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模糊区与应对方略

2021-11-29 03:27全守杰
关键词:新建双一流应用型

全守杰 闵 慕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模糊区与应对方略

全守杰1,2闵 慕2,3

(1.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广东广州 510665;2. 江苏大学 江苏镇江 212013;3. 昆山开发区石予小学 江苏苏州 215300)

新建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转型主体、转型路径、转型目标等模糊区,导致转型发展打不开新局面。走出模糊区需要明辨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明确方向、类别与支持系统,以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为突破口,以特色化和优质化建设为抓手,建立健全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走整合型的发展模式。

新建本科院校;模糊区;“双一流”建设;转型发展;战略规划

高等教育系统是一个生态系统,在此系统中有不同的生产者。这里的生产者主要指各类高等教育机构,或统称为各种类型的大学,其主要产品是作为人力资本的学生个体,当然也包括科研成果及为社会所提供的服务,但前者是最主要的[1]。在我国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进程中,通过政策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和差别化发展是优化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政策思路。新建本科院校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性科学技术研究和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为职能的高等教育机构。对于以教学型为主的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来说,“既在高等教育场域中处于不利位置,也缺乏与之相应新场域的支撑”[2],在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简称“双一流”建设)战略背景下如何获得清晰的转型发展方向,获得发展的系统支持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本文通过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模糊区的梳理,探索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动力和发展方略问题。

一、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模糊区

我国已逐渐迈进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新建本科院校肩负着地方经济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以及科技研究与转移的重任。但是,新建本科院校相对于著名高校、传统的行业高校而言,由于其建校或升格时间不长、底子相对较弱、政府的政策方向等诸多原因,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模糊区。

(一)转型主体模糊

新建本科院校与民办学院、独立学院等有交叉的地方,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到底哪些院校属于转型主体,新建本科院校如何“站队”转型,这些问题尚待相关部委的政策指引和阐明。根据2015年教育部等三部委发布的《关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地方高校需要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该意见明确指出转型主体是学校,按照试点一批、带动一片的要求,确定一批有条件、有意愿的试点高校率先探索应用型(含应用技术大学、学院)发展模式。国家近年来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高校改革工作的开展逐步推动地方本科院校向着职业教育方面转型,而在探索转型发展的过程中转型定位问题由于能够对转型效果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受到广泛关注”[3]。但就院校类型而言,职业教育与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所涵盖的学校主体呈现多样化,分为中职、高职、民办学院、独立学院、行业院校、综合院校、新建本科院校、老本科院校等,近年来又增加了职业本科层次院校——本科职业技术大学。从政策的角度来看,政策导向往往关系到转型主体的清晰程序问题。因此,我国在政策制定上还需要进一步明确转型主体范围,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院校转型发展。

(二)转型路径模糊

新建本科院校属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它的定位是注重密切联系社会,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该文件表明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是一个单独种类的教育。但就职业院校而言,特别是本科职业技术大学在某种程度上与新建本科院校相关或存在一定的交叉。职业教育通常是指为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满足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而开展的一种教育活动。职业院校属于职业教育体系,旨在为社会培养兼具较强实践操作能力和一定理论基础的实用型及技能型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职业劳动者。两种院校类型除了在人才培养上的交叉之外,还在其体系归属方面存在着困惑,而后者产生的影响更为深刻。很显然,新建本科院校是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员,职业院校则属于职业教育体系。正因为新建本科院校自然而然站队于高等教育,有着被“降格”为“高职”、无法升格为大学、无缘硕士点建设等各种担忧,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在主观上尽可能与职业教育分开站队。另外一方面,职业院校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在于职业教育,转型发展是否意味着放弃特色,失去优势,反而面临发展困境。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发展路径较为清晰。入选“双一流”建设的高校在不同程度上注重内涵发展,提升学校和学科竞争力,确立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或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目标。但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路径较为模糊——根据所属的普通高等教育体系进行转型发展还是要对接职业教育体系,进行本科职业教育层次的院校建设而实现发展路径的转化?由此可见,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路径问题需进一步在政策层面加以廓清,从而为相关院校提供发展路径上的政策指引。

