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曲《侏儒舞》音乐特征及演奏技术分析

2021-11-28 04:34于海莹
黄河之声 2021年23期
关键词:侏儒大调调性

于海莹

被誉为“钢琴之王”的李斯特为匈牙利著名钢琴家、指挥家、作曲家,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人之一。李斯特所创作的钢琴作品带有瑰丽的想象,突破传统钢琴音乐创作思路及技法的桎梏,在众多钢琴作品中渗透了对祖国、人民的热爱,体现出匈牙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积极乐观的心态。《侏儒舞》为李斯特音乐会两首练习曲之一,延续了浪漫主义音乐风格,以大量且快速的顿音、倚音、琶音、装饰音等塑造出绚烂多姿的音乐形象,调动人们的听觉与心理并产生联觉效应,展现出超出音乐内容本身的音乐艺术画面,不仅体现出李斯特的音乐造诣、巧妙构思,而且体现出复杂且深刻的情感。研究钢琴作品《侏儒舞》的音乐特征与演奏技术,可以为钢琴音乐的本土化发展与演奏实践提供指导与借鉴。

一、钢琴作品《侏儒舞》创作背景

弗朗兹·李斯特是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其将钢琴演奏技术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丰富了钢琴的音乐表现力,并打造出管弦乐的音响效果。李斯特所创作的超技练习曲,如《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六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两首音乐会练习曲》等凝练了李斯特毕生的心血,创造了钢琴领域艰深但又辉煌的技巧,将钢琴的技术性与艺术性结合为有机整体,突破传统钢琴音乐创作及演奏的桎梏,使得钢琴音乐具有如同交响性管弦乐队一般的音响效果与宏伟气势[1]。

钢琴作品《侏儒舞》创作于1863年,是《两首音乐会练习曲》之一,相对于其他练习曲而言,《侏儒舞》为带有诙谐性的急板作品,6/8拍,升f小调,隐含着鲜明的音乐形象,将音乐艺术性与技巧性练习相结合,并且以大量的装饰音、顿音等打造出五光十色的钢琴音乐世界。此首钢琴作品是李斯特为其学生普鲁克纳创作,标题内的“侏儒”在西方指代具有神秘色彩的“精灵”。从整体上而言,《侏儒舞》演奏难度较大,体现出诸多钢琴演奏技巧,因此在钢琴练习中占据核心位置,且至今依然活跃在钢琴艺术舞台之上[2]。

二、钢琴作品《侏儒舞》音乐特征

钢琴作品《侏儒舞》是带有谐谑性的急板,音色丰富,速度力度及调性频繁变化,对钢琴演奏者的技巧与音乐素养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要求。综合而言,钢琴作品《侏儒舞》的音乐特征体现在以下五大方面:

(一)曲式结构特征

钢琴作品《侏儒舞》是一部极具特色的变体回旋式曲目,分为引子、A乐段、B乐段、C乐段及D乐段五大部分。其中引子部分包含4小节,第五小节后自然过渡至主题旋律,在主题表现上属于较为规整的四句四小节结构。A乐段的主题材料较为简单,B乐段出现了新的主题材料,并且与A乐段形成鲜明的对比。B乐段最为鲜明的特点便是变化丰富的调性,打造出层次性的音响效果,塑造出活泼鲜明的音乐形象。B乐段结束后进入一小段的休息,随后是对引子及A乐段的再现,在音乐材料上与主题相契合,但调性有所改变。C乐段的音乐材料再次发生变化,完成后进入D乐段,在此李斯特采用了大量的小轮指技巧,使得音乐表现力更加丰富,并增强了钢琴演奏的艺术感染力[3]。

(二)轻盈谐谑的旋律特征

从乐曲的整体层面来看,其旋律生动活泼、欢快明朗、节奏感十足,展现出侏儒舞蹈时的灵动自如、迅捷快速。A乐段与B乐段对比鲜明,B乐段在旋律上有所改变,与A乐段相比更为流畅、朴素,带有活泼、动感的色彩,且A乐段与B乐段之间的调性极富层次性。与传统的音乐会练习曲相比,《侏儒舞》大量使用了快速的装饰音、倚音、顿音、琶音、三连音等,体现出众多钢琴演奏技法及其组合变化,展现出高超的演奏技艺及艰深的演奏技术,不仅在技术上对传统钢琴作品产生了超越与突破,而且在音乐形象上更加鲜明直观、生动活泼,可谓钢琴艺术性与技巧性的高度统一。强大的音乐表现力、富于变化的旋律与节奏、多样的调性及演奏技法,使得该部钢琴作品的演奏难度急剧攀升,这也是《侏儒舞》至今活跃在钢琴艺术舞台上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多样化织体调性特征

