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视角下的民族化钢琴音乐“意象”、“意境”研究

2021-11-28 04:34梁筱妹
黄河之声 2021年23期
关键词:民族化音乐作品意境

梁筱妹

自上个世纪之初,中国的钢琴演奏家、作曲家们即开始了对钢琴音乐实现中国民族化的探索进程。尤其在1949年以后,中国民族化风格的钢琴音乐作品大量涌现,产生了不少高质量且流传甚广的佳作,在全球钢琴界亦有一定的影响力。钢琴艺术源自西方,进入我国之后经过长期的发展与东西方文化碰撞,使得现今的中国民族钢琴音乐在西方钢琴艺术形态的基础之上,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音乐精华,表现形式极具民族化特色,目前已得到世界范围的认同。尤其是在中国民族化钢琴音乐中,展现出了传统音乐美学对“意象”到“意境”的极致追求,体现了钢琴民族化创作进程中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审美视角。

一、中国民族化钢琴音乐的“意象”构成

所谓“意象”,是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超然于原有的物象,并通过升华其内涵,使审美对象对本体的认知可以上升到更高层次的实践途径。审美主体可以籍此衍生出更多富有正面价值和艺术情趣的美感。纵观中国传统艺术,无论是文学、美术还是音乐,意象的诠释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更注重标题的重要性,其标题本身便是对音乐内容的表达和音乐意象的概括和描述。钢琴艺术自传入中国起已经经历了几百年的时光,钢琴艺术的民族化进程也开展了百年之久,所以也在传统审美的驱使下进行了丰富的意象性创作实践。中国民族化钢琴音乐作品创作,其意象构成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源于描写自然景物和人文风光

这一类钢琴音乐作品的数量较多,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经典之作较多。例如,贺绿汀的钢琴作品《牧童短笛》,将优美的田园风光和牧童悠闲的情致融为一体,描绘出别具特色的田园风光意象,这是民族化钢琴音乐创作发展史早期一首成功的试验性音乐作品。又如,吕文成的钢琴独奏曲《平湖秋月》,作曲家将钢琴模仿民族乐器音色的手法熟练的运用其中,极为生动的展现了民族化音乐的特色。并以《平湖秋月》原曲中最能够表达地域风格的高胡音色为基准,在此基础上还加入了洞箫、扬琴等乐器音色的模拟,充分展示出月光如水、秋波涵碧的开阔景象,在发挥钢琴所长和追求民族音乐特色两方面完美地做到了兼容并蓄。

(二)取材自民间音乐和社会生活

这一类钢琴音乐作品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大放异彩,涌现出很多社会影响力较大的钢琴作品。例如,汪立三所创作的钢琴改编曲《蓝花花》,取材于同名陕北“信天游”民歌,将西方钢琴艺术的变奏曲、奏鸣曲特点巧妙地融合在其中,用钢琴独奏曲的方式讲述了兰花花勇于为爱情和自由抗争的故事。再如,黄若创作的钢琴作品《竹竿舞》,音乐取材于海南岛原住民族黎族民间音乐,生动地表现出黎族人民在节日里身着盛装跳起本地民间舞蹈“竹竿舞”的热闹场景,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此外,陈培勋的钢琴作品《卖杂货》,乐曲的第一部分即从广东同名民间小调音乐旋律入手,用小快板描写出岭南民间商人日常贩卖的生活场景,让知晓此民间音乐的听众在建立“熟悉感”的基础上去欣赏钢琴音乐作品,显得更富有生活情趣。

(三)吸收自历史典故和文人音乐

这一类钢琴音乐作品因其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人文价值而精品辈出,很多音乐作品成为各类演出中的热门作品,因而受众范围更广。例如,钢琴作品《枫桥夜泊》取材自唐代张继的同名诗作,钢琴运用空五度音对寒山寺的晚钟声进行模拟,这样的音乐语言更易使听众和演奏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再如,钢琴独奏曲《梅花三弄》改编自同名古琴曲,据文献记载,原曲为东晋大将军桓伊所作笛曲,后以古琴曲的形式流传于世。钢琴曲的改编充分保留了原作正面描写梅花的音乐主题,利用钢琴的音色特点细致刻画了梅花傲霜斗雪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价值观的形象体现。

