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工坊”:深化产教融合的路径探索

2021-11-30 00:51马宇民崔志平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30期
关键词:工坊产教融合学院

马宇民 崔志平

摘要:“学院+工坊”是深化产教融合的载体和抓手。学校面向区域特色办“学院”,面向行业产业办“工坊”,构建起“一校多院、一院多坊”的产教融合机制,在人才培养的机制、途径、体系上探索“陶都样本”。探索了行业或者企业主导、校内或校外四种“学院+工坊”路径,发挥了突破教师身份、突破课堂空间、突破课程局限、突破教材传统、突破评价窠臼等五项效能。

关键词:“学院+工坊”;产教融合;“陶都样本”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10C-0071-04

产教融合是近30年我国职业教育重要的研究话题,该概念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产教结合”,之后过渡为“产教深度合作”,最终发展成产教融合[1]。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重要特征,2017年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为“探索符合现代企业用人需求和劳动力资源配置规律的职业教育‘校政行企多主体联合办学模式”[2],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设立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等产教融合的新型组织形态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江苏省陶都中等专业学校在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传统手工艺专业工作室培養模式的基础上,将“学院+工坊”育人模式的探索作为深化产教融合的新载体、新抓手,在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四方共同参与下进行资源优势互补的合作活动,有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培养更多产业所需的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一、“学院+工坊”内涵解析

(一)产业学院内涵解析

“学院+工坊”中的“学院”是产业学院的简称。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比较普遍地存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稳定性不强、实践教学的过程和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产业学院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新型组织形态,是政校行企多元主体合作、多元利益共享的合作平台[3],有别于二级学院这样的办学实体,区别于行政处室的办学功能,它更加集中服务于某一类产业集群,有利于政府、企业、学校之间深入融通,最终实现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陶都中专产业学院依托行业协会平台,在功能及价值上表现为:把相关企业、政府、学校有机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推动力的产教融合组织,借助于行业协会对政府的影响力,争取政府对产教融合的支持与投入;帮助学校选择与精准、合理的名家工坊合作,通过完善行业标准,让名家工坊在作用的发挥上更加规范有序,指向更加明确,最契合当下产业需求;出台指导性意见、相关制度,规范行业发展,完善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使之符合市场需求,助推学校人才向市场的输出。

(二)“名家工坊”内涵解析

“学院+工坊”中的“工坊”是一种基于现代学徒制,以培养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真实的工作项目、真实的实践应用、真实的市场评价为主要特征,在专业教学标准上更加对接行业标准,在教学模式上更加强调典型工作任务,教学场景上更加体现真实工作情境,陶都中专名家工坊表现为以下三个特征:名家工坊领衔人在行业领域内的技艺技术精湛,能代表行业发展方向,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名家工坊领衔人心系教育,对教育事业有独特的情怀;建立的名家工坊在自身具有行业发展优势的同时能深度介入学校问题的解决。

(三)“学院+工坊”模式架构

江苏省陶都中等专业学校“学院+工坊”的育人模式,是指面向区域特色办“学院”,面向行业产业办“工坊”,构建起“一校多院、一院多坊”的产教融合机制,在人才培养的机制、途径、体系上探索“陶都样本”。陶都中专共有三个校区,分别坐落在宜兴这一经济发达县级市的最南、最北、最西方位上,分别面向宜兴的陶瓷产业园、经济开发区、阳羡风景区。学校在三校区分别与政府、行业、企业共建景舟学院、陶创学院、阳羡学院三个学院,每个学院成立多个不同专业门类、不同合作企业的“工坊”,服务产业发展、助力产业升级。

二、“学院+工坊”四种路径探索

“学院+工坊”建立起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政行校企共定标准、共商方案、共开课程、共训技能,以名师工坊为支撑、以融合创新课程为核心,构建跨学科专业、跨企业岗位,融合产业部门与学校教育、融合工作体系与学术体系、融合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人才培养途径。

“学院+工坊”的探索途径根据主导主体的不同,教学空间的差异,分为四种:第一种是行业主导建学院,工坊实体在校内;第二种是行业主导建学院,工坊实体在校外;第三种是企业主导建学院,工坊实体在校内;第四种是企业主导建学院,工坊实体在校外。以行业为主导建产业学院,在行业的选择上需要考虑行业的区域性、代表性、覆盖面和影响力。以企业为主导建产业学院,企业多为区域的龙头企业,代表区域内甚至一定范围内相关领域最先进的研发能力。行业主导更利于高效整合多方资源,企业主导更利于高质量就业保障。工坊在校内或校外,在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基地建设、评价机制建设上有本质的区别。但四种探索模式都有利于突破单一产业和企业的边界,着眼于一个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和合作关系的企业、相关机构、政府、民间组织等的互动,在物理空间、虚拟空间、云空间的维度上打破原有的专业结构,从整体出发挖掘特定区域的竞争优势,而不仅仅局限于考虑个别产业和狭小地理空间的利益,构建有效的专业集群和集群内互通共享的体制机制。

