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国当代作曲家的守正创新

2021-11-28 04:34张竞元
黄河之声 2021年23期
关键词:谭盾作曲作曲家

张竞元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党的光辉指引下,以叶小纲等人为代表的中国当代作曲家,一方面扮演着展示国家形象、讲述中国故事和塑造主流价值观的角色,另一方面其音乐作品,也承担着丰富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社会功能,更是沟通国与国之间音乐文化层面的桥梁与纽带。正因如此,探究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国当代作曲家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如何发扬守正与创新之道,才更显的尤为重要。

一、“艺”心向党,坚守红色基因

鄂豫皖苏区革命根据地的前身,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民族建党革命基地。在这里组织开展的民族革命宣传活动始终与中国中的革命活动保持联系同频共振。山势绵延八百里、地域横跨鄂豫皖三十一省,大别山不仅是一座作为革命的英雄山,更是一座作为红色的英雄山。而信阳,正是著名的大别山民族革命流亡老区。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担负起学习弘扬践行大别山讲话精神的重要政治责任,把大型红色民族资源综合利用好、把大型红色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好、把大型红色民族基因文化传承好。一部取材于大别山民族革命流亡老区真实中的历史重大事件,以红二十五军五个长征战役为故事主线,以尘封已久的四张革命欠条事件为主要故事情节,从中国土地革命胜利时期、抗日战争胜利时期、解放战争胜利时期几个重要历史阶段,讲述了在红军家属洪姑和红二十五军五个“娃娃兵”之间可歌可泣、感天动地的大型红色民族歌剧《银杏树下》应运而生。

这部源于坚守祖国红色长征基因的中华民族长征歌剧,作为老区文旅第一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百年百部’重点剧目”、河南省老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国庆主题系列活动大会开幕式首场演出,一经成功推出就立即引来观众一致好评,全面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广大老区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跟党走的坚强决心,深刻诠释了团结一心、勇当先锋的大别山精神。

一部音乐作品的传神之处恰是旋律的真挚可感。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捞仔老师通过词与音的交汇,传递出“艺”心向党的坚守。如在歌曲“朝也思,暮也想,突然一见泪汪汪;银杏绿,银香黄,终于回到娘身旁。”中,使用变化重复的创作技法,通过音阶的平稳进行过渡,表现出“银杏树下”千丝万缕的无尽乡愁;在歌曲“记住啊,血染的银杏树;记住啊,英雄的大别山。”中,旋律线经过大跳一路走高,于群声中感受出人民的呐喊与革命的激荡,音乐作品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无不催人泪下、深入人心。这就是作曲家在坚守红色基因,传承百年风华的基础之上,“艺”心为民,“艺”心向党最强有力的体现。

二、西学东渐,实现作曲创新

在中国,一部武侠经典爱情电影《卧虎藏龙》曾红极一时,一经上映就荣摘多项国际电影大奖。与此同时,该部武侠爱情电影的多部原创音乐作曲以及电影原声,也先后多次获第73届美国电影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电影作曲音乐奖、比利时佛兰德原创音乐奖、美国洛杉矶影评人大奖和台湾金马奖、第44届英国电影格莱美奖最佳原创爱情电影奖及原创电影作曲音乐奖和原创专辑奖及唱片音乐奖等多项国际大奖殊荣,而创作这部同名电影原声的作曲家就是享誉世界的谭盾先生。

曾赴美留学的他,接受了西方系统的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体系,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回国后,便投身于音乐作品的创作和中国传统作曲技法的创新中,为中国当代原创作品注入了无比新鲜的生命力。这种打破中国的传统五声性调式、传统音乐形态、传统作曲技法的作曲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音影结合——实现作曲表现形式的创新

