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共建、三转变”中国特色学徒制探索与实践

2021-11-30 00:51祝木伟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30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职业教育

摘要:中国特色学徒制作为一种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进行了深入试点。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共建工程机械产业学院、共建共享型实训基地、共建技师培训中心、共建标准与评价体系”探索,从学生到产业工匠的无缝对接式育人,实现“由学生到学徒、学徒到准职业人、准职业人到职业人”的三次转变,形成了以“四共建、三转变”为特征的学徒制育人“徐工模式”,为中国特色学徒制的探索与实践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和经验借鉴。

关键词:中国特色学徒制;四共建;三转变;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中圖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10C-0023-05

一、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实施背景

2014年2月,李克强总理首次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进一步明确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2014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制定了工作方案。2015年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2号),并组织评审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有165家单位获批。其中,行业试点牵头单位13家,试点地区17个,试点企业8家,试点高职院校100所,试点中职学校27所。2017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17年度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7〕17号),并组织评审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有203家单位获批。其中,试点行业组织4家、试点地区2个,试点企业5家,试点高职院校154所,试点中职学校38所。2018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18 年度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8〕10 号),教育部公布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有194家单位获批。其中,试点行业组织4家,试点地区1个,试点企业4家,试点高职院校156所、试点中职学校29所。我国现代学徒制教育改革发展已进入深水区,截至目前,全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已达562家,形成了地区、企业、高职院、中职校四维试点模式,为开展中国特色学徒制改革积累了宝贵的发展经验。

二、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徐工模式”

自2018年开展全国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以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徐工集团等产业龙头企业合作,紧扣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关键环节,通过“共建工程机械产业学院、共建共享型实训基地、共建技师培训中心、共建标准与评价体系”,探索从学生到产业工匠的无缝对接式育人,实现“由学生到学徒、学徒到准职业人、准职业人到职业人”的三次转变,形成了以“四共建、三转变”为特征的中国特色学徒制育人“徐工模式”。

(一)组建“工程机械产业学院”,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

学校与全球工程机械领军企业徐工集团合作,集聚校企资源,共同组建了“工程机械产业学院”。制订并通过了《“工程机械产业学院”运行管理办法》,构建校企合作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签订了校企一体化育人协议,有效推进试点工作进行;出台了《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实施管理办法》,联合成立了“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第三批全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学校和企业双主体育人长效机制。按照“合作共赢,职责共担”的原则,学校与合作企业分担各个教学阶段尤其是实践教学阶段的任务与成本,实现实训岗位、技术力量(企业导师、学校导师)、实训场地、实训设备、实训材料、教材、课程资源等的合理配置利用,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真正紧密结合。

通过“优势专业(群)+产业学院”的多元化办学模式,以主动解决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为导向,打破学科和专业壁垒,打通成果转移、应用,广泛开展服务创新活动,形成一个互生、共生、再生的新生态圈,发挥合作方协同育人的主体作用,以及承担相应的建设、管理和运营责任的职能,把合作方的优势资源汇集到产业学院,精准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打造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利益共同体[1]。

(二)共建“共享型实训基地”,满足技能人才培养实践教学需求

学校以江苏省重大装备智能制造技术实训平台为基础,整合国、省、市、校各级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成融实践教学、技术服务、创新创业、产业培育于一体的“互联网+重大装备制造”专业协同发展平台。创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轮替的技能教学模式。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训练专业基本技能、企业轮岗强化专业生产技能、技能大师工作室传授绝技绝活。

校内基地模拟徐工集团生产工作场景,配备了与产业接轨的先进设施设备,实施企业化管理,根据机械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校企共同实施“实景教学—分解演练—真实操作—多岗轮训”的四层递进式教学模式。校企共组教学团队40余人,根据基地运营管理和生产任务需要,共同开发实训项目、教材和标准,实现专业与岗位、课程与标准、教学与生产、基地文化与徐工文化对接。2018年,通过教育部工业机器人领域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培训基地验收,“徐州工程机械智能制造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被认定为江苏省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2019年,“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装备智能制造集成平台”获批省级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徐工集团获批江苏省第一批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

