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焦虑的成因、机理与对策*

2021-11-29 23:27朱晓妹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人类资源

■ 何 勤 朱晓妹

一、引言

伴随人脸识别、语音识别以及智能机器人在工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应用,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迈入快速发展的上升阶段。《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2019)》指出,在全国745家人工智能企业中,应用层企业占比高达75.2%,人工智能正在与传统产业迅速融合,成为中国传统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型和升级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世界,影响着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生活。然而,人工智能的快速崛起,也带来了诸多经济与社会问题,失业作为人工智能引发的最大恐慌,正在逐渐蔓延。①据预测,未来10年估计有50%的人类工作将会受到人工智能的影响,其中翻译、保安、客服、会计、司机等几种职业将有90%的概率被人工智能所取代。②

与以往任何一次技术进步不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不仅就业替代率高,而且对中等技能人员的替代较为严重,就业极化效应已开始显现,引发了人们对“机器换人”的担心和技术性失业的焦虑。这种心理焦虑与恐惧不仅会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幸福,也很容易引发企业的劳动争议和纠纷,成为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隐患。2019年,《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报告提出,我国必须加强人工智能法律、伦理、社会问题研究,以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因此,本文从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引致的社会心理状态入手,深入分析人工智能发展造成社会心理焦虑的原因,并结合创新扩散理论和资源依存理论,探究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引发社会大众心理变化的过程和机理,为政府制定人工智能发展相关政策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二、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引致的社会心理焦虑

人工智能焦虑(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xiety,简称“AI焦虑”)的提出可以追溯到首次出现现代计算机之时,当时很多人担心计算机将会威胁人类存在的意义③。Wang等学者将人工智能焦虑定义为抑制个体与人工智能交互的一种在整体情感上表现的焦虑或者恐惧④。本文将人工智能焦虑界定为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引致的人们对工作和生活在整体情感上的焦虑或恐惧。

2016年,谷歌人工智能“AlphaGo”击败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标志着人工智能在计算、学习、思维等能力方面已经开始超越人类,由此引发了人们对人类社会未来的担忧;而“无人银行”和“无人超市”等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相继出现,也引发了劳动者对技术性失业的忧虑和对个人前途和命运的焦虑。人工智能技术进步所引发的社会心理焦虑集中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对人类社会面临终结的隐忧

2015年开始,世界各国围绕人工智能的“类人脑”研发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例如,欧洲的“人类大脑计划”、美国的“国际大脑计划”以及日本的“全脑架构项目”,人工智能模拟人类大脑工作,拥有人类智慧的日子可能并不遥远。根据库兹韦尔在《奇点临近》一书中的预测,2045年奇点将会到来,届时AI将全面超越全人类的智力水平。⑤因此,近年来警惕AI发展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尤其是“机器叛乱”“技术性失业”等问题引发了巨大的争论。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采访时说,“真正的人工智能崛起之时,或许就是人类终结之时”。美国知名科技公司的企业家盖茨、马斯克也表现出同样的担忧。在《终结者》《机器人总动员》等诸多影视作品中也透露出人们对机器叛乱和人类社会终结的隐忧,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微软公司曾推出一款网络聊天人工智能Tay,在其发布的言论中,就出现了宣泄仇恨和低俗下流的内容,这说明人工智能在深度学习过程中尚不具备价值判断的能力。人类社会发展至今,还没有一项技术像人工智能一样可能造成如此严峻的危险。这种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隐忧会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呈现出显性化趋势,并对社会稳定形成一定的威胁。当然,比起机器叛乱或失控的问题,如今迫在眉睫的是AI将全面剥夺人类赖以生存的工作问题,即技术性失业问题。

