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水县布依族枫香染可持续发展路径探析

2021-11-30 22:13秦源凤
艺术科技 2021年17期
关键词:布依族发展路径

摘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族枫香染,是全体布依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劳动创造的文化成果。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其因传承人稀缺、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因素而发展滞缓。本文对贵州省惠水县布依族枫香染这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印染技艺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旨在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枫香染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希望人们对布依族枫香染有更深的认识,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投入更多的关注,保护文化的多样性。

关键词:布依族;枫香染;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TS1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7-0-03

0 引言

惠水县布依族枫香染以雅水镇播谭小岩脚杨氏家族最为著名,已知的六代传承人前后大约经历了200年。但其具体的起源众口不一,根据国家级传承人杨光成口述,该技艺在明代朱元璋调北征南时从中原一带传入,真实性有待考证。2008年,枫香染被遴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份荣耀为枫香染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笔者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了解到惠水县布依族枫香染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惠水县布依族枫香染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 布依族枫香染的工艺流程

枫香染的工艺流程分为八个步骤。第一步:把从老枫香树上采集来的树脂与牛油按1︰1的比例混合,用文火熬制成固态的枫香油。第二步:用土碗盛装枫香油小块放在炭火上融化。第三步:当枫香油完全融化并且温度升至60~70℃时,用毛笔蘸上融化的枫香油在提前准备好的白棉布或土布上绘制花、龙、鱼、凤等吉祥图案。在整个绘制过程中,枫香油的温度一定要控制好,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图案的质量。第四步:用清水将绘制好的图案浸湿,然后将其缓缓地放入蓝靛染缸中浸染15分钟左右,取出后用清水清洗,待氧化后晾干。第五步:画布晾干以后,对图案进行二次描绘,根据颜色深浅衡量浸染次数。第六步:将晾干的画布放在加入碱性物质的沸水中,脱去附在画布上的油脂。第七步:将画布捞起放入温水中,漂洗掉油脂残渣。第八步:晒干画布,碾压平整,收藏备用。

成品整体表现为蓝底白花的精美图案,展现出对比强烈、色泽分明的装饰效果,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由于布依族人民生活较为简朴,因而枫香染的艺术风格也与之呼应,纯朴而不失雅致,简单而不乏趣味。较之国内其他印染制品,图案精致、内涵细腻的枫香染散发出独特的民族风情,充满着浓烈的民族韵味,具有一定的美学效应,蕴藏着极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天染”“画布上的青花瓷”“不需出土的文物”等称号是对枫香染文化价值的认可与肯定。

2 布依族枫香染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传承主体稀缺

传承主体稀缺表现在传承人老龄化和后继少人两个方面。自第一代传承人杨再祥起,为了维护家族利益,一直秉承“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家族单一传承模式。目前,枫香染技艺传给了年逾半百的第六代传承人杨鸿昌,而杨氏家族第四代传承人兼国家级传承人杨光成已入古稀之年。虽然枫香染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这一光荣称号并没有吸引很多人前来学习该技艺。通过实地考察,可以总结出几个原因:第一,其工艺流程复杂,耗时长,效率产出低。在这个追求效率且社会生存压力大的时代,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从事;第二,传承人评选程序比较严格,评选失败会让人产生挫败感,从而失去传承兴趣,甚至不愿再从事该行业;第三,枫香染的传统价值被弱化,认可度低,主要表现为本该在枫香染文化传播中担任文化使者的文化主体缺乏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重视程度不够;第四,在整个社会环境下,应用范围窄,使用人群几乎为本民族同胞,这归因于“传统与现代”“本体与他者”没有有效借鉴和融合。

2.2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在我国,关于保护传统手工技艺的法律法规相对欠缺,如《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等行政法规颁布至今已达20年之久。随着时代的发展,法规中的相关条例已经不能满足如今的发展需要。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法律法规让枫香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法可依,但多数还只是总体纲要和工作规划,比较空洞,缺乏可操作性的实质内容。此外,2014年面世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不仅条文不完善,而且至今还没有正式施行。同时,“现有的知识产权制度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有着诸多局限。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的时间难以确定,缺乏文献记录,而权利主体不明确,保护期限要求长等问题都和知识产权的保护理念并不十分吻合”[1]。总之,法律法规的不健全让枫香染在大环境下的保护与发展陷入僵局。

2.3 宣传力度有待加大

当前,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枫香染的认识不足,一些人甚至不知道枫香染是什么东西,有什么价值,更不用说使用和保护它。相比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登上国际舞台的黔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三都县水族马尾绣,枫香染的知名度着实需要提高。酒香也怕巷子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光荣的头衔,亦是响当当的品牌,品牌的发展与强大少不了宣传与推广。

2.4 资金投入不夠

据传承人口述,自2016年开始,政府每年以2万元的标准拨款,这一款项主要应用于国家级传承人开展技艺传习活动,并不是生活补助。好花红“枫香小院”正是开展传习活动的场所。传习活动是传承人把技艺传承给爱好者和接班人的活动,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学习传承实践。随着物价的上涨,要想长期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传习活动,2万元的拨款捉襟见肘。另外,想要传习活动开展起来有效果和有意义,相关的奖赏制度不可或缺,奖赏制度有利于吸纳新学员和激发传承人教授的热情。如果相关部门投入更多的资金,除了参与传习活动表现优异者能得到奖赏之外,其他参与者也能拿到一定的生活补贴。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这种酬劳制度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减轻家庭负担,满足最低生活需求,而且能让人们产生愉悦的心理和感受到自我价值,最终达到渴望保护和传承枫香染文化的目的。