(三)共建“技师培训中心”,培养工程机械产业新工匠

以国家级技能大师孟维领办的“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引领,校企共建“工程机械技师培训中心”,一批来自工程机械企业一线的顶级专家,如孙建忠教授级高工、孔庆华教授级研究员等,均在校内建立了工作室,一批学校教学骨干与企业技能大师、工程师共组“技师培训团队”。学校提供工程机械操作训练场地、教室、实验实训设备,企业提供各类工程机械设备,共同开展技师培训[2]。

工程机械技师培训基地有三大职能,其一是为社会培养工程机械操作维修技师;其二是培训企业员工,提升技术技能水平;其三是由国家级技能大师孟维领办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团队培养工匠。通过多种方式培养“懂产品原理,能熟练操作,会选择工法,能判断故障,会维修保养”的“工程机械技师”“五项全能机手”,培养工程机械生产制造岗位群急需的工程机械产业新工匠。

(四)共建运行与质量评价体系,保障人才培养满足产业需求

企校共同建立了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体系,对学徒制教学实施全过程共同管理。学校出台了《学生(学徒)管理办法》《现代学徒制校外实践教学工作暂行办法》,实现规范化管理,为校企协同育人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2018年开始建立了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制和绩点制为核心的教学管理体系,构建了“按学年注册、按方向选课、按学分毕业、按学分绩点综合评优”的教学管理模式,形成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学运行机制。

校企共同制定试点专业建设标准,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师傅标准、岗位技术标准等,建立以师带徒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制定专业教学相关制度及标准工作流程,见图1。

校企共同建立“岗位导向、专家督导、学生评教、导师评价”的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体系,出台《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学督导管理办法》,实行专家督导、学生评教和导师评价“三方联动”的考核机制,实现对学徒从识岗到跟岗再到顶岗的全程管理。改革学业评价标准,将学生工作业绩和师傅评价纳入评价体系;改革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引入企业评价;改革人才质量标准,将工程机械行业、合作企业用人标准纳入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五)实现“三转变”,产教深度融合培养产业技能人才

签订学徒协议,完成“学生到学徒”的第一次转变。根据校企双方合作协议,确定具体培养目标岗位、人数等基本框架,制定实施方案。通过“招生招工一体化”“先招生后招工”和“先招工后招生”三种方式组建现代学徒制班级,签订学徒制三方协议,举行拜师仪式,履行必要的程序后即完成第一次转变。

推进学徒制教学,实现“学徒到准职业人”的第二次转变。产教深度融合,以项目为载体,以岗位工作任务为中心,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以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改革为抓手,校企联合开发基于岗位工作内容、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教学内容和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真正实现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通过“实景教学—分解演练—真实操作—多岗轮训”,学生从岗位认知开始,逐步掌握专业基本技能、岗位技能、岗位群相关技能。

签订劳动合同,实现“准职业人到职业人”的第三次转变。在现代学徒制的“徐工模式”下,学徒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和积累岗位经验的同时,也传承了徐工“担大任、行大道、成大器”的核心价值观。这种校企一体、产教深度融合的育人模式真正实现了学生知识、技能、理念、素质、文化全方位的提升,最终实现学生向工程机械职业人的蜕变。

(六)“徐工模式”的创新特色

“四共建、三转变”现代学徒制育人的“徐工模式”,解决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体制机制建设不完备、师带徒育人平台建设缺位、产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难、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缺失等瓶颈问题,对推进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四共建、三转变”现代学徒制育人的“徐工模式”具有以下创新特色。

首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车间、技能大师工作室轮替的专业技能教学模式。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训练专业基本技能、企业车间轮岗强化生产操作技能、技能大师工作室研修高端技能,让学生感受大国工匠的奋斗精神和人格魅力,激励学生成才。

打造国家技能大师领衔的教学团队。学校与徐工集团共同组建了由国家技能大师领衔,由企业专家、工程师、教授共同组成的校企混编教学团队。团队包括国家级技能大师孟维,省级技能大师刘斌和李戈,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孔庆华等企业专家。