(二)劳动者对技术性失业的担忧

技术进步对失业的影响是一个经历百年论争的古老命题。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机器化大生产导致失业率大幅攀升,工人生活状况悲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人们把失业率上升归因于新机器的引进。Clower提出了“技术性失业”这一概念,并认为技术进步对就业的破坏效应要强于创造效应。⑥随着20世纪中期兴起的新科技革命以及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机器换人”再度引起人们的焦虑和担忧。Astrid和Andreas指出人工智能将会提供更高效的服务并且取代很多工人,导致大量失业。⑦同时,也有研究和历史数据表明,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生产率增长会替代部分工作岗位,但也会创造出新的工作岗位,由此并不会导致更高的失业率。因此,政府和企业更加关注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带来的市场竞争力提升和生产效率提高,更加重视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工作场景的应用和推广,却较少考虑并顾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所造成的失业后果以及对失业人群的安置等社会问题。但是,人工智能在生产过程中发展的趋势是彻底排除活劳动,这意味着在技术允许的条件下,资本有机构成将向最高极限发展,工人再就业的可能性变小,失业将是绝对的、长期的。⑧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年的调查数据发现,一半以上的公众有不同程度的失业恐惧。⑨甲骨文公司的一项联合调查发现,有51%的员工担心无法适应人工智能迅速被采用而出现的技能陈旧、失业等后果。⑩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失业冲击,劳动者可能会采取行动来抗拒或阻碍人工智能的发展。

三、人工智能焦虑的成因分析

(一)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对就业的颠覆性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革命所造成的失业问题不同于前几次技术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致使大量的农业人口进入工厂,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使得传统工厂工人失业的同时,也在服务业创造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因此,不少学者认为,技术革命带来的失业冲击可以通过其创造的新岗位来弥补,人们通过技能的训练和再教育可以获得新的工作岗位,只是工作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变化。但是,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带来的就业冲击却呈现出有别于以往的新特征,具体表现为:

1.岗位替代率高

人工智能对工作岗位的替代效应比以往任何技术进步的影响都要明显。世界银行调查显示,2013年超过50个国家57%的工作受到了自动化技术的影响。Dauth等通过对德国劳动力市场数据与IFR机器人出货量关系的研究发现,每增加一个工业机器人,就会导致两个制造业岗位的流失。Frey和Osborne通过专家数据分析发现,在美国有47%的岗位处于被自动化替代的高风险当中。

2.岗位技能要求出现极化趋势

20世纪计算机革命与21世纪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相结合,其对岗位的影响突出表现为中等收入、中等技能要求的岗位数量在不断减少。新机器革命使高收入的脑力劳动(认知工作)和低收入的体力劳动岗位均有所增加,岗位对劳动者技能要求呈两极分化的趋势已经出现,会计、翻译、律师等具有较高专业技能但高度程序化的岗位也正在被人工智能所替代。就业岗位的极化将使低、中、高收入人群结构由原来的金字塔型或纺锤型向哑铃型转化,低收入阶层向高收入阶层流动受阻,社会阶层进一步固化,社会和谐发展受到威胁。

3.组织内部岗位晋升通道被阻断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组织中建立在不同技能基础上的垂直分工将被以相似技能水平为基础的水平分工所替代,组织结构将面临颠覆式变革。例如,在现有组织结构中,会计岗位通常设有初、中、高三个等级,员工依据技能和业绩表现逐级晋升,收入也随之上升,从而形成有效的阶梯式晋升激励。然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可能会替代会计、翻译、记者职业中大量的初、中级岗位,仅保留高级岗位,那么,员工在组织内部将会面临无岗可晋、无职可升的状况,员工在组织内部向上流动的通道被阻断,员工在组织之间的横向流动则更为频繁。而且,由于没有一步一个脚印地在工作实践过程中积累经验,劳动者成长为高级技能者将需要投入更多的培训成本,才能实现技能由低到高的跨越。因此,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带来的岗位结构变化和技能结构变化将会对劳动者就业产生重大的影响,也势必对劳动者形成巨大的心理冲击。