《地图》是谭盾受邀于2002年为波士顿交响乐团创作的一部多媒体大提琴交响协奏曲,也称得上是他在音乐创作成熟期和发展巅峰时期谱写的一部重要的大型音乐作品。1999年,谭盾应邀前往湖南凤凰古镇。在那里,他用数码相机详细记录和拍摄了无数流行于民间各地的、富有生命力的、拥有强烈震撼力的美妙音乐。作曲家当即就被这些奇妙的民间曲调深深感动,决定立刻着手研究并创作出一部和多媒体结合的大型立体交响乐。于是这部具有颠覆性意义的音乐作品——《地图》应运而生。

在交响乐团音乐厅的舞台上摆放着一台投影机,播放着作曲家在湘西土家族、苗族、侗族采风中用摄像机真实记录下来的民间音乐。整部作品一共分为九个独奏乐章,分别名称是《傩戏与哭唱》《吹木叶》《打溜子》《苗唢呐》《飞歌》《间奏曲:听音寻路》《石鼓》《舌歌》《芦笙》。其中,每一乐章都会搭配有不同独奏内容,许多都来自作曲家采风时的民间的音乐艺术影像。该部独奏作品的不寻常之处就主要在于,作曲家谭盾先生将许多中华民族的及民间的传统音乐艺术元素和民族音乐艺术影像注入到中国传统的音乐指挥、大提琴、乐队三者间的关系之中,将整首作品也演变为一种大提琴、乐队、民间民族音乐之间的信息交流和问题应答,将民间的原生态艺术与西方音乐文化加以标合在一起,为青年作曲家提供了艺术创作上的新思路,也体现了作曲家以音乐方式保存传统文化的不懈努力。

通过《地图》,我们重新认识了这些熟悉的音乐,重新认识了脚下这块熟悉的土地,重新认识了一直身处其中却未被发现的民间文化。在凤凰城的这场演出中,播放的录像是过去的,演奏确是现场的;音乐的来源是民族的,演奏的乐器确是世界的;音乐的素材是民族的,而场上的演奏家却来自世界各地,这就是一种超越时空的音乐。此时,《地图》更像是一张文化名片,它衔接着民族的过去与未来,联系着音乐的民间与世界,传递着文化的输入与输出。

(二)紧跟时代——实现作曲社会属性的创新

2020年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抗击新冠肺炎,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作曲家谭盾主动意识到自身扮演的重要社会角色,积极投身于此次抗击疫情中,《武汉十二锣》就是作曲家紧跟时代,为抗疫献力的代表作品。发端于武汉的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全球亿万民众的心。在纽约飞往布鲁塞尔的航班上,作曲家谭盾不眠不休,他毅然选择用一只铜锣将武汉与整个世界连接,用音乐向抗疫遇难人士送以最诚挚的感谢,也向全世界人民传递了“大爱无疆、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作为中国民间广为流行的、独具特色的一种传统打击乐器,铜锣是最早一批进入海外各地管弦乐队的富有中国特色的打击乐器之一。中国现代音乐作曲家之所以喜欢选用武汉铜锣这一打击乐器用来作为演奏时的主打乐器,是因为其制作工艺独到、定音精准、音域宽广的独特优势。武汉中国特色打击乐器——铜锣,早已发展成为当今乃至全世界各大交响乐团的必备演奏乐器。而《武汉十二锣》的旋律,同样源自武汉博物馆珍藏的《楚颂》。“我们曾合作过全球各大乐团,无一例外都在使用武汉大锣。如果中国没有武汉的人民锣,就没有美妙的中国音乐,贝多芬的《欢乐颂》、莫扎特的《安魂曲》等也可能无法现场演奏。对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家而言,武汉和武汉人民的大锣具有特殊历史意义。”作曲家谭盾在演出后激动的说到。

三、初“音”不改,赓续民族精神

叶小纲,中国当代乐坛成绩斐然的作曲家之一。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由钢琴家郎朗演奏的中国作曲家叶小纲创作的钢琴协奏曲《星光》,得到了全球共计30亿观众的聆听,时至今日,依然成为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挖掘民族特质

