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与脱域:技术美学视角下的李安电影

2021-11-30 05:07
关键词:真实感双子李安

石 航

(山东艺术学院 传媒学院, 济南 250000)

在2012年的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李安导演一改以往对于电影数字技术的疏于关注,首次将3D技术和CG特效应用其中,从而开启了自己的电影高新技术探索之路,之后更是凭借此部影片数字技术构筑出的超强“真实感”奇观影像二度夺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2016年李安导演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首次尝试120帧高速率技术,呈现了一种高分辨率下电影影像的存在方式,开启了120帧速率拍摄电影的先河。2019年的《双子杀手》,可谓是李安数字技术电影的成熟之作,CG特效与4K、3D、120帧率高规格技术的结合,给予观众全新的观影体验。

电影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影像真实感不断增强,李安将高新技术完美嵌入电影制作,观众沉浸于李安导演所构筑的奇观影像之中。但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核心是故事,对于数字技术的过分关注,使李安电影不可避免地走向一定的技术与艺术脱节的境况。本文将以李安导演的高新技术探索之路为背景,从电影技术美学的视角出发,审视李安以上三部数字技术电影所展现出的技术融合与美学特色。

一、电影技术美学与李安的探索之路

自《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后,李安对于电影技术要求越来越高,每一部都在竭尽所能探寻着数字技术电影的新领域,自觉加入到电影技术美学的探索行列,其电影更是充满着他对电影技术的独特审美思考。

(一) 电影技术美学重点问题

电影技术美学这一概念源起于工业和设计领域,而后成为一门新兴学科。不论是马丁·海德格尔的《技术的追问》、瓦尔特·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还是苏珊·桑塔格的《论摄影》等著述均属技术美学的研究范畴,其中涉及了技术的本质、技术与艺术的关系等问题。

电影技术美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研究重点,一个是电影的审美属性以及电影技术与电影本体的关系问题,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在其发表于1945年的《电影影像的本体论》一文中,认为造型艺术从根本上看是在追求形似,而摄影术的发明完全满足了这一需求。巴赞的影像本体论提出:“摄影影像具有独特的形似范畴,这也就决定了它有别于绘画、而遵循自己的美学原则,一切艺术都以人的参与为基础,摄影享有不让人介入的特权。”[1]巴赞肯定了摄影技术的美学特性就在于揭示真实,而爱因汉姆在《电影作为艺术》中对于技术因素在电影艺术发展中的作用持悲观态度,但他关于“完整电影”的理论对我们理解电影技术的审美特征有一定启示意义。第二个研究重点是电影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思辨,这一方面常可见理想主义和非理想主义两种技术观。理想主义强调电影艺术对技术有一定的依附性,且技术对于电影本体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巴赞肯定了电影技术在电影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将电影视为与完整无缺的再现现实相等同,其电影技术不断趋近于“完整电影”的理论论述,更是将技术在电影中的作用推崇至极。非理性主义则对技术在电影中的作用持质疑态度,认为电影技术并没有使得电影艺术更完美地发展。爱因汉姆“完整电影”理论中甚至这样预言:“由于电影技术的发展,对自然的机械模仿很快就会发展到极端,电影是正在让博物馆的蜡像逐步战胜创造性的艺术。”[2]

笔者对于李安电影艺术与技术关系的探讨,也将立足于爱因汉姆的电影不是简单的机械复制、对自然的简单模仿,而是一门创造性艺术的“完整电影”这一理论观点,对比巴赞“电影技术至上”的理想主义技术观,来观照李安电影所呈现出的艺术与技术既脱离又融合的关系表现,以及其影像文本独特的“技术美学”审美特征。

(二)李安电影的技术美学探索

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开始,李安导演的电影技术之路正式开启,到《比利·利恩的中场战事》,再到《双子杀手》,李安导演在电影数字技术探索之路上不断深入,尝试在不同类型、题材的影片中将技术创新巧妙融合。

