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学改革为立足点建立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

2021-11-28 05:30李荣柏
山西青年 2021年18期
关键词:交叉职业院校培育

李荣柏

(辽宁省机电工程学校,辽宁 辽阳 111000)

随着我国社会全面进入向纵深方向探索的过程,需要不断调整原有格局而进入改革的下一个阶段。改革核心要依托于创新,创新不同于单纯的创业,而是在创业的基础上,重点依托现有社会条件及人力条件,突破原有的生产力模式,在保持原有成效的基础上,实现生产力进入更加先进和科学的环节。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1]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在国家创新创业总体要求下,对实现在教育体系与社会环节的有效衔接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职业院校教育改革已经全面展开,落实到创新创业教育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互动不足,实践理论单一以及专业与工作岗位协调不畅等问题。在既有基础上,应本着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学生的原则,改进并修正现有教学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向深处发展。按照横向和纵向交叉的原则,主要从以下几个路径展开研究。

一、建立创新意识及思维的理论教学模式

改革是改变并革新旧有的教学模式,在思维内的改变是最根本的。因此教学改革中,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前提便是培育创新创业意识,在相关理论课程设置中,应全面建立并涵盖创新创业思维的教学模式,而目前职业院校的理论课程设置中缺少关于创新创业思维总体性的本体理论课程体系,对于创新创业的相关理论,学生依旧是处于懵懂阶段。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体系中应增加相关内容的教学。1991年,东京创业创新教育国际会议从广义上把“创业创新教育”界定为:培养最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包括对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培养。“随着社会各方对于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强,大学生创业意向高涨,89.8%的在校大学生曾考虑过创业,18.2%的学生有强烈的创业意向。”[2]

事实上,在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过程中,培育其具有开创个性也是其中一环,而与开创个性培养的相关课程需要学生具有辩证的思维结构,也即在事实基础上不断地否定现实,寻求事物现象背后发展的本体。而与此相关则涉及创新思维、逻辑学、辩证法等相关理论体系。因此在理论上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以创新思维理论培育为点,辐射到其他理论教学中去,建立以创新思维为主体的网状整体性思维结构。在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培育环节,应注重向创新思维培育环节倾斜,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只有具备了创新这一基本意识,思维上具有创新这一要素,突破原有的接受式学习模式,变为不断革新自我意识的思维模式,才能够从根源上实现创新。二是以创新思维培育为理论教学目标重点,将整体性思维结构落回到创新上去。目前的教学改革更多是将创新落在实践环节中,尤其是职业院校认为创新应体现在具体的创业上,事实上形成一门崭新行业和技术。这并非偶然,而是在已有科学体系不断的自我突破,逐渐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创新创业理论培育的终极目标依旧应该停留在创新思维上来,创新思维不是要丢弃我们现有的思维,而是要打破固有的思维结构,接受多元化的思维方式,从而形成自我的判断和选择,从中选出符合现有情况的最佳方案。三是创新思维贯穿理论教学体系的顶端,全面落实创新思维在理论课程中的展开。如果没有创新思维模式,那么全部的教学改革仍然处于形式上的,而未能深入到创新本身,因此创新思维的培育应贯穿理论教学体系的最核心、顶端及重要的位置,通过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赋予其不竭的思维动力,这样才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提升其开创性个性。

二、建立学科交叉的实践教学体系

学科交叉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应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目标,使学生具有基本的行动能力、素质和技巧;具有创造性和创新能力;具有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和决策能力。职业院校其教学设置上实践比例占比高于理论教学占比,最直接的优势便在于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操作完成专业与工作岗位之间的无缝对接,然而职业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并非培养熟练的技术操作人员,而是要补充给既有工作岗位以新鲜的思维模式和崭新的技术理论等。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体系中不应仅仅倾向于实践操作,而是要建立其学科交叉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横向学科之间以及纵向学科历史发展方面两条线索的支持下,建立交叉学科的实践原则如下:一是注重实践学科与理论学科交叉,使学生具备不断自我更新的能力。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不能因为实践环节重要而忽略理论的教学,应坚持横向的实践—理论—实践的辩证逻辑发展结构,培养学生具有对实践进行总结,再投身实践的反复确证意识,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实践操作上,而是在要实践操作中不断地进行理论总结,从理论中寻找实践操作的不足,反复修正,实现量变到质变的突破。二是开展实践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使学生具备广阔的实践视野。教学改革是对现有实践教学体系的扬弃,扬弃并非意味着全盘否定,而是保留优势,舍弃劣势,随着分工精细化的社会结构,体现在教学中则是学生专业完全局限在自身专业内,缺少相关专业的沟通,而事实上学科之间的交叉和交流是十分必要的,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同时还能够在学科的碰撞中产生新的实践模式。三是完成实践专业自身方法的历史交叉,丰厚学生的实践理论根基。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改革要注重从学科发展史的纵向结构中寻求实践指导理论的意识,站在学科前沿同时具备历史厚重感去看相关问题,这样才能够快速、有效地展开实践,同时能够突破原有的思维结构,创新实践方法。建立交叉的实践教学体系,不能脱离理论、不能故步自封、要尊重历史科学,不是培养熟练的技术操作人员,而是在横向纵向交叉的结构中不断地自我丰富,培育学生真正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素质。

三、建立校内外合作的长期发展机制

2010年教育部开始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育体系;2012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教高厅〔2012〕4号),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理论指导。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搭建学校与社会人才培养的平台,坚持强基础、重引导的原则,为各个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优良的环境,目前很多学校已经开展校内外合作的相关工作。校企合作研发、校外实践基地等等实践教学平台已经有效搭建。在具体的操作中应坚持如下的路径和方法:一是要做到长期有效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开展校内外合作的目的一方面在于完成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有效对接,另一方面是企业帮助学校完成相关科研课题的成果转化,目前很多职业院校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但无法实现成果实践和转化,而校企合作模式则有效弥补了此方面的不足,实现了学校和企业间优势的有效互补,企业为理论培养提供实践平台,同时学校为企业提供理论上支撑,两者有效沟通,既保证了企业用人的最低需求,又为企业实现突破提供了理论上指导。二是做到深入合作创新,实现专业上的突破。搭建校内外合作平台的终极目的并非仅仅是为了学生提供实践平台,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通过合作交流碰撞出新的火花。新事物产生需要不同元素的组成,校内外合作便是通过在同一专业的不同思维方式进行碰撞,建立由行业专家、专业专家及教育专家的研究团队,在研究的同时进而产生出新的理论及实践方式。如在《2018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50强院校中,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超过70%的有39所,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等7所院校超过90%;13所院校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超过1000万元,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超过1亿元;44所院校企业兼职教师年课时总量超过1万学时。[3]三是做到有益于社会,推动社会发展。教育及企业发展最终的核心目的是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每一专业内部的创新都会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目的亦在于此,重点在于依托现有社会条件及人力条件,突破原有的生产力模式,革新经济、管理、技术等多方面既定的体制和体系,在保持原有成效的基础上,实现更加先进和科学的生产力。而职业院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专业技能人才的重要场域,凸显其教育的重要性。

总之,职业院校的教育改革进入向纵深发展阶段,存在新机遇的同时依旧面临着挑战。比如专业建设水平还不是很高,教师及学生创新意识不强,院校与社会互动不足等问题,均需要每一位研究者从不同维度进行研究和解决。

猜你喜欢
交叉职业院校培育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健康中国背景下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连数
连一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