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合作技工院校教育模式构建研究

2021-11-28 05:30吴国强
山西青年 2021年18期
关键词:技工培育德国

吴国强

(南通工贸技师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0)

我国职业教育实施国际合作已经长达40多年,与中国改革开放同步进行。在这一过程中,中德职教协作开始时间最早且历时最长。中国与德国均是非常注重职业教育的国家,我国吸收德国教学的积极经验,构建全新的教育模式,为社会培育出具备国际视野的高质量实用技术型人才。

一、中德合作技工院校教育的可行性

德国采用的“双元制”职业教育针对中职与应用技术大学,这一教育特点及优越性主要是课堂学习和企业实训能够在时间方面递进交替,在教育内容方面相辅相成。根据企业实训,技工院校学生或是学徒能够加强自身对课堂理论文化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减少进入企业后必有的实习期。根据企业需求对课堂教育内容展开实时的调整,主要是为了下一阶段企业实训奠定基础,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进行有机结合。根据到德国实地学习,技工院校骨干教师可以进一步掌握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观念以及实施手段,了解德国著名企业和职业院校采用的协作模式,真正体会到我国学校急需处理校企无缝协作与产教深度融合的重要性和紧迫感。根据相关调查得知,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经验具有其特有的优势及作用,即便应用技术大学与职业院校学生入学标准、评价体系无法复制,但是德国技术型应用人才的培育模式对我国技工院校来讲仍具有极高的借鉴意义。[2]结合我国技工院校与其他西方国家学校的合作经验,从全方位、多角度实施合作实践是真实可行且有效的。

二、中德职业教育发展差异

(一)劳动力市场的差异

在全世界整个产业分工中,德国占据产业链的上端,社会企业为了能够获得高技术、高水平的劳动力,必须和职业教育进行深度融合,这是德国“双元制”创建的企业经济驱动力。在二战结束后,德国经济亟待重整,人力资源严重不足,于是东德与西德从越南与土耳其吸取大量急需培训实践技能的劳动力,由此彰显出战争后德国职业教育占领的经济、社会地位。自改革开放后,我国在整个世界分工中占据产业链下端,以低技术、低技能、低水平劳动力为主,凸显出我国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密集型特点。在以上这两种情况下,社会企业均不会直接体会到职业教育对自身生产价值拥有的附加意义,也没有感受到职业教育对自身运行发挥的作用。

(二)经济发展阶段差异

众所周知,德国属于世界级工业国,其占据了制造业与工业软件等技术的主宰地位,是全球制造产业的重要供应商。我国是全世界新技术的“机械应用者”与新产品的发展市场,我国制造业与服务业均处在产业链的下端,所创造出的产品附加值极低。在历史记录中,德国也曾经经历过相同时期。在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已经得以快速发展,但是德国依旧是十分落后的农业国。很多德国人模仿英国制造的产品,与此同时,因劳动力成本低且工作时间长,导致德国商品成本十分低廉,从而占据了英国大量商品市场。基于此,英国国会提出了《商品法》,利用法律手段强制德国一切产品只要进入英国市场,均必须印上“德国制造”这四个大字。正是由于这部反制对策刺激了德国人民的意志与精神,开始卧薪尝胆,从而造就了“德国制造”的传奇神话。

(三)产教融合模式差异

企业制教学形式的优点主要在于教育具备极强的针对性、专业性、实践性以及技能性,而不足之处则是过于重视实用性与针对性,技工院校学生技术与岗位迁移能力较薄弱。德国“双元制”教育形式最大的特点即是“产教深度融合”。职校制教育形式的优点主要在于教育具备极强的理论性、综合性与完整性,而缺点就是教育内容与社会企业需求及发展相脱离。将我国数控专业和德国切削机械师培育计划作为案例。在德国国家,切削机械师属于制造型企业的一个职业,此专业主要以培育学生完成社会企业运行中的金属加工任务作为主线,囊括企业组织、客户服务以及订单加工等多个流程,整个任务均十分重视工作安全、健康保护及环保要求。所以,此专业学生在毕业时要熟练掌握以下四个系统:其一自动车床系统,其二车床系统,其三铣床系统,其四磨床系统。而在我国技工院校教育专业中未能建设切削机械师专业,但数控技术专业与其极为相似。我国技工院校数控技术专业教学规模十分庞大,在江苏地区就有诸多学校设置了此专业,并且每年招收大量学生。此专业将培育学生运用和维修数控机床作为主线,教给学生对应专业知识,根据学校实训中心以及企业实践来锻炼动手操作技能。