陶都中专丁蜀校区所在的丁蜀镇是“中国陶瓷艺术之乡”,学校立足丁蜀镇特色化的陶瓷产业背景,依托陶瓷行业协会,建立以“紫砂泰斗”顾景舟大师冠名的景舟学院,聘请陶瓷行业协会会长、业界大师担任名誉院长,聘请23位国大师为艺术顾问,21位省大师为产业教授,由名誉院长牵头,定期召开产业教授会议,形成会议制度,从组织建设层面保障产教的深度融合。在这个以行业为主导的产业学院下,设立校内和校外工坊,校内工坊分为专业技能突出的学校名师主持的名家工作室和有技艺特长的青年教师带领的创新工作室;校外由特聘或兼职行业工艺美术名家主持“签约名家工作室”,由优秀陶瓷企业建立签约企业工作室[4]。各类工作室之间在技艺传授上侧重点不同。例如,校内的孙伯春工作室,侧重雕塑艺术;邵立平工作室,侧重造型设计;金火明工作室,侧重工艺创新;汤泓工作室,侧重陶刻技艺。校外的名家工坊是宜兴陶瓷“五朵金花”杰出代表,范泽锋工坊是紫砂技艺、李守才工坊是均陶技艺、邱玉玲工坊是美彩陶技艺、张荣法工坊是青瓷技艺、徐安碧工坊是精陶技艺。产学研一体,教学做合一,工学交替、理实一体,培养具备全面陶艺工作职业能力的陶都工匠。

三、“学院+工坊”五项效能发挥

在新业态下,产业转型升级,单纯靠产业端主体或者教育端主体,都不能或者难以有效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升级和适需人才缺口[5],“学院+工坊”就是多方主体强强合作的桥梁和纽带,对于地方政府是服务社会需要、促进经济发展的抓手,对于企业是追求经济效益合法适恰的途径,对于学校是集约化的专业建设平台,是开拓性的三教改革支点,是政行校企协同育人路径,尤其在效能发挥上有以下五大突破。

一是突破教师身份:人人即教师。产业学院的艺术顾问、名师、大师进工场、入课堂,这些产业教授本身就是优秀传统文化、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深入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区域,发挥了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技艺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作用。同时,以系列讲座、专题论坛、教学实训、就业创业指导为载体,政府领导、企业精英、家长代表乃至优秀毕业生也成为协同育人的导师。

二是突破课堂空间:处处即课堂。传统的课堂是非常封闭的,地点是固定的,教室和工场;空间是局限的,校内和室内;时间也是固定的,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的“工坊”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封闭围墙,通过一个个真实的企业项目、工作任务,把学生带入企业、行业,走向社会,“学院+工坊”的课堂往往是行走的课堂、创造的课堂。

三是突破课程局限:资源即课程。“学院+工坊”更好地将教学与生产相融合,将生产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工坊”既是教学的场所,也是生产的工厂,通过教学,把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内容,学生在项目中学习,在学习中完成项目;“学院+工坊”可以更好地依托产业资源、行业影响力资源,组织一系列大型竞赛活动,以赛促教、促学、促练。

四是突破教材传统:作品即教材。“学院+工坊”力图破除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现拓展课程资源、创新教学内容的跨越。“学院+工坊”通过校企双方共同研制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活页式教材形式将行业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及时充实到教材中,以专业人士、名师名家的作品结集成册的形式,实现开放课本,实景教学。

五是突破评价窠臼:评价促成长。“学院+工坊”是学生学习和能力考核的场所,也是面向学生和社会的技能鉴定场所。产业教授、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既是学生课程学习的考核者,也是学校和社会的技能鉴定者。“学院+工坊”构建以“作品”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由行业、企业、学校三方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立工坊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实现对标评价。对应工坊训育的每个阶段,学生都有作品产生,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作品进行质量与水平的专业评判,实现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同时,“学院+工坊”在探索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上擁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于拥有产教深度融合的基因,更有利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开发与认定,有力保证人才培养的高标准和高质量。

“学院+工坊”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益探索,在协调整合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全方位提升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方面有较好的实践价值。不过在实施完善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师资、教材和质量评价体系在落地层面亟待完善的问题,实际运行中部分法律法规制度的保障问题等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实现行业企业动力足、参与度深,地方政府热情高、功能发挥好,职业学校积极性高、主动性强的“政行校企”协同育人、高质量育人的生动局面。

参考文献:

[1]方泽强,黎旋.产教融合:新的学理释义与发展策略——兼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的改革[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1(2).

[2]庄西真.创新联合办学路径  赋能技能人才培养[J].职教论坛,2020(8).

[3]蒋新革.新时代高职产教融合路径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20(1).

[4]马宇民,陆艳.工作室模式助力职校人才培养——以江苏省陶都中等专业学校工艺美术类专业为例[J].江苏教育,2020(68).

[5]朱艳峰,贺佐成,叶雯,等.基于产业学院的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0).

责任编辑:陈向阳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新时代积极职业教育范式的行动研究”(项目编号:BJA200094),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21—2022年度江苏职业教育研究重点课题“新时代积极职业教育培植现代工匠精神的行动研究”(项目编号:XHZDB2021025)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1-09-02

作者简介:马宇民,江苏省陶都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宜兴,214200)正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崔志平,江苏省陶都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宜兴,214200)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工坊产教融合学院
拖把
鲁班工坊中高本硕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
蚂蚁工坊
海盗学院(12)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海盗学院(7)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