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塞丁格技术的套管法在更换鼻肠管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2021-12-01 00:54金玉峰鲁华鹏张靖垚杨勤玲申存毅薛玉龙简婷婷
上海护理 2021年4期
关键词:导丝胃管肠管

金玉峰,鲁华鹏,张靖垚,杨勤玲,申存毅,薛玉龙,简婷婷,何 栋,张 春

(1.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陕西 西安 710061; 2.陕西省康复医院,陕西 西安 710061)

近年来,随着肠内营养治疗效果日益突出[1-3],鼻肠管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而鼻肠管的置管方法如超声辅助[4-7]、内镜引导[8-10]、X 线引导[11]、徒手盲插[12-14]及磁导航等也逐渐成熟。 有研究显示,鼻肠管在应用过程中,容易发生鼻肠管堵塞[15]、鼻肠管留置时间到期[16]等现象,而传统更换鼻肠管的方法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延迟肠内营养治疗时间,而且操作过程中会出现系列并发症。 塞丁格(Seldinger)技术于1953年由瑞典一位名叫塞丁格的放射科医师发明,也称微插管鞘技术,是经皮穿刺并用导丝交换方式置入各种导管的技术。本研究受塞丁格技术理念的启发,结合临床实践,充分发挥原鼻肠管在预定位置的优势,将原鼻肠管当做“导丝”套入胃管作为“鞘管”,从“鞘管”中置入新的鼻肠管,这种方法能直接精确的将新的鼻肠管送到预定位置,能减少对患者的刺激,提高舒适度,缩短置管时间,临床实践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用物准备与操作方法

1.1 用物准备22 号硅胶材质胃管(外径7.3 mm,内径4.5 mm,长度130 cm)1根、美国CORPAK(酷派)10 Fr 鼻肠营养管(外径3.5 mm,内径2.3 mm,长度140 cm,内含导丝)1根或CH10 复尔凯螺旋型鼻肠管(内径2.1 mm,外径3.38 mm,长度145 cm,内含导丝)1根、医用润滑油、手套、无菌剪刀、7 号手术丝线、棉签、纱布、10 mL 注射器1 个、导管固定敷贴2 个。

1.2 操作流程(1)操作前准备。 先将胃管带侧孔的前端剪掉行磨光处理,尾端接头装置剪掉,剩余胃管长度约120 cm 左右。 剪掉原鼻肠管尾端接头,留下管路主体部分,长度约135 cm。(2)具体操作步骤如下。①连接形成“长导丝”。拔出新鼻肠管的导丝,将导丝从胃管末端插入至胃管前端,然后将导丝尖端置入原鼻肠管内约10 cm 处,用手术丝线将原鼻肠管与导丝捆扎牢固,以不松脱为宜。这一步的操作目的是利用导丝与原鼻肠管的连接形成“长导丝”(长度超过胃管长度的2 倍),以保证后续操作的安全性。②回套胃管。 用棉签充分清洁润滑患者鼻腔,借助注射器和纱布使用医用润滑剂充分润滑胃管的内、外管壁,然后一手固定导丝的末端,一手左右旋转胃管,缓慢将胃管沿原鼻肠管的走向进行回套,回套深度与原鼻肠管深度相同(一般为十二指肠或空肠上段);清洁胃管、患者的鼻部,并使用导管固定敷贴将胃管固定于患者的鼻翼部。 ③拔出原鼻肠管。 胃管固定后,一手固定胃管,一手缓慢退出原鼻肠管。 原鼻肠管退出过程中应保持置入的胃管深度不变,以免发生胃管移位,导致操作失败。 ④置入新鼻肠管。 分开导丝与原鼻肠管,并将导丝充分清洁、润滑后重新放入新鼻肠管内;充分润滑新鼻肠管,然后将新鼻肠管缓慢置入胃管内,置入深度与胃管深度相同;使用导管固定敷贴将新鼻肠管暂时固定于患者的面颊部。 ⑤退出胃管。 因新鼻肠管的末端有连接装置,故胃管不能完整退出,需用无菌剪刀沿着胃管走向剪开一个小口,然后沿着小口撕裂胃管,边撕裂边缓慢退出胃管。胃管撕裂退出过程中,保持新鼻肠管置入深度不变,直至胃管全部退出。 ⑥确认新鼻肠管的位置并固定。 胃管完全退出后,清洁患者的鼻腔,暂时固定新鼻肠管;行X 线影像检查确认新鼻肠管的位置,位置无误后妥善固定新鼻肠管,并拔出新鼻肠管内的导丝。

