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阶段我国林草科技工作形势、任务和对策

2021-11-29 14:23郝育军
林草政策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林草科技建设

郝育军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学技术司 北京 100714)

在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发展阶段,林草科技工作面临怎样的形势?处于什么样的方位?肩负着什么样的重任?要实现怎样的目标?应采取哪些对策和措施?这是当前我们必须回答好的重大问题。

1 林草科技工作形势和任务

1.1 深刻理解 “两大变化”对林草科技产生的重要影响

一是我国科技发展正在发生历史性深刻变化。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也正在加速转变,两者形成历史交汇期。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有的历史性交汇期可能产生同频共振,有的历史性交汇期也可能擦肩而过。”[1]科技创新已成为百年变局的一个关键变量,关乎国运,决胜未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对我国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战略性、全局性谋划和部署,主要体现为7个 “新”:1)作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新的重大论断;2)确立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新的重要定位;3)提出 “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新的发展理念,将创新列为首位;4)实施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的重要战略;5)明确 “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新的重要目标;6)组建新的科技管理部门,将原科技部、国家外国专家局职责整合,重新组建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改由科技部管理,将科技工作从社会建设领域调整到经济建设领域;7)实施一系列新的重要举措,在深化科技领域 “放管服”改革、破 “四唯”、改“三评”、强化基础研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作风学风建设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6]。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前所未有,我国科技发展正在进入全新时代。

二是我国林草事业正在发生历史性深刻变化。新中国林草事业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第1个阶段是1949—1998年,可称为过度开发利用森林资源阶段,即以木材生产为主的发展阶段,约采伐木材60亿m3,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林业工作的对象是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即1个生态系统和1个多样性。第2个阶段是1998—2018年,可称为快速推进造林绿化阶段,即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发展阶段,仅2000年1年的中央造林投资就相当于1949—1998年的总和,之后每年造林面积保持在666.67万hm2(1亿亩)以上,森林覆盖率从1998年的16.55%提高到2019年的22.96%。林业工作增加了湿地和荒漠化管理职责,变成3个生态系统和1个多样性。第3个阶段从2018年开始,进入以生态保护修复为主的发展阶段,主要任务是保护管理林草资源,提高陆地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工作职责增加了草原管理,变成了森林、湿地、荒漠、草原4个生态系统和1个多样性,形成今天林草部门的新职能,即统一组织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统一管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各类自然保护地以及监管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从更高层次更高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7]。

上述“两大变化”是林草科技最直接的现实背景,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迫切要求林草科技因时而变、因事而变,抓住大趋势、下好先手棋。

1.2 准确把握 “四大问题”对林草科技提出的任务要求

一是“自然生态系统质量不高”问题。林草部门最主要的职责是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系统,提高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这一任务十分艰巨。我国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占陆地总面积的55%,草原中度和重度退化面积占1/3以上,湿地生态状况评为“中”和“差”的分别占52.68%和31.85%,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27.20%[8]。全国森林面积中,人工林占36%,中幼龄林占比达65%,质量好的森林仅占19%。土壤、水体、大气污染严重,林草病虫害和火灾等灾害频发。万物得其本者生,万事得其道者成。只有了解自然,才能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只有认识规律,才能把握规律、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掌握林草事业建设规律和科学技术,实现自然生态系统治理科学化,真正提高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必须加强科学研究。

二是 “林草产业转型升级不快”问题。林草产业涵盖一二三产业,关系人们的衣食住行娱,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山区林区沙区牧区人民群众增收就业的主导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产品强烈需求的主要产业。2020年我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达7.55万亿元[9]。但总体上看,我国林草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方式粗放、技术装备差、创新能力弱。据国家木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统计,规模以上企业具有研发能力的仅占28.60%,研发经费投入仅占营业收入的0.75%,远低于1.23%的全国平均水平。80%以上的企业属中小规模,人均生产率不到发达国家的1/6,产品附加值低,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处于中低端水平。林草三次产业产值比例为33∶48∶19,第一、二产业比例过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丽经济”具有巨大潜力。实现林草产业发展高质化,加速推动我国实现从林草产业大国向强国转变,更好服务于新发展格局构建,必须依靠科技创新。