(三)转型目标模糊

新建本科院校面临转型目标的迷茫。不同的高等教育机构划分,其背后是不同的逻辑规则或方法标准。譬如,基于引导其良性发展对现有高等教育机构进行的分类,或基于研究的需要进行的分类。从历史上看,18世纪以前,高等教育机构基本上只有大学一种组织形式,高等学校就是大学。在19世纪以后,欧洲高等教育机构从单一的大学组织形式分化出单科性学院和应用性高等专科学校。我国1949年以前的高等学校分为大学、学院和专科学校三种类型。1949年之后,分为综合大学、多科性大学、单科性学院和应用性专科学校。新建本科院校属于本科院校层次的教育,也属于教学型大学,或者属于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入选“双一流”建设行列的高校均已有较为明确的建设目标,但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其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是依照广东管理科学院高校类型分类法进行功能性分类,还是根据学位授予或教育级别层次进行分类等转型目标问题仍然还不够清晰。换言之,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目标还不够清晰,在政策上需要为其改革发展转向提供目标引导。

二、走出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模糊区的动力

由于政策上的不明朗,发展目标的不明确和发展路径的不清晰,很可能导致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在模糊区徘徊,犹豫不决,从而导致发展缓慢、发展停滞。有调查发现,“与当时的轰动效应相比,目前各地本科院校的转型步伐并没有预期中的大”[4]。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在《从精英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中提出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理论,即“精英、大众化和普及化”三个阶段。我国地方高校,特别是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主要任务的新建本科院校,是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主力军。大学的发展既是作为学术组织的遗传的产物,又需要作为外在环境的沃土之滋养,两者缺一不可。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既是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外部发展环境等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外部要求,即外部驱动;同时,又是由新建本科院校的使命、特点等内部动力决定的,即内部驱动。这两种驱动力量构成了新建本科院校不断地发展的动力。

(一)外部驱动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由于高水平院校旨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其发展定位上是面向全国和世界,这为新建本科院校重新认知其存在合法性提供了契机。新建本科院校的外部驱动包括“合法”的存在和满足社会及个人需求两个方面。首先,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能够“合法”存在主要体现在社会基础和校际竞争两个方面。大学是人类根据自我发展需求而主动创建的一种社会组织,这是新建本科院校在众多社会组织中获取存在合法性的基础。社会及人类发展需求的变化很可能会导致新建本科院校在组织定位、功能价值等方面发生变化。对于院校而言,校际之间的竞争无论是在省区内、省区外还是在全球,都要求院校自身适应社会环境,追求组织的合理性。其次,新建本科院校可以满足政府宏观需求和个人微观需求。从宏观层面来看,新建本科院校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政府资助以及社会捐赠,而政府评估投资价值的方法之一便是院校科研成果和人才培养。因此,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数量和质量,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是政府所关注的投资收益评估指标。从微观层面来看,学生作为个体投资高等教育,是为获得应用型技术技能和适应经济新常态的素养,获得体面工作和收入,但现实中存在个体并没有实现预期价值的现象。由此影响到个人及家庭选择和投资高等教育的意愿和动力,也可能招致“读书无用论”等思想的卷土重来。这在客观上要求新建本科院校积极发挥培养学生应用性能力,提高就业创业能力的作用,让学生在职场中胜任较强的应用性的工作,获得投资高等教育的较好回报,提高其消费高等教育的满意度,增强幸福感。

