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会计专业分层教学改革研究

2021-11-28 23:33刘向荣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后进生分层教学内容

刘向荣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系,安徽 蚌埠 233000)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使进入同一所大学同一个专业的学生在教育背景、学习基础、接受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心理素质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导致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和理解存在差异,而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开展会计专业教学时,仍然采用传统统一的课程教学模式,这与同学们越来越多样化的学习、教育需求形成了显著的矛盾,无法充分适应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全新形势。[1]因此,很多学校都在积极探索分层教学改革的全新路径。

一、分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分层教学是以因材施教为教育原则的。教师在教学中,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知识高低、学习意愿和接受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依据各层次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老师给予更多的帮助,让他们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对于优等生,老师要求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并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教学指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会感觉自己一直在获取新知识,从而保证所有学生都能愉快地学习知识,让每个学生都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学到新知识,从而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探求,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学有所长、学有所获。

分层教学最早可追溯到我国春秋时代。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的资质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对资质不同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学生能学有所获。在《论语·雍也》中,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2]意思是,对于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深奥的道理;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很难理解深奥的道理,所以不要和他说深奥的道理。墨子提出“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说的是施教应关及学生知识程度。程度较深者以较深知识教之,程度较浅者以较浅知识教之,以增长之法对待其长处,以尊重之态对待其自尊,意即受教因人法异。墨子此见,袭承孔儒衣钵,寻根究底,与孔子“因材施教”一脉相承。[3]

国外的分层教学模式源于1868年美国教育家哈利斯,按照能力进行分级教学的“活动分团制”,也称“弹性进度制”。[4]美国教育家哈利斯提出了分层教学的设想,教师会依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把学生分成高、中、低三个层次,分在不同的班(组),教师依据学生的能力分别给予不同的教学指导,而教师更关心低层次的学生,确保低层次的学生能理解教学内容。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他认为,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学到学校所教的一切东西,所有学生都应该具有均等学习的机会。[5]学生成绩优异的差别,究其原因不是学生智力能力强弱,而是教学条件的优异和得到合理帮助的程度来决定的。如果有充足的学习时间和恰当的教师指导,所有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和理解全部教学内容,因此应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分层次的给学生授课。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应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帮助和鼓励,布置适当的作业,进行恰当的评估。1930年前后,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所有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已经实现的发展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同,要求教师必须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可能发展水平,即也就是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提供满足学生真正需要的教学指导。教师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研究教学内容,确保教学设计与教学活动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一致,帮助学生实现从现有水平向可能发展水平的转变,不断创造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

二、高校会计专业分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传统授课偏向“一刀切”,基本是以中等学生的水平为基准开展教学,难以顾及成绩优秀和成绩较差的学生。[6]教师的教学目标、授课内容主要是依据中等生来设计,全班按照同一模式、同一标准、同一内容、同一要求、同一方法和同一进度进行教学。这就使一部分基础差的学生由于学不会学不懂,又懒得问,从而放弃学习;而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过低的教学目标和过浅的教学内容又会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教与学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尽管老师尽心尽力地上课,却很难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认真听课,每节课总有一些学生上课玩手机、说话或睡觉,即使被老师屡次点名,不再做其他事了,但也是人在心不在,根本不听课。老师也很无奈,只能做到班上大部分同学听课就满足了,对于小部分不学的学生老师只能放任自流。学生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学生丧失学习热情。

学生想学到知识,需要自己主动学习,自己愿意接受知识。学生的学习层次是有差别的。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公平教育的机会。教师主动去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让他们感觉到学习不再困难;老师为优等生提供指导,让他们感觉到自己一直在获取新知识。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学到新的知识,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分层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关注,使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最终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促使学生成人成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三、会计专业分层教学改革的实施建议

(一)慎重选择分层方式

分层教学可选择的分层方式有三种:一是,班级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能力,将层次水平相近的学生安排在同一个班里;二是,班内分层教学,是指在班级内实行分层教学,在同一个班级内将不同能力程度的学生分在不同小组里;三是,保留行政班级建制,辅以会计教学班,仍按原来的行政班授课,另外增加一个会计提高班,由各个班级里成绩好的学生组成,给这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补充讲解难度大一些的会计专业知识,再增加一个会计基础班,由各个班级里成绩较差的学生组成,给这一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专门进行会计基础知识辅导。

以班或者组为层次单位,每一个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作业和考核要求不同,从而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习压力相对较小、学习进程比较顺利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对于班内分层教学,教学效果没有班级分层教学好,因同一个教学班授课内容是一样的,授课内容安排太浅,对于想学的学生来说可能会觉得吃不饱,授课内容安排太深,对于一些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来说可能学起来就比较困难,听不懂就会放弃,教学效果不会因为要求不同就能提高,因此班级分层教学方式较为理想。而保留行政班级建制,辅以会计教学班分层教学,行政班授课按照中等生的水平安排,增加了会计提高班对优等生进行提升,增加了会计基础班对后进生进行辅导,既没有增加老师授课的难度,也兼顾了三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比较好的分层方式。