走在电影数字技术创新与运用前沿的李安导演,并不是说要去表现自己对于24帧、胶片电影的否定态度,而是试图去开发出数字电影的美感和艺术价值。在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李安导演还未使用4K和高帧率技术,只是在3D视觉效果上着力营造出逼真的孟加拉虎形象、骇人的疾风骤雨、波涛汹涌的大海。3D视效无疑是对2D电影技术的一次颠覆式更新,它通过对人类两眼间的5厘米间距所造成的双视角应用“偏光原理”制造出3D立体效果。配合以特殊机位、角度的摄影视角,带给观众一种未经历过的、沉浸式的观影体验。相比于2D视觉效果、2K的影像分辨率、24帧率的电影,3D技术使得电影影像的纵深感加深,空间感凸显,4K分辨率使得电影影像平面视效清晰度提升很多,而120帧率相对于24帧率的影像,在单位时间内所呈现出的信息量更为丰富。3D、4K、120帧技术的融合更是达到了传统电影画面信息量的40倍之多。这在《比利·利恩的中场战事》与《双子杀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人物的细微面部表情,还是现场氛围的真实感营造,抑或是通过CG技术高逼真的特效人脸还原,李安导演在电影数字技术的探索、创新之路上表达着自我对电影审美的追求与态度。

不论是早期的充满东方美学神韵的小成本电影,还是后来的好莱坞商业特效大片,李安导演由对电影技术形式的淡化,到对高新技术的热烈追寻,实现着自我对于电影技术美学主动深入的追求和思考。

二、嵌入:技术优化与沉浸式电影的构建

嵌入即深深地固定、树立,紧紧埋入,此处借用为对李安电影技术与艺术层面多维度相融合关系的描述。其嵌入式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通过电影最新技术的加持,构筑出形态多样的电影文本,以及奇观化、沉浸式的观众体验。正如李安导演自己所说,“真”排在了“真善美”的第一位,它应该是很美的东西。[3]3D、4K、120帧率的高规格电影技术加持下,李安通过对拍摄、特效技术的不断优化与创新,实现着一种沉浸式电影的架构。

(一)CG技术加持,文本形态多样

在电影工业水平高度发达的好莱坞,CG特效技术领先于全球,广泛应用于科幻片、动作片中,并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功用。而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双子杀手》中,我们能够清晰感受到CG技术在影片人物形象塑造、特殊环境氛围构建等方面的关键性作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更是荣获奥斯卡最佳摄影奖和视觉效果奖,这不得不归功于李安导演用CG技术创造的“老虎”理查德·帕克这一特殊形象,说它特殊也是因为这一动物形象的制作完全成为CG技术创造动物形象的一个典范。李安导演的特效团队用尽一整年的时间专攻老虎骨骼和肌肉的设计制作,最终的后期制作耗时三年半,呈现于观众眼前的老虎动作、表情均惟妙惟肖。这一真实幻像的再创造被李安用以反映少年派的内心,传达了文本本身的哲思。李安使用技术化的手段来处理、创造艺术形象,打破了影片拍摄、制作的环境枷锁,从而令该影片不论在技术特效还是哲学意义上,都达到一个新的美学高度。

而《双子杀手》中的年轻版亨利——小克,更是运用Light stage设备在光场中360度全方位地捕捉和记录威尔·史密斯的面部细微表情。除此之外,威尔·史密斯还需借用“全身的红外摄像机装置辅助,用以对其动作、表情的精细捕捉”[3]。由于影片力求呈现的两个史密斯年龄差距过大,特效团队又不得不选用一位23岁的非洲裔青年的皮肤组织来构筑一个后期特效制作的背景,甚至还开发出了“程序性毛孔系统”,只为打造出令人信服的逼真的完美角色形象。李安导演运用CG技术打造标杆性、高质量的动物形象,还原年龄跨度几十年的同一人物形象,研究对象不断丰富,观赏性不断提升,影片的文本形态也在不断拓宽。

不论是少年派和“老虎”帕克,还是亨利与克里斯,似乎都是李安刻意打造的“镜像”。雅克·拉康将一切混淆了现实与想象的情景意识称为镜像体验理论,这里的孟加拉虎和“基因复制品”克里斯,均是电影主人公本我的镜像体现,由于李安导演独特的技术处理手段,才使这一镜像外延于独立的个体而存在着。在这一层面上,李安电影显现出哲学思索可视化的技术美学审美特征。

