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小肠造影在肠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2021-11-30 19:02李二亮李小莉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1年1期
关键词:肠壁造影剂小肠

李二亮,李小莉

【提要】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及各种中性造影剂的研究应用,CT小肠造影技术也变得更加成熟。因其无创、且对肠壁内、肠外病变的诊断有显著优势,可以有效弥补内镜检查的局限和不足,有助于合理、准确的评估病情、判断预后及术前手术指导,缺陷是电离辐射危害限制了使用人群、检查的次数和时间窗。因此,本文就CT小肠造影检查中的技术要素、临床应用以及如何降低辐射暴露方面做一综述,分析CT小肠造影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胃肠道疾病在临床上非常常见,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尤其是小肠疾病作为医生眼中的盲区,诊断困难,常导致延误治疗,影响预后。目前采用的主要检查手段是影像学、内镜以及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通常作为一种常规检查手段,具有可视化优点,可以直观肠道表面情况,在临床中应用广泛;缺点是无法观察到肠壁内和肠道外病变,经常造成漏诊、误诊以及病情评估的偏差,并且在诊疗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如小肠胶囊内镜滞留肠道[1-2]、双气囊肠镜检查造成急性胰腺炎、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3]。另外在腹痛、腹泻患者中,应用小肠胶囊内镜作为首选检查还存在着争议,Fry LC[4]认为其首诊诊断阳性率过低,只在伴有体重减轻、发热和贫血等危险因素的患者当中,其检查的阳性率才明显提高。因此在小肠疾病的诊疗工作中,内镜检查的片面性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

影像学检查在小肠疾病的诊断中一直扮有重要角色,从传统的X线检查到CT的广泛应用,对于肠道疾病的诊断水平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1987年,Raptopoulous V等[5]首次提出了CT小肠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enterography,CTE)的概念与检查方法,即通过口服中性密度造影剂扩张肠道后,进行全腹部增强CT扫描,以最大限度的显示肠壁、肠腔、肠系膜、腹腔内血管、脏器、后腹腔及周围毗邻结构等,获取更多的诊断信息。通过后期的不断改良和多种重建方法的应用,在肠道疾病的诊断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并逐步取代传统小肠造影,其准确性受到临床医生认可。本文将对CTE在临床中的应用做一个综述,主要阐述CTE的检查流程、在各种疾病中的诊断应用以及减少辐射暴露的方法等方面的进展。

1 CTE检查扫描前准备工作

1.1 对比剂的选择

选用何种造影剂是小肠造影的首要问题,对于图像质量输出有重要影响。为了避免阳性对比剂对血管造影的影响,目前主要还是采用阴性对比剂,这样有利于肠腔内外结构的显示以及肠壁强化程度的评估[6]。经过国外学者大量研究发现多种阴性对比剂可以应用于临床,包括Volumen、Metamucil、聚乙二醇、乳果糖、2.5%甘露醇等[7-10]。通过多种对比剂之间的比对研究,甘露醇和乳果糖具有良好的肠扩张和肠壁显像作用,而使用甘露醇患者的耐受性和临床依从性较好,目前在临床上应用更加广泛。

此外,造影剂的给入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检查者直接口服,另一种经鼻空肠导管注入。Minordi L M[11]报道认为两种方法在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的诊断中没有明显的差异,尽管经鼻空肠导管注入法小肠扩张更充分,但增加了辐射暴露的剂量和检查者的检查时间,同时检查者不适反应也明显增加。另外经鼻空肠导管注入法增加了耗材使用,加重了检查者的经济负担,相应在临床推广中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1.2 对比剂口服方案

确定对比剂之后,通常要告知检查者使用方案。以口服方案为例,患者禁食、禁水4 h以上,口服对比剂1 000~1 500 mL,时间46~60 min,采取分次口服,以更好的充盈小肠肠道,一般不推荐使用解痉药,一线用药异戊酸丁嗅胺注射液,剂量为20 mg,二线用药胰高血糖素1 mg[12]。在口服造影剂期间检查者尽量保持仰卧位或坐位[13],以便更好的扩张肠道。以1 200 mL 为例,在扫描前60 min、40 min、20 min及0 min分别口服300 mL对比剂,排除禁忌症并于扫描前10 min注射解痉药,通常可用山莨菪碱。对于经鼻空肠导管注入给药方案的检查者,其使用方法、时间间隔和口服方案一致。

