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①

2021-11-28 21:57许正龙
文艺论坛 2021年4期
关键词:雕塑山水艺术

许正龙

古代中国,雕塑功能主要服务于宗教与祭祀,其中“雕”与“塑” 分属两种不同的行业,从事的匠人社会地位较低,整体尚无系统的学术梳理。

近代中国,引进西式艺术教学,百多年来,雕塑业也形成多元化状态。不过长期以来因西学强势而过于照搬,致使在文化传统的审视与扬弃方面有所绝对或偏颇,对于本土传统艺术精粹的承继还有缺憾,尤其是涉及土木造物艺术,其文化资源的汲取尚有潜在空间。

当下,国家崛起,文化复兴是一方面。复兴,表明曾经衰落过,之所以复兴,原来定有辉煌之处,前提是认可,分析辉煌究竟在哪。不可能全面皆是,否则就不至于衰败,先前应是辉煌与黯淡夹杂。复兴不等于一切回到传统,去原样照搬古代。复兴哪些?这就亟待专业人做专业事,分门别类地剔除糟粕,整理出菁华来。让世代流传的精髓被认同活化,再融入当代运行,有血脉根基地助推社会良性发展。大道正理渐行,在此时代背景与要求下,急需各类学者专心治学,深入考究先祖文作,精确彰显其华彩部分。

雕塑学科作为中国当代文化之一,在公共空间中运用颇为广泛,我们更应重塑文化自信,回溯文化母体,体现中国特有的精神风貌、时代风尚与民族气魄,以此增强国家软实力。

在中华文明进程中,山水、诗词、玉、竹是獨特而鲜明的文化因子,孕育与影响了诸多艺术样式,“雕”与“塑”之作也不例外。选其等作为重点,先从学术切入,从理论层面深入探讨,希冀再生传统文化资源,在开放的国际文化舞台上,助推中国当代雕塑有根地彰显,此选题定为应时与必要。

山水,一直是国人热衷的文艺创作题材。山水文化作为一种普遍性的文化观念,体现出浓厚的家园情感。王冬冬以此为视角,审视了山水与早期中国人居选址之间的联系。从文学、绘画、园林等领域对山水创作的历史进路进行了梳理,以此对接当下雕塑创作现象。文章从地区、符号、情感三个面向对相关案例展开评述,提出当代“山水雕塑”是对山水家园记忆的延展和致敬,映射出古老中国的文化底色,反映出当代雕塑创作的文化自信。

诗,作为民族文化精髓的体现,影响了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艺术审美范式,中国雕塑在形态和内涵上有与诗相通的审美意识。孟祥轲以关联比较的方式谈论雕塑与诗的新发展和新联系,认为当代雕塑“造型方式到审美体验”、“情感”写意与物质性承载、“想象”中的时间与空间性拓展、“意境”的现场感和场域化呈现,构成了新的诗性意味。

玉,从美石到琢而成器后具有美德、美意。玉雕乃造型艺术之一,历来佳作频现。其中,象征隐喻、悯人惜物、因材施艺、巧夺天工,潜藏东方文化动人魅力的经典理念,值得今日艺术从业者深挖与承继。钱亮通过他参与策划的三个“玉·见”展览,梳理探究中国传统玉文化资源和当代雕塑的互融互通,祈盼在新时代的学术与产业层面,两者能再度融合归类,走向“和自然、合艺术”的文化愿景。

竹,高尚人格的象征,文艺创作的素材,历来被国人推崇。张巧伶梳理出竹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两方面的发展演变,重点探索竹在当代雕塑中的传承与创新,分析其中蕴含的东方美学与精神。当代艺术家对“竹”的使用从侧重精神文化的表达,到对于竹材料本身的探索,再到生态和科技对“竹”雕塑未来方向的拓展。竹在雕塑领域的运用对建立民族共同审美乃至民族身份的认同感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雕塑山水艺术
空蒙山水间
巨型雕塑
《山水间》
我的破烂雕塑
山水朋友
写实雕塑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