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山红楼的记忆

2021-11-28 06:59蔡刚华
闽南风 2021年11期
关键词:红楼闽南漳州

蔡刚华

在郁郁葱葱的芝山山麓,有一幢熠熠生辉的红楼,那就是“毛主席率领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那是1932年的春天,毛主席率领中央红军攻克漳州后工作、生活过的地方。一幢西式砖石结构的小楼,外观是大红的闽南红砖与白色西式木窗,一楼门廊外饰为花岗岩罗马柱,整座以红色为基调的小楼在高大绿色乔木的掩映下更显光彩夺目。

历史不会忘记,1932年4月,中央苏区已经取得了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为了更好地调动敌人展开新的斗争局面,毛泽东提出的东征漳州的计划,很快得到了苏区中央局和中革军委的同意。毛泽东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身份,亲率红一军团和红五军团组成东路军进军闽南。漳州战役的胜利,深深震慑了反动势力嚣张气焰并扩大了红军在国内外的影响。

历史不会忘记,4月20日红军攻克漳州。队伍进城时,一位身材颀长、脸庞清癯且操着湖南口音的中年人格外引人注目。他身着补丁的青灰军装,戴着草帽,在进城时他还特意下马与红军战士们从城的西门一起走入漳州城,一路前行来到了芝山脚下的这幢小楼。红楼原本只是美国教会办的寻源中学的一座校长楼,却因为后来发生的一系列对中央红军乃至中国革命产生深远影响的事件而彪炳千秋。在某种意义上,是红楼有幸,是芝山有幸,是漳州有幸。

历史不会忘记,刚刚卸下行装的毛主席便在红楼听取邓子恢等闽南游击队关于闽南革命斗争的情况汇报。面对急切的目光,毛主席回答了闽南党组织最关心的问题:这次红军打下漳州,并不是要长期占领城市,当前的革命中心仍然在农村,必须抓紧时机,发动群众……

芝山原名登高山,因明洪武十三年山上有长紫芝而得名。宋代朱熹在山上临漳台讲学后,这座小山便成了漳州城的文脉核心。住在红楼的毛泽东在处理完繁重公务之暇,也信步走到了位于芝山东侧的福建省立龙溪中学。这里的干支楼既驻有东路军的司令部,又有藏书极为丰富的学校图书馆。从乾隆年间出版的《真文忠公文集》到当时翻译自苏联的进步书籍,在这里都可以找到。受进步思潮的影响,思想自由与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很早就在当年龙溪中学得到了践行。因此在那段时间,毛主席调节紧张的工作的方法就是步行来此读书。毛泽东同志在这里接触到了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和列宁的《两个策略》《“左派”幼稚病》等一大批哲学经典与理论书籍,其中一部分被他一生视为珍宝,并伴随他走过了漫漫长征路。

注重调查研究的毛主席,还在警卫员的陪同下走出红楼,深入了解民情。毛主席关注漳州这座闽南重镇的风土人情,在座谈中了解漳州“海滨邹鲁”的历史辉煌。当年毛主席的警卫员吴洁清还在回忆文章《下漳州》一文细致描述道:“红军第一次用步枪打下一架国民党飞机。到漳州后的第三天,毛主席带了我们去看这架双翅膀,机翼是帆布的飞机……”

毛主席在红楼一共住了20多天,如今这里的房间布置保持着当年的原貌,窄小的行军床,一床薄棉被,简单的一桌一椅,屋里的煤油灯、油纸伞仍在……建国后的红楼经历了数次大规模的整修,无论历史呈现了多少雄关漫道的艰难探索,不管大地演绎多少峥嵘岁月的疾风骤雨,红楼里的陈列依旧,人们对红楼的感情依旧。人们对于红楼内发生的故事依旧是如此熟悉,仿佛伟人刚离,烟味仍在。

芝山红楼有幸目睹了毛主席在这里长夜挑灯撰写文告、回复电文的忙碌身影;目睹过毛主席在这里主持召开了东路军师以上干部会议,亲自指挥红军分兵攻打漳浦、南靖、石码的军事部署;目睹过毛主席指导红军与闽南党组织如何发动漳州人民的扩红与筹粮筹款的谆谆教导……如今少先队员在这里了解激荡历史,青年团员在这里明确人生坐标,新老党员在这里重温入党誓词,革命后代在这里找寻父辈前行的足迹……

芝山红楼,這里也曾留下无数老一辈革命家的珍贵印记。1960年11月,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董必武同志健步登上红楼,他奋笔疾书写下了“君子所履——毛泽东同志所走过的路是引导中国革命的路”这句富有哲理的题词。1961年,当年的红军政治部主任罗荣桓来到红楼,当他走出纪念馆时又兴致勃勃地绕着红楼走了一圈,并在离红楼不远处找到了当年的政治部旧址,罗荣桓元帅兴奋地说:“当年的政治部离毛主席住的红楼很近,只过一个小山坡,向毛主席请示汇报很容易。”1983年12月,女革命家曾志来到红楼,触景深情地追忆道:“毛主席当时把大房间让给蔡协民和我住,自己住朝北的小房间。毛主席吃的和大家一样,一菜一汤,常常是豆芽菜,五六个人围在一起,主席不让别人给他搞特殊照顾。”

在整个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漳州城是红军胜利攻下的少数城市之一。漳州本就是一座繁华富庶之城,明代的海商在闭关锁国的混乱与无序中,以月港商船强有力的梁头为漳州城赢来了丰沛的物质沉淀。民国初年陈炯明雷厉风行的现代市政营建,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富庶的漳州便冠有了“模范小中国”之美誉。在正确执行了毛主席制定的红军城市政策,在地方党组织和游击队密切配合下,中央红军认真地发动组织群众,积极筹款,几天下来就筹得了100万以上的银元。除了筹粮筹款,还扩充了红军,发展了地方武装,并成功地开辟了闽南苏区。在繁华的漳州城,不少红军战士第一次穿上胶底布鞋,第一次用上了电灯、自来水,第一次零距离在漳州机场看到栖在地上的飞机,军团政治部还第一次组织团以上干部在光明影院包场看了无声电影……

撤离漳州后的红军曾在长汀举办了一次“金山银山”展览会,并建一座熔银厂,稳定了苏区金融。红军还把在漳州筹到的一批图书运回瑞金,办了中央图书馆……古城漳州为苏区根据地各项建设打下了扎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后来艰苦卓绝的长征提供了不少物质保障。

走出红楼的人们,还会自觉地来到位于馆舍左侧“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纪念碑”参观。主碑既像面红旗,又像把尖刀,是根据毛泽东的词《十六字令》“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的含义设计的。

和煦的阳光穿过高大的玉兰树,让红楼前的小广场灿烂斑驳、遍地金黄。在这如梦如幻氤氲光晕中,人们很容易想起军旗猎猎,想到军号嘹亮。正如芝山大院的那几株正如约盛开着火红花朵的凤凰树。那蘸满浓烈与怒放的激情正如一把把高擎的火炬,燎原之势如井冈山上漫山遍野的红杜鹃、如陕北窑洞前绚烂花开的山丹丹一般,照亮着我们追寻梦想的漫漫长路。

猜你喜欢
红楼闽南漳州
红楼版非诚勿扰大型现场(一)
情调漳州
四大名著趣解
林语堂的漳州情结
漳州的水
乍然
一句话妙解四大名著
闽南少年
小嘎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