(二)工作价值伦理遭受到严重挑战

马克思认为,人与其他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人类通过劳动来改变和创造自己生存所需的资源和条件。通过劳动,人类发明了劳动工具,创造了语言和文明,也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劳动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而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更是强调劳动对财富创造的重要性,认为一切财富都是由劳动而来,也就是说人类主要通过劳动并创造财富来体现自己的价值。人类一旦失去劳动,也将失去自身存在的方式和价值。从人类历史来看,绝大多数人都在为其生存而不辞辛劳地工作着。劳动光荣,不劳动可耻,工作已经成为遗传密码深深地烙印在人的思想和行为当中。然而,人工智能的发展很可能将智能机器变成像人一样的劳动者,而人则被排挤到工作领域之外,成为单一的消费者,人的劳动的主体性渐渐丧失,人类的价值就难以通过劳动来体现。而且,人类不仅将劳动视为创造财富的工具和手段,人们还通过工作与社会的各类成员进行交流和交往,形成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构建起个人的社会价值网络。一旦失去劳动和工作,一部分有自我追求和较强内驱力的人可能会主动寻求工作的意义和创新性地开展工作,但是,也可能会有很大一部分人因为失去工作而无所事事,逐渐被社会边缘化,从而丧失个人的社会存在感和价值意义。

(三)人类心理需求将难以得到满足

1943年马斯洛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五种。通过工作,人们获得了基本经济来源,满足了基本的生存和安全需求,同时,人们进入工作组织,形成工作社群,建立人际关系,满足情感和关系需求,并通过工作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由此可见,工作赋予人类的意义不仅仅是生存,还是满足人类基本核心需求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因此,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如果剥夺了人们的工作,将威胁人们的生存需求;人工智能机器对人类的完美超越,让人类失去对人工智能的控制感,将使人类丧失基本的安全感;而且,人工智能机器在实现工作替代的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岗位,可能更多是为人工智能设备提供维修和服务,工作中人际之间的链接变弱,人类的关系和情感需求可能难以得到满足,人际关系冷漠,人类活得更像机器;另外,面对失去工作的威胁,人们的自尊和自我实现需求满足只能沦为少数人的专利品。因此,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以及广泛应用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潜在心理威胁。

四、人工智能焦虑的机理分析

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有关人工智能的各类信息会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和方式向社会扩散,人们通过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和分析,逐步形成对人工智能的价值的认可和态度的转变。因此,人工智能焦虑的引发一般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人工智能信息传播与扩散阶段;二是社会大众对人工智能形成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的过程。

(一)人工智能信息传播与扩散

创新扩散理论认为,扩散是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新通过沟通渠道随着时间推移被传递或共享给社会系统中的人们,从而形成人们对创新的集体理解。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过程中,人工智能的相关信息通过各种沟通渠道逐层向社会扩散和传播,并逐步形成一些有代表性的群体价值观和态度。具体人工智能信息传播过程由以下几要素构成:

1. 信息传播者

本文以创新扩散理论为基础,借鉴Rogers对创新采用者的划分,根据人工智能信息扩散过程中参与者的教育水平、社会地位、传媒与人际影响力、社会参与度等特征将信息传播者划分为四大类:(1)趋势洞见者。趋势洞见者通常受过更多的教育,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接触到更多的大众传媒、人际渠道和变革推动者,有更高的社会参与度和国际化定位,如霍金、盖茨、马克斯。(2)专业权威。专业权威具备精深的人工智能专业知识,对人工智能发展具有科学判断和深刻理解,通常是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领军人物、权威专家、技术领袖、知名学者等。(3)经验分享者。经验分享者主要是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从业者,他们在工作中广泛接触、使用和传播人工智能的知识与技术等信息,例如,研发工程师、设备制造商、服务提供商等。(4)信息接纳者。信息接纳者通常接触或使用过人工智能技术,但教育程度不高,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解不深,对人工智能的认知很容易受到媒体宣传的影响,普通大众多属于这种类型。

