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民俗文化传播的载体

2021-11-27 13:01侯晓宁
山西青年 2021年1期
关键词:王安石民俗文化民俗

侯晓宁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5)

一、引言

民俗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它不是如流星般短暂的存在于生活场景与画面中,而是一种以符号为载体用其深沉的内在底蕴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在民俗的广袤海洋里,每个符号构成了它的流向与泡沫。系统论的创始人路德维希· 冯· 贝塔朗非认为:“包围人的是符号的世界,从作为文化的前提的语言开始,到他与同伴的符号的关系、社会地位、法律、科学、艺术、道德,宗教与无数其他事物。人的行为除了饥饿与性的生物需要等基本方面之外,都由符号的实体支配。”由此可见,符号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我们的衣、食、住、行,我们一切可表达可传递的信息,都可以由符合来构成。所以,从符号的角度来学习、探索民俗文化的内涵,不仅可以解读千百年来流传和传承下来的人类文化遗产,而且对我们保存和积淀人类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民俗符号的构成原则

(一)人类发展的需要

美国人类学家格尔兹认为“个体生活和群体生活通过文化符号和符号系统的作用而形成意义结构,并且对这个意义结构进行沟通、设定、共享、修正和再生。当人们开始创造物质世界的时候,同时也开始创造了一个充满符号的世界。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由于需要彼此帮助、彼此交流感情,人们便创造了一种符号——语言。人们除了运用语言作为符号交流外,还运用手势、眼神、肢体语言,或是借助物品(如信件、电脑、录音等)来传递信息、沟通情感,这是符号的创造和使用。这些符号的产生与发展正是伴随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类的各种精神活动、物质生产、文化活动都是以符号作为信息载体来创造和传承的。因此,民俗事象的交流、传承与保护,必须而且只能以民俗其含有特殊意义的符号进行。

(二)人类内在情感的需要

如果一种民俗符号能够真正为人们所接受,那人们所接受的并不只是符号本身的形式,而是其能引起和满足人们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感需要。面对一个苹果,人们平常只能说它是一种水果,只有喜欢吃与不喜欢吃的感觉,没有任何的情感色彩。但是如果在圣诞夜的时候,一个被包装好的苹果,却让人们无比喜爱和欢喜,因为在西方,圣诞夜的苹果被视为爱和友情的代表,尤其是红苹果。这样一个普通的苹果被赋予了人们简单而单纯的美好情感,是人们渴望友情、爱情和平安的外在表现。中国的“大红灯笼”“中国结”代表了喜气和吉祥。西方的“玫瑰花”“巧克力”在情人节代表了浪漫的爱情。正是由于“中国结”“玫瑰花”“巧克力”这些民俗符号所指代的人们的单纯的基本情感,富有人文关怀的意味,才会受到不同地域和不同阶层的人群的认定和承认。

汤圆是人们在元宵节必备的食品,粽子是人们在端午节不可或缺的食品,而月饼也会准时地出现在中秋节赏月的饭桌上,而除夕夜的饺子更是不可或缺的。节日期间,汤圆、粽子、月饼、饺子在人们眼中绝对不仅仅是可食用的东西,而是这些传统节日的一种代表符号,对这些食物的共同享用则被视为家庭成员团团圆圆的象征。老百姓家里在距离节日很早的时候就开始购买、准备制作食材的原料,身在远方的游子也开始算着回家的归期,而节日临近时的食品制作更是充满着欢声笑语。这些节日给了人们一种行为的规范,人们在规范的生活中,享受一种可以预见的美好生活。这些节令的食物,被人们赋予了美好的祝愿,白菜饺子意味着“白菜白菜,百财百财”,豆腐饺子则是象征“豆腐豆腐,都是福”。这些食物被人们赋予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期许,表达了人们对富足、团圆生活的向往,因此这些节日食品,在人们眼中是祈福、纳福的象征符号。

(三)文化传承的需要

人类文化传承自古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所谓精英文化的传承,这主要依靠书本和教育来实现;另一部分是民俗文化的传承,这就要依靠民俗符号这一传播中介来实现。民俗文化的传承,是一个历史沉淀、历史延续的过程,它是生生不息,奔腾向前的。民俗的形成与发展依靠传播,民俗文化也是通过传播而实现继承和扩散,通过传播,各民族形成交流与交融,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和整体文化的融合,从而推动了人类的进步。每个人在历史的星空中只是一颗流星,一闪即过,但是宝贵的文化财富却通过人们世世代代的传承和记载积累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刚出生的人不具有文化的特征,文化特征的具备要在后天不断地培养和熏陶下形成,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言传身教为基本途径。民俗总是体现为各种各样的符号,凡是人类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好戏、岁时节令、行为方式,甚至思想观念,皆为民俗传播的符号。可以说民俗文化的创造相当于符号的创造,符号被创造出来,就是为了向人们传达某种意义和进行传承。

