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哲学视域下的红旗渠工程之审思

2021-11-30 05:07王春丽
关键词:林县红旗渠生态

王春丽

(红旗渠干部学院 培训部, 河南 安阳 456500)

工程是人类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来满足自身需求的一项实践活动和造物活动。工程哲学是一项研究“自然—工程—社会”的实践哲学,旨在对工程本身及其过程中、成型后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理性审思与批判,是探索“何以为之”“何不能为”“该为何之”的问题。作为一座连接工程与哲学的桥梁,工程哲学既是在植根于实证又超越实证的哲学体系中辩证发展,又是在把握自身发展规律与现状的基础上对工程活动的变化趋势做出客观性、开放性、前瞻性指导,更是在哲学、社会学、环境科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交织中对工程的系列活动与现实意义进行跨学科、多角度、宽领域的思辨凝练。近年来围绕工程决策、设计与研究、建造、运行以及管理与评价等系列问题形成了一套涵盖工程观、工程本体论、工程认识论、工程价值论、工程方法论、工程发展论、工程伦理学、工程史等八个方面的哲学研究体系。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语境中,对工程的研究已不局限于片面的、狭隘的技术或科学的问题,而是要全面、系统而又客观地站在人文与生态的视角去研究工程与社会进步、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生态涵养之间的生成逻辑和内在联系。

红旗渠作为一项大型水利灌溉工程,动工于国家最为困难的20世纪60年代,其先始于悲壮后成于辉煌,前后历时10年之久,共计32万余人次参与建设,是我国规模最为浩大的水利工程之一。这一产生于特定年代、发挥人类在自然界中主观能动性完成的造物行为,主要目的是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提升生活质量。1 500公里长的渠道以及配套的农田改造、机井灌溉、小型水库、塘堰库池、小流域治理、“一渠十带”体系……使当地生态环境极大改善、水浇地面积大幅增长、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精神内生动力迅速生成,干旱贫瘠的旧林县变成了生意盎然的新林州。事物在变化中发展,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也遵循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红旗渠工程已竣工50余载,但该工程本身的设计构想与实施方法之新,与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协调之和,其中彰显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统一,仍是人们研究工程哲学的经典案例。红旗渠工程决策阶段的民主性与科学性,实施阶段的实践性与创造性,运营维护阶段的周密性与效益性,为人类在科学发展观、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造物活动提供了鲜活教材。

一、红旗渠工程技术之“善”——生态和谐理念

工程从根本上讲是人类在历史进程中创造的满足自身生产、生活发展的人造物,是人类身体功能的延伸,由此使生存环境得以向着更适合人类生存的尺度衍变。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工物是人类与自然界协调共存的一座桥梁,其生态价值彰显于人类满足自然环境的发展和自然环境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双重价值尺度中。红旗渠所在地林县自古以来气候干旱、降雨量少且断层地势居多,地下水埋藏极深,修建红旗渠就是为了改变千百年来干旱缺水的自然环境。而在改造自然环境的同时,60年前的林县人民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努力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红旗渠工程的“善”首先体现在能够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尊重客观规律,保护自然环境。红旗渠工程巧妙地借助地域优势按照“水性就下”的规律借势太行山跨省调水,逢山凿洞、遇沟架桥、逼水越山,实现自流灌溉,彰显“天人合一”的朴素生态观。美国哲学家狄德罗说:“工程技术的实质,是人类在激情推动的意识和理智基础上,并高于认识与改造世界目的的统一。”[1]不少人说红旗渠的修建始于浪漫的“跨省调水,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构想,但本质上是人类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理性把握和对施工可行性的严密预判。1959年席卷全国的一场大旱让林县已修成的水库无水可蓄、渠道无水可引,旱井极尽干涸。面对千百年来“柿叶干土俱当饭餐”“外出逃荒,十室九空”“卖儿卖女,易子而食”的缺水困境,人们彻底清醒地意识到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吃水、用水问题,必须把目光放向林县县域以外的地方寻找合适水源。反复勘探测量后将渠首设在位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境内的浊漳河侯壁断处。原因主要有三。其一,水源充沛。漳河是西门豹治邺故事的发生地,发源于山西省东南部的太行山腹地,流经河南、河北、山西三省后汇入海河,水量较大能够在保护原有生态、不影响沿线地区百姓用水问题的基础上,满足林县人民长期引水需求。其二,落差适宜。渠首海拔481.26米,林县盆地至高点的海拔474米,工程在实现全线自流灌溉的基础上,遵循“保护山体、少占耕地、少毁树木”的原则,最终将渠道坡比确定为1∶8 000。从渠首至林县盆地至高点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其三,水源就近。渠首紧邻林县,有效地规避了因渠线过长而导致的水量损耗多、利用率低、对沿线环境损害大等问题。综合上述三方面原因,林县县委设计决策从与林县一山之隔且海拔高于林县盆地至高点的山西省平顺县引漳河水,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间凿出一条“人工天河”。这也是中国传统思想观念中“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的继承与实践。