钢琴作品《侏儒舞》的调性变化十分丰富,且李斯特在创作中采用了双手交替演奏技法,双手快速交替演奏出不同的声部、手指在琴键上快速有序且连贯流畅的跑动增强了钢琴演奏的艺术感染力,丰富了钢琴音乐的表现力,强化了钢琴音乐的音响效果,人们仿佛可以看到一群身材短小但快速敏捷的侏儒在舞台上跟随音乐欢快地舞动。同时,装饰音、倚音等的大量使用,让乐曲的节奏动感十足,乐曲的形象更为鲜明。

《侏儒舞》的调性为f小调,引子与A乐段调性相同,第5小节的主干音属于分解和弦;第14小节第三拍架构re调整为do,即在变化成主和弦的同时转变为B大调;第16小节第三拍将mi调整为re,调性转变为C大调,第17小节重新回归至主和弦。A乐段在增三和弦中结束。

B乐段调性由f小调转化为A大调,相对于A乐段而言,旋律变化幅度较小,但在调性上有所变化且增加了新的材料,即右手连续弹奏,与A乐段的顿音形成鲜明的对比。26小节在乐曲的音乐处理上以A大调七级和弦为主,处理完成后在27小节再次转变为A大调二级和弦,28小节为bB大调二级和弦。李斯特在此使音乐自然进行,逐步发展为E大调。在30小节结束后,是对引子及A乐段的再现。第57小节开始是对B乐段的再现,从A大调逐步自然地过渡至bB大调,经短暂的离调后回归至bB大调的主音小调。在C乐段结束后为承上启下的连接部,完成对g小调的延续后乐曲进入C乐段,以小轮指技巧奏出低声部,调性为f小调。D乐段与B乐段材料相近,调性为F大调,以七级和弦及G调和弦对音乐进行处理,转回F大调后乐曲结束。

钢琴作品《侏儒舞》以小调为基础逐渐行进,在同主音大调上完成,丰富的调性变化为人们打造了更加活泼的音乐审美空间。

(四)速度与力度特征

钢琴作品《侏儒舞》的速度与力度极富层次性,在左右手连续交替变换演奏中将侏儒们欢快舞蹈的场景描绘得淋漓尽致,营造出热烈激昂的音乐氛围。同时,为了增强乐曲的艺术感染力,李斯特以非连奏及优美优雅的速度与力度表现出侏儒在跳舞时的情感与心理动向,展现出侏儒灵动且优美的舞姿,短小但敏捷的身姿。此外,该部作品包含了诸多力度记号,如在B乐段中,因B乐段相对于A乐段而言引入了新材料,且旋律与A乐段保持一致,为了体现出调性的丰富变化、情感与情绪的递进等,在B乐段采用了f、mf等力度记号,主要目的在于延续此前快速演奏的同时注重以力度的微妙变化及层次递进推动音乐的发展,让速度、力度与音乐内容、音乐形象相契合,因此相对于普通音乐会练习曲而言,《侏儒舞》并非忽视音乐形象的技巧性练习,而是带有明显风格、以提升钢琴演奏整体水平为目标的钢琴作品。

(五)他律性特征

他律性是指音乐本身难以容纳,需要通过音响传递给受众的内容,其中“内容”是指人的情感、思想等。音乐的他律性源于联觉,即在感官刺激下产生的心理活动与情感共鸣,如“高山流水遇知音”一般通过音乐实现心灵上的交互。在《侏儒舞》中,虽然标题为“侏儒”,但在演奏时人们会自然联想到聪明伶俐、天真可爱的“精灵”,这便是《侏儒舞》他律性特征的体现之一。除此之外,《侏儒舞》引子部分结束后进入主题,十六分音符快速顿音的奏法细致描绘出侏儒的形态,其身材短小但步伐轻盈,再加上由渐强渐弱在回归到渐弱的力度变化表现出侏儒们在舞蹈时的灵动跳跃与敏捷身姿,配合上行旋律描绘出侏儒们欢快舞蹈的画面。钢琴作品《侏儒舞》绘画性内容的生动体现也是其他律性特征的集中表现[4]。

三、钢琴作品《侏儒舞》演奏技术

《侏儒舞》作为一部浪漫主义风格的钢琴作品,隐含着李斯特的音乐美学思想,即将钢琴表演视作艺术表演活动的核心,追求具有炫技性的演奏风格,音乐表现的主观性远高于客观性,致力于最大程度上通过创造性与个性化演奏打到最佳的表演状态。对于钢琴演奏而言,若想更好地诠释该部作品,便需要把握以下演奏技术。