2 CTE检查扫描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经肘静脉注射碘海醇(浓度300~370 mgI/mL),剂量1.5 mL/kg,注射流率3~5 mL/s,管电压80~140 kV,扫描范围自耻骨联合至膈顶,一般情况下采用动脉期和门脉期双期扫描。炎症性肠病患者主要进行肠期扫描,怀疑消化道出血患者应进行多期相扫描,常规加扫延迟期。检查完之后,在后处理工作站对数据进行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等图像重建后处理,以更好的暴露病变。

3 CTE在肠道疾病中的应用

3.1 CTE在炎症性肠病中的应用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主要包括小肠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两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的改变,加上生活、工作节奏加快造成精神心理紧张,IBD发病率逐年上升。作为一种灵敏度和特异度相对较高的检查手段,CTE在IBD中应用最为广泛,尤其是在治疗后检测和病情评估中显示出良好的实用价值,甚至对于一部分无法耐受内镜检查的患者,常作为一种首要的检查手段。尽管UC患者病变的主要累及部位在于结直肠,只有一部分患者病变累及到小肠,CTE检查过程中面临结直肠扩张不充分的问题,可以通过延长口服对比剂及延迟扫描时间得到有效的改善,因此在其诊断中CTE依然可以发挥重要而不可代替的作用。

3.1.1 克罗恩病 CD是肠道的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跨壁性肉芽肿性炎症,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和遗传、环境、免疫因素等有关。CD的主要特点是易反复发作,可累及全消化道及肠壁全层,并呈节段性分布,亦可累及到胃肠道外器官,其中皮肤损害最常见,其次是骨骼肌肉系统、胆道系统等[14]。CD的评估和诊断通常需要结合影像学、内镜、生化指标和临床表现综合分析[15-16]。因内镜无法显示壁内和壁外病变[17],仅依靠内镜检查很容易漏诊和误诊,尤其是治疗后出现“黏膜愈合”的患者,单纯依靠内镜检查很难评估病情,从而更加凸显了影像学检查对于CD诊断的独特优势。

CD病情具有多样、多形和多变性[18]。根据文献报道,仅累及回肠和结肠者各占25%,同时累及回场、结肠者占约50%,另外约1/3患者的肛周和5%~15%患者的口周会受到累及[19]。临床上影像学对CD具有诊断价值,同时对其活动性进行评分(Crohn's disease activity index,CDAI),根据Lahiff C等报道[20]将CDAI>150分定为活动期指标,其与影像学特征密切相关,并且根据CDAI评分将其分为轻、中、重度三级。CD患者在CTE上最主要的影像表现为肠壁节段性增厚[21-23],常认为小肠肠壁>4 mm为增厚[24],肠壁增厚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非对称性、节段性增厚。偏心性增厚的主要是因为在小肠的系膜侧常常发生溃疡,造成系膜侧肠壁的水肿、增厚,甚至黏膜下脂肪沉积;同时增厚的肠壁在疾病的不同阶段表现为不同程度和特点的强化,在活动期肠壁多呈分层状强化,表现为双层、多层强化,缓解期常呈均匀强化[25]。CD最具特征性的表现为“梳齿征”[24,26],病理上主要是肠系膜小血管增生、增粗,形成梳齿状排列,在影像上形成梳齿状的特异性改变,同时伴有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以及肠系膜肿胀、渗出,往往提示CD处于一个活动期阶段。肠道游离缘假性憩室、空回肠皱襞模式逆转等也是小肠CD的重要影像表现特征,一般在CD静止期可看到。此外,对于CD活动性判断,程静云等[27]认为,小肠门静脉期肠壁强化CT值变化(ΔCT值=门静脉期黏膜强化CT值-平扫CT值)亦与CD活动度相关,甚至有望成为判断CD活动度的量化指标。当然,CTE检查诊断过程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很难发现小肠黏膜的表面情况,如小肠的纵行溃疡和“鹅卵石征”。