三是 “林草生产管理手段不新”问题。加快林草事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是提高林草生产率和解放劳动力的根本途径,是实现林草事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林草行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手段传统简陋,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过低。我国户外林草机械多处于空白或起步阶段,机械化造林仅占10%,苗圃生产机械化程度只有45%。林农开展林业种植、抚育、管理、采伐主要靠人力,成本负担重。林草基层管理部门地处偏远、发展滞后、设施短缺,条件普遍较差,具备交通工具、通信设备和计算机的林业站分别占全国乡镇林业站总数的36.09%、61.34%和74.63%。实现林草生产管理现代化,必须大力加强科技工作。

四是 “公众生态科学素养不高”问题。加强林草科学普及,提升公众生态科学素养是从根本上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德育教育主要围绕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层面进行,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关于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包括人与其他生命关系的教育,造成公众生态科学素养普遍偏低。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刚刚超过10%,远低于加拿大 (42%)、美国 (28%)等发达国家水平[10],而公众生态科学素养更低。如果人民群众只是热情地关注、积极地参与,却不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往往就会好心办坏事。提升公众生态科学素养,推动形成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并重的完整林草事业发展观,从根本上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实现林草事业建设全民化,必须加强科学普及,把科普工作摆到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解决上述 “四大问题”,是林草科技最主要的现实任务。形成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科技供给不足,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在于加快科技发展和创新,迫切需要咬住 “问题”不放松,力争在较短时间内高质量解决。

1.3 清醒认识 “五大短板”对林草科技形成的重要制约

一是 “人才不足”短板。高端人才不足和队伍青黄不接是新阶段林草科技面临的最大危机。人才不足则缺 “底气”。我国从事林草科技活动的人员1.56万人,其中县 (区)级部门从业人员2 578人,平均每个县还不到1人。全行业两院院士仅有14人,且70岁以下只有3人。全国草原科研人员不足1 200人,30岁以下仅占3.30%。今后5年,林草系统科技人员将整体进入退休高峰期,青黄不接问题趋于严重。高等院校林草专业吸引力不强,且科技人才培养周期长,人才队伍面临源浅流短窘境。

二是“机制不活”短板。机制僵化是新阶段林草科技的最大痼疾。机制不活则缺“灵气”。科研管理部门和科研院所普遍思想解放不够,视野格局较窄,进取精神不足,科技管理因循守旧,科学评价“四唯”犹存,科技创新资源分散、重复、低效,激励约束机制缺乏,抑制了科技创新活力。

三是“基础不强”短板。基础条件薄弱是新阶段林草科技的最大痛点。基础不强则缺“元气”。平台整体数量少,条件设施落后,运行水平不高,特别是野外平台、国家级平台、有持续保障的平台少,目前只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央林草科技经费每年投入约为10亿元,不足中央林业财政投资的1%,与事业发展相比杯水车薪。

四是“成果不适”短板。成果与实际需求脱节是新阶段林草科技的最大窘境。成果不适则缺“地气”。科技成果供给与需求不对称。虽然国家级成果库入库成果达到1万项,但能满足基层需求、接地气、有成效、受欢迎的实用成果数量不多。

五是“转化不畅”短板。科技推广转化水平不高是新阶段林草科技的最大瓶颈。转化不畅则缺“生气”。科技推广转化组织体系呈现网破线断人散局面,特别是县以下林草科技推广机构大幅减少,有的地方出现无人员、无经费、无渠道“三无”情况;即使设有机构,也普遍存在激励机制缺乏、推广人员年龄老化、岗位兼职化等突出问题,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里程延长、难度加大。

