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障碍因素分析

2021-11-27 09:59田莉王栋董小文
中国科技纵横 2021年23期
关键词: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率

田莉 王栋 董小文

(1.西安高新区硬科技创新局,陕西西安 710000;2.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西安 710100)

0.引言

科技创新为国民经济带来的积极作用不言而喻,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目前,高校仍然是我国科技成果重要的产出地,但这些科技成果顺利得到转化的却非常稀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多为科研机制的不健全、校企合作的不紧密、对科研人员的激励不足等。总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高校应进一步改革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科技与经济的全面融合。

1.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概述

科技成果转化,指的就是科技成果从研发形成,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所经历的一系列过程,从转化结果来看,又可被分为如下3个方面: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转化为科技人才的创造力;转化为社会凝聚力造福人民[1]。但不论从哪方面来看,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带来的积极作用都是十分可观的。

当前,我国对科学技术的研究更多集中于高校、研究院以及企业中,高校具有较大的占比,处在科学技术开发、研究以及转化链的重要位置,对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都有着积极作用。相关数据表明,全国范围内的重大科技成果,有20%都来源于高校,但这些科技成果却并未被全面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成果转化率仅有25%,实现产业化的更为稀少,这显然一定程度上局限了高校为科学技术研发、以及专利维护耗费的资源,限制了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纵观当前高校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情况可知,出现上述情况多是因为高校的大部分科技成果,仅作为课题或项目结题后,科研人员并未考虑如何通过转让、许可、技术作价入股等渠道,将这些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无形中造成大量的科技资源被浪费,也限制了高校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就阻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因素展开分析,找到行之有效的对策。

2.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因素

2.1 高校科技成果有效供给少

高校科技成果有效供给较少,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重要因素。具体而言,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提,必然是成果本身就有转化价值,即具有商业化、产业化的可行性。当前我国高校中,每年产出的科技成果十分丰富,但许多科技成果,实际上是脱离实际的,虽然具有明确的实验结果,但产业化、商业化发展的可行性依然很低,这自然造成高校的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的适应性较差,难以直接转化为新型产品、新型技术[2]。

2.2 企业有效需求不足

企业的有效需求会为高校带来转化科技成果的动力,这种有效需求应有如下的特点:首先,作为需求方,企业必须具备足够的创新能力,能够将成果中的科技含量全面地消化吸收,进而提升自身的产品开发水平,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其次,企业应结合市场对自身产品的需求,以及自身进一步的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科技成果,让科技成果在适合企业的基础上,能够发挥出最大化的作用。

但当前我国企业与上述要求仍有差距,具体表现为如下2个方面:首先,许多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比较薄弱,研发能力十分有限,对科技成果的消化吸收能力更是匮乏,对于一些科技含量高、技术难度大的成果,往往难以全面消化吸收并将其投入实际生产之中;其次,许多企业对科技成果抱有过大的期望,希望这些科技成果,在引入后能够被直接运用于生产,承担额外的技术开发工作的意愿较差,还希望高校全面负责对成果的后期技术支持。

2.3 机制不健全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是对高校内部在科技成果转化系统上所有的结合方式、要素关系的统称,通常分为动力集成一致机制、阶段连续转化机制、要素综合配套机制、收益合理分配机制、风险分散转移机制、人才流动扩散机制等多种类型[3]。但目前,以上机制都有着不同的弊端。具体而言,成果的生产活动以及企业的经营活动,还有其他组织,例如政府、中介机构的活动,都会为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带来明显的驱动力,这些驱动力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追求效益的最大化,但现实情况下,企业、政府职能部门与中介机构的效益目标往往是具有差异的,对主要目标、次要目标的排序也并不一致,这常导致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陷入动力不足或动力紊乱的困境。相关调查表明,研发者在科技成果研发上看重的价值,有如下的排序:社会经济效益处于最后考虑的位置,个人经济效益更为优先,学术效益最为优先。当后二者被满足后,研发者很有可能就不会进一步转化自己的科技成果。

2.4 体制不适应

体制是机制的载体。机制的不健全与体制的不适应,会为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深层次上的阻碍,例如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就会对高校的管理、投资体制做出明显的束缚,影响高校科技成果得到及时的转化,而这种影响在目前的高校中依然存在,这也无形中阻碍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提升。

2.5 对人员的激励不足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为科研人才,因此唯有提升科研人才的积极性,才能够确保高校能在科技成果转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当前,高校中许多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与市场意识比较薄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为其科研积极性带来了明显的阻碍作用,需要高校加强对激励机制的设计,发挥该激励机制的作用,推动其完成进一步的成果转化工作。然而,受到管理机制的影响,当前许多高校对科研人员应当享有、承担的权责利的划分并不清晰,对科研人员与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服务人员提供的激励较少,未建立起明确的职称评价体系与项目奖励体系,这也制约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进一步推进。

3.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改革方向

3.1 健全高校科技成果评价指标

当前许多高校针对科技成果建立的评价体系,普遍具有简单化、学术化的特点,对学科差异、专业差异的考虑较少,使用统一的学术性指标,评价、考核这些科技成果,这常会导致一种“重学术轻应用”的氛围在高校的科研圈中盛行,造成高校的科技成果(如专利)难以得到及时的应用,阻碍了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提升。