2 结果

2015年5月至2019年12月我科应用套管法对11例患者进行了鼻肠管更换。 11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6.00±15.07)岁;男7例,女4例;急性重症胰腺炎5例,多器官功能不全6例;因鼻肠管堵塞需更换导管9例,因鼻肠管设计寿命到期需更换导管2例。 导管更换成功为10例(1例患者因原鼻肠管有鼻痂附着未能成功更换导管),更换成功率为90.91%;更换导管操作时间为(13.55±2.62) min;导管更换过程中患者均未出现黏膜出血、呛咳及误吸等并发症。

3 讨论

3.1 套管法在更换鼻肠管中的优势虽然传统更换鼻肠管的方法很多,但多数存在一定缺陷,如更换等待时间长、更换成功率低[12-14,17]、更换需借助特殊设备[8-11,18-20]等。 此外,在更换过程中患者需先将原鼻肠管拨出后,再重新置入新的鼻肠管,这不仅影响患者肠内营养的治疗进程、 增加治疗费用,还会给患者带来置管的痛苦。本研究基于塞丁格技术原理,结合鼻肠管更换操作的特点,充分利用患者体内已存在的原鼻肠管,把原鼻肠管当作“导丝”,沿着“导丝”套入胃管,再利用胃管建立“鞘管”,然后将新鼻肠管沿着“鞘管”方向缓慢置入十二指肠或空肠上段,这种方法既保证了新鼻肠管能快速、准确到达指定位置,又减少了患者重新置管的痛苦,同时也缩短了肠内营养等待时间。

3.2 操作注意事项①选取正前方有开口的胃管,若胃管有侧孔应剪掉,防止新鼻肠管在插入过程中误入胃管侧孔,导致操作失败。 ②导丝插入原鼻肠管内约10 cm 左右,并用丝线将导丝固定于原鼻肠管末端5~10 cm 处。 固定过程中用丝线捆扎2 遍,以保证固定牢固,避免操作过程中导丝与原鼻肠管松脱。③在胃管回套过程中,若患者清醒,嘱其做吞咽动作;操作过程要保持原鼻肠管的深度不变。 ④拔出原鼻肠管过程中应左右旋转,且动作应轻柔,避免引起患者恶心导致胃管移位。 ⑤拔出原鼻肠管后,将胃管暂时固定于患者鼻部,并向胃管内注入少量润滑剂,充分润滑胃管,便于后续操作的顺利进行。⑥新鼻肠管置入后,应尽早拔出胃管,以减轻患者的不适症状。

3.3 失败案例的分析及建议通过对失败案例分析发现,很多分泌物结痂附着于原鼻肠管上会影响鼻肠管的更换。 若出现上述情况建议将胃管连同原鼻肠管一起拔出,然后采用传统方法更换鼻肠管,减少患者的痛苦。 另外,因本研究病例数量有限,可能存在未知的操作风险,如原鼻肠管使用时间过长,导致其脆性增加,操作中可能会引起导管断裂[21],增加患者的风险,建议此类患者不宜使用套管法进行导管更换。 而对于在手术中放置的鼻肠管,若患者存在消化道吻合与重建或其他肠道生理结构改变,为避免引起消化道瘘等,建议在更换鼻肠管时应谨慎使用套管法;此外,对于原鼻肠管已不在幽门后的患者,不建议使用套管法。

4 小结

更换鼻肠管时借助套管法,不仅更换成功率高,所需物品成本低、容易获取,而且无需借助超声或内镜等特殊设备,降低治疗成本,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本研究因病例数量有限,故未设置随机对照试验,后续将开展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研究,以进一步论证运用套管法更换鼻肠管的应用效果。

猜你喜欢
导丝胃管肠管
二次试水法在难置胃管患者胃管位置判定中的应用
超声内镜引导下近端胰管穿刺反向引导支架植入成功1例
用Guidezilla 延长导管与后扩张球囊联合取出冠状动脉嵌顿导丝1 例
床旁超声引导下改良胃内注气法留置鼻空肠管在ICU脑外伤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
超声引导下床旁鼻空肠管置入术在危重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高频超声引导的乳腺包块导丝定位在乳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胎儿胎粪性肠梗阻合并肠套叠肠闭锁及肠扭转坏死致多处穿孔1例
绕行钙化斑块正向内膜下重回真腔技术开通左前降支慢性完全闭塞病变1 例
“留置胃管”真的那么恐怖吗
改良式胃管固定方法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