这 “五大短板”是对林草科技最具象的现实写照,主要是长期以来重视不够导致的。只有将短板补齐、气血补足,才能让林草科技身强体壮、充满生机活力。

2 建设高水平林草科技创新体系的思路和对策

当前,我国林草科技工作的内容、目标、任务、要求都已发生根本性变化。林草科技工作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科技发展水平与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加快发展,主要目标是建设林草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创新引领发展作用,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提供有力支撑,为助力我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作出积极贡献。在新阶段,林草事业发展任务越重、要求越高,越要重视科技工作,努力形成充分依靠科学研究进行决策的新机制,形成依靠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2.1 工作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为指导,坚持“四个面向”,紧扣“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主题,突出“建设高水平林草科技创新体系”主线,狠抓“强基础、活机制、优管理、提效能”4个着力点,统筹科学研究、推广转化、标准质量、综合保障四大板块。力争到2025年,建成较高水平的林草科技创新体系,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0%;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的林草科技创新体系,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5%,跨入林草科技创新强国行列[11]。

一是紧扣一个主题。现代化水平取决于科技的高水平,高质量发展体现在科技的高含量。林草成果建设是 “表”,处于林草事业链的“末”端;科技支撑是 “里”,处于林草事业链的 “本”端。要坚持服务于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努力将林草事业推入依靠科技支撑引领的发展轨道。

二是突出一条主线。抓好高水平林草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是充分发挥林草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的前提和根本。要紧紧围绕高水平林草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查短板、强弱项、补不足,加快健全完善体系,切实提高治理能力,努力让科技走到生产前头,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尽量避免走弯路、犯错误。

三是狠抓 “四个着力点”。这是抓好林草科技工作的策略方法。“强基础”即要多做打基础利长远之事,瞄准基础薄弱点用力抓、持续抓,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活机制”即要紧紧扭住机制创新这个牛鼻子,大胆改、勇敢试、灵活变,激活一池春水,释放潜在巨能; “优管理”即要优化科技管理的内容和方式,调动各方积极性、能动性,形成上下左右内外高效协调运行局面;“提效能”即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注重系统谋划,统筹兼顾,创新方法,尽力提高绩能绩效。

四是统筹 “四大板块”。这是抓好林草科技工作的总体布局。科学研究板块是 “生产单元”,主要目标是选育优秀科研人才,改善科研条件,产生更多更好的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板块是 “销售单元”,主要目标是把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更快更高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标准质量板块是“规范单元”,主要目标是做好制订标准和质量检测工作;综合保障板块是 “保障单元”,主要目标是提供好人财物等各项保障。这 “四大板块”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共同构成林草科技创新体系的主体框架[12]。

2.2 主要对策

一是抓思想认识和组织领导。这是做好林草科技工作的基本前提。科技工作是科技决策、科学管理、科学建设、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充分认识林草科技的极端重要性,彻底改变林草事业科技含量低、科技有没有无所谓的错误认识,将科技工作作为林草事业建设的第一要务和首道工序,并将其贯穿于林草事业建设全过程。思想认识不到位,行动就跟不上;思想观念不解放,出路就打不开。要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束缚、摆脱桎梏,灵活求变,大胆创新,只要符合中央精神,都可以大胆尝试、探索、开展和推进。要树立科技先导理念,建立“一把手”抓科技工作格局,真抓实干,做到抓主业更抓科技、重工程更重科技、强管理更强科技。林草科技部门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带头做到位,又要动员起来,积极争取各部门各方领导支持。

二是抓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这是做好林草科技工作的坚实基础。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综合实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工作必须早抓大抓。要抓好各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是深入推进国家林草科技创新人才建设计划,培育一批青年拔尖人才、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要抓好人才队伍各环节建设,完善人才培养、引进、评价、使用、激励等制度。要动员各方面共抓人才,积极调动各有关管理部门、企业主体、科研单位、社会组织等高度重视、充分参与、发挥作用、贡献力量,努力形成重才、爱才、育才、用才的浓厚氛围和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三是抓科技体制机制创新。这是做好林草科技工作的核心关键。机制创新是最大的创新,必须坚持以机制上的突破来带动全局工作上的提升。要优化科研机构设置,重点支持建设好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国际竹藤中心,及国家草原科研机构、林草高等院校,强化国家林草科技战略支撑力量。要改革科研管理机制,破除 “四唯”,构建突出创新能力、质量、贡献、绩效的科研评价制度。深化 “放管服”,赋予科研人员更多信任和自主权。要落实好国家林草局党组实施的激励创新人才20条政策,加大科技成果奖励、绩效分配、职称破格评定等激励力度。要探索 “揭榜挂帅”等科技攻关机制,谁能干就让谁干[13]。

