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优化策略分析

2021-11-27 13:14黄惠娟
魅力中国 2021年32期
关键词:管理人员资产管理工作

黄惠娟

(漳州科技职业学院,福建 漳州 363200)

随着高职院校规模逐渐扩大,传统的资产管理方式已无法适应社会快速发展对资产管理的诸多需要。只有依靠大数据技术对高职院校资产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才能更好地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和效率,拓展教职工获取信息的渠道,为提高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奠定基础。

一、大数据背景对高职院校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大数据又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新时代,将大数据融入到高职院校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之中的意义是巨大的。

(一)有利于资产管理流程的优化

高职院校的资产管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作,开展过程中始终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努力才能保证工作正常运行。而一旦运行过程中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给整个资产管理工作造成极大的影响。通过大数据建设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将流程中的职责具体落实到个人,实现从预算、采购、配置、使用、维修、报废的系统性管理模式,有利于优化资产管理流程,降低在资产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提高资产管理的规范性。

(二)有利于提高资产管理的效率

在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秉承“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原则,在对高职院校的资产信息全面收集和记录之后,实现对资产的随时监管,并且实时分析和整理相关数据,用户通过身份认证,能够快速地按照系统要求进行申请、审批、进度查询,在有效提高了资产管理的效率,增加了用户使用的满足度。

(三)有利于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

在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通过资产管理系统对学校内部的各类资产进行数据统计和整合。通过大数据平台实现资产的线上开放共享。此外,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清楚的呈现出校内资产的使用情况。一方面,资产管理工作能更为科学规范的推进,管理工作更为精准化;另一方面,资产管理工作能有效整合院校资产,提高院校现有资产的利用率。避免重复购买造成的资金浪费,实现资产的合理配置,充分提高资产的利用率。

二、高职院校资产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信息化建设重视度不足,资产管理制度有待商榷

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资源管理方面是把教学资源和科研资源放在首位,对资产管理不够重视。第一,很多院校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提出了“智慧校园”和“数字校园”口号,但是没有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开发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甚至没有配置相应的软件和硬件,资产信息化建设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管理和维护;第二,由于高职院校的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导致资产管理工作人员在资产管理的过程中没有制度可依,不能规范和制约管理人员的行为,出现了资金“有去无回”的结果,以至于出现资产流失的现象。

(二)资产信息化建设利用率低下,资产流失问题时有发生

高职院校“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严重,资产管理人员无法对院校内部的资产信息进行准确的整合,不能清晰地反映出目前资产的使用频率数据,例如哪些资产属于紧缺资产,哪些资产属于闲置资产不够清晰,因此,经常造成资产闲置和浪费的现象,例如报废资产不执行报废流程直接丢弃,导致资产使用效益低下。另外,人员调动、离职或者退休后资产没有及时回收,资产账目是实际不符,造成了资产流失问题的发生。

(三)资产信息化管理人员能力弱,缺乏岗位必备的专业性

专业资产管理人员配备情况是高职院校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准不足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资产管理工作的效果。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资产管理工作上采取“统一领导、归口管理”的途径,但是部分院校缺乏对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视,出现了管理人员配备不足的局面。同时,很多资产管理人员是由兼职人员担任,责任心严重不足,且很多资产管理人员没有足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缺乏岗位必备的专业性,不能满足大数据背景下资产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推进。

(四)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效率低,数据分析能力更新缓慢

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系统存在着功能设计不完善的问题,很多资产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各部门之间无法很好地联动,忽视了资产的协同性共享和共融,使得高职院校在资产管理方面信息掌握不全面,容易工作内容失误,影响资产管理工作的开展。另外,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办学规模扩大,各类资产分散在不同地域和校区,增加了资产管理的难度,传统的资产管理方式很难全方位、无死角的掌握全部资产信息。目前,高职院校资产管理部门在运用大数据分析系统时,由于各部门无法清晰地掌握其他部门的资产采购和资产配置情况,导致资产的实时变化信息更新缓慢,极大地影响了管理和服务的精准性和时效性。

三、大数据背景下高校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更新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理念

