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乡村经济发展背景下推进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的思考

2021-11-29 16:04杨重香汪智峥城关区团结新村西校区湖北科技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营销界 2021年26期
关键词:农村基层毕业生基层

杨重香 汪智峥(.城关区团结新村西校区 .湖北科技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2020 年,脱贫攻坚任务全面收官。2021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目前,“十四五”时期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而人才智力支持是关键。其中,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大学生是进行农村基层建设的重要力量之一,肩负历史使命,要坚定地投入乡村基层建设工作中。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有助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高水平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新战略部署下我国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

十八大以来,打赢脱贫攻坚战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推进产生了强大动力,进一步推动了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的调整与优化。2017 年国家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等文件,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规模。《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在以往基层就业服务内容上,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从事扶贫工作,带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并特别重视高校毕业生的物质诉求,上调了毕业生基层就业的经济补贴标准。可见,基层就业服务内容与优惠政策范围有所扩展。《2019—2020 年度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方案》将先前文件中的“农业科技”专项变更为“服务三农”专项,服务范围得以扩大,岗位设置也进一步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调整。可见,基层就业范围及区域不断扩大。2021 年3 月,《意见》指出,要做好人才智力支持政策衔接,建立健全引导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长效机制。可见,人才基层就业的支持政策不断完善。

■ 基层就业的内涵及意义

(一)基层就业的内涵

基层就业,一般来说是指到城乡基层工作。目前,大学生基层就业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教师“双特”计划、三扶一支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选调生计划等。由于农村基层建设任务的紧迫性及人才的稀缺性现状,本研究主要侧重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问题。

(二)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意义

1.拓展大学生就业渠道

基层是大学生熟悉社会、了解国情的最好课堂。伴随脱贫攻坚任务取得重大胜利、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基层为广大青年施展才华搭建了更加广阔的舞台,更加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好去处。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是为基层输送人才、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的重要途径,有助于进一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压力。

2.有助于实现价值,促进乡村振兴

农村发展亟需更多具有新鲜血液的大学生人才的支持。大学生选择基层就业,最重要的前提就是不忘初心。优秀大学生走向农村基层需要坚定的信念和稳健的脚步,到基层这个广阔的天地中锻炼自己,有助于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与价值。另外,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有助于提升其工作能力和水平,有利于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 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的工作压力较大

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容易出现以下压力:一方面是由于陌生环境不适产生的心理压力。例如,很多大学生特别是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后,城市与农村的距离远,生活习惯具有较大差异,人际关系面临重大变化,大学生容易产生心理落差;另一方面是由于工作紧张产生的心理压力。例如,农村基层工作是从零开始,大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暂时搁浅,他们的首要任务是了解更多的农村工作实践;其工作时间紧张,白天不能按时下班、晚上和周末加班是常态;在工作内容上,会面临各种琐碎繁杂的事务,例如办公室工作中的文件打印、装订、电话沟通,调研工作中田间地头及每家每户的沟通访谈,另外精准扶贫、春耕生产、抗洪抢险等都是在农村基层就业中随时要面临的任务。因此,不管是从心理还是工作等方面,大学生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有待提升

农村基层就业方向多样化,比如三扶一支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推行等都紧迫需要专业型、技能型、复合型、管理型等方面的人才。而当前参加农村基层就业的大学生大多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在工作中的操作技能、沟通技能、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不足,致使在工作进展过程中综合能力不强。且农村基层信息闭塞、大学生参加培训学习的机会相对较少,就业能力很难得到有效提升。

(三)大学生就业意愿偏低,流失率较高

乡村发展相比城市发展缺乏吸引力,大学毕业生选择去农村基层就业的意愿偏低,即便大学生选择到农村基层就业,往往也会具有较大的离职流动性。因为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后可能出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比如,有一些涉农、涉林或在基层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岗位需要大学生长期坚持,但是这些岗位的晋升渠道有限,有能力的大学生得不到潜在的晋升机会,最终很难坚持留下。

■ 推进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的有效路径

(一)充分发挥国家政策的引导及宣传作用

在顶层设计方面,应当建立系统的大学生基层就业引导和培养机制。宏观上,应深化基层治理,强化基层工作力量,推动工作资源和工作重心向基层倾斜。积极鼓励毕业生参加各类招聘活动、创业大赛和职业培训,弘扬毕业生成长的正能量,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和就业导向。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利用当前大学生青睐的创意短视频、互动直播、政策宣传、活动助推、典型培育等多种方式,畅通政策的宣传渠道,引导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或创业,消除到农村基层就业的偏见,使更多应届毕业生选择到农村最需要的地方就业,为农村基层的发展带去活力与创新。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以及各种讲座加大对基层就业政策的宣传力度,开展基层实训、基层志愿者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了解基层政策的同时,了解基层的环境,改变固有的就业观。

(二)积极平衡大学生压力与工作的关系

对于学生个人来说,首先应该具有合理的自我心理调整,大学生应该清楚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无论在何处工作都会面临工作压力,这就需要他们树立正确的工作意识,在工作稳定、工作发展前景等方面寻找心理的安慰点并进行自我调整。其次要增强人际交往能力,使自己尽快融入工作环境中,加强与同事之间的沟通,将自己内心的苦闷适度向同事倾诉,使压力得到释放。另外,要注重以积极心态面对工作压力,主动积累工作经验,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对于基层单位来说,应主动关心大学生的生活与工作状态,要给予适当的关心,遇到有心理压力的大学生,要积极沟通,了解其心理诉求,适当调节工作分配的内容,避免工作过量或是工作内容太难的问题。

(三)工作岗位和能力要匹配,通过培训实践提升就业能力

相关部门要尝试开发更多的适合毕业生就业的基层实习岗位,鼓励结合乡村振兴的现实需求和毕业生的就业创业需求,聚合目前分散在农业、人社、扶贫等部门的人才培育资源,开设相应的技能培训课程,提升专业技能和岗位操作技能;同时,积极开展就业指导,运用精细化服务手段,提升就业指导服务实效。用人单位在大学生工作实践中也要做好他们的职业培训与管理工作。

(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吸引力,降低流失率

政府应打通大学生在基层从实践到实习再到就业的渠道,定期输送大学生参加基层实习。开发更多的农村基层社会服务岗位,优先解决困难家庭和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加快推进实施“农业人才下乡”计划,加大政策补贴力度,对于应届毕业生愿意到农村基层就业的,给予经费支持,想办法缩小与在城就业的收入差距,培养出更多的农村科技类人才。要注重保障大学生的一些合法权益,例如,工作时长、福利待遇、社保缴纳等方面。消除身份、性别、残疾、院校等方面的歧视。对于基层单位来说,要把基层职位需求和大学生的职业发展结合起来考虑,对于不同岗位提供不同类别的激励,注重中长期激励,解决好晋升通道问题,让大学生愿意留在基层。

猜你喜欢
农村基层毕业生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基层在线
云南省农村基层治理能力法治化路径探析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提高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质量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凉山彝区贫困农村基层治理创新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