四是抓科研项目牵引。这是做好林草科技工作的管用手段。做好科研工作,必须要有项目支持,发挥项目牵引人才、平台、成果等作用。要争取一切可争取的力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形成项目。要积极争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力争将更多需求纳入国家 “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要认真组织实施国家林草局揭榜挂帅应急科技攻关项目,着力解决重大难点问题。要积极引导众筹设立行业重点项目,团结各有关科研院所、企业 “自带干粮”合力攻关。要支持局直属单位和创新联盟自设项目,利用自有资金因需设立科研项目。

五是抓科技条件平台建设。这是做好林草科技工作的重要支撑。林草科技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自然生态系统,林草科技研究的实验室就是没有围墙和边界的大自然。林草科技平台是观察研究自然生态系统的窗口和眼睛。要加快建设步伐,优化建设布局,完善平台类型,强化平台管理,特别是要重点抓好生态定位站、长期科研基地等野外平台建设以及创新高地、协同中心、创新联盟等协同平台建设。要积极争取设立国家级生态定位站、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切实加强国家林草科学数据、国家林草种质资源库等科技服务平台建设。

六是抓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这是做好林草科技工作的必破瓶颈。要加强科技推广机构和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寻找 “林草最美科技推广员”活动,充分发动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壮大科技特派员、林草乡土专家队伍,确保事有人管、活有人干。要改进科技成果收集入库机制,确保优秀成果及时入库和应入尽入,提高成果与需求的精准度、融合度、匹配度。要拓宽成果转化渠道,丰富成果转化形式,充分发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广转化基地、科技示范园、线上线下交易市场等平台作用,着力做好技术培训指导、科技服务等工作。要创新成果转化激励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共抓成果转化良好局面。

七是抓林草科学普及。这是做好林草科技工作的重要要求。科普工作十分重要,但又易被忽略或轻视。要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把抓科普和抓科技创新摆在同等重要位置。林草科普资源丰富,科普品牌建设具有良好基础,要组织策划开展高质量的科普活动,全力打造 “科技周” “爱鸟周”等品牌活动和 《秘境之眼》等品牌栏目。要充分发挥全社会力量,团结建设数量庞大、素质优良的科普专业人才队伍和志愿者队伍。联合科技部创建一批国家林草科普基地,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科普讲解员,充分发挥林草领域各类自然保护地的科普功能。

八是抓标准质量体系建设。这是做好林草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坚持制订标准要有用好用管用的理念,立足应用,系统设计,强化评估,加快建设高质量林草标准化体系,在2021年完成体系架构,在 “十四五”期间完成体系建设,以一流的标准化引领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探索建立林草产品追溯体系和林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确保食用林产品安全。加快培育一批 “中国制造”和 “中国服务”的林草品牌,构建新型林草品牌建设服务体系。

九是抓国际科技合作交流。这是做好林草科技工作的广阔舞台。秉持全球视野,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林草科技合作,主动组织或参与国际重大科研活动。持续推进引智工作,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理念和经验。通过专家派出、技术输出等形式开展援外活动,支持科研机构在境外合作建立林草技术研发、成果转移和试验示范基地等,促进交流合作。

十是抓科研环境优化再造。这是做好林草科技工作的必要条件。除了物质条件,科研环境也十分重要。要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科研诚信体系建设等工作,营造公平竞争的创新环境。积极营造崇尚学术、尊重科学、鼓励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环境。大力弘扬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协同精神和育人精神,激励广大林草科技工作者热爱祖国、献身林草事业。改善科研人员生活工作条件,使人才更加有尊严,更加有创造激情。

