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书院”模式传承弘扬地方文化的实践与思考
——以乐山市图书馆为例

2021-11-28 00:26陈思乐山市图书馆
品牌研究 2021年31期
关键词:乐山书院弘扬

文/陈思(乐山市图书馆)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近年出现的“图书馆+书院”服务模式将传统书院与现代图书馆相融合,致力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地方图书馆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地方文化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重要作用。

一、“图书馆+书院”模式的背景及发展现状

书院是中国读书人围绕着书,开展包括藏书、读书、教书、讲书、著书、校书等各种活动,进行文化积累、研究、创造与传播的文化教育组织。 公共图书馆是指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收集、整理、保存文献信息并提供查询、借阅及相关服务,开展社会教育的公共文化设施。 书院和图书馆在机构性质、社会职能上有着天然的联系。随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图书馆+书院”模式应运而生。古老书院依托图书馆探寻新的发展之路,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现代图书馆借助书院制度与教学优势,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效能,二者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传播与发展。目前,该模式已逐步完善并被国内多座图书馆广泛运用,如山东省图书馆尼山书院、福建省图书馆正谊书院、大连图书馆白云书院、吉林省图书馆长白书院等。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图书馆+书院”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基本形成了集礼乐教化、经典传承、情操培养、人才教育等为一体的社会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推广体系,提升了图书馆的文化服务效能,推动了图书馆从借书藏书机构转向为文化教育传播中心,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与转化。“图书馆+书院”模式已成为图书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举措和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二、“图书馆+书院”模式助力地方文化发展的实践成果

乐山沫若书院成立于2017年,是由乐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的一家民办非企业单位,举办单位是乐山市图书馆。乐山市图书馆和乐山沫若书院立足乐山本地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坚定群众文化自信为目标,围绕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沫若文化品牌、推进文旅融合、建设文化强市,积极探索实践“图书馆+书院”服务模式,有针对性开展地方文化挖掘整理与开发利用,在传承弘扬地方文化、助力地方文化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汇聚专家学者,打造乐山文化人才洼地

乐山沫若书院先后聘请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担任名誉院长,聘请谭继和、蔡震、彭邦本、宁强、何开四等12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担任院士,并在全市历史人文社科等领域逐级推荐选拔了64名优秀人员作为书院研究员,形成了地方文化研究的中坚力量。书院以交流研讨等形式将研究员团结凝聚在一起,广泛开展地方文化挖掘整理和研究利用,同时鼓励研究员积极开展“传帮带”,为地方文化研究培养后继人才。

(二)发挥阵地作用,传播弘扬优秀地方文化

在“图书馆+书院”模式下,图书馆借助书院的人才资源和教学优势,创建“沫若讲堂”高端学术讲座品牌,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书院特聘院士及研究员开设主题讲座,内容以传承国学文化、弘扬沫若文化和乐山地域文化为主,既注重开拓视野,又注意贴近乐山实际。“沫若讲堂”坚持每月举办1场,4年来举办线下、线上讲座共74场,惠及群众1.5万余人次。重要讲座皆录音录像,并制作成网络公开课供读者免费聆听学习。“沫若讲堂”还组织专家学者进高校、进单位、进企业、进社区等,让更多市民通过“沫若讲堂”深入了解地方文化。创办“沫若雅会”文化沙龙,不定期组织全市文学、艺术类等业内专家、爱好者,就文艺创作及赏析开展讨论、交流和学习活动,进一步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城市文化内涵。

(三)重视学术研究,地方文化研究成果丰硕

“图书馆+书院”模式着力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和学术研究能力,组织研究员开展课题研究与创作,推出了以图书编辑出版为主、相关演绎作品为辅的一批文化成果。书院坚持每季度编发一期《沫若书院》院刊,用于展示乐山地方文化挖掘整理和开发利用最新成果,至今已编发院刊13期,累计百万余字,一大批地方文史新发现、新认知成果面世,推动沫若文化、佛禅文化、民俗文化、茶文化等乐山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图书馆与书院合作编印了《沫若书院文辑》丛书,分为《禅意乐山》《古意乐山》《诗意乐山》《畅意乐山》《多彩沫若》5册共100万字,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乐山地方文化。书院与乐山市委党史和地志研究室合作,组织部分书院研究员完成了《名人与乐山》编纂并出版,首次从梳理乐山文化发展脉络的角度串写起300余位历史人物,有较强的历史源流纵深感和继往开来递进感。

(四)加强决策参谋,服务全市重点文旅工作

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先后组织书院研究员参与了故宫南迁、武大西迁、三线建设、南方丝绸之路、中心城区文化项目等的文献资料整理、文本创作及展示设计创意研讨。针对许多群众对乐山文旅资源了解不多、把握不准、创意决策基础资料缺乏的实际,多次在图书馆举行地方文化研讨会,着手梳理乐山佛文化、水文化、盐文化、茶文化、小凉山文化等18类文化,明确每类文化的源流、价值特征、现实物质遗存及传承利用方向,力争在3年内形成“乐山文化系列”专著,为乐山文旅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提供指南。

