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体验:幼儿音乐欣赏的组织策略

2021-11-28 13:07严英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26期
关键词:沉浸式体验音乐欣赏幼儿教育

严英

摘要:音乐欣赏活动中的沉浸式体验,是指幼儿经历直接式沉浸、情境式沉浸、互动式沉浸三阶段体验,真正置身于音乐各要素营造的艺术氛围和情境中,获得熏陶和感受。这种感受既包括一般的感官体验,又涵盖行动与知觉融合的认知体验,更是一种对音乐作品的审美再创造过程。

关键词:沉浸式体验;音乐欣赏;幼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9B-0068-03

在高结构化的集体教学活动中,通过组织幼儿模仿练习、反复演练,来实现“千遍一律”的表演,不仅消磨了幼儿对音乐最原始、最本真的兴趣,更限制了幼儿音乐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力的发展。那么,通过怎样的方式才能让幼儿主动浸润于音乐各要素营造的艺术氛围和情境之中,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呢?《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求。”在这种儿童经历式、体验式学习导向的指引下,幼儿园积极开展沉浸式体验音乐欣赏教学实践,让幼儿经历直接式沉浸、情境式沉浸、互动式沉浸三阶段体验,在感受、体悟和表达中实现对音乐作品的审美再创造。

一、直接式沉浸:多层次倾听的感官体验

音乐响起,幼儿就会直接受音乐作品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倾听欣赏状态中,伴随这个过程而产生的沉浸状态,我们称之为“直接式沉浸”。但音乐所引起的幼儿爱听、喜欢听等情绪,并不能使幼儿保持长时间的有意倾听,沉浸式体验状态很难维持。幼儿容易在倾听音乐的过程中,出现无事可干或者不知道该干什么的情况。教师需要依据音乐作品的音色、音效,强弱、轻重等特点,打通幼儿的听觉感官,通过有目的、多层次的有效倾听,让幼儿真正沉浸到音乐中,在丰富的音乐情绪感染下获得与音乐内涵共情的感官体验。

(一)自然式倾听,初识音乐感受情绪

音乐欣赏活动开始,自然式倾听将引领幼儿没有任何认知负担地进入沉浸状态。在《小白兔和大黑熊》教学中,教师说:“一起来听一首音乐,听完后说说听音乐的感觉。”幼儿有的表达比较笼统:“音乐很好听。”有的描述比较具体:“音乐中有很重的‘咚咚的走路声音,是大黑熊在走路。”说明幼儿感知到了乐曲中的重音和强音。也有幼儿说:“听了音乐想跳舞了。”“音乐里哒哒哒的节奏声,像蹦蹦跳跳做早操的音乐。”表明幼儿感受到了音乐明快的节奏和轻松的情绪。

(二)辨别式倾听,聚焦音效展开联想

乐曲中如果有某种特殊的音效,或者拟真的音响,通常会被幼儿通过“辨别式倾听”分辨和提炼出来。幼儿带着听辨目的,找一找《小白兔和大黑熊》音乐中有什么特别和有趣的地方。幼儿说:音乐中有打鼓“咚咚咚”的声音,像大恐龙在重重地走路。幼儿不仅关注到了演奏的乐器、声音的强弱等元素,还聚焦乐曲中重音的特殊效果展开了联想,认为那是恐龙走路发出的声音,用形象的语言清晰地表达了对特殊音效的感受和理解。

(三)结构式倾听,整体欣赏想象情节

要更深入体悟乐曲所表现的情绪和内容,幼儿需要展开结构式倾听,来整体把握乐曲结构,理解音乐的前后变化。《小白兔和大黑熊》音乐有什么变化?是怎么变的?带着这样的问题,幼儿展开整体性欣赏。“前面的音乐是轻轻的,后面变重了。”“本来是跳跳的、快快的,后来变慢了。”“前面的音乐里是小兔、小鹿在走路,后来黑熊来了,黑熊走后小兔们又去散步了。”幼儿自然而然根据音乐前后的变化,展开音乐情节的想象,认为轻快跳跃的音乐可能是小兔、小鹿、小松鼠等小动物;缓慢沉重的音乐可能是黑熊、恐龙、大象等身体庞大的动物。他们在分析音乐强弱、节奏和速度变化等音乐元素的过程中,用链接音乐形象的方式,来把握音乐结构,使得音乐作品在幼儿心中更有趣、更形象。

通过这样目的明确、层次清晰、逐渐深入的倾听,幼儿沉浸在音乐旋律中,置身于丰富的听觉感官体验,辨析了音乐的节奏、音色、音效、情绪等元素,获取了音乐所展现的内容和情感,发展了音乐感知能力。

二、情境式沉浸:多通道参与的融合体验

情境式沉浸,指幼儿在音乐旋律、音乐内容、音乐主题的感染下,调动全身感官,通过动手绘画、身体律动、语言表述等多通道参与,把抽象的音乐进行具体化、直观化、丰富化的表达而产生的沉浸状态。它融合了幼儿丰富的情绪情感体验。