红旗渠工程的“善”其次体现在能够在改造自然的过程顺应自然,实现人与自然,人造物与自然,生态与生产生活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红旗渠工程是一个集引水、灌溉、防涝、发电、溢洪于一体的大型水利工程。1 500公里长的渠道就像毛细血管一样遍布林州大地,在改善缺水面貌的同时涵养林州生态,使林州地下水位逐年抬升、雨量连年递增、绿色植被覆盖沃土,形成一片良性生态循环系统。正如我国著名工程哲学家李伯聪所言,工程必须要顺应和服从生态运动规律,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的不良影响,还要在认识生态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去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2]从这一视角分析,“人工天河”红旗渠工程堪称是我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发展观的前瞻性实证与可行性典范。

红旗渠工程在修建用料方面力求实现环保与可持续性。诸如施工用具磨损后的二次利用,硝酸铵、驴粪、食盐成为土炸药的制作用料,“开展‘向工具要劳力,向技术要时间’的技术革新活动……架设空运线,发明土罐车,铺设木轨道”[3]等生产创造创新方式,在减少环境破坏的基础上形成颇具特色的生态经济循环链条。因此,这项工程不单是60年前林县人民为改变缺水命运而进行的生存能量的释放,同样也是他们智慧能量和创造能量的释放。红旗渠建成后灌区工程配套的“一渠十带”对沿线地区田地、山体、林业、道路的统一布局、科学规划、集中治理——以渠带库(增强蓄水能力)、以渠带地(为灌溉奠定基础)、以渠带站(扩大灌区效益)、以渠带井(提升地下水位)、以渠带电(建立水力发电站)、以渠带路(畅通道路)、以渠带岸(对田间堤岸加固)、以渠带林(发展林业,涵养生态)、以渠带线(电线与渠道并列布置,少走耕地)、以渠带卫生(改善村容村貌)。这一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与持续循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政策普惠至今,在林州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中依然占据重要地位。

二、红旗渠工程技术之“美”——艺术与文化因素

马克思曾提出“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命题。“我国传统建筑工程经历了由‘致用为美’到‘悦目为美’再到‘以德为美’,即坚持实用为先,而后讲求目观之美的一系列范式转变。”[4]对于红旗渠工程而言,其实用功能就是引来山西境内的漳河水,使林县人民吃水不出村、种上水浇田、点灯不用油、不怕灾年头……显然这一功能已经实现,并且自通水至今五十余载,工程主渠段从来没有出现过任何大的质量问题,可谓是我国水利战线上的一项经典工程、百年工程。红旗渠工程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它作为人类改造世界营造舒适生存环境的价值符号,体现了人类的审美体验与道德价值观。如今红旗渠工程已不单单是一项水利工程,而成为一种精神文明的载体和元素符号,承载着珍贵的历史记忆和生命情感,彰显了工程与自然生态、历史与人文文化、发展与道德观念的辩证统一。