(二)分层教学要取得教师的理解与支持

分层教学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传统的教学教师带的是几个平行班,备一次课可以在几个班讲,而实行分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带的是几个不同层次的班级,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要针对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制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布置作业,大大增加了备课的工作量。另外,各个层次学生考试的试卷也不能一样,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出不同的考核试卷,这些都大大地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对于教师来说,如果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更愿意选择传统的教学方式,所以进行分层教学改革必须首先要取得教师的理解与支持。《资治通鉴》有一句话,叫“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在分层教学的新形势下,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道德人格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不断地钻研本专业教学研究,还应不断提升自我综合素养。

(三)分层教学要取得学生的认同

教学分层具体实施时,要与学生沟通好,尊重学生的意见。可采取学生自愿和教师调节相结合,要向学生说明分层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恰当选层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指导学生实事求是地评估自我,通过问卷进行意向调查,根据学生选择,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分析,最终评定其所在层次。层次应该是暂时的、可变动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分层学习后,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学情的变化,根据学生后期的发展变化适时对分层学生进行层级调整,建立考核调整机制,使学生分层具有流动性。这样既不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也会在学生中产生竞争和向上的动力。[7]

(四)分层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策略

1.学生分层。教师以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成绩为评定标准,把学生分成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层级。如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优等生表现为学习基础扎实、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习惯良好、学习能力较强、成绩优秀,有较强的求知欲和理解能力;中等生有的学习基础好,但学习态度较差,有的学习态度好,但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差,成绩中等;后进生表现为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弱、学习态度差、成绩较差。

2.教学目标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环节,要依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制定太高,会导致多数学生无法完成,太低又会使学生失去求知欲望。对于后进生,要适当降低标准,制定与其能力相符的教学目标,让他们掌握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识记、领会和简单应用水平,保证基础差的学生能学会,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中等生,要制定比后进生高一些的教学目标,要求他们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要学会分析归纳总结,达到简单综合应用水平;对于优等生,要制定难度较大、层次较高的教学目标,培养他们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达到应用于实践的水平。制定教学目标的原则是以中等生为基准,后进生降低要求,优等生适当拓展和提升。

3.教学内容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恰当安排教学内容,可把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明确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学习的教材内容。对后进生,教学内容为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中等生,教学内容除了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外,还要增加一定的难度;对优等生,教学内容在中等生基础上要再增加一些拓展内容。当发现学生理解困难时,应立即调整这一层次学生的教学内容,安排适当的难度;而对于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则应进一步深入讲解,增加较难的拓展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学习知识,取得理想的学习成绩。

4.教学方法分层。对于后进生,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教师先讲解,学生后练习,教师先演示,学生后动手操作,保证学生学得会,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优等生,由于他们的学习基础好,学习能力强,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自学,课堂上教师再进行指导,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对于中等生,可以鼓励他们尽量自学,教师再给予充分的讲解和指导,提升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指导预习分层。每个分层的学生在预习时需要思考和完成的任务也略有不同。后进生课后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上节课课堂中所学习的教学内容,中等生在预习时要求稍高一些,需要思考为什么讲授内容是这样的问题,优等生则可以设置一些如何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由此提高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6.作业分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布置的课后作业也要不同。通常情况下,授课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要符合或略高于学生的实际能力,对于后进生要布置以课本上的练习题为主的基础类作业,只要认真听讲就能完成,这样可使后进生获得成就感;中等生要布置的作业内容应以基础知识和较简单的综合题为主,重点布置提高类作业,以此提高中等生的学习能力;对于优等生来说,首先要完成前面两个层次学生要完成的作业,除此之外,可以增加一些综合性、拓展性的作业。

7.考核评价分层。考核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改善教师的教学。考核评价应真实、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在分层教学中,有必要将过程性考核评价和结果性考核评价结合起来,形成相应的考核体系,分别计算三层学生的具体成绩。优等生的期末总成绩是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中等生的期末总成绩是平时成绩占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后进生的期末总成绩是平时成绩占60%,期末考试成绩占40%。学生的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上课出勤、作业、实训任务完成情况等。另外,在出期末试卷时,要结合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分别出适用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试卷。

分层教学法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能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学习积极性,建立学习自信心。分层教学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改变目前教学现状、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最佳途径之一,是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猜你喜欢
后进生分层教学内容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基于分层教学下的高中数学“让学”策略
试论高中班主任在转化后进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高中语文分层教学的有效性探索
高中分层走班教学模式探究
浅谈转变“后进生”
转化后进生的策略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转化数学后进生的四个途径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