(二)构筑奇观影像,打造沉浸式电影

在影片《双子杀手》拍摄初期,李安导演便直言新技术带来的沉浸观影体验对自己电影拍摄的影响,多次表示要将VR技术运用到自己以后所拍电影中[4]。而数字化奇观电影更是依托于CG特效技术的开发而成为近些年电影界新宠,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人们视野之中,带给观众以超现实、沉浸感和丰富、逼真的观影体验。

“读图时代”的商业电影主动向奇观化视效靠拢,奇观化审美体验的最终实现需要向观众展示现实生活中难得一见的景象。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在其著作《景观社会》中首次将现代社会的“奇观”现象纳入理论体系,认为“商品的价值不在于自身,奇观即商品,外在的形象与呈现方式制约着商品的表现,事物的本质与表象被割裂和剥离;而影视作品作为商品社会的文化产物,商品属性决定了它要有华丽的外衣”[5]。李安导演的影像观念便在电影高新技术的辅助下朝着奇观化、陌生化审美趋向转变。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原始小岛以及各类动植物的展现便属于这种奇观影像。为了海上风云变幻、波涛汹涌的各类复杂场景的逼真,李安导演团队更是精心设计打造出一个长约75米,宽30米,深3米的水箱摄影棚,在里面所制造的海浪甚至达到了6英尺高,能持续数秒钟,还利用挡光布等搭建于摄像棚上方,只为了更好还原海上的光线,所有的这些奇观场景的构建服务于李安的叙事奇观,最终传达出人与动物的共生隐喻。影片《比利·利恩的中场战事》中的伊拉克战场,具有明显中东沙漠风格的土黄色建筑,面临一场激战的美军士兵与恐怖分子,各类灯光、服饰等等构筑起该部影片独具特色的异域战地奇观影像,满足着观众身临其境的心理欲望。同样的特色场景奇观体现在《双子杀手》中的哥伦比亚小城卡塔赫纳,独特的殖民地建筑与港口城市的海洋景观向观众传递出强烈的视觉陌生感,枪战的街道上数不尽的涂鸦、各种颜色的车辆汇聚成曾属西班牙殖民地的小城视觉奇观。

以上归纳了李安导演三部高新技术影片所呈现的电影技术与艺术嵌入式的、积极融合地向“完整电影”层面发展的审美特征,让我们窥视到高新技术运用所带来的电影真实感优化和观众沉浸式体验等特征。此时李安电影在构筑奇观影像,将数字技术嵌入电影叙事层面已走向成熟,表现出一定的技术美学审美特征以及理想主义技术观的趋向。

三、脱域:观影体验与电影艺术价值的代偿

脱域原意是指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关联中,从通过对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在此借指为对李安电影技术与艺术多维度关系相脱离的描述。电影高新技术的叠加运用,一方面使影片真实感提升、沉浸感增强,另一方面也使得观众观影审美期待、接受方式产生微妙转变,甚至构成一定程度电影艺术内涵的代偿,也即爱因汉姆所说的电影不是强调技术复制,而是一门创造性艺术。

(一) 强“真实感”下的受众体验

以《双子杀手》为例,一方面,利用克隆技术手段所搭建的电影桥段并无法满足观众的眼球,这种新奇感早已被此前的《侏罗纪公园》《超体》《黑客帝国》等等占满,而如何实现对这些科幻电影科幻元素、类型表征的突破,并不能仅仅靠CG新技术所打造的强“真实感”。另一方面,《双子杀手》所彰显的电影娱乐功能并不算强,科幻电影善于表现“天马行空”的奇观化场面,通过给予受众各种陌生化感官刺激、体验来体现科幻类型电影的娱乐性,而《双子杀手》整体上的压抑、严肃氛围似乎不能使中美观众收获一定的幽默看点。

另一层面上,观众对影片人物形象的期待处于失衡状态,对于数字技术的信任以及观众心中对完美人物形象的审美欲望,形成了对于影片的超高期待情绪。譬如影片《比利·利恩的中场战事》中的主人公比利·利恩这一形象,在视觉上尽管真实感得到增强,但似乎不能掩盖表演的痕迹、虚情假意的套路等。“在审美认识中,主动理性被制止。它刚刚降落到完整形象上面,便被牢牢地吸引,再也无法回升到普遍概念的水平。”[6]可以说电影观众已经提前对数字技术加持下的人物形象产生了强烈期待,个人观影感性置于理性之上,已无法返回到主动理性、真实感平衡的观影体验层面。