红旗渠工程技术之“美”源于本体之美。劳动产生美,红旗渠工程修建的过程本身就是塑造美的过程。在红旗渠主题曲《定叫山河换新装》中有一句这样的歌词:“条条渠道绕山转,座座水库映蓝天,层层山林绿油油,荒山变成高产田。”如今人们形容红旗渠工程是太行山腰的一颗璀璨明珠。首先红旗渠在空间结构方面体现林县独特的自然风貌。林州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是淳朴厚重的三晋文化、慷慨悲歌的燕赵文化和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融合交汇之处。因此工程本身展现着在太行山这一独特自然地域环境下的空间之美。一项伟大工程的建造绝非“比葫芦画瓢”式地照搬已有建筑的设计思路、空间结构,而是依托于当地特色与地域风格,克服技术困难,因地制宜地创造出与特定空间相生、相容的实体建筑。红旗渠工程是“山腰上的一条河”,体现了它的设计构想。在计算好精确坡比之后以太行山为依托首先放炮崩山,崩出渠底,此时天然的山体就是一面渠墙,再把放炮崩山后产生的石块进行锻造,垒砌成另一面渠墙。也就是说这项工程有三分之二都是借势太行山,利用大自然的天然优势而建造。不同地域空间造就不同工程实物,根据有限空间地域特色造就的人工物因其形式新颖、与自然相洽、个性鲜明而成为经典工程,承载历史昭示未来。其次,红旗渠的空间美体现在其可观可感可触的建筑物形象上。平整细致的渠墙全部由太行山上典型的石英砂岩锻造而成,这种石料的坚硬程度可以和钢铁相匹,石块其外观颜色为紫红色且伴有矿物质的反光元素,垒砌时每块砌石都要求达到“六面石头五面净”的标准,坚固性与美观度并存。为解决河水与渠水相交错问题而建的空心坝,不用任何机械设备和钢筋水泥,凭借石块和自制石灰水泥便能够抵御百年一遇的特大山洪,其外形又被称作红旗渠工程上的小“天坛”。长100米、最高处24米,运用简易拱架法搭建的桃园渡桥在发挥渡槽作用的基础上实现了“一桥三用”,即桥上走人过车、桥腹过渠水、桥下流河水,给人民以幸福感与获得感,其外形被称为红旗渠上的小“天安门”。红旗渠历时10年共削平山头1 250座,凿通隧洞211个,建设渡槽152座,垒砌各类建筑物12 408座,这些建筑物体现着中国劳动人民卓越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水平,极具工程美学价值。如今的红旗渠工程被冠以“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美称。林州在红旗渠工程的映射下诗意盎然、生机勃勃。春季花开遍野,夏日枝繁叶茂,深秋层林尽染,隆冬银装素裹……红旗渠工程太行大峡谷风景区成为5A级国家名胜风景区。红旗渠工程已具备集实用性与美观性于一体的工程价值。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人类能够按照自己的需要掌握事物的发展进程和规律,创造美的事物,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红旗渠工程技术之“美”在于其人文之美。工程作为实物存在,承载着建造年代的历史文化、社会氛围、意识形态和精神面貌,经典工程一定是超时空性的,体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并为后人改造生活环境、进行实践生产提供借鉴意义与理性思考。在改变缺水环境初衷下修建的红旗渠工程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身上面对问题迎难而上、面对困难永不言败、面对命运从不低头的坚韧品质与不屈精神,修渠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已成为一道精神图腾和文化坐标,永远镌刻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没有路就自己修出一条路来,没有工具就自己发明创造,没有粮食就把山上的野菜、河中的水草都当作美食佳肴,没有先进技术和施工方法就自己在实践中创造……在这样的情况下,红旗渠工程总投资中有85%都由林县人民自行筹备、自给自足,这是红旗渠工程“自力更生”之美。任凭修渠条件多么艰苦,林县人民总能用自己不向命运低头的坚强意志顽强拼搏,用双手对抗坚硬的太行山岩石,用血肉之躯与冰冷的河水或是绝壁千尺的山体硬碰硬,苦干、巧干、拼命干,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不为任何困难所惧,坚持到底迎来胜利,这是红旗渠工程的“艰苦创业”之美。面对重重困难,林县人民齐心协力众志成城。面对艰苦的施工作业环境和随时有可能危及生命的事故,修渠民工迎难而上舍小家保大家。在最困难的年代林县人民集全县之力,万众一心、奋力拼搏形成一股坚不可摧、所向披靡的战斗力、向心力,这是红旗渠工程的“团结协作”之美。十年修渠先后32万人参与,林县人民付出了自己的汗水、血水乃至于生命。舍己救人的第一位女共产党员李改云,穆青笔下“阎王殿里报了名”的除险队长任羊成,为勘察隧洞险情而不幸牺牲的外乡技术员吴祖太,十年修渠九个大年夜都在工地上度过的总指挥长马有金……太多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信念的力量,这是红旗渠工程的“无私奉献”之美。

习近平指出:“红旗渠精神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都不会过时。”林县人民继往开来在20世纪60年代“战太行”之后又续写着“出太行”(凭借修渠时练就的技术经验外出搞建筑业)、“富太行”(发展乡镇企业、市属工业)、“美太行”(发展旅游业,打造世界人文山水城市)的壮美篇章。在改造客观世界、建造工程的过程中,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在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前提下实干、创新、担当,用意志和拼搏战胜困难,用智慧和创造继往开来,不断美化自己的生存环境,优化自己的生产生活,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自由的出路。无论从工程本身还是人文视角来看,红旗渠的成功修建、应用与后续综合效益都理应是我国乃至世界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成功案例。关于红旗渠精神的论证在此之前不同学者已有诸多鲜明而具有视角高度、理论深度、实践广度的观点,笔者不再赘述。

三、红旗渠工程技术之“和”——发展与走向

工程作为一项造物活动是人类生存和永续发展的历史见证。作为一项工程,红旗渠的修建过程充分体现了工程哲学的诸多内容,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经典案例。一项经典工程必然是要能够符合自然事物的生长规律,符合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合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经典之所以能够称之为经典而历久弥新,除其技术层面因素之外还具有永垂不朽的文化底蕴和时代魅力。工程价值根据人的不同需求从其自身衍生出更多的价值,诸如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生存价值、生态价值、伦理价值、社会价值,等等。这些价值会随着人的需求无限增加,反过来又提升人对价值的更高层次认知,人自身的价值也随之提升[5]。