(二)内部驱动

“双一流”建设强调高校的错位发展、特色发展为新建本科院校组织寻求内在发展动力提供了契机。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除了外在环境要求的外部驱动之外,还由于其可错位发展与突破发展等内部驱动而获得动力。首先,新建本科院校可以实现错位发展。院校的类型是多样的,就某一所具体的院校而言,可以立足自我,主动求新求变,实现错位发展。错位发展为院校形成比较优势,办出特色和质量提供了内在的发展策略,为获得社会、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奠定良好的基础。从新建本科院校所参与的合作联盟、服务社会的主动性和特色来看,往往具有不甘于现状、力争上游的意愿。可见,新建本科院校一方面有意愿认清院校分层分类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理性分析自我发展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另一方面在院校对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转变发展思路和办学模式,利用特色、个性和区位优势,明确发展方向。由此,实现新建本科院校做好、做强的目的,从而获得建设发展的实践空间、丰富由物质资本、社会资本、应用文化资本和象征资本所构成的资本体系。其次,新建本科院校具有突破发展空间,进行转型发展的诉求。在我国“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可谓是前有标兵,后有追兵,遍地强兵。它们受两头夹击,面临全面围攻的挑战。同时,这也是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机遇,主要包括:注重内涵建设,专注于自身基础和打造特色专业,避免同质化发展;贯彻和落实政府有关政策,主动寻求转型发展;突破学校的发展空间,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单位、硕博士点申报等方面。这些方面既是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诉求,也是它们的利益主张。

三、走出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模糊区的应对方略

新建本科院校主要作为应用性知识的生产与传播的机构,在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内扮演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角色。“双一流”建设强调的错位发展、特色发展,为新建本科院校提供了外在的发展环境和内在的变革动力。在此背景下,明确的政策支持系统有助于新建本科院校助力明确的转型目标;产教融合、特色化和优质化建设则是以内涵建设促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建立健全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整合型的发展模式则是转型发展的保障。因此,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要更好地促进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需要明确政策支持系统,以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为突破口,以特色化和优质化建设为抓手,建立健全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走整合型的发展模式。

(一)明确转型的政策支持

新建本科院校需要把握好转型方向,明确转型主体,明确转型目标。国家有必要对新建本科院校进行明确的分类指导,出台适用于新建本科的工程科技类、社会科学类、信息科技类等学科的分类标准以及教学规定。由此才能把握好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主体以新建本科为主,老本科、行业类和综合类为辅,适当吸收民办本科、独立学院等。转型类别主要是应用型高校,如应用技术学院、大学,区别于研究型以及教学研究型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所需人才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就业人才为目标,突破传统的单纯掌握理论性知识,而是注重发展操作实践能力、批判创新能力和主动适应能力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此外,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标准应当与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类别定位相匹配,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结合地方实际以标准化、特色化、人本化、体系化和发展性为原则,建构区别于学术型的针对应用型人才的教学质量标准、教学评价体系。[5]

在政策导向上明确转型主体,在院校类别上引导新建本科院校转向应用型高校,条件较好的或条件成熟的高校转向应用技术大学。在政策系统上,建立健全中央(教育部)、省厅及高校所在地市三级衔接的政策支持系统,从不同的政策层面引导、帮助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央(教育部)应大力推进各学科专业教育的认证,组织新建本科院校师资进行教育教学研讨与实践,缓解目前应用型学科专业涉及范围窄、试点数量少和教学质量低的现状。省级部门加强指导,积极推进新建本科院校相关项目,多渠道提供资金支持,减少新建本科院校筹集发展资金之忧。高校与所在地政府、企业三者应保持及时、密切的有效联系与沟通,高校才能准确预测市场人才需求,及时调整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好的将教育服务于社会[6]。