二、中国民族化钢琴音乐的“意境”诠释

“意境”属于中国传统美学中独有的审美范畴,也是传统美学的至高追求。和许多传统艺术门类一样,从传统角度来看,中国民族音乐着力更重视情感的表达,在“神似”的基础之上更求意境的开拓,倡导“物”与“心”、外在与内在的高度融合。因此,中国钢琴音乐所追求的意境之美,是来源于人与外在世界的和谐统一,建立在情景交融基础上“意”和“境”二者间的协同关系。作为民族传统的呈现方式之一,“意境”可被认为是中国传统美学的至高追求,更是中国艺术的一个“原点”;意境的表达,可看作艺术创作者或欣赏者对某个事物的审美追求到达极致之后应运而生的一种精神的升华,从而使其进入到一种全新境界。我们不妨从三个方面入手,来分析中国民族钢琴音乐作品对其“意境”的营造。

(一)情景交融的音乐语言

钢琴音域宽广,和声运用灵活丰富,表现力强,因而被誉为“乐器之王”。中国钢琴作曲家基于钢琴丰富的表现力而创作的民族化钢琴曲,更擅长用中国“民族式”的音乐语言来进行叙述,在音乐意境的展现上去靠拢传统诗画艺术。例如,钢琴曲《彩云追月》采用中国民族传统五声调式创作而成,旋律进行流畅柔和,将美好的夜空画卷徐徐展开于听众面前,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乐曲的表达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具有深刻的艺术感染力。钢琴曲《阳关三叠》移植自同名古琴曲,原曲以王维的诗篇《送元二使安西》为母本进行加工增衍,描写了春雨过后的清晨作者在长安城外送别友人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即将远行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也是中国传统美学在钢琴音乐中的贯彻和体现。

(二)气韵生动的音乐表达

“气”与“韵”二者皆为传统文化中的基础概念,“气”是万物生化的本源,“韵”是事物向外界展示出其内涵的延展,传统艺术创作更是离不开“气”与“韵”二者的结合,因而艺术作品的审美活动也以气韵的展现方式作为其重要标准之一。中国民族化钢琴音乐的精髓与其气韵密不可分,气韵更可以说是音乐的灵魂之所在。钢琴演奏者需要在自身扎实的文化基础之上,去把握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才能赋予作品强大的生命力,从而呈现出民族音乐的灵动气韵。举例来讲,丁善德的钢琴作品《第一新疆舞曲》运用三部曲方式写作,第一部分的音乐素材来自于脍炙人口的民歌《马车夫之歌》,这首歌曲原本是流行于吐鲁番地区的男女双人歌舞“莱派尔”,被填上汉语歌词之后流传甚广。《第一新疆舞曲》采用“快板—慢板—快板”的结构方式生动地展现了新疆人民在新旧社会的生活状况对比,表达了各族人民对美好新生活的向往,其中第一部分的左手伴奏形象地模仿了“达卜”(手鼓)的声音,使音乐更显得欢快活泼,流畅生动,极大地推动了乐曲的展开,也具有浓郁的民族地域特色。再如,《瑶族长鼓舞》这首钢琴小品改编自瑶族民间音乐,长鼓舞是瑶族人民独具特色和群众基础最为广泛的舞蹈形式,改编者利用钢琴左手的演奏技法将敲击长鼓的音色与节奏模仿地惟妙惟肖,与右手弹奏的歌唱性旋律相互配合,在音乐的流动行进中表达出瑶族人民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长期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华夏民族一直以来的终极精神追求,更是中国音乐的理想境界。例如,改编自民间唢呐音乐的钢琴曲《百鸟朝凤》,生动而形象地展示了各种鸟类的鸣叫,由钢琴在键盘上模仿唢呐的滑音、颤音、倚音等演奏技法,加之模拟水声、风声等自然界存在的声响,交叠出现,再现了大自然中的和谐氛围,也是中国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再如,黎英海的钢琴曲《夕阳箫鼓》改编自同名传统琵琶曲,它充分体现了中国音乐为标题音乐的特性,每一个段落皆有概括性四字标题,如“江楼钟鼓”、“月上东山”、“花影层台”、“风回曲水”等。这些标题文字具有强烈的画面感,本身即能带给欣赏者无尽的想象,再通过钢琴的音乐语言表达,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使欣赏者进入全方位的音画情境里,在崇高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音乐情操之中,充分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