2.信息传播内容与渠道

人工智能信息量大、传播渠道多、传播速度快,社会影响广泛。归纳起来,传播方式有两大类:一类属于大众化传播方式。人工智能技术成果、产品应用以及新闻事件等信息,通过广播、电影与电视、文学作品、通俗科普读物、门户网站、网络社群等大众传播渠道进行广泛的社会传播。例如,霍金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预见式论断在社会传播中影响力极强。还有一些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的信息会通过文献资料(如畅销书、工作报告、政策咨情报告等)、研讨会等渠道进行较为广泛的社会传播,如《奇点临近》《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标准化白皮书》等著作和报告对大众了解人工智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另一类属于专门化传播方式。比如人工智能领域相关专业知识与技术发展前沿等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信息主要通过专业文献资料(论文、专业著作、研究报告、技术资料等)、专题报告会、技术交流会、学术研讨会、专业社群等专业性、针对性较强的渠道进行传播。这类专业化信息受众比较窄,在人工智能专业领域影响力比较大。

3.信息传播的社会影响力

在人工智能信息传播过程中,由于人们拥有的教育水平、社会地位、社会资源不同,人们在信息传播网络中占据的地位、发挥的影响力也有很大差异。有些趋势洞见者凭借名人效应,其对未来预见式的论断往往最能激发社会大众的情绪,正如庞勒在《乌合之众》一书中提到,大众的情绪很容易被一两句论断式的话语所煽动。而且,有些趋势洞见者对人工智能的系统阐述和逻辑推断,一般语言比较通俗易懂,又有大量的数据分析和推论,还有大量案例作为佐证,说服力强,有很多受众,传播影响力非常大。专业权威和经验分享者主要是对人工智能专业知识、技术和信息进行生产、加工和传播,传播渠道的专业性和针对性较强,受众也主要以相关领域专业人士为主。专业权威凭借个人在专业领域的权威和远见,其思想、观点和理论能够在专业领域、教育领域得到快速的传播,并能影响国家的行业政策和教育发展政策,影响力巨大。经验分享者主要是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从业者,他们的工作经验分享、学术思想交流、技术资源共享,在相关专业领域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但对社会大众影响力较为有限。信息接纳者对人工智能知识和技术了解不多,很容易受到舆论的蛊惑,在特定事件触发下,容易形成群体性舆情,社会影响力快速膨胀。

甘密老师导入此课,紧扣游记这一文体特点——“我们继续欣赏,叶圣陶爷爷曾经游览过这,还写下一篇游记”。揭示课题后的主问题是“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顺着“游踪”这一主线去感知“游记”的文序、结构,渗透着类文体写作观。

(二)社会大众对人工智能形成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的过程

1.社会大众对人工智能技术进步的认知和情感态度

根据技术成熟度曲线,基本上任何一项新兴且成功的技术,都会在波折起伏中通过积累和迭代,最终走向成熟、稳定和有序发展。社会大众对人工智能技术进步所表达出的情感态度也是伴随着人工智能不断发展和成熟的演变而出现波浪式起伏变化的。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人工智能开始在大学实验室里崭露头角,给社会大众带来了“人类即将被机器毁灭”的情感震撼。但是,当时的计算机难以实现这样复杂的运算,于是,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无论是专业研究者还是普通公众,对人工智能的热情都迅速消退。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人工智能在语音识别、机器翻译、人工神经网络等领域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具有浓厚的学术研究和科学实验色彩,但尚未达到与商业模式和社会需求接轨的地步,所以,虽然激发了大众的热情,但很快又跌入谷底。现阶段的人工智能已被成熟的商业模式接受,并在工业、服务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因此,社会大众又发出“人类要被机器毁灭了”的担忧。