大数据时代为国民生活提供了诸多便捷,这些便捷促进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在此前提下,对高职院校的资产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化资产管理也必须融入到院校的日常管理中。因此,院校管理人员的资产管理理念须紧跟时代,更新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理念,明确资产管理信息化的特点,以及信息化建设所起到实际价值。第一,树立信息化管理的思维意识,对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对院校发展的重要性足够重视;第二,院校对信息化建设应给与政策支持,扩充信息化建设团队,加大软件、硬件设备的投入,并将未来信息的扩张考虑在内,确保院校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可持续化发展;第三,利用大数据信息化优化现有资产管理制度,资产管理信息化不是将现有资产数据和管理制度照搬到网络,而是要更规范的管理院校资产,高效统筹院校资产,并能为高职院校的建设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二)构建信息化资产监管平台

构建信息化资产监管平台可实现对院校资产精准管控,还可进行实时统计和分析各类资产数据,有效防范管理漏洞。第一,在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嵌入审批环节,以达到对业务数据的实时动态监管。技术人员按照业务流程分层次设置审批环节,确保错误的资产管理业务在流程之初就得到有效监管,避免不当的人力物力的浪费;第二,加强相关业务部门业务联动,通过数据共享便利各部门的资产管理工作,还能达到相互监督的目的;第三,根据院校自身情况建立有效的定期风险评估机制,对业务流程的关键环节进行风险预警;第四,在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按照管理人员工作内容设立访问权限,分级处理业务,从而加强对资产管理的安全监管,保证重要资产数据的安全性。第五,要做好院校资产系统的加密工作,防范病毒黑客入侵,保证系统安全运作,确保院校资产数据安全。构建信息化资产监管平台的最终目的是实时监管院校的各项业务的进程,避免院校资产的浪费以及流失,并对有一定风险的业务操作给予警示,进一步提高了高职院校对资产管理的效率,为院校的建设发展规避风险。

(三)提高院校管理人员专业素养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职院校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人员,须同时具备资产管理知识和信息技术专业知识,以便能通过各类资产数据分析现有资产的使用及管理情况,更科学的管理院校各类资产,为院校的各项工作等提供更好的服务保障。在选拔优秀工作人员的基础上,还要定期进行业务技术培训,业务技术培训可从多方面展开。第一,进行院校内部互补培训,管理专业的人员对信息技术专业人员进行管理培训,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对管理专业人员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第二,邀请资产管理信息化专家到院校内开论坛讲座;第三,组织人员去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比较成熟的院校参观交流;第四,结合院校自身情况进行岗位考评,激发资产信息化管理人员工作学习热情,自主学习,以保证现有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提升整体业务技术水平。专业化的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团队是资产管理信息化实现的基础,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化管理团队能促使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构建先进资产管理系统

设计全面、功能完善的资产管理系统不仅仅是录入数据和整理数据,资产数据的相互相通才是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也就是说,先进的资产管理系统要兼容整合院校的所有部门,同时达到对资产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化。各资产管理业务进行相互连接、彼此监督。多个院校部门之间的有效对接,使系统内部的数据达到相互相通。在此基础上,利用大数据构建资产管理系统,对院校各部门的固定资产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按照数据分析结果提高资源利用率,确保资源的合理统筹安排与调配,盘活闲置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先进资产管理系统在构建时,将大数据技术与科学管理相互融合,以此充分发挥出资产管理系统的运行优势,实现校内资源共享,高职院校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系统所反映出的数据,制定适合院校发展与建设的方案可更高效地进行日常管理工作,教师的教学工作也会获取诸多便捷,学生的生活学习也将收益颇多,进一步促进和谐校园的发展。

四、结论

在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对于资产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资产的信息化管理为信息的保存和查询提供了便利,还节约了高职院校人力、物力和财力,能够充分提高院校的资产利用率,提升资产整体管理水平。高职院校依托于大数据技术,通过升级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理念、构建信息化资产监管平台、提高院校管理人员专业素养、构建先进资产管理系统,全面实现资源共享,实现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优化,让院校内部更部门之间井然有序的工作,对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管理人员资产管理工作
医疗设备质控管理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讨
以“5×3”立体模式打造外派管理人员队伍
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素质现状提升探讨
守住硬核资产是“硬道理”
轻资产型企业需自我提升
关于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探讨
资产评估法:能否终结“多龙治水”
对干休所管理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