3 林草科技重点研究方向

一是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研究方向。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机理非常复杂,科学认知难度极大,研究积累上还十分不足。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不能按照自然规律去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系统。迫切需要持续开展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等长期连续定位观测,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耦合机制和系统理论研究,以及林草生态工程提质增效、生态系统健康诊断等关键技术研究,显著提升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支撑美丽中国建设。

二是应对气候变化和 “碳中和”研究方向。围绕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 “碳中和”目标等重大战略需求,主要开展林草生态系统碳储量与碳汇计量监测方法、碳汇时空变化格局及环境驱动机制研究,攻克林草生态系统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固碳增汇技术,建立全要素的区域性林草碳储量增量模型体系,提升林草生态系统固碳能力。

三是林草资源培育与经营管理研究方向。我国林草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迫切需要加强培育和经营。要重点研究人工林定向培育等基础理论,攻克主要林木、竹藤、花卉资源高效培育、低质低效林改造、经济林精准栽培、全周期多功能经营、天空地一体化资源监测等关键技术,有效提升我国林草资源培育经营管理水平,促进林草资源数量和质量双提升。

四是林草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研究方向。我国林草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不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不足,绿水青山中蕴藏的巨大财富远未得到挖掘变现。要重点研究在食品、生物制药、基因工程、生物质能源等方面发挥林草资源优势的理论和技术,攻克木竹产品绿色制造、木质家居产品智能制造等核心关键技术,创制更多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求的绿色产品。

五是野生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研究方向。保护和拯救野生珍稀濒危动植物任务十分艰巨。要重点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与种质资源挖掘,濒危野生动植物繁育保护,野生珍稀濒危动植物种群及其栖息地监测、遥感分析、系统保护规划、生境适宜性分析,加强人与野生动物冲突发生机理和调控等技术研究,建成野生珍稀濒危动植物远程智能监测平台,为生物多样性监测与保育提供科技支撑。

六是林草重大灾害防控研究方向。松材线虫病等重大灾害面积不断扩散蔓延,林草火灾发生频次居高不下,生物安全威胁日益增大。要启动建设中国林草生物安全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实施好松材线虫病防控、森林雷击火防控等揭榜挂帅应急科技攻关项目研究,重点研究主要有害生物灾变及扩散流行机制、林火行为发生机理等基础理论,突破有害生物智能精准监测预警与绿色调控、林草火灾快速监测与扑救风险精准评估等关键技术,开发有害生物快速检测及多功能复合药剂防治产品、火灾扑救和安全防护技术装备,构建林草灾害生态调控体系。

七是林草装备与信息化研究方向。加快建设国家林草装备科技创新园和东北现代林草智能装备研发基地,成立国家林草智能装备研究院,重点攻克林草复杂地形动力底盘、自行走机器人等关键共性技术,研制多功能营造林及森林质量提升、草地精准补播、沙地快速规模治理、病虫鼠害防治、经济林果采收、木材及人造板智能柔性制造等机械化智能化装备,有力提升我国林草装备创新供给能力。

八是科学绿化和生态宜居研究方向。我国城市森林质量不高,乡村景观建设技术短缺,城郊森林生态、社会和保健综合功能发挥不足,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相差较大。要重点开展城市森林功能提升、美丽乡村景观营造、草原牧区宜居环境整治、森林康养定向功能提升等关键技术研究,探索具有北方特色、江南水乡特色、西北绿洲特色等生态宜居乡镇样板,建设 “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宜居城市和美丽乡村。

九是林草花卉种业研究方向。要加强对林草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重点研究优异种质挖掘与创新利用、目标性状形成分子调控机制等基础理论,攻克精准高效育种、种苗规模化繁育等关键技术,挖掘重要价值种质和基因,快速培育突破性战略品种和材料,提升我国自主创新林草种业市场占有率。

十是林草重大战略研究方向。围绕林草事业现代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重点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途径、乡村振兴中的林草事业发展、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林草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等重大问题战略研究,为林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猜你喜欢
林草科技建设
四川省林草碳汇能力建设研讨会在蓉召开
四川省林草湿调查监测工作进展
提高林草科技实效性的思考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科技助我来看云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