总之,在人工智能技术进步过程中,信息通过各种渠道随着时间的推移扩散、传递、共享给社会系统中的人们,社会大众逐步对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形成集体理解和认知,表现出对未来社会发展和人类终极命运的担忧,并做出基本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反应。任何一次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或标志性的事件,如AlphaGo击败韩国棋手李世石、无人银行与无人餐厅出现等,都会在社会舆论中形成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重新认知,也直接影响了人们对人工智能技术进步的情感与态度。

2.人工智能技术进步下社会大众的行为倾向

在人工智能技术扩散过程中,由于社会大众拥有的资源条件不同,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不同,获得信息的准确度、丰富度和新颖度也存在差异,因此,对人工智能技术进步的认知和情感反应也存在差异。资源保存理论为探索并解释社会大众在技术进步下的心理反应提供了理论支持。资源保存理论认为,个体在与周围环境要素的互动过程中,会获得或损失资源,面对资源损失,个体存在获得、维持和保存其认为有价值资源的动机。这些资源包括物质及时间、人格和资质等资源,也可以划分为关系资源和个体资源。面对人工智能技术进步,社会大众所持的情感态度和应对策略往往与其所拥有的资源条件有关。

根据资源保存理论,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对个体的心理影响是一个动态的阶段性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感知资源损失风险。根据风险认知框架,个体对资源的损失比收益更为敏感,当个体预期将遭受资源损失时,个体首先关注的是资源损失而不是资源收益。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过程中,无人银行、无人超市的出现,会计、翻译、保安等岗位“机器换人”信息的广泛传播,会让社会大众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在将来会发生重大变化,个人拥有的资源可能受到严重威胁,个体对环境变化中的资源损益信息开始敏感。(2)个体进行资源投资。个体为了防止资源损失、从资源损失中恢复或获取新资源,就需要进行资源投资。资源较少的个体通常倾向于保存已有资源,而资源较多的个体采取更为积极的资源投资。因此,面临人工智能技术变革,那些具有良好经济资源、心理资源、社会资源和工作资源的个体,可以快速地获取新的工作机会或进行教育培训投资,用积极的资源投入策略来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本身就资源短缺的个体,面对环境变化,缺乏应变条件和能力,通常会采取消极被动应对策略或者抵制与对抗策略。(3)资源动机强化。前一阶段的资源损失或收益,将进一步强化个体的资源选择策略。面对人工智能技术进步,资源少、易遭遇资源损失的个体更倾向于资源保存,对技术变革采取漠视、放任、抵制和反抗等消极应对策略,而资源多、获益机会大的个体更倾向于资源投资,对技术变革采取接纳、学习、转型等积极应对策略。

总之,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变革带来的环境变化,资源匮乏的个体更倾向于防御型资源分配决策以降低资源损耗,对人工智能持有消极的情感态度和行动策略,而资源富裕的个体更倾向于投资型资源分配决策以增加资源收益,对人工智能持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主动的行为策略。

五、应对人工智能焦虑的政策建议

人工智能发展是国家竞争和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推动力量,是不可阻挡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同时,人工智能发展也给社会大众带来了对失业的心理担忧和焦虑。因此,国家和社会应系统化地构建社会心理预警和干预机制,以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和谐发展。

(一)建立人工智能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及时对大众进行心理干预

(二)政府应设立专项基金,用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科普和宣传

社会公众对人工智能的隐忧主要源于大家对人工智能缺乏了解,当人们看到人工智能的负面信息后,会迅速将人工智能的负面影响放大,而有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博流量,迎合大众的猎奇心理,也会加速负面信息的传播,从而引发社会公众的群体性心理焦虑。因此,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人工智能教育与推广专项基金,在大、中、小学校园、科研机构、人工智能企业以及居民社区设立人工智能知识普及站点,定期组织人工智能的展览或宣传活动,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让人们能够亲身感受人工智能技术的便利性和友好性,加深公众对人工智能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养,帮助人们端正态度,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发展给人类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变化,缓解社会大众因未知而产生的心理焦虑。同时政府还可以利用在线教育平台,通过慕课、直播课程、视频App等新媒体方式向大众传播人工智能的知识以及发展趋势,并可以通过与公众现场互动的方式,提升公众的兴趣和参与度,让更多的人形成对人工智能的正确认知和价值判断,能够科学、理性地看待并积极主动拥抱人工智能的发展。

