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视域下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管理研究

2021-11-27 13:14石家驹
魅力中国 2021年32期
关键词:创业项目工匠精神

石家驹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十九大报告指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可见从中央到各级政府,乃至全社会对创新创业精神与工匠精神的认识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同时基于工匠精神与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内涵的一致性,专家学者们逐步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应以工匠精神为支撑,工匠精神的培养则须以创新创业人才为推手,二者并行不悖,各有侧重,相互支撑,互为补充。

一、创新创业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目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发展日益蓬勃的趋势,积极组织和发动大学生参加相关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实践表明,在项目管理中存在着许多不规范地方,如:管理过程跟踪不到位、项目的申报与审批的人为因素较多、项目指导 不全面等。

(一)项目遴选缺乏机制

在传统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或创新实践过程中,特别是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通常是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专业等联合自己的同学组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指导老师;部分团队是为了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随后由自己某门课程任课教师或辅导员担任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会发现学生项目实践内容和自己研究方向并不一致,或者虽然对项目内容有一定研究,但对商业规则、营销策划等缺乏相应知识,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信心不足,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许多大学生创业项目团队成员专业背景相同,知识结构大体相当,许多跨专业问题无法有效解决;有的学生尽管有专业特长,也有创业意愿,但信息不足,市场了解不够,总是找不到合适自己的创新创业项目;有的老师根据自己的横向课题,希望转化为大学生创业项目,但专业知识等原因,团队找不到符合项目要求的学生。

(二)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在传统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或创新实践过程中,学校评价大多“以成败论英雄”即采用结果管理方式,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学校管理部门为了自身方便,大多采用中期检查和结业检查的形式对项目进行管理和审核;而以传统校园内孵化的创业项目为例,常常注重创业项目的“资金流水”及社会效应。这样带来三个方面的弊端:首先,由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与指导教师沟通不畅通,学生在项目进展中遇到的问题常常不能有效得到解决;其次,项目进展过程中缺少相应的监督和保障机制,一遇到困难,学生很容易放弃,项目极易“夭折”;最后,大多学生创业项目初期,受客户数量、复购率等因素影响,无论是利润率还是社会效应都不尽如人意,需要时间和机遇慢慢成长,短时间内采用结果评价方式缺乏公正性。

(三)项目管理效能较低

当前大多创业孵化平台在实施创新创业项目管理过程中,方式过于简单,仅仅按照各自陈旧的相关管理规定对项目的完成进度、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对考核通过项目进行资助、考核不通过项目进行终止,评价体系的不完善、考核过程中的简单化、缺少对创业项目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和项目指导中的数据进行深度分析,都极大地阻碍了项目的发展和运行,许多管理平台是由各高校建立起来的,受经费、人员的制约,其管理效能问题更为突出。可以说在目前尚未建立项目管理制度的“持续改进”机制情况下,极不利于提升项目管理的科学化、智能化水平。

(四)创业平台鲜有联动

目前创业平台大体可以分为教育部门、人社部门、科技部门、共青团等,教育系统创业基地平台有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评选,比赛平台有“互联网+”;人社部门创业基地平台有面向全社会的“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比赛平台有“创响”“马兰花”两大系列赛事;科技部门创业基地有星创天地,比赛平台有“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共青团创业基地平台有“全国青年创业示范园区”,比赛平台有“挑战杯”,此外还有其他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或民间组织认定或筹备的基地或大赛不胜枚举。整体来说,各部门主导的大赛会有其他部门联合发文,但真正给予支持,共同参与甚至出钱出力的少之又少,各创业平台仍处在“单兵作战”的状态,好的创业项目频频获奖,各基地争先拉拢入驻,初创型项目却鲜有支持甚至无人问津。

二、项目管理模式探索

无论是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还是工匠精神的培养,均是长期的系统性工程。两者的内涵是共通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本质上是因为其内容上是统一的。著名的“秋山木工”创办人秋山利辉写出了《匠人精神》一书,详细记述了自己数十年来培养具有日本特色的合格“匠人”的心得。此书2015 年在国内出版后,掀起了一波“工匠精神”的热潮,工匠精神成了街头巷尾大众热议的焦点,日式“匠人制造”成为了中国制造的发展标杆。但是只学日本远远不够,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速度、广度和深度远超历史上所有国家,包括制造业在内,越来越多领域走入或即将走入“无人区”。要想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总结归纳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搭建较为完善的实践管理平台,提高管理能效,在实践中不断进步。