三、中德合作技工院校教育模式构建策略

(一)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应当共同开展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定期组织职工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到西方国家进行研修访学。任职教师必须具有“双师”素养,要求所有专业均需要培育一支兼具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能力的专业师资团队。现如今,多数职业院校任职教师普遍存在专业教师学历和自身技能不匹配以及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由此则需大力培育双师型、综合型专业教师。在德国职业院校教学中,任职教师能够随意切换“专业教师”和“师傅”这两个角色,我国技工院校教师可利用寒暑假时间申请到国内“中德职教示范基地”参与培训,或者是组织相关教师到德国职业院校进行现场观摩,与德国技工院校沟通学习“双师”能力培育的主要因素,随后提出符合我国国情与技工院校教育现实状况的师资建设方案。首先,运用团队教学法,将项目导师、企业师傅以及理论教师进行有机结合,项目导师充分了解与掌握学生每一个学习时期的学习内容与工作模块,根据要求对教育人员及学习任务展开串联与并联。其次,根据PEACE步骤进行教学管理,规划项目—进入项目—及时调整—继续开展—质量评价,专业教师与教学师傅进行协作,互聘作为导师与技师,共同协作实施技术应用型人才培育。再次,教学团队协作撰写专业教材,拓宽实践探索成果的享用领域,且通过对企业生产以及管理工作要求的全面了解,对教材内容展开修订与完善。最后,定期聘请德国双元制教育专家对技工院校教学项目进展与结果展开检查、测试,帮助教师团队优化教学方法,查找自身存在不足,从而实现最佳教育成效。

(二)重视学生的双向交流

我国相关文件明确提出,职业院校毕业学生需要具备基础理论知识、技术应用能力以及综合素养较高等多种特点,所以,技工院校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术,而且还应重视拓展自身知识眼界与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德国学生从很小开始就培育严谨、专业、务实的学习观念与工作观念,而且教学观念的养成均源自对文化传统信仰,我国与德国均是具备悠久历史以及璀璨文明的国家,故而,根据学生双向交流学习,强化中德两国文化理解与教育协作,以此快速、高效地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养:其一,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中国学生到德国参加一定时间的游学活动,比如进入IHK接受“双元制”观念与模式学习,在实际学习进程中感受异域文化,明确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性。其二,组织技工院校学生到德国企业进行企业实训,并为其配备专业教师带队,进一步掌握国外企业的整体运营方式与生产管理形式。其三,邀请德国技工院校学生到我国典型城市了解当地文化传统,并进入知名企业进行实训锻炼。由此可见,根据双向式交流学习活动,能够扩展学生国际眼界,强化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与包容,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及综合素养,为职业院校学生更好学习专业知识奠定牢固基础。

(三)注重课程专业化建设

我国职业教育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与素养的有效培育,针对中职学生而言,技工院校在培育进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社会企业参与到学校人才培育方案制定中,担任着“合作伙伴”的角色。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面对的是中职院校与应用技术大学,而技工院校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同样包含其中。众所周知,社会企业是职业教育的中心力量,其贯穿着人才培育整个过程,技工院校通过对社会企业需求的了解,对学生或是学徒展开理论知识的教授,且对教育方案展开动态化调整,把“双元制”教育模式融入专业技能培育中,邀请知名教师到技工院校指导专业建设,根据德国研修团获得的学习成果,展开试点专业建设变革,在具体建设进程中必须具备四点条件:第一,邀请社会企业参与,共同设定培育目标、培育方案及评价标准,利用旺工淡学和企业交替等模式,组织学生在学校内部和到企业中完成学习任务与实践任务。第二,与社会企业生产实践进行密切结合,根据企业需求及时更改教育内容,聘请企业知名讲师或是具有双师素养的专业教师进行理论知识讲解。第三,明确社会企业实训任务与实训目标,并且需要和学生所学专业及未来岗位工作相符合。第四,创建校企“双元”育人体制,根据不同专业要求规定学生在校学习与到企实训时间,且给予技工院校学生相应工作报酬,把学习、实训和评价等相关工作相结合构成长效机制。

综上所述,中国职业教育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起步比较晚且探索路径十分复杂,但我国十分注重职教发展,而技工院校也因此得到巨大的发展机遇。为了能够得到跨越式发展,技工院校应当扩大教育开放,与世界职业教育进行协作。德国在此方面具有极大优势,所以中国可以与德国创建合作模式,以此提高中国职业院校的国际化水平,培育出更多符合社会市场发展的技术型人才。

猜你喜欢
技工培育德国
从技工到英雄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在德国喝啤酒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梦梦”“娇庆”德国行
技工与专家
浅谈技工院校UG/NX4.0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