红旗渠工程是太行山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早在20世纪70年代红旗渠竣工之初就已成为一项承载历史文化、工程建造和人文精神的经典工程,备受世人关注。后又开发红旗渠纪念馆、青年洞等场所作为观光景区供人参观学习。仅20世纪70-80年代的十年时间,红旗渠工程作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典范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符号、中国故事的展现平台吸引了来自120多个国家的主要领导人考察学习,并且他们都给予了高度评价,红旗渠已然成为新中国一道亮丽的外交名片。如今到红旗渠进行红色研学、生态旅游、党性教育的学生、游客、党员络绎不绝,伴随着景区开发的红旗渠特色演出、抖音“碰”上红旗渠、唱支红歌给党听等系列活动,红旗渠的旅游价值、社会综合效益日益凸显并且具有普遍关注度和高度持久力。近年来,林州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市)”“中国低碳生态示范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红旗渠工程是一项惠及后世的生态伦理价值标杆。在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中,维护生态永续发展成为人类普遍关注的问题。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已被写入宪法之中。习近平提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红旗渠工程一以贯之的和谐思想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是工程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和指导思想。作为一项惠及子孙后代的水利工程,红旗渠在解决地方常年干旱问题的基础上,为后代创造着富有诗意之美的宜居空间和生产场所,促进生态环境的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红旗渠工程虽然到现在在农田灌溉、工业用水、果蔬种植、旅游开发等方面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对其上游水源的合理分配,渠道、建筑物的后续保护,末梢渠段的损坏废弃以及沿线工业、道路扬尘、矿产开发污染等问题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凸显。自建成之日起,林县就成立专门机构——红旗渠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渠道的日常维护和后续运营工作,持续不断地教育子孙后代树立对红旗渠这一“生命渠”“幸福渠”生态地位的高度认识和守护责任感,培养公众的生态伦理道德素养,构建红旗渠生态责任共同体意识,最终实现从“人人用渠”到“人人护渠”再到“人人爱渠”的认识飞跃,树立时刻惜水、爱水、节水的生态伦理意识,以应对不断变化发展的生态自然环境和生产实践活动。

红旗渠工程是一部现代工程建设标准的教科书。50余载的实践检验证明,红旗渠工程从前期思维决策到中期具体实施再到后期运营维护都堪称水利建设的典范之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红旗渠工程修建中伴随着许多创新工程的诞生,诸如空心坝,为了解决同一水平面上河水与渠水相交错的难题,技术员搭建出了这座“立交桥”式建筑物,坝上流河水、坝中心流渠水,这项设计还可以抵御百年不遇的特大山洪,如今已经被作为一项经典创新工程收录至《中国水利百科全书》。“面对世界新科技革命和工程技术创新的机遇与挑战,我国必须迎头赶上,奋起直追、力争超越。工程创新无疑是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主战场。”[6]红旗渠工程的修建正是对我国新时代新发展理念、万众创新理念的生动诠释。总结红旗渠工程客观的、多元的、创造性的建造方法,把握其本质的、普遍的、鲜明的规律特征,奉行其科学精神与人文道德情怀,坚守其尊重自然、涵养生态、崇尚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对于人类后续工程造物活动具有长久的借鉴意义。

四、结语

工程哲学是在实践基础上对造物活动的内在人文透视,借以进行超越工程本身的人文与理性思考。马克思说:“有能动性的人类消费是以改造自然为目的,满足自身生存需要的消费与其他动物的消费有着本质区别。”[7]50多年过去了,红旗渠工程如一条蓝色飘带飘扬在太行山间,在发挥引水灌溉基本用途的基础上承载着见证历史记忆与人文元素的功能,彰显中国自古以来和谐、向善、求真、求实的朴素造物观,是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现实佐证。在苦干实干拼命干的过程中,林县人民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与经验攻克一项又一项技术难题,实现工程修建中的创新应用。同时,工程建设过程中体现的劳动人民特有的勤劳、勇敢、奉献的优良品格,建成后对红旗渠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对工程建造方法的总结,对工程与自然生态发展的协调等方面的思考以及在工程造物中创新理念的应用,都将为后续工程建造提供范本与借鉴价值。“顺天时,与时代同步;应地利,与自然交融;聚人和,与人民同行!”[8]这正是新时代工程建设所需要具备的哲学思维与追求。

猜你喜欢
林县红旗渠生态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红旗渠精神”感动我
弘扬红旗渠精神 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
红旗渠的“难”
把红旗渠精神这杆旗扛起来传承好
拍摄电视剧《红旗渠》就是要让当代人不忘初心
《红旗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