“山有三远,自山下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这是宋代画家郭熙在他的山水画理论专著《林泉高致》中对山水画的结构与主要特征的总结。而在古筝独奏《林泉》中,通过描绘山涧流泉、山水奔腾和流入山海等各种音乐表现形态,集抽象和生动、写实和抒情于一体的音乐创作表现手法,生动再现了郭熙著述中提到的“三远”——高远、深远、平远之音的意境。

《林泉》是作曲家叶小纲创作的中国民族乐器独奏作品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从写作技法、创作构思到音乐的内在表达和艺术表现等方便,把中国传统音乐和现代创作技术相融合。不仅有高难度的演奏技术,还有耐人寻味的优美旋律,运用丰富多彩的节奏形态和层次分明的交响化音色处理的同时,还兼具内涵高深的美学思想和哲学思维。

(二)讲好中国故事

《我遥远的南京》是为纪念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由作曲家叶小纲创作的一部大提琴协奏曲。在这部感人至深的现代音乐作品中,作曲家用自己独到的现代音乐创作视角与前瞻的求学经历,演绎并抒发出对南京的热爱与对世界和平的颂歌。

这是一部具有特定意义的大型作品,集叙述性和戏剧性与一身,且内容丰富,信息量庞大,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历史性题材的单一指向性音乐作品,而是文学性、思想性和哲理性深刻的综合音乐范例。在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到作曲家多种写作风格的统一体现。作曲家叶小纲谈到:“这部作品完全是有感而发,没有任何人要求我去写。里面有一种不可遏制的情绪的表达,我们期盼和平,但是和平是有代价的,不能一味隐忍,还要奋起抗争。”

该部作品以大提琴为主体进行故事陈述,乐曲结构分明,情节层层递进、不断展开,先由微弱、阴暗、不安、压抑的渲染性艺术表现形式拉开序幕,之后引出了带有忧伤、无奈与隐痛的陈述性发展,再到激烈的冲突,历史的恐惧感,每一个阶段都能给人带来震撼和感动。叶小纲在创作技法上并没有追求那种探索和实验性的音乐风格,他始终坚持用基本的音乐语言来表现音乐形象,其中的传统、现代、先锋的作曲技巧只是作为一种手段而为音乐本身服务,这使得作品的音乐内涵更能让听众所理解和接受,并引发听众的共鸣。

他的音乐创作秉承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精华,发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艺术思想,运用先进的作曲技法在国内外的当代音乐艺术舞台上,娓娓讲述着一个个“中国故事”,奏响了新时代的绚丽华章,这个人就是叶小纲!他以音乐为沟通的桥梁,从一个全方位的角度向全世界人民展示着中国音乐的人文情怀与博大精深。中国音乐历史的源远流长,也让中国音乐更好的迈步世界文化大舞台,把这至善至美的东方妙音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为世界听众讲好“中国故事”。

综上所述,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是我们党中央领导民族文化事业建设的鲜明的时代特征。习总书记明确指出;“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艺术来自人民、音乐服务人民。100年来,在我们党的领导下,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不断深入生活、扎根各族人民,用真挚的民族情感、深厚的民族文化创作出一部又一部脍炙人口的文艺作品。他们有的像著名作曲家王洛宾那样多年扎根基层创作,感受淳朴民风;有的像著名作曲家阎肃那样满怀激情的创作,热爱并歌颂者祖国与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以广大人民为工作中心的文艺创作发展导向,提出“文化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文艺创作的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新时代奋进新征程,需要进一步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引领文化发展方向,坚定文化自信,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如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中国文艺界蔚然成风,也为作曲家的音乐创作和社会责任指明了守正创新的前行方向。■

猜你喜欢
谭盾作曲作曲家
“身必由己”的艺术家——旅美中国作曲家梁雷的艺术人生阅读
逐梦
那一天
长大可当作曲家
伍光辉作曲三首
我的梦
谭盾两部“非歌剧”的歌剧——《霸王别姬》与《马太受难曲》
猫咪成长史
作曲家
拉琴人的不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