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我效能理论视角浅谈大学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基于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2020届毕业生问卷调查

2021-11-28 11:34邓哲妍
科技与创新 2021年12期
关键词:毕业生大学生能力

邓哲妍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广东 广州 510800)

1 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背景与现状

为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助力大学生创业,主要涉及融资贷款、开业开户支持、税收减免、企业创业培训以及创业经验案例指导等诸多方面。对正处于创业准备期的大学生来说,解读政策,是毕业生走好创新创业的关键一环。近几年,中国的毕业生人才供需趋势总体呈递减趋势。《2020年春招就业市场追踪报告》显示:中小企业的应届生需求相比2019年收缩了52%。在构建创新型社会主义背景下,“大众创业”[1]的思潮广泛兴起,从数十年前“校园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的兴起到近些年“社会性创新科技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趋势来看,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激情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的涨落,实际成效经历了跌宕起伏如过山车般的变化。然而,由于广大毕业生对于创业政策解读不到位,缺乏可靠、科学的创业经验指导以及受资金分散,融资困难等因素的影响,虽然一直在强调“以创业带动就业”[2],但“创业成功率不足5%”的结果表现一度使得大学毕业生对于创业这条道路望而却步。

2 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政策引导与宣传不足,缺乏对政策的全面解读

2020年颁布的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涉及税收减免、贷款低息和贴息、免收行政事业类杂项收费、人才引进落户补贴、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提供的创业指导服务,以及参加诸如“卓越计划”、科教育人计划等跨学科交叉课程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培训。首先,广大毕业生在创新创业前期准备阶段,对于年度国家或地方就业创业政策了解趋于片面,容易产生片面认知,在回收的628份电子问卷中,有占比45.81%的毕业生反馈,只是对于“创业10万元的担保低息贷款和个人所得税的减免”之类的创业优惠政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其次,缺乏关于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多样化学习渠道,超过64.32%的毕业生反馈,只是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课堂上接触过相关的创业政策、法规和典型案例;关于人力资源部或社会保障部门等公共服务机构提供的相关诸如“政策咨询、信息服务、项目开发、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系统化的实操性培训了解较少,甚至不少毕业生反馈“从未听说过”。

2.2 社会认可度较低,难以做到学以致用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热点问题。国内大学生创业被普遍认为“专业不对口,找不到工作的后路”。创业被认为是直面“不稳定工作、高风险工作”的代名词。另外,因为大学生创业群体在大学四年接受的一般多为某一特定领域知识,对于创业所需的产品知识、市场探索、法规知识、管理知识难以面面俱到,创业者可能需要暂时摒弃专业所学,难以得到家属及朋友的支持。除此之外,目前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在人资配备、项目计划、产品规划情况及项目发展前景等因素方面缺乏科学的综合评估,使得大学生创新创业很难得到有效的指导和成为经典个案,一些比较好的创业项目经不起实践的检验和有效的资金支持。

2.3 现代管理人才基本素养低,创业抗风险能力低

现代管理人才的六大特征给处于创业阶段的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管理型工作要求:运用组织、沟通、协调、控制等管理技能,对组织中的人和事进行资源配置、使组织高效运作[3]。据调查统计,仅有32.62%的应届毕业生反馈:“拥有战略性思维及创造性竞争意识”是影响创新创业的关键性因素;仅有16.85%的应届毕业生认为“情感沟通能力”是创业者必不可少的素养。创业者既是创新创业活动的执行者,同样也是创业实践活动的管理者。拥有现代管理人才素养和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大学生创业团队管理素养缺失的主要表现是:①管理团队少有战略性思维,不善于从全局和整体利益出发,容易因为短期或一时的蝇头小利而丧失潜力客户群与盈利机会;②决策团队缺乏竞争忧患意识,容易好大喜功,缺乏对同一行业定期的行情考察与风险评估,盲目追逐热门产品和潮流;③知识应用能力匮乏,不懂知人善任,忽视团队成员的情感沟通,“共生性”观念不足;④坚韧性不足,抗风险能力差,遇事缺乏正面面对的精神。

3 自我效能理论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指导意义

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的阐述集中于社会学习理论[4]。他强调人的行为需要在学习中得到强化,主张以环境、行为、人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来解释人的行为。内容包含“替代强化——自我强化强调行动是否达到了自己的预期标准,从而受到自我奖惩的内部强化”与“自我调节——从先前的经验总结中形成对后续的效能期待,并做出重新选择”两个部分。

替代强化作用要求应届毕业生在创业实践中首先需要制订创业目标和职业愿景,将自己每一阶段的创业实践成果纳入到每一个成员的绩效考评中去,当创业小目标实现,或者是遇到瓶颈与困难的时候,比如创业资金链断裂及创业伙伴职业岗位能力不相匹配的时候,及时地调整创业成员结构与资金补仓,用企业共建制度规范实现奖惩分明;另外,在“自我调节作用”的发挥上,重视效能检验,例如,当某一产品和服务因市场波动因素受阻时,及时另辟蹊径,寻找新的创意和利润增长点,不要故步自封。

自我效能理论对于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①指导大学毕业生熟悉制度与政策,学会充分利用外部环境与资源实现创业目标;②综合运用现代人才管理办法,重视人与职业的匹配性,增强创业团队活力和竞争力;③处理好绩效管理和情感管理的关系,增强创业团队的凝聚力和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

4 提升大学毕业生创新创业实践的经验和对策

4.1 落实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育与实践活动指导

落实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不仅需要重视大学校园内的课程教学,还需要面向社会大学开发具有科学的研究方法、立足于学科前沿的、具有就业创业指导意义的实践类课程,比如线上视频公开课和高校慕课;引入半开放性付费学习模式以及学分认证资格体系,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现场教学,探索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另外,可以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定期开放与共享科技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实验室与工程研究中心供大学生“挑战杯”以及“创新创业技能大赛”等使用,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4.2 推进“全方位”创业指导服务,强化服务理念

加强金融支持服务,为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开辟完善的创业“绿色通道”,提供创业准备的资金和贷款支持,拓宽创业融资渠道和方式,进行优秀融资创业公司宣传与宣讲;其次,政府相关部门学会简政放权与简化流程,加强服务型政府意识,少给创业毕业生设置较高的门槛障碍,在手续办理上需做到明确指引和精简高效。重视各项创业赛事活动和人力投入,创业教育和赛事的投入不仅在于资金的投入,更在于师资力量和质量的投入,以更高的标准优化培训内容,建立一支多元化的讲师队伍,落实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重点、热点行业的创业指导。

4.3 注重培养创业团队人员心理素质与职业抗压能力

大学生步入社会时,由于实际经验、经历不足、人脉资源匮乏等限制,虽然不乏有创业成功的典型,但更多的还是沦为了炮灰。在学生创业前,必须评估创业风险,提升自我知识应用能力;在创业实践中期阶段,增强管理能力,培养团队的创新意识和抗风险能力,学会定期进行经验总结和关注团队成员职业发展定位。创业后期需正视创业的成功与失败,摆正心态。

5 结语

大学生创业的综合素质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创业能力,当代大学生需提升自我效能能力,树立大局观,提升组织管理能力,提高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

猜你喜欢
毕业生大学生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