(三)尽快起草并出台人工智能相关法律,切实维护公众权益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对人类社会的道德伦理、价值观、经济运行的传统法则以及法律法规产生了冲击。例如,2016年谷歌无人驾驶汽车因电脑故障与公共汽车相撞的事故引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伦理责任和人类生命安全的思考,也触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担忧和恐惧等消极情绪。目前,日本出台了《下一代机器人安全问题指导方针(草案)》,其目的是保护人类在使用机器人过程中的安全。韩国起草了《机器人道德宪章》,以避免人类利用机器人获取不正当利益。因此,我国政府应尽快出台并完善人工智能领域的相关法条,规范人工智能使用的范围和权限,为人工智能伦理和法律问题的解决提供准则和依据,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大众的身心健康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引导人工智能朝着社会和谐发展的方向推进。

(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维持人民的基本生活水平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不仅会造成失业率上升,还会加快社会财富的两极分化,对低技能、低收入者的工作和生活影响极其重大。因此,政府应完善失业保障政策,为非自愿失业的失业者提供一定期限内的生存保障,并着重提供相关技能培训或职业训练,帮助失业者重新再就业。其次,劳动部门应尽快完善劳动关系与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保障大量灵活就业劳动力的劳动权益,减轻人工智能给他们的身体和心理上带来的负面影响。此外,政府还应为居民提供基本收入保障,确保居民在长期失业的情况下,能够获得基本的生活用品,保障最基本的生活水平。总之,政府通过各类社会保障政策实现对财富的重新分配,并将优惠向低收入群体倾斜,降低人工智能发展的负面影响,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水平,缓解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社会大众心理焦虑。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技术对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工作和岗位造成了重要的影响,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从而对大众生活和劳动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影响着人们生活幸福、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社会大众心理的影响,对于改善社会心理健康水平,积极面对新技术带来的变革与挑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 王丽颖:《人工智能发展引发的失业恐慌及对我国的启示》,《互联网天地》,2018年第3期,第23页。

② 李开复、王咏刚:《人工智能》,文化发展出版社2017年版,第155-157页。

③ 黄丽满、宋晨鹏、李军:《旅游企业员工人工智能焦虑对知识共享的作用机制——基于技术接受模型》,《资源开发与市场》,2020年第11期,第1193页。

④ Wang Y Y,Wang Y S.DevelopmentandValidationofanArtificialIntelligenceAnxietyScale:AnInitialApplicationininPredictingMotivatedLearningBehavior.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no.2,2019.p.2.

⑤ [美]库兹韦尔:《奇点临近》,李庆诚、董振华、田源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第11页。

⑥ Clower R W.ClassicalMonetaryTheoryRevisited:AReply.Economica,vol.30,no.118,1963.p.73.

⑦ Astrid W,Andreas H,Minichberger Jürgen,et al.FirstApplicationofRobotTeachinginanExistingIndustry4.0Environment:DoesItReallyWork?.Societies,vol.6,no.3,2016.p.20.

⑧ 沈文玮:《论当代人工智能的技术特点及其对劳动者的影响》,《当代经济研究》,2018年第4期,第66页。

⑨ 李佩:《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发展与就业挑战:基于失业风险恐惧的探索》,《智库理论与实践》,2019年第6期,第45页。

⑩ Blanchard E.WorkersWantAI,butAreTheyReady.Hot Topic,no.10,2018.pp.11-12.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人类资源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我给资源分分类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2019:人工智能
资源回收
人工智能与就业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