中国革命史上素有“天下第一山”、“中国革命的摇篮”的著称,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上井冈山,情牵革命老区、心系困难群众,访真贫、问真苦,叮嘱井冈山革命理想教育要坚持下去,到寄语广大党员多接受红色基因教育,“行程万里,不忘初心”,革命老区的红色精神,为新时代注入绵延不绝的能量。井冈山文化带是指包含永新在内的井冈山沿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整合,“武”、“舞”相结合的永新盾牌舞,源于永新地区富有尚武精神的群众当中,与太平天国军的武术操练相融合发展而来,是永新地区民俗民风的一个文化缩影,也是原始武舞的活遗风。在1926 年毛泽东的夫人贺子珍在南塘看到村里庆贺添丁所表演的“盾牌舞”后欣喜不已,她把这支人民武装力量组建起来,成为了后来的“农民暴动队”,在三湾改编后永新第一支“农民暴动队”参加了井冈山斗争中,当时南塘村的年轻人踊跃参军,保家卫国,在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国民党第五次反围剿”、“三大永新”以及解放战争中冲锋陷阵,视死如归。南塘人的尚武文化和爱国情怀一直延续到了解放后,至今仍有许多南塘男儿效仿先祖,投身军旅,精忠报国,留下了一方佳话。这种团结、爱家、重族的盾牌舞精神与井冈山精神是一脉相承的。艺术化呈现永新盾牌舞可以丰富井冈山文化精神,应当提倡编导家遵循本体逻辑结合社会的审美取向,表达出自己对世界的思考。其本质都是达到文化认同和精神愉悦从而达到舞蹈消费的目地,不仅能够带给观众视觉上的享受愉悦,同时还能激发观众内心的根性意识,达到宣传教育红色文化的作用。

(二)在保护方面推进盾牌舞形式“程式化”以及内容“去城市化”

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和继承,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传统民间舞蹈文化其显著特点就是非固定舞台,其演出群体和道具制作、音乐组织都是非遗舞蹈在组成部分,永新盾牌舞风格古朴,有八套固定的舞蹈阵式穿插变化,南塘村有“舞村”的雅号,“不练盾牌不是男子汉”,因此南塘村上至耄耋之年的老人,下至七八岁的孩童都会打盾牌,盾牌舞这一民间舞蹈通过一代代老艺人的口传心授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最初的盾牌舞因当地生存环境而被创造和被需要,通过盾牌操练把祖祖辈辈的生存经验传递给后代,百年的风雨洗涮,盾牌舞有过繁盛也有式微,许多仪式和功能被舍弃和简化了,流传至今的永新盾牌舞除了其固有的动作套路,更多的是盾牌舞的精神内核,永新盾牌舞不仅展现了南塘人强大的生命活力和对美好生活的孜孜追求,更体现出了一个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和自力更生、坚持不懈的价值追求。八套操练形式以及迎难而上的内在精神是永新盾牌舞需传承和保护的内核,在城市化进程中更需把握其内容的原始性,即“去城市化”。

(三)传播方面推进盾牌舞的“学院化”以及“舞台化”进程

在物质生活的富足的现代社会,永新盾牌舞的防卫价值已经很少发挥作用,随着科学文化知识的发展和普及,其祈福祭祀的功能也已退变,人们亦不再为了“点灯”而跳盾牌舞。在南塘的吴氏祠堂写着这样一副对联:文韬武略,血性男儿壮军威;卫家保国,科技发展定乾坤。现代南塘人深深的领悟到了,光靠藤牌、刀叉已经无法捍卫祖国和民族的尊严,盾牌舞要在当代社会中流行,必须打破时间与空间的束缚,文武兼济,发展科技。但是盾牌舞所表达的尚武文化和保家卫国的精神传递给子孙后代的是别具一格的艺术情操和精神食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永新盾牌舞是一种蕴涵深意的艺术文化,从传统走向舞台,高校和专业人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措施可以概括为三步:一是基于专业性训练之下舞蹈风格的凝练提纯;二是根植于动律风格之上舞蹈语汇的推陈出新;三是基于“下里巴人”文化中角色形象的文本创新。以政府为主导,发挥传承人的核心价值,切实推进盾牌舞的“学院化”以及“舞台化”进程,才能真正帮助永新盾牌舞跨越千年,焕发出新的时代魅力。

结 语

永新盾牌舞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是我们的祖先流传下来的文化财富,保护永新盾牌舞的生命力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绝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和收集资料,一方面要保护永新盾牌舞的本体特征又要保护滋养盾牌舞的土壤和生存空间,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盾牌舞的舞台化创作,发挥高校的中间转化作用,把永新盾牌舞引入校园、推向社会,让永新盾牌舞真正“活”起来。■

猜你喜欢
盾牌井冈山舞蹈
自相矛盾
隐形的盾牌
百年大党壮阔历程《井冈山会师》
学舞蹈的男孩子
走进革命圣地:井冈山
舞蹈课
星火燎原的井冈山记忆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自相矛盾新传
盾牌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