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艺创”相融合:中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2021-11-28 11:34陈丽萍孟玲玲
科技与创新 2021年12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实训专业

陈丽萍,孟玲玲,阎 珉

(山西省贸易学校,山西 太原 030012)

在山西省产业转型发展期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化创造力、影响力逐渐增强,三晋文化走出去的成效将更加显著。计算机平面设计、网页设计、工艺美术设计等人才缺口很大,特别是缺少具备高素质和创新能力、操作能力强的设计人才,培养具有一定水平的懂艺术、懂制作、精技术、精设计的专业人才尤为迫切。山西省贸易学校以计算机平面设计为核心,整合工艺美术、网页设计、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艺术设计类专业群,学生多次在全省技能大赛和全国文明风采大赛中获奖,与山西紫苹果、都市时空、天使映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秉承合作教学、合作设计、共同评价、共谋发展的理念,共同探索“技艺创”相融合的中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中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带动了山西省地方经济服务,从而促进太原及周边地区艺术设计行业的蓬勃发展。

1 “技艺创”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技:利用实训设备进行数字技术、3D打印、软件设计等实操制作技能技术的提升。艺:艺术感知、审美判断、创意表达和文化理解四个核心素养。创:创新教学方法,创新学习过程,在艺术设计实践中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和精神,形成创造性思维。融合:重在教学过程中有机结合,体现“技艺创”特色,在“艺术”上做文章,在“技术”上下功夫,在“创意”上求突破,在“融合”上见实效,能够突出体现职业教育不只是技能训练教育,是以价值塑造为灵魂,能力训练为本位,将学生的职业认知、职业体验、职业感悟教育融为一体的教育,切实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人才培养模式: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即目标+过程与方式(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

创新与实践:将中华文化传统和艺术表现传神的内容传承和传播下去。传统:传统文化和工艺,留住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根和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神:体现艺术灵魂、艺术神韵的情感与灵性,提升艺术素养。传承:传承技术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晋商文化,培育工匠精神。传播:教学特色可借鉴,教学资源可共享,培养模式可推广。

2 “技艺创”相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山西省贸易学校的实践过程

2.1 完善了中职艺术设计类各专业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方案科学全面。依据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在各专业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中充分体现专业教学标准规定的各要素和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要求,包括专业名称及代码、入学要求、修业年限、职业面向、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学时安排、教学进程总体安排、实施保障、毕业要求等内容,并附有教学进程安排表等。

目标具体明确。根据山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办学特色和专业实际,结合中职办学层次和定位,首先科学合理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教学标准,明确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保证培养规格;其次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立德树人。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技术技能培养、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切实提升思政工作质量;方案中思政目标明确,学时安排合理,强化实践环节,书证融通改革评价模式。

2.2 制定了中职艺术设计类各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和实训标准

标准引领。依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专业教学标准的意见》,严格贯彻落实职教“20条”精神,加强教学标准化建设,充分考虑该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和地位,贯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体现的教学思想、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

定位精准。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为导向,深化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改革,准确把握课程定位,科学确定课程目标,整体优化课程内容,充分体现课程目标、专业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相统一。

校企合作。修订过程中,邀请山西紫苹果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山西都市时空装饰有限公司、山西天使映像文化传播公司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参与,组织专家论证,充分吸收学科新工艺和新技术,突出课程特色,构建多元参与、过程评价与终结考核(考试)相结合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共修订了艺术设计类专业19门课程标准,17门课程实训标准;完善了17门实训指导书,新开发实训项目15个。

2.3 建设了中职艺术设计类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

资源丰富。完成“素描”“设计基础”“材料装饰画”“室内设计手绘技法”四门课程的电子教案四套,PPT课件126个,交互式课件10个,教学课件20个,微课16个,口袋书2套,立体教材2套。素描课程还开发了“明暗调子规律”AR增强现实小程序1套,室内设计手绘技法课程开发了学习软件一套。形成满足职业教育发展需求,具有“技艺创”特色的优质专业教学资源。

学习便捷。以校园网为载体,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不断有机整合,突破时空限制,建立了“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教学资源平台”和“工艺美术专业教学资源平台”,呈现出自主式、开放式网络教学环境,达到教育信息和教育资源的共享,实现对各种资源的有效集成、整合和优化,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与主动性。

与时俱进。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教学资源,教学内容与专业职业标准对接,反映艺术设计与制作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尤其是凸显现了行业企业中的主流技术。

3 “技艺创”相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初现成效

3.1 成果名称:《中职艺术设计类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明确,培养过程具有针对性。培养方案中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积极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格局,强化专业课教师立德树人意识,结合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在“技艺创”融合过程中,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特点,提出以德润心、以雅润行、以善润人,认真梳理了每一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专业课程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推动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