2.5 价值利用不充分

布依族枫香染作为一项不可或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民族文化瑰宝。它具备丰富的价值,如使用价值、历史价值、美学价值、经济价值等。但如今对惠水县布依族枫香染的价值挖掘与利用还停留在使用价值层面,用途较单一,停留在传统的头帕、衣服、裤子、围腰、蚊帐、床单、被罩、背包以及婚丧礼仪用品方面,其他价值均未被充分开发和利用,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资源浪费。

3 布依族枫香染可持续发展路径

3.1 培育传承人

“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传承性强调,文化遗产的创造、发展和传承是一个历史过程。每一代人都既有分享文化遗产的权利,又要承担保护文化遗产并传于后世的历史责任。”[2]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保障。传承人不仅是民族民间文化的创造者与承载者,更是建设发展与弘扬民族地区文化的关键群体。因而,我们不仅要对枫香染传承人进行全面系统的保护,而且还要打造一支高素质、懂专业、会管理的人才队伍辅助他们完成枫香染从制作到销售的一系列工作。首先,政府要加强对传统技艺的培训,继续倡导学校培养模式,鼓励并支持贵州高校开设枫香染项目培训班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程,尤其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为进一步培养传承人打好基础;其次,表彰和奖励优异的现有传承人,激发他们的传承热情,主动吸纳更多人从事这一事业,减少人才流失。

3.2 建立健全政策法规

为了顺利且高效地开展枫香染的保护工作,完善国家层面的政策法规是当务之急。首先,制定并加强包括使用权限、销售流通、知识产权方面的方针政策;其次,制定黔南州和惠水县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保护方案;最后,将我国现存的法律法规与黔南州、惠水县的地方性保护条例有机结合起来,让双重保护传承机制双管齐下、双剑合璧,为枫香染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一个适宜的传承环境。

3.3 加大宣传力度

随着抖音等短视频的兴起与盛行,人们更能体会到网络的力量,千万流量级网红成功的背后离不开强大的宣传队伍。千里马还需伯乐来识。“酒香不怕巷子深”已然过于绝对。纵观一些品牌,无一不是大力推广与宣传的结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枫香染这一民族文化品牌已诞生13年之久,但其知名度并不是很高,一个原因是缺乏推广与宣传。保护枫香染以及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加大宣传力度有利于集结更多的社会力量,增强全民的保护意识,让大众从知晓它、欣赏它到消费它、传承它。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宣传和弘扬枫香染文化的活动,如周年庆典、布依山歌联欢会、专题展览会、研讨会、培训班等,还可搭乘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好花红调”民族文化品牌的快车。要想辐射与覆盖更多受众群体,还可以利用各种线上线下新闻、电视、广播、出版等媒体,尤其是如今流行的抖音、快手、火山视频、西瓜视频、微视等短视频平台。

3.4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亘古不变的原理。政府根据实际需求可以适当加大对枫香染保护与传承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只有不受物质条件所累,才会有更多人参与其中。无论是宣传也好,人才培养也罢,各个环节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当然,各个环节也是紧密联系的,很好的宣传效果也会带来社会各界的投融资。

3.5 深入挖掘与利用价值

长期以来,人们从影视人类学和影视文化产业的专业知识出发,倾向于将系统性搜集、科学化整理、专业性拍摄等传媒手段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首选静态保护方式。但不同的文化项目需要有差异的保护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看作历经时代演变记录人类印记的活化石,无形性、活态性、传承性是其典型的文化特征,所以对枫香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动态的生产性保护符合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方式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3]

当前,“生产性保护”模式在马尾绣、扎染、蜡染中已经得到实践认可并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在开发过程中不断挖掘枫香染新的价值,利用挖掘到的价值开发新的文化产品,双向驱动,相互促进,而不应局限于传统的使用价值。运用文化产业的新概念新理论重新定义与发展枫香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深入挖掘与利用枫香染文化价值的新途径。文化创新与创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充满生机与活力,文化公司可根据枫香染的文化特性和客户的需求,开发出既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又富含市场潜力的文化创意产品和文化服务,挖掘和依托枫香染的诸多价值,创新设计多领域文化用品,形成产业链,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形成创新性传承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让枫香染从一种简单的象征性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支柱性的民族文化资本。

4 结语

惠水县布依族枫香染作为一项十分重要且珍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布依族历代先辈艰苦奋斗创下的历史实录,是一份深入骨髓的文化积淀,是整个布依族人民的文化记忆与文化精神的现实物质载体。永久保护、传承和发展枫香染有利于布依同胞获得民族心理认同,激发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凝聚力、自豪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有利于维护文化主权,在国内国际文化竞争中彰显本民族的文化软实力与文化竞争力;再者,布依族枫香染的失传与灭绝不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有损文化生态的塑造与发展,不利于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因此,为了维护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实现各族文化“百花齐放”和构建“美美与共”的和谐社会,保护布依族枫香染是我们必须直面的问题与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 齐爱民.论知识产权框架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模式[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53-58.

[2] 韦云彪.惠水县布依族枫香染的保护与传承[J].黑龙江史志,2009(22):79.

[3] 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N].中国文化报,2012-02-27(001).

作者简介:秦源凤(1995—),女,贵州惠水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猜你喜欢
布依族发展路径
贵州布依族民歌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以黔西南布依族《十二部古歌》为例
“互联网+农业”信息化发展路径探讨
保定市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布依族古村落平寨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布依族验方“神阙散”的早期安全性评价研究
布依族经典古籍《布依嘱咐经》古文字研究
基于GIS的黔西南布依族自治州生态旅游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