(二)加强产教融合,拓展校企合作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指出,要加大应用型、复合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探索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全链条、网络化和开放式协同创新联盟。高校作为传承知识、生产知识和传播知识的机构,其人才输出主要是面向企业,两者要想合作共赢必须实现校企的双向对接。一方面,新建本科院校应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型关系,可以适时与企业共同商讨制定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以形成完善的适应学生自身的实习计划。另一方面,企业作为营利性组织应主动助力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弥补政府拨款力度的不足。另外,应充分利用校企联盟的优势平台,大力推进多层次、多样化的校企合作,积极探寻学校和用人企业之间的双赢机制,努力使院校、企业和政府这三者在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过程中准确定位,既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权利和优势,又能够平衡发展。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则是促成新建本科院校与企业以及政府达成共赢从而成功转型的重点突破口。产教融合是指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播(教育培训)的一体化,在生产实践中教学,在教学中生产,生产和教学密不可分。企业为了产业转型或技术升级,通过与高校联合培养所需要人才,高校为实现应用型知识生产传播的目标,主动与企业融合,规划高校发展和设计人才培养路径。校企合作是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无法在高校内部独自完成,须通过校企合作才能得以实现;校企合作过程中可拓展资源,凝聚发展合力。合作办学,共同开发课程;合作育人,提供两种课堂;合作就业,培养合格员工;合作发展,应用知识生产与服务的共赢。

(三)以特色化和优质化建设为抓手

阿尔巴德定理指出,能够成功经营一个企业的关键是要对顾客需求有全面的了解。无论是企业还是高校,最终都是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目标,并且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越发凸显高校作为服务社会的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而新建本科院校在前后夹击的发展环境下,很容易误入研究型大学培养人才的模式,忽视了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本质要求,课程体系缺乏地域特色,与企业所需人才“供销不符”[7]。新建本科院校若要在众多高水平院校的发展洪流中有立足之地,无疑需要充分利用所处地区的地域优势,结合地方企业对人才的市场需求,确定人才专业导向,开发特色专业,真真切切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才能培养多层次技术创新人才,建立高校与企业长期合作的桥梁,支持地方经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

新建本科院校无论是在专业建设还是发展方向上都应该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即强化特色,求同存异。具体而言,就是推进学校和学科专业的特色化、优质化建设。特色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抓住区域特色,与地方共生共荣、协同发展;另一方面是抓住学校特色,走有所为有所不为、求精不求全的学科专业建设思路,进行特色学科(专业)及特色学科(专业)群建设。需要强调的是特色专业是在发挥原有区域特色与学校特色为基础的前提下,进一步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宗旨加强专业特色,巩固特色学科,培养特色创新人才,助推地方企业文化创新,更好的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优质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优质化的人才,以优质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区域经济社会高等教育人力资源质量,成功实现校企对接。二是优质化的科研,壮大创新人才的队伍,以优质的应用知识研究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质量。特色化、优质化的巩固不能单纯的依靠院校对已有学科的革新,更需要地方企业以及政府的积极配合,从而把握经济发展所需前沿技术,防止走错方向盲目发展,徒劳无功。

(四)建立健全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

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中应具备完善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均已以立法的形式确保区域经济发展与高校的紧密结合,而我国正处在发展中阶段,中国的经济制度也逐渐从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更要求高等教育必须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完善新建本科院校的体制机制,做到有章可循。首先,保障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自主权,为它的社会合作与服务奠定管理基础;其次,适应社会需要的灵活性,赋予新建本科院校自主设置专业和适度招生权,鼓励根据所设专业与行业企业建立产业学院,培养上手快,后劲足的应用型人才,加强应用技术向企业转移转化,从而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再次,适当给予新建本科院校调整内部组织结构的权利,调动校内外办学资源去推进院校综合改革的实施,实现发展目标。