三、民俗符号的内部结构

任何一个民俗符号,它内在的含义和它外在的具体表象的高度一致,作为传递与表现民俗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都是通过一种具体的表象世界,来传播它自身内在的含义。将它放在其相适应的环境中,人们给出其大家认可的解释,也就是将环境赋予这一民俗事物,使其传达出更深层的含义,这就是在民俗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信息内在和外在两个要素互相作用的规律与结果。民俗信息的传达,是通过人们可触摸或可感知的东西来实现的,这个人们可触摸或可感知的东西就是民俗符号中的“指代符号”即“指符”,指符必须是形象的或具体的。在符号学里,“指符”一词,是指可以传达或表现你所要传达或传递的含义与内容,它是可以触摸、可感知的具体形象,属于我们民俗文化中,大家可以感知与感触的。然而这些具有特殊含义的民俗符号,则需要在特定的场景和环境中,人们才会联想起其具有的内涵和象征意义。所以每个传递民俗事象的符号,都具有外在事物与内在含义相统一的综合体。

我们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鱼”这个民俗符号为例:早在母系氏族社会里,“鱼”这个形象的符号就出现在彩陶中,最著名的当属西安姜寨村出土的人面鱼纹盆。在民间的婚礼中也常见“鱼”这个形象符号,女人在自己嫁妆的绣花被上绣上“鲤鱼跳龙门”的图案,或在洞房里的墙上贴《鲤鱼跳龙门》的图画。每逢过年,每家每户饭桌上必不可少的也是“鱼”。在舟山沈家门,现今还流传着这样一种习俗:男女青年订婚,男方要先送两条即将产子的大黄鱼到女方,女方回礼时再将这两条鱼送回来,而且鱼头要朝着男方家。

人们为什么从古至今,如此喜欢“鱼”这个形象符号呢?让我们分析一下“鱼”的习俗,这一民俗符号是由鱼为“指代符号”构成的。鱼是人类日常食用或观赏的一种脊椎动物,但是在许多场合,这“鱼”却是这一民俗符号的指代符号。“鱼”因为它读音以及“鱼”本身的生活习性,使人们对它赋予了超出自身的更多含义:因为与“余”有相同的读音,便将“余”字所具有的“多余、有余、富余”等意义赋予了“鱼”,便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民俗符号,即在年夜饭吃鱼,表示“年年有余(鱼)。二是因为鱼的繁殖能力很强,所以在民间的婚俗中常有“鱼”的形象,其所构成的民俗符号,即是新婚夫妇多生子女,“多子多孙,多子多福”。对“人丁兴旺,生活富裕”的美好心愿,人们将这些心愿寄予在“鱼”的身上,通过“吃鱼”“送鱼”而将这些美好的心愿与心意进行传递与传播。由于所含寓意的美好,而被人们广泛地接受与传承。但是由于读音及整个生活环境的影响,所以对“鱼”这一民俗符号的内在意向与解释,只能存在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如果没有这一总体的大环境,则不会引起人们的联想与想象。

在我们生活中经常看见的民俗符号,它非自己独立存在的,很多是人们在生活中创造出来,并且在特定的环境与语境下才具有其特殊的民俗含义。比如“红双喜”作为婚俗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有形的民俗符号,它象征着喜庆。但是,它的出现却有这样一个典故。说王安石年轻时进京赶考,住在舅父家,一天走在大街上,看见一家挂着的走马灯,上面写着“走马灯,灯马走,灯熄马停步。”王安石不禁大声叫好,称其为好联,这时,门里出来个老家人以为他要对对,就进去禀报马员外。原来这副对联是马员外为独生女儿选婿所出,悬挂半年,无人能对上。王安石因次日就要应试,没等就走了。第二天,王安石在考场上一挥而就,主考官见他才华出众,传他面试。指着一面旗说:“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说完命王安石答对。王安石一听,心里豁然一亮,这不正好对马员外家的“走马灯”吗,于是随口答道,走马灯,灯马走,灯熄马停步。主考官见他才思敏捷对答如流,十分满意。考完试,刚到舅父家,就被马员外家人拉走,并让他对下联,王安石挥笔写道,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马员外非常高兴,招他为婿。王安石刚刚拜过天地进入洞房,只听门外人欢马叫,来报他已金榜题名。王安石非常高兴,挥笔在红纸上写了斗大的双喜字贴在门上,从此,喜字流传开来,成为一种吉祥、欢庆的标志,便有了结婚贴红双喜字的习俗。

四、结论

总之,符号是民俗文化传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是民俗文化传播的基因,是民俗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和工具,就是将民俗文化置身于一个特定的符号系统中。民俗的文化符号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视野与眼界的不断开阔,不断地被人们赋予更多的含义,但有的也正在面临着消亡。这就要求我们在对某一民俗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时,不能仅仅简单地单一地作为研究民俗活动的表现体,而是要将民俗活动的表现体和其特定的民俗环境及文化传统相联系,揭示这些表现体即符号在民俗中的象征意义,揭示其产生与发展的构成原则和内部结构,以便我们更深入地挖掘其深层次结中的文化内涵。对于消失的民俗文化符号,我们不能因为它的消亡而对它进行否定,否定它曾经存在的价值,而是应该了解他消亡的原因,是应该让它永远地存留在书面记载,还是应该继续被知晓被传承。所以说,民俗文化其本质就是借助符号来传达民俗事象意义和人类行为。了解这些反映象征民俗文化的符号,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猜你喜欢
王安石民俗文化民俗
清远非遗民俗日历
基于民俗文化视角下的潮汕旅游资源开发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民俗中的“牛”
北陂杏花
梅花
王安石修改过王籍的诗吗?
漫画民俗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