(一)绘画表征,表达对音乐旋律的直观感知

幼儿通过绘画记录,能把听觉形态的音乐,变成看得见、看得懂、能交流的视觉符号系统,更直观地与音乐旋律产生交互体验,让音乐作品逐渐进入知觉经验范畴。在《小白兔和大黑熊》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启发幼儿:“听着音乐,感觉音乐像什么?用线条、符号把它记录下来。”教师与幼儿展开对话:“为什么画那么多小圆点和大圆圈?”幼儿说:“小圆点是小动物的小脚印,大圆圈是大动物的大脚印。”“小圆点是轻轻、跳跳的声音,大圆圈表示重重的脚步声。”教师再问:“长长的波浪线表示什么?”幼儿表达:“表示音乐一直在演奏,波浪线停止了说明音乐结束了。”幼儿用连续的线条来表征音乐的流动,让抽象的音乐实现了直观呈现,也让他们对音乐旋律的感知和交流有了“可视化”的抓手。

(二)身体律动,表现对音乐内容的具象感知

欣赏理解音乐离不开幼儿的“手舞足蹈”,幼儿肢体动作的状态能表达其对音乐内容、情绪的理解,也会让音乐更具象化、更情境化。在《小白兔和大黑熊》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说:“轻巧、跳跃的音乐中有谁呢?沉重缓慢的音乐可能是谁出现了?听着音乐用动作来表演。”伴随着合理的音乐联想,幼儿的动作表演形象而多元。伴随着轻快跳跃的乐段,幼儿做了小兔跳跳、小鹿跑步等動作。沉稳缓慢的音乐声中,幼儿模仿了黑熊走路、恐龙走路。他们还结合对乐曲演奏乐器的感知,进行了模拟打鼓动作表演。动作表达的形态和声势跟音乐呈现的情境情绪非常吻合。角色、情节、情境等形成了一个音乐事件。当幼儿用肢体动作把音乐事件表演出时,音乐作品就实现了幼儿化表达。

(三)联想讲述,表达对音乐主题的形象理解

音乐事件的情境和角色,源于幼儿生活环境、童话故事中的人物,更基于幼儿对乐曲传达的情绪主题的深刻理解。乐曲所展现的轻松悠闲,或者紧张害怕等情绪,幼儿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述,需要教师引领幼儿联想音乐中可能发生的事,以讲述音乐故事的形式来反馈幼儿对音乐主题的形象理解。

在《小白兔和大黑熊》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问:“黑熊、大恐龙也来了,可能会发生什么?”幼儿说:“黑熊、大恐龙不是来吃小兔它们的,它们是好朋友。”教师追问:“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幼儿说:“因为音乐一点也不可怕,也不紧张,是很快乐的。小动物和大动物在一起做游戏。”轻快跳跃和沉重缓慢对比明显的2个乐段,出现了“小白兔和大黑熊”“小鹿和恐龙”等身形和力量差异明显的动物形象。但幼儿表演的音乐故事中并没有出现“大黑熊要吃掉小兔子”“小鹿紧张地躲避恐龙”等让人紧张害怕的音乐情节,说明幼儿能理解音乐“轻快悠闲”的整体情绪,能深层次把握音乐角色的关系,能准确地感受到音乐展现的友好的情感主题。

多感官调动、多通道参与,让幼儿真正沉浸到音乐情境中,把自身情感体验和想象表现融合到欣赏音乐的全过程。由此,幼儿对音乐产生了更深刻的体悟,音乐也真正走进了幼儿的心中。

三、互动式沉浸:多维度延展的创造体验

如果说谱曲是一度创作,演唱演奏是二度创作,那么音乐欣赏应该是三度创作的过程。幼儿沉浸在跟音乐情节、表演伙伴、学习领域的多元互动中,表达、交往、创造等能力获得了延展,获得酣畅的创造体验。

(一)情节互动,提升表达能力

能让幼儿悦纳的音乐一定有着无尽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创生空间。教师可以进一步引领幼儿展开联想:“这首音乐的名字叫《小白兔和大黑熊》,音乐还可以表现谁和谁的故事?听着音乐去编一编,演一演!”幼儿说:“还可以是《小矮人和绿巨人》的故事。音乐开始,小矮人外出散步,后来绿巨人来了;巨人有事走开了,小矮人继续游戏……”幼儿的创编创造和自由表达,在情节角色的互动变化中,促进了其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二)角色互动,发展交往能力

幼儿扮演音乐角色进行表演,一会儿是“小白兔”“大黑熊”,一会儿又是“小矮人”“绿巨人”。一次次交换游戏伙伴,结对进行表演游戏,让幼儿感受到了愉悦的情绪,体验到了交往的乐趣。通过角色互动,幼儿同伴间的关系更和谐友好,社会交往能力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获得了有效发展。

(三)领域互动,生长创造能力

为了让表演更逼真,幼儿开始制作小白兔和大黑熊的服饰和道具,创编角色对话语言,幼儿的学习从音乐领域延展到了手工、美术、语言等多个领域。在多领域学习目标的引领下,幼儿设计制作、创编排演,情绪情感获得共鸣,创造能力获得有效生长。

幼儿音乐欣赏中的沉浸式体验,是一种让幼儿的欣赏行为变被动为主动、欣赏形式变单一为多元、欣赏体验变单调为丰富的教學组织策略。它尊重幼儿的主体感受,张扬幼儿的情绪情感,促进了幼儿音乐感知、审美感受、表达创造能力的全面提升。

责任编辑:贾凌燕

猜你喜欢
沉浸式体验音乐欣赏幼儿教育
虚拟现实技术在主题公园中的应用
指向具身学习的高中物理“沉浸式体验”教学策略
新媒体时代虚拟现实中的诗与画
陶冶情操,培养审美
提高学生音乐欣赏兴趣的方法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内化外来资源开辟幼儿教育新途径
基于互动装置艺术的自然交互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