(五)走整合型的转型发展模式

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既要遵循大学的发展规律,又要有国家权力的适当介入。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指定模式和自由模式。指定模式是基于国家利益考虑,政府指定一些大学往某方面发展、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通过政策设计而进行建设。自由模式是高校发展自身基因和自我选择的结果,遵循大学自身的规律,自然生长的,是自然演化的产物。当前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需要政府的政策设计,并且需要从中央(教育部)到省厅和地市的政策体系支持。院校依据发展规律,从实际出发,不是一味追求所谓的热门学科专业,找出特色、凝聚特色,建设优质的学科专业(群),促进特色转型发展、优质转型发展。实际出发,借助政策支持体系,挖掘市场可利用的资源,走整合型的发展模式。新建本科院校在政策的引导下,通过战略规划促进组织的转型发展。具体建议如下:(1)通过战略规划建立科学合理的院校发展愿景,明确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发展目标。(2)围绕发展目标制定有针对性的战略举措。这些战略举措应重点围绕学科专业(群)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的激发、校院(系)关系的改革等。(3)调动资源、整合资源为战略举措的实现提供物质支持。(4)注重激发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包括以学生为中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5)加强新建本科院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政治优势。高校基层党组织必须深刻认识到党组织政治建设具有举旗定向的作用,必须发挥政治优势,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8]。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应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纳入战略规划中,通过基层党组织发挥政治优势,从而让学校上下齐心,凝聚力量,形成学校发展的合力。(6)重视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二级院系的战略规划。由于“学院战略规划对于进一步发挥学院办学自主权、激发学院办学活力、完善学院治理结构、理顺并建立新型的校院关系具有重要意义”[9],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应加强二级院系的战略规划,从而增强院校二级院系的组织活力。

最后,感谢四川省高校社科重点基地新建院校改革发展中心课题“基于胜任力的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机制”(项目编号:XJYX2021A01)的资助。

[1] 全守杰,王运来. 香港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及特征研究[J]. 高校教育管理,2017(06):117-124.

[2] 侯长林,陈昌芸. 论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实践逻辑[J]. 高校教育管理,2017(05):39-46.

[3] 张坤. 本科院校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探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19(16):30-32.

[4] 李玉兰,练玉春.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何犹豫不决[EB/OL]. (2017-02-23)[2018-10-5]. http://news.gmw.cn/2017- 02/23/content_23796449.htm.

[5] 顾永安,刘海峰,陆正林. 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任务与举措[J]. 现代教育管理,2014(11):62-66.

[6] 温景文,刘占文,胡丹. 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特色办学策略——以辽宁三所新建本科高校为例[J]. 现代教育管理,2011(08):40-44.

[7] 董立平.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J]. 教育研究,2014(08):71-74.

[8] 毛若. 论新时代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策略[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6):94-97.

[9] 韦岚. 加州大学欧文分校二级学院战略规划的特征与启示[J]. 高校教育管理,2020(05):33-41.

Fuzzy Area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wly-built Undergraduate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

QUAN Shoujie1,2,MIN Mu2,3

(1.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65,Guangdong,China;2. School of Teacher Education,Jiangsu University,Zhenjiang 212013,Jiangsu,China;3. Kunshan District Shiyu Primary School,Suzhou 215300,Jiangsu,China)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wly-built undergraduate colleges,there are fuzzy areas such as transformation subject,transformation path and transformation goal,which lead to indecision in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To get out of the fuzzy zone,it is necessary to clearly distinguish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powers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wly-built undergraduate colleges,clarify the direction,category and support system,take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s a breakthrough,and take the construction of specialization and quality as the starting point to establish Improve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of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and adopt an integrated development model.

newly-built undergraduate colleges,fuzzy area,“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strategic planning

G647.3

A

1672-4860(2021)04-087–06

2021-04-02

2021-06-02

全守杰(1982-),男,壮族,广西贺州人,副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教育原理与政策。

闵 慕(1992-),女,汉族,江苏徐州人,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原理与政策。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基于大数据的新时代高等教育‘江苏特色’研究”,项目编号:2020SJA2046;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资助项目,“教师胜任力导向的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研究”,项目编号:C-a/2020/01/03;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广东高职教育生态系统的优化方略研究”,项目编号:GD20XJY60。

·感谢匿名审稿人对本文的建议,作者文责自负。

猜你喜欢
新建双一流应用型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
2016年10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指数
2016年6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指数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