三、审美导向下民族化钢琴音乐从“意象”到“意境”的思考

中国传统音乐历史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包罗万象,在自身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风格,和西方音乐相比,其音色、旋律、和声等诸多构成方面都有明显差异。这些差异也是其特色的彰显。追根溯源,这是由于民族音乐审美的差异所导致的。随着钢琴艺术推进和开拓,创作者将民族音乐元素融入钢琴作品创作之中,不断进行探索创新,这不仅推动了钢琴艺术向前发展,也对促进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交流提供了积极意义。在这些钢琴音乐创作中,作曲家通过钢琴作品“意象”到“意境”的生活体现出的审美导向,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尽善尽美”与“中和”的音乐思想

传统社会中儒家思想自汉代以来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这导致了儒家的音乐美学观念也成为中国传统音乐最重要的审美组成部分。儒家提倡“中和”的音乐思想,认为好的音乐应在情感的表达上有所节制,不过度宣泄自我的情感使艺术走向无制和放纵;更要在价值导向上做到“尽善尽美”,在传达美感的同时表达出对正面价值观的取舍,二者兼顾,才是真正好的音乐。这在由中国传统音乐改编的民族钢琴曲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体现,如移植自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钢琴曲,其音乐素材来源于越剧唱段,音乐在叙事性与抒情性兼顾的基础上歌颂了梁祝二人的爱情,表达出对封建制度下不自主婚姻的批判,真正做到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再者,如前文提到的移植自琵琶曲的《夕阳箫鼓》,每一段皆用小标题点明主旨,在描写自然风光的同时兼具深刻的历史人文内涵,整首乐曲如一首歌行体诗篇般宏阔壮丽之中不乏细腻温婉,在形式美和意境美双重层面有着出色的表现。

(二)“以人为本”的新时代音乐创作价值观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蓬勃发展和人民群众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以人为本”的观念已然落实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新时代的音乐生活中也无不贯彻着这一精神。只有做到“以人为本”,才能更深刻地挖掘民族音乐的人文艺术价值,创作出出色的作品来服务大众,提高中国传统音乐在世界民族音乐视野中的影响力。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风情迥异,各地各族人民在自身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了异常丰富的音乐文化,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让我们的民族化钢琴音乐作品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答案是多方面的。作品想要更好地服务大众,势必了解大众的精神生活需求,提高完善自身的创作演奏水平,才能使“创作—接受——传播”走上良性循环发展的道路。

民族化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无不体现出这种精神内涵。有些作品是对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的愉悦心情的直接反映,例如,《浏阳河》、《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等钢琴作品;有的反映出各地的风土人情与民族生活,如《云南民歌五首》、《塔吉克鼓舞》等钢琴作品;还有的作品则吸收了戏曲元素,或是提炼出民族音乐精神内涵的精华,运用到钢琴作品创作中,如《京剧瞬间》、《黄河》等钢琴作品。这些钢琴音乐创作都是根植于深厚的中国传统音乐土壤,反映出中国人的生产生活与精神需求,在今后的创作和传播过程中,“以人为本”的思想一定不能动摇,才能更好地促进整个民族音乐事业的蓬勃发展,实现钢琴音乐从“意象”到“意境”的深化。

结 语

总而言之,我们在钢琴民族化发展过程中,要努力寻求乐器自身特色与本土化风格二者之间的平衡,在这种文化的碰撞与磨合中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创造出更多具有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优秀作品,从而做到真正提高中国民族音乐的世界影响力。在传统审美文化的导向下,中国民族化钢琴音乐的创作实现了质的飞越,从“意象”到“意境”的升华,彰显了中国传统音乐审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赋予了民族化钢琴音乐深厚的美学底蕴。这也启示更多的中国钢琴作曲家,在民族化钢琴音乐的创作中开拓思维,以更精湛的创作手法赋予民族化钢琴音乐更为隽永的艺术魅力。■

猜你喜欢
民族化音乐作品意境
音乐作品赏析模式研究
江文也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创作实践研究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图力古尔及其音乐作品浅析
音乐作品
诗的艺术精髓在“意象”与“意境”
苏轼词中的时空与意境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服饰元素在油画创作中民族化意义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