CD常引起严重并发症,如腹腔脓肿、瘘和肠梗阻等,CTE在术前能很好评估,且已经证实与术中探查基本一致[28],对于指导临床手术治疗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另外,部分学者认为CD可能和肠系膜脂膜炎有关[29],具体原因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3.1.2 溃疡性结肠炎 UC是肠道的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因未明,主要累及结直肠和回肠末段[30],病变的主要特点是肠道黏膜的连续性、弥漫性受累。尽管结肠镜作为UC检查的首选检查,但在严重UC患者中,结肠镜检查是绝对禁忌症,容易造成肠穿孔或加重病情;另外还有部分患者在检查中无法到达回盲部,容易造成病变的漏诊。同样结肠镜对于肠壁内、外及并发症的评估也显示了局限性。因此,CTE常常被用来检测和诊断UC[31],在检查前必须要求有清洁灌肠准备,多采用口服甘露醇或聚乙二醇电解质冲洗肠道,和小肠检查有区别。

UC的病情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活动期分为轻、中、重度三级。临床上常用改良的Mayo评分来评估。CTE可以很好地评估UC的严重程度,不少中心通过建立和完善CTE评分系统来预测和判定UC的严重程度,从而提供一个定量和直观的依据,与Mayo评分基本一致,并作为必要的补充[31-32]。UC的主要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与CD影像学特点有相似性,这也是两者有时难以从影像上鉴别的原因。UC的肠壁增厚多表现为连续性、对称性,不同于CD,常引起肠道管腔的狭窄,但这种狭窄多是可逆性的。肠壁增厚的判断同样都是以4 mm为界限。注射造影剂后肠壁有多种强化方式,处在活动期病灶可表现出分层状强化[33],静止期肠壁多呈单层均匀强化,与CD表现类似。当增厚的肠壁在黏膜下出现小气泡影,常作为UC的一种特异性表现[34],主要原因与黏膜表面的溃疡有关,出现这种征象要警惕肠穿孔的风险,以免引起弥漫性腹膜炎等更严重并发症。在肠系膜区多伴有肿大的淋巴结以及肠系膜的肿胀、渗出及肠系膜脂肪增生,可以表现为类梳齿样改变。结肠袋或半月皱襞可变浅、消失,致结肠呈腊肠样外观改变,这些征象往往都与UC处在活动期息息相关[35]。UC的黏膜表面溃疡周围在内镜下可以看到多发炎性肉芽肿增生,在影像上形成息肉样充盈缺损改变,较大的病灶可以表现出明显强化特征[36]。当小肠CD仅累及结肠时两者很难从影像、甚至病理上做出鉴别诊断。UC的表现也与感染性结肠炎等其他结肠病变有相似性,因此增加了鉴别诊断的难度,需要综合评估。

3.2 小肠肿瘤

原发性小肠肿瘤发生率相对较低,以恶性肿瘤居多。原发性小肠肿瘤早期症状多不典型,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腹痛、消化道出血等,在常规CT检查中很容易漏诊;当出现梗阻症状时,恶性病变多提示处于中晚期。而CTE能够有效提高小肠肿瘤的检出率,相比胶囊内镜检查更可靠[37]。在小肠肿瘤中,恶性肿瘤以腺癌多见,其次是类癌、淋巴瘤和间质瘤等;良性肿瘤以腺瘤、脂肪瘤、平滑肌瘤等多见[38]。CTE相比内镜检查的优势是可以评价肿瘤形态、生物学及功能特征,主要包括的肿瘤的大小、部位、边界、表面特征、肿瘤血供情况、生长模式、有无出血、坏死、钙化,以及有无肠系膜累及和远处转移[37,39-40],可以很好的评估腹腔脏器情况,从而对于鉴定肿瘤的良恶性及评估肿瘤的TNM分期有重要价值和优势,同时避免了在肿瘤患者中胶囊内镜滞留的风险,避免进一步加重病情和损伤。