“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从2018年开始学校建立了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计量制和学分绩点制为核心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构建了“按学年注册、按学分选课、按学分毕业、按学分与绩点综合进行评奖选优”的教学管理模式;建立教学质量诊断与持续改进体系,形成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学运行机制。

创建学徒制班“招生招工”多元模式。积极探索建立以企业或行业为主体的现代学徒制发展模式,将有利于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共同促进协同育人的发展,促进现代学徒制发展模式的多样化。“招生招工”有3个途径:招生招工同步,学生同时报考专业和选择企业 ;先招生后招工,入学后通过双选进入学徒制班;先招工后招生,在企业在职职工中推荐选拔符合条件的员工,组建现代学徒制班。同时引入流动机制,确保现代学徒制培养质量。探索企业职工培训新模式,完善政策措施和培训服务体系,加快企业后备技能人才的培养。

三、中国特色学徒制的推进建议

中国特色学徒制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继续依托合作企业,积极探索、坚持创新,加快形成职业教育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从以下四方面推进。

(一)遴选合作主体,建立标准优载体

中国特色学徒制应对接产业链,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建立遴选参与学徒制培养的企业条件与专业标准。从企业层面,优先选择与学徒制專业领域紧密结合的行业龙头企业,这是保障学徒制人才培养先进性的前提条件;进一步选择对人才有内在需求的企业合作,这是寻求校企利益结合点的必要条件,也能更大程度地调动企业投入学徒制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积极性。另外选择能够提供与专业匹配度高的实践岗位的企业合作,这是落实校企双主体育人的保障条件。从学校层面,首先职业院校要建立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其次要进一步建立符合学徒制培养改革的专业遴选标准;最后要加强实施学徒制培养的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优化校企双主体育人载体。

(二)落实“双重身份”,深化改革优生源

中国特色学徒制是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的新时代结合,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根据当前我国国情,如劳动力供需关系、产业发展趋势等,发改、人社、教育等部门应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高度建立与学徒制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法规及监管机制,确保学生与学徒“双重身份”有法可依,能够切实维护学徒的权利,促进他们履行自己的义务。此外,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学徒制招生工作的统筹协调,扩大校企的学徒制招生自主权和生源范围,推动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招生与招工方案,将自主招生计划纳入学校总招生计划,丰富学生与学徒“双重身份”的实现路径,优化参与学徒制培养的生源结构和水平。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机制优团队

校企互兼互聘的高水平导师团队,是学徒制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育人主体,关系到学徒制的实施成败,因此需要校企共同制订双师队伍建设的培育、遴选及激励举措。学校方面,首先通过有计划安排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加强专业教师的素质水平;其次新引进专业教师要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最后对参与学徒制培养的专业教师在评价考核、职称评定和评优评奖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进一步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方面,首先将一些政治素质高、奉献精神强、技术业务优、表达能力好的技术能手、技能大师、大国工匠等纳入企业师傅资源库;其次校企共同加强对企业导师进行教学培训能力的培养提升;最后企业在职务晋升、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岗位待遇等方面对参与学徒制培养的师傅给予倾斜和激励举措,优化学徒制培养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高水平团队。

(四)加大政策扶持,强化保障优环境

首先,建議国家层面尽快修订出台《职业教育法》,制定与中国特色学徒制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法律法规,明确政行企校的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能,规范中国特色学徒制合作规程,实现有法可依。其次,地方政府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对参与学徒制培养的企业给予相关财政、金融、税收和用地等优惠政策,对职业院校开展学徒制加大经费投入等政策支持。最后,加强对中国特色学徒制的统筹管理和宣传推广,发改、人社、教育等不同行政部门形成合力,在推进机制、支持保障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统筹和资源协调,优化中国特色学徒制创新发展的社会环境。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人才支持[3]。

参考文献:

[1]祝木伟,肖亚杰.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6).

[2]赵鹏飞,李海东,张志,等 . 广东特色现代学徒制实践探索与未来趋向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0).

[3]刘育锋. 中国特色学徒制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2).

责任编辑:许洁

收稿日期:2021-06-24

作者简介:祝木伟,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徐州,221140)党委书记,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