(一)顶层设计,创新教育管理机制

一是构建专业化队伍。创新创业教育在管理机制的改革第一步就是需要有专职的机构、专业的队伍、专门的管理机制来推动此项工作。此前很多高校会将创新创业教育误认为就是创业大赛或者帮扶学生创业,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落实给学工或者教务部门,受职能、人员等因素影响,往往重理论、轻实践,重大赛成绩、轻创新意识培养,脱离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因此需要单独的管理机构,构建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从政策、场地、经费等方面落实支持。既有创新意识的培养,又有创业项目的实践。以南京财经大学为例,该校于2017 年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专项负责学校创新创业工作的统筹规划与顶层设计;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2019 年南京财经大学和南京敏捷智库共同组建的创新创业研究院成立,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制,提升理论研究、社会服务、咨询服务与合作交流等方面的成效。

二是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机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引领各类学校各专业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深化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提高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推动人才培养范式深刻改革,形成新的人才质量观、教学质量观、质量文化观。

(二)提高能效,构建科学评价体系

一是评价体系注重实践。当前评价方式要么以理论考试结果为依据,要么以创业经营情况为依据,两者都走向了理论与 实践的两个极端。一方面纯粹的理论考试与实践性很强的创新创业教育实际不符,另一方面缺乏创业实践的条件,单纯以创业 经营收入来评判缺乏公允。应当教育教学中增加过程性考核,对于实践过程中体现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学生应给予鼓励,如参加创业大赛或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根据其成员贡献度、项目实践效果、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展现度等综合评价实践分,理论与实践按比例赋分,形成较为科学的评价体系。

二是分层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除了课堂教育,更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活动,从而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活动的组织上要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是课堂教育的有效补充,必须围绕学生工匠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的本质来展开,不能为了活动而组织活动,流于形式,整个活动中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工匠精神的融合是活动成效的关键,将第二课堂参与的情况也纳入评价体系。工匠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持续内化的过程,通过第二课堂,文化活动与创新创业大赛相结合,将技术进一步提升为技能,强化专业、锻炼工匠精神中的能力素质,并在比赛中培养敢于拼搏、锲而不舍、精益求精、团队协作、创新思维等优秀品质,提升综合素质。

三是推动项目成果转化。进一步推进校企协同和产学对接,以创新引领创业,从而形成一批内容有新意、技术有突破、模式有创新、商业有前景的创新创业种子项目,安排专业的师资团队给与技术指导,组织符合条件的学生团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赛事,入驻相应的创业园,不断孵化助力,推动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成果转化,成果转化较好的可以提升评价指标。

(三)注重实践,提升师资实践水平

各级政府部门都注重师资队伍建设,以江苏省为例,建立了人社厅构建了“创响江苏”品牌的导师团,教育厅于2015 起分三批建立了150 人规模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专家团”等,各高校越来越注重本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师资队伍以高校教师为主体,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在构建师资队伍中,应鼓励高校教师加强自身创新创业实践,为其提供成长平台,或加大职业经理人、投资人等创业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参与比例,从而全面提升师资实践水平。以互联网+大赛为例,评委以企业投资人、企业匠人、职业经理人等为主体,在评审和指导项目时,充分融入工匠精神,贴合创业实际,大大提高了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

(四)专教融合,增强平台利用效率

一是发挥基地作用:实践基地既是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培养工匠精神中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要渠道。《教育部关于做好2021 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20〕5 号)指出: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创业服务专项活动”,发挥创业孵化基地作用,推动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目成长发展、落地见效,带动更多毕业生实现就业。当前教育、人社、科技、共青团等各级政府都设立了各级创业示范基地,光挂牌不行,必须切实发挥各基地的优势,提高基地项目孵化的能力,从而支持项目发展。

二是与专业深度融合,健全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体系。健全“国家—省—校—院”四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体系,从而为在校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项目平台、经费支持、教师指导、教学条件等保障服务。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日益发展成为各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载体,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用实际行动践行工匠精神,不断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育人作用,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落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三是因材施教,开展创新创业能力分层培养。各高校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搭建不同的学习平台,针对全体学生搭建线上线下学习平台,以了解基础性的创业知识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为主的培养目标;针对创业热情较高的学生可针对性的培养其创业实践能力,孵化合适的创业项目。以南通科技职业学院为例,该校基于学生职业成长规律,探索了“136宝塔式”“双创”培养模式:“塔基”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双创”通识教育;“塔中”面向具备较高创新潜质和较强创业意愿的学生,实施结合专业教育的“双创”提升教育;“塔顶”面向少数创新能力突出的学生,实施个性化、定制式的“双创”培育。近5 年来的实践表明取得了显著成效。该模式从面向全体“普适性”教育,到专业与创业融合的“演练式”教育,再到基于项目“实战型”教育,各阶段匹配相应的课程体系与“双创”平台,充分体现以生为本与“适合性教育”的育人理念,符合“双创”人才的成长规律。

猜你喜欢
创业项目工匠精神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山西18个农村创业项目获资金补助
工匠风采
“三晋新农人”登台竞秀创新创业项目获赞 第五届“三晋新农人”创业创新竞赛成功举办
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研究
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驱动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模式分析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