高校采用上述评价体系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其一,观念问题:高校中工作的人多为受到传统科研观念影响较深的学者,他们中许多人,对企业项目或成果转化工作有所误解,认为其学术水平不高,不愿意在其之上耗费精力;其二,转化评价指标过于刚性:高校中的政府项目与学术论文,有专家评审环节,文件与刊物就是最好的证据,而对于企业的项目,却缺乏专家评审环节,在学术性与权威性上似乎有所不足,影响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其三,在上述问题的影响下,相关部门建立更具实质性的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考核机制的积极性自然就不足,导致高校的许多项目,在社会评价机构与高校的管理层中都得不到肯定,制约了对科技成果的及时转化。

总之,建立无水分的、刚性程度适宜的具有较高公信力与权威性的指标,将对科技成果的转化情况,包含到对研发机构与高校的绩效考评中,是增强高校创新能力、提升对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的必由之路。

3.2 以校企合作,促进成果转化

为进一步提升对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相关工作者必须切实促进企业与高校的紧密合作,鼓励高校将自身所持有的科技资源开放出来,为企业的科技研发提供一定的支持,以及后续的技术服务,让高校技术创新成果能够被第一时间转化[4]。具体可做好如下工作:高校加强与企业的科技交流,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政府部门发挥职能,促进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的合作。

此外,搭建专业的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对于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而言,也具有不错的作用。当前,美国社会中已经有了相当一部分专门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服务的组织,这些组织能够借助自身具有的资源,为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带来良好的助力,同时又能够为高校提供及时、全面的反馈,帮助高校明确进一步转化科技成果的方向。当前,许多高校教师在向企业推荐自己的科技成果时,总会遇到企业不认可、企业认为实践性不足等多种问题,同时,一部分科研人员,又往往过于看重该科技成果在未来所能够带来的效益,这与企业看重短期效益的特点不符,这也会造成科技成果转化对接的不顺利[5]。总之,为解决这种问题,我国必须引入或建立专门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人员与平台,才能够让科技成果转化率有进一步的提升。

除此之外,相关部门也应针对当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遇到的问题建立相应的机制,让企业更为顺利地转化科研成果。例如可从成本核算、税收优惠等方面,为企业带来充足的支持,让企业能够无后顾之忧地面对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风险,以调动企业积极性入手,提升对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3.3 建立健全技术市场,推进成果转化进程

技术市场是对知识形态技术,在商品生产、交换与流通中产生的关系的统称。将技术市场中的行为,融入到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过程之中,能够为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更为丰富的动力支持。总之,建立健全的技术市场机制,有利于提升市场中供求双方的行为的规范性,提升市场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拉力与推动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不断深入,推动企业不断研发新技术、新成果,最终加快高校的成果转化进程。

4.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典型案例

目前,许多国内外的高校在结合自身特征的基础上,发掘出了一些十分先进的科技成果转化途径,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值得相关工作者进一步借鉴。

4.1 日本大学

起初,日本大学更多借助校企合作的方式完成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员工提供到高校中工作的机会,近距离学习高校的科技成果,高校教师则来到企业中,兼职技术顾问等职位,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技术服务。此外,学校学生在毕业后也会来到企业中任职。但这一转化模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与高校合作的几乎都是具有较大规模与足够实力的大企业,这会为当地中小企业的成长带来阻力。之后,学校推广了正式知识产权许可的科技成果转化方式,但受到成本、经济风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一转化途径,实际上也未取得理想的效果。

4.2 清华大学

目前,清华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已经相对完善,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清华控股有限公司便是典例。该公司所经营的产业十分丰富,覆盖到社会各个层面,控股公司也有数10家。清华大学通过与该公司合作建立联合研究机构的方式,提升了对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企业为清华大学的学生提供实践基地,清华大学与企业订立技术合同,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此外,在促进对科技成果的转化的过程中,清华大学也进一步增强了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关注,规定了科技成果转化利润中,科研团队的持有率,有效遏制了知识产权流失的情况,极大程度提升了科研人员转化科技成果的热情。

4.3 浙江大学

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是浙江大学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关键点。学校会为申请专利的科研人员提供物质奖励,同时,科技成果一旦转化,带来的大部分收入也都归科研人员所有,显著提升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此外,浙江大学采用了集中的管理方式,实现了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高质量运营,由浙江大学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设立的多个集团,共同完成对科技成果的统一管理与运作,这也显著提升了对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

5.结语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我国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是国民经济实现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助推力量。在新形势下,高校应进一步认识到自身所背负的责任,从分析自身在科技成果转化上面临的障碍入手,着力解决阻碍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在健全相关机制、促进校企合作、激励科研人员的基础上,真正提升对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为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创新支持。

猜你喜欢
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率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我国全产业领域平均国际标准转化率已达75%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治疗艾滋病,中国科研人员有了新发现
广东公安科研人员风采
曲料配比与米渣生酱油蛋白质转化率的相关性
透视化学平衡中的转化率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