3.3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bscur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OGIB)是指胃镜、结肠镜和常规影像学检查评估后无明显诱因的小肠出血,甚至包括肠外来源的出血[41]。出血的主要原因是肠黏膜血管病变、炎症、肿瘤、梅克尔憩室等,在不同地区间和年龄组病因有一定差异性[42]。欧美人群肠道炎症性、血管性病变导致出血比较常见。国内,尤其是年龄超过60岁的中老年群体多以肿瘤性出血多见。在儿童患者中,主要病因是小肠发育畸形,包括梅克尔憩室和小肠重复畸形等先天因素[43]。尽管胶囊内镜被胃肠道协会推荐为小肠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41-42,44],但是在检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涉及到一些并发症和风险的问题。CTE是检测小肠出血可行的方法,是内镜检查的必要补充,通常采用多期相CT扫描技术,采集动脉期、肠期和延迟期图像,通过造影剂的外渗、腔内浓聚、小肠黏膜血管增生[45]从而判断出血的部位、原因和凶险程度,尤其是在小肠肿瘤性出血方面有很高的准确率,优于内镜检查。对一些缺乏黏膜病变特征的肿瘤病变[46],CTE可以有效等避免内镜检查造成的漏诊情况。但在小肠黏膜表面溃疡和血管畸形方面显示不足[42,47],需要结合内镜检查。在CTE检查中,同时要警惕胃肠空气运动伪影造成的误诊[48]。

3.4 肠道其他病变

在排除检查禁忌症的情况下,CTE对于肠道疾病的诊断能力有很大提高,比如缺血性肠炎,CTE能够更好的评估肠壁情况和判断缺血原因;另外,对于肠道其他一些炎症性病变、急腹症以及肠外病变等都有显著的诊断优势[49],甚至包括一些少见病[50],彰显其对于肠道疾病的诊断地位和价值。

4 降低辐射暴露

CTE的辐射暴露一直是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尤其是IBD患者,病情易反复,通过多次的CTE评估易造成高辐射暴露的风险[51]。因此,如何有效的减少辐射暴露而不降低图像质量,对放射学专家提出了挑战。Camera L等[52]作的一项前瞻性研究显示,在低剂量CT扫描(标准管电压&降低有效管电流)的基础上,增加非离子造影剂的用量(2.5 mL/kg),并未对图像质量和诊断结果造成明显影响。另一项研究表明,基于自适应迭代重建算法(ASIR)的CTE在低管电压(BMI < 23 kg/m2,80 kVp,对比组BMI ≥ 23 kg/m2,100 kVp)和低浓度造影剂(实验组270 mgI/mL,对比组350 mgI/mL)条件下的成像同样未对CD的诊断造成影响[53],而辐射剂量和造影剂剂量减少,尤其是在有慢性肾脏基础病的患者身上可以更好的应用,避免加重肾脏负担和损害。国内研究双源CT小肠成像双能量虚拟平扫可以有效的降低辐射剂量、减少辐射损伤,同时满足诊断需求[54]。总之,降低辐射剂量的方法有很多种,主要的方法是降低和优化有效管电压、管电流和缩短探测器旋转时间,同时多种降噪方法被应用,包括各种迭代重建方法的研发,使CTE检查迈入新高度[55-58]。尽管如此,电离辐射危害一直是阻碍临床医生开展应用的首要因素,随着MRE检查的成熟发展和零辐射优越性,逐渐走进临床,已经部分替代了CTE检查,在儿童、孕妇以及炎症性肠病反复发作的患者中是优选、首选的检查手段,由于MR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能力和多序列检查方法,对肠道微小病灶的敏感性高于CTE检查[59]。

总之,CTE作为诊断肠道疾病非常有价值的检查手段,可以有效弥补内镜检查中的局限和不足,两者相互补充,尤其是在病情的评估、分期、肠道外并发症的检测方面有独到优势,是临床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检查手段,随着各种技术的发展,将会更好地在临床中发挥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肠壁造影剂小肠
CT小肠造影在鉴别克罗恩病活动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急性肠系膜血管梗死中多排CT征象与肠梗死病变分期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超声检查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手术决策的意义探讨
循证护理在增强CT检查中减少造影剂外漏发生的作用
鱼刺致不典型小肠腹壁瘘并脓肿形成1例
一根小肠一头猪
肥美汆小肠
“造影剂肾病”能预防吗
潜伏着的“杀手”
64排CT诊断肠壁缺血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