教学计划严谨,课堂教学具有高效性。培养方案中注重校企合作,重视课程设计和课程改革,梳理了核心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技能操作、艺术元素、创新创意点,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方式,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推动课堂教学革命,打造“金课”,打造优质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轻松混”向“玩命学”转变。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评价体系健全,评价方法具有多样性。培养方案中积极推进过程考核,制订了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考核标准,采用学习过程考核、闭卷、口试、实际操作等多种考核形式,实现知识应用考核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校内考核与校外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构建了学生、教师、企业共同参与、以能力考核为主、涵盖知识、态度的考核评价体系。

3.2 成果名称:中职艺术设计类各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实训标准

标准引领,教材选用和编写有据可依。校企合作修订了19门专业课程标准、17门课程实训标准,标准面向全体学生,具有全面性和具体性,体现发展性和前瞻性,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新编写的立体化专业教材《素描》和《室内设计手绘》,依据课程标准和实训标准要求,在教材中充分融合技艺创特色,是对课程标准和实训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

标准引领,教学内容体现思政要求。教学内容中体现立德树人,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和劳模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在“图案基础”“材料装饰画”“PS”“摄影”“字体设计”“招贴设计”“插画设计”“包装设计”等核心专业(技能)课程中体现技能培养、艺术素养、创意表现特点,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所有课程既分类教学又相互融通,聚焦艺术主题,体现培养特色。

标准引领,实训项目开发体现实用性。根据课标与实标的要求,针对工艺美术15门实训课程经过充分调研,并撰写136份调研报告,共同制订出工艺美术专业新开发实习实训项目实施方案15份,实训指导书15份。并在实训过程前制订实训计划,过程中做好实训记录,过程后撰写实训报告,实现实训规范。

3.3 成果名称:中职艺术设计类各专业新开发实训项目

工艺创新,提高服务社会能力。将激光雕刻机与“图案基础”课程结合,采用新的设备和技术对传统课程开发出新的实训项目,完成了从二维绘画向三维立体化效果的作品呈现,实现课堂形式多样化。过程中对新的实训项目进行全面调研、制订方案和实训指导书,对专业教师进行技能操作培训,提高教师实操水平;学生通过学习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图案设计作品,课堂效果与技能水平显著提高。

技术创新,推动知识更新迭代。将包装机应用到立体构成的课程制作中,根据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对课程进行调研、开发新的实训项目,制作了多面立体构成的调研报告和实训方案,为创设“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提供有利条件支撑。通过创新课堂形式和作品形式培养学生技术与艺术的双向提升和发展,创新了立体构成课程实训新模式。

材料创新,满足市场实际需求。对专业教师进行激光雕刻机的培训,研究开发实训材料,将激光雕刻机运用到“材料装饰画”课程中,用激光雕刻机制作装饰材料,在传统课程基础上开发出新的实训项目,实现了材料设计制作在材质和技术上的创新,丰富了课程体验与作品内容,学生在技术和艺术上有了的双重提高,并形成成果性资料。

项目创新,打破教学时空束缚。通过全面的市场调研、制订方案,在原有的家具设计实训项目基础上新开发了固定家具施工图绘制、环保家具、构架式家具设计两项实训项目,体现了特色化的专业学习,提升了就业能力。

3.4 成果名称:校企合作企业冠名杯专业课程作品集

弘扬工匠精神,促进校园文化建设。“都市时空杯”平面构成、色彩构成手绘作品展评以热爱祖国,珍爱生命、共建美好家园为主题,发现美、热爱美、创造美,色彩丰富和谐,色彩搭配协调,创新图形和色彩的表现能力表现形式美法则,配色原理和心理感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意识,营造“怀匠心、铸匠魂、践匠行”的文化氛围。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紫苹果杯”“材料装饰画”课程抗疫主题作品展评活动教会学生勇敢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战胜恐惧、珍爱生命、热爱祖国,体现党和国家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坚定决心,医务工作者和解放军战士们挺身而出、逆行而上的抗疫场景,展现了一线英雄的光辉形象和使命担当,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爱国主义感染力在校内引起强烈反响。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精神魅力。“交换空间杯”“包装设计”课程作品展、“鑫品尚杯”“室内艺术设计”课程作品展、“都市时空杯”“标志设计”课程作品展,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融合,涌现出很多优秀作品,如《百鸟朝凤》《中国风》《城市文明》《印象山西》等,延续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

4 新时代推动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努力方向

“职教20条”明确了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提出了一系列解决长期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难题的政策措施:要将标准化建设作为统领职业教育发展的突破口,狠抓教师、教材、教法改革;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专业、课程、教材改革,提升实习实训水平,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要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严把教学标准和毕业学生质量标准两个关口,狠抓制度、标准、规范落实。艺术设计类专业具有技艺共生、古今贯通、共性个性兼容的特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树立辩证、系统和全域思维,捋顺思想引领和专业学习、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等多维关系。针对不同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推动艺术与技术辩证统一,共性与个性辩证统一,传统与现代辩证统一,引导学生立足时代、贴近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实训专业
赛教融合下高职大数据专业实训平台自主建设探索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湖南师范大学作品
试论一体化的多功能机床电气控制实训台研制
部分专业介绍
山东大学作品欣赏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