(一)装饰音演奏技术

钢琴作品《侏儒舞》第1至第20小节,第37至56小节运用了大量的装饰音,节奏型为6/8拍,调性为A大调,力度标记为pp,轻盈谐谑的旋律,左右手交替演奏等体现了活泼的音乐情绪,且在跳音演奏中表现出侏儒们依次登场的画面。在装饰音演奏中,需要把握好乐曲的整体风格及集中体现的音乐内容,保证所演奏出的声音既需要契合旋律的线条走向,又需要具有舞蹈的跳跃性,以轻盈灵动的倚音演奏表现出侏儒小精灵们的滑稽可爱、活动生动。与此同时,在第13小节出现了两个32分音符为一组的音型,在演奏时需要体现出层次性与力度感,与之前的倚音演奏相区分,把握好音符时值及音乐速度,适度降低音符的跳跃性,进而演奏出连贯流畅的旋律。

(二)顿音演奏技术

在《侏儒舞》中,顿音贯穿全曲且时而密集、时而分散,疏密交织的顿音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不仅如此,不同乐段的顿音有着不同的功能及情感内涵,在演奏时需要以理解与领会作品情感基调与思想为前提,对不同乐段的顿音演奏进行差异化处理。如第32小节的顿音落在每一个三连音的第一个音之上,主要功能在于强调并推动音乐的进行,演奏时需要保证声音的连贯性,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第76至第83小节的顿音主要功能在于塑造侏儒小精灵活泼可爱的形象,在演奏时需要演奏出颗粒感,以较轻的力度演奏出干净、精巧的顿音,营造出一种与之前截然不同的音响效果。

(三)琶音演奏技术

钢琴作品《侏儒舞》中快速琶音占据诸多演奏技巧的主要地位,在全曲中共出现三次,三次音型基本相同,调性有所变化,且都为左手琶音与音阶结合,右手奏出柱式和弦。此部钢琴作品内快速琶音的演奏对演奏者的技能与素养有着较高的要求,主要原因在于演奏该部作品的琶音时,手指跨越幅度较大,除左右手交替进行之外乐曲进行的速度较快,如果演奏时速度与力度把控不到位,便会给人以突兀与不和谐之感。为此,在演奏时需要综合运用手臂、手腕的力量,集中精力以手腕带动手指进行触键,在日常联系中演奏者还可以根据作品的风格与特征进行“二度创作”,通过各种节奏的变化与演奏技巧的组合等增强音乐的流动性[5]。

(四)三度、六度演奏技术

《侏儒舞》内包含三度、六度的双音演奏,技术难度较高,且原本由单手演奏的乐句转化为双手胶体演奏,在打造明亮音响效果的同时也对演奏者的音乐处理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在演奏时,演奏者需要以前臂、手肘、手腕、手掌等力量作为整体的支撑,将身体多个部分的力量传导至手指,保证轻快精准地触键,所奏出的音要短促有力、富有颗粒感。因该部分具有较强的炫技性,在正式表演之前需加强联系,不断探寻手部与脚步的配合方式,为增强钢琴演奏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产生“先入为主”的演奏效果,可以在各种需要强调的音符上频繁变换踏板,与轻巧地触键相配合便可以打造出层次鲜明的音响效果。

(五)八分音符演奏技术

钢琴作品内八分音符的和弦跳音集中出现在第21至第31小节、77至120小节、159至168小节。在演奏练习时左手贴键,放松手腕部分,同时运用顿音演奏技巧以便于推动右手的演奏。在练习演奏77至120小节时,左手跳音较为特殊,此时左手奏出旋律,在保证旋律线条走向、声音连贯流畅的同时,采用弱力度奏出轻盈跳音。在演奏159至168小节时,右手为双音演奏,左手综合利用轮音演奏技巧,在练习时需要注意把控好力度,保证旋律平稳,右手双音和谐,并与左手的跳音相配合。

结 语

《侏儒舞》为李斯特于1863年创作的《两首音乐会练习曲》其中的一首,其曲式结构为独具特色的变体回旋式结构,旋律带有轻盈谐谑的特征,加之多样化织体、层次感十足的速度与力度,展现出高超娴熟的钢琴演奏技艺。在演奏或练习该钢琴作品时,需要把握装饰音、顿音、快速琶音、三度和六度双音、八分音符的和弦跳音演奏技术,同时深入体会音乐内容与形象,以悠扬灵动的钢琴之声描绘出侏儒小精灵们欢快舞蹈的场面,以此体现出此部钢琴作品的他律性与高度音乐造诣。■

猜你喜欢
侏儒大调调性
“侏儒”蜻蜓
调性的结构力场、意义表征与听觉感性先验问题——以贝多芬《合唱幻想曲》为例
亚洲象中的婆罗洲侏儒象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阿瑟·奥涅格新调性思维研究——以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例
G大调随想曲
谈“调性”
亚马孙雨林首次发现杂交鸟类
村里的井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