(五)开展对外合作,掀起地方文化研究热潮

一是与省郭研会、中国郭研会建立了密切联系,掌握全国郭研动态,邀请相关专家来图书馆讲学,大力传承弘扬沫若文化。二是加强与乐山师范学院的合作,在师院发展研究员16名,充实了书院学术研究力量。三是加强与乐山市沙湾区的合作,将郭沫若旧居、郭沫若纪念馆作为了图书馆研学基地,帮助沙湾区政府完成了沫若戏剧文创园中沫若书院分院的装修设计和布展。四是加强对其他区县的联系引导。到目前,大多数区县已有仿照沫若书院成立相关机构的安排,如峨眉学研究会、嘉州历史文化研究会,逐渐掀起了乐山新一轮地方文化研究利用的热潮。五是加强了与嘉州画院、市作协、市美术家协会等地方专业社团的合作,携手开展专题研究或组织活动,在嘉州画派研究、脱贫攻坚文学创作、人员培训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社会反响。

三、“图书馆+书院”模式在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上的发展建议

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图书馆+书院”模式在地方文化普及程度、宣传力度、社会影响力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还有待逐步完善。对此,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一)设立乐山书院文化展陈室,打造精神文化高地

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在乐山市图书馆内建立乐山书院文化展陈室。在装潢和布展上主动融入地方文化元素,打造古朴雅致又兼具现代功能的展示空间。同时系统梳理乐山历代书院发展脉络,将书院开办背景、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等以展板、图片、影像资料等形式进行展出,辅以陈列相关书籍和文化藏品,多维度展示和弘扬乐山书院文化,让参观者进入展陈室便能直观、立体地了解乐山书院历史文化,感受一个城市厚重的文化底蕴。

(二)丰富活动形式和服务内容,注重地方文化普及

围绕地方特色文化,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鲜明的主题文化活动,以多元的载体和形式提高地方文化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增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如举办“真人图书”阅读推广活动,邀请本土知名文化学者以“真人图书”的身份被读者“借阅”,分享自己的创作心路历程、阅读体会和读书方式等,营造“共读乐山好书、共品地方文化”的良好阅读氛围;利用图书馆场地优势举办以文学创作、书画艺术及乐山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的培训班,由书院研究员担任授课老师,普及地方文化、着力培养一批本土学术创作人才;组织游学研习活动,邀请市内外文化学者、教育工作者、学生和中华文化爱好者来乐山书院游学,参加系列文化主题活动,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和乐山的秀美山川以及厚重人文。

(三)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加强宣传推广力度

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做好地方文化宣传推广工作。结合当今读者的阅读喜好和习惯,编辑系列标题醒目、内容丰富、排版美观、图片精美的推文或者短视频,在微信和抖音上进行推送发布,详细介绍乐山本地的名人名家、民风民俗、文化地标等地域文化,吸引广大网友点击、订阅和转发,扩大乐山地方文化知晓度;以线上展览方式在图书馆官网、微信公众号上举办地方文献展、作家专题展、书画作品展等主题展览,宣传展示最新地方文化研究成果,加深读者对乐山地方文化的了解与认识;优化活动参与方式,开通直播功能,让讲座、研讨会、读书交流等活动实现同步直播、网络共享,吸引更多读者即时参加活动和加入讨论,增加观众互动性与体验感,提高活动影响力。

(四)收集整理地方文献,保存传承地方记忆

地方文献是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了一个地区政治、经济、历史、风土人情和文化积淀,是一个地区独特的文化标签。收集整理地方文献是图书馆和书院的重要职责,也是传承弘扬地方文化的重要内容。除通过图书馆呈缴制度收集地方文献外,图书馆可联合书院一起面向全市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广泛开展地方文献征集活动,将乐山人写的、写乐山的文献资料做到应收尽收,将地方文化记忆收藏好、保存好、展示好,为广大市民了解地方文化、专家学者开展地方文化研究,提供坚实的文献基础保障和资料支撑,也为地方文脉传承作出积极贡献。

(五)建立地方特色文化数据库,展示城市文化底蕴

加强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根据乐山地域文化特色,梳理出有代表性的馆藏地方文献并进行数字化,突出重点、把握精髓,如建立嘉州文化名人数据库、乐山地方文献数据库、乐山书画作品数据库、沫若讲堂公开课数据库等地方特色文化数据库,以数字化形式保存和展示地方特色与文化内涵,对于保护传承地方优秀文化、实现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共享、发挥地方特色文化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六)开发特色文创产品,提升地方文化价值

依托馆藏资源,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以合作或授权的方式与设计公司、高等院校等社会力量合作开发文创产品,从馆藏资源中深度挖掘出代表性地方文化元素与符号,结合现代读者的审美和多元化的文化消费需求,开发一批外形精美又兼具实用价值的地方特色文创产品进行展示和销售,如古籍书本外形的3D图书小台灯、峨眉山轮廓状的笔架、三江汇流地形的砚台及印有馆藏书画作品图案的书签、鼠标垫、笔记本等,让读者既能看到文化还能带走文化。对图书馆和书院来说,开发文创产品在促进优秀地方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的同时,提升自我造血能力,实现图书馆和书院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乐山书院弘扬
朵云书院黄岩店
弘扬传统文化 “粽”下美好心愿
乐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美术作品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人大代表要学习、弘扬焦裕禄的“三股劲”
驻马店市乐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在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中增强“四个意识”
发达国家大学生伤害事故处理的经验及启示
弘扬《国风·秦韵》
弘扬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