(二)技艺融合下的艺术内涵把握

电影产业最终面向的是观众,当电影的艺术内涵表达、技术运用都难以与观众的审美期待达到平衡时,“电影的精神空间及其携带的价值便会因之萎缩”[7],此时电影的商业价值与艺术审美也只会大打折扣。巴赞提出了电影的“木乃伊情节”和“现实的渐近线”理论,但电影真的就等同于现实吗?“真实”就是电影的全部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电影艺术内涵绝不可能仅仅靠“客观真实”就能轻易地形成,李安的此三部电影技术美学代表作品也给了高新技术电影后继创作者和广大学者们一定启示:重要的不是营造真实,而是真实背后的故事,真实感可以作为一部电影,尤其是一部高新技术电影的基础,但不能是全部。

尽管电影的数字技术发展趋向明显,但要想真正构筑起“沉浸式”观众,不能仅仅靠CG技术创新,也不能完全依赖于4K、3D、120帧的高规格制作,而是去更深地发掘影片的艺术内涵,把握住影片的完整情节与叙事,由此使观众产生一种情感磁场,将观众带入情节,永远不可能仅是技术就能解决的,在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紧紧抓住观众的心,才能最终给予观众一种观影满足感。电影的核心在于故事,数字技术只能作为一种叙事手段,充当电影情节架构、剧情发展需要的一个工具。在回答电影技术和艺术如何结合的问题时,有着“技术之王”“电影之神”“3D电影教父”美誉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这样说道:“作为好导演要从基础做起,我喜欢亲力亲为。我喜欢自己去动手。如果在片场我的手是干净的,我的工作就还没做完。”[8]可以说导演卡梅隆一直注重电影高新技术的发展,并寻找合适时机运用到自己的电影中。李安导演对电影高新技术的自觉探索,外化为《少年派》丰富、逼真的奇观化影像以及人与动物镜像共生的叙事哲学,呈现于《中场战事》中比利·利恩内心情绪呈现、观众沉浸式的战场高能体验以及难以拿捏的电影主要人物思绪性叙事,寄托到《双子杀手》中双版本威尔·史密斯的梦幻追击和类型片老套路。从中我们不难窥视到,即便电影高新技术运用的何等娴熟,也终究无法凌驾于一个好故事之上,尤其李安此般注重电影艺术内涵把控的创作者,也难以逃脱一定程度技术脱域的尴尬境地。

综观李安导演的这三部数字技术电影,无不印证着李安自身对于数字电影中的与众不同的梦幻美感的追寻和探索,但这种技术的美感似乎又是难以捉摸的,尤以《双子杀手》为甚,过分突出的特效技术,以及极力构筑的“真实感”,易产生“机械复制品”的观影体验,影片的整体艺术内涵深度与过分突出的技术元素相比明显不足,有违李安导演对电影叙事内涵的深刻把握和爱因汉姆所言电影是一门创造性艺术的“完整电影”,呈现出李安高新技术电影技术与艺术脱域的显著特征。

四、结语

无论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人与动物的海上奇妙之旅,还是《比利·利恩的中场战事》中开幕式的高规格影像呈现,抑或是《双子杀手》中亦真亦假的双生幻影与动作奇观,李安导演一直在表达着自我对电影数字技术的不懈追求,努力呈现出强“真实感”画面,具有一定技术美学的探索意义。

高规格技术广泛应用于电影的背景下,唯有在电影技术运用与艺术内涵把握上构建一种合理的结合,才不会使技术越俎代庖,真正实现导演创作意图、受众观影体验,影片情节叙事的架构、主题思想内核的深挖几方面的平衡,期待李安导演下一部高新技术电影的完美呈现。

猜你喜欢
真实感双子李安
青梅竹马
不做房间里最聪明的人
二大爷的军大衣
李安电影视听语言的美学特征
红苏雀
当“双子”遇上“金牛”
蓝斯诺占星转载之月亮双子
细推物理重体验 表现人物贵专精
南丰蜜桔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