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生态视角下我国创新体系构建探析

2021-12-01 06:33罗朝远
科技创业月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成果体系资源

罗朝远

(华南理工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800)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对创新这一发展原动力的依靠程度逐渐提高,创新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然而,一直以来我国面临着创新的困境,这主要体现在创新体系建设有待加强,创新体制机制有待优化等。这些因素制约着我国创新工作的发展和推进,影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整体速度与水平。如何打造系统化的创新生态,加强生态化创新体系建设,需要积极探索。

1 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与优势

建立创新生态系统首先需要深入了解其特征,明晰其发展优势,对其内在结构与构建要求进行细致剖析,从而寻求构建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与要求的创建路径与对策。

1.1 特征

现代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基础之上[1],创新生态系统作为一个生态环境与系统,其自身具有鲜明的特征。首先,创新生态系统是网络化、交叉性的组织系统。在创新生态系统内部,不仅存在着创新主体,也存在着众多对主体起到支持作用的辅助客体,他们构建起一张紧密的网络,支撑着创新主体的存在与发展,为创新主体源源不断地提供者物质资源与智力支持,形成团队化组织与结构,推动创新活动的开展。同时,网络化的交叉结构意味着创新活动的参与者众多,创新不再是一家独大的独角戏,而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团队合作,创新成果的取得离不开网络的支持与帮助。除了组成元素的多元化,创新生态系统的网络化还体现在创新领域的复杂与多元。网络化结构促使不同领域之间密切联系,易于触发跨学科、跨领域的跨界发展创新,是创新生态体系的重要特点与凸出特征,有助于创新成果的迅速转化与落地,切实通过群策群力推动创新发展。其次,创新生态系统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结合的产物。在系统内部,具体某项创新活动在一定时期内呈现相对稳定的特征,而从整体角度看来,创新活动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根据社会发展进程随时变化调整自身进度,呈现出不断自我调整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特点。第三,创新生态系统内部具有可持续发展特性。创新活动作为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呈现出不间断、可持续的特点。这种可持续既是创新过程的可持续——为后续创新发展奠定思想与技术基础,也是成果的可持续——为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与支持。

1.2 优势

创新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首先,系统资源丰富,利用率高。创新生态系统是创新活动开展的基地与营垒,在系统内部存在着来自国家与社会的强有力制度支持与资源供给,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创新活动需要的宽松环境与全方位的资源支持,为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物质资源基础,提供强大的支撑。其次,创新生态系统通过强有力的系统性保障,确保创新过程与成果的可持续发展。外在系统是内部成员强大的依靠,也是创新工作者的保障来源。创新生态系统不仅在创新活动中为成员提供开展创新活动所需的一切资源,也为其生产生活提供必要的保障,确保创新工作者拥有较高的生活水平与质量,增强其对创新工作的满意度和认可度,激发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再次,系统为创新活动抵御外部风险,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创新工作既是强大的,也是脆弱的。强大性体现在创新成果带来的全方位效益,是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脆弱性则体现在创新活动的过程充满未知因素与风险,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阻碍。有了系统的保护可以有效地抵御外界的风险,稳定创新工作者情绪,为其安全地开展创新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最后,创新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开放性与容错率。创新活动作为一项发展性活动,将自身封闭起来是无法实现科学发展的,只有在相对开放的生态系统中才能实现真正有生命力的创造,从而逐步实现创新发展的目标。因此,系统的开放性既是其重要特色,也是确保创新活动发展的重要基础。此外,在创新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容错性,允许失误与错误的发生,这样能够切实有效地减少创新者的顾虑和心理负担,使创新工作者能够全情投入生产与创造,提高创新成果的产出率。

2 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

创新体系建设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完成的,需要举全国之力持续奋斗。体系建设者必须首先明确当前我国创新体系与环境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对策,寻找到高效的发展路径。

2.1 创新主体力量薄弱,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科学技术的创新是智慧与创造力的叠加成果,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2],需要创新主体即人才的支撑,充足的人才储备是创新发展的根本性保障。然而,面向国内教育而言,我国的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以为构建生态性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储备。反观人才引进方面,我国为国际优秀人才提供的机会与待遇难以达到发达国家标准,使得人才引进难度较大。创新主体人才队伍建设环节的薄弱,将制约创新持续发展能力。

2.2 创新环境有待优化,系统发展不均衡

健康的生态系统需要平衡稳定的运作机制才能健康发展,创新生态系统也不例外,系统内部的平衡发展是体系建设与进步的基本保障。然而,我国当前的创新体系内部平衡性欠佳,部分领域创新成果突出、成效显著,但有些知识密集型创新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有差距,整体不平衡、不充分,系统稳定性欠佳,制约了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2.3 创新制度不够完善,资源供给力不足

创新生态系统是建立在资源供给基础上,只有以充足的资源作为物质基础保障,才能实现创新成果顺利转化。我国的创新驱动力一定程度上源自于政府的引导和支持,通过政府提供路径规划与政策引导,推动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创新发展。然而,受到法制环境与营商环境的影响,我国创新制度建设尚不够完善,面临着诸多制度上的漏洞与监管上的不足,致使创新制度整体协调一致性较低,制约了我国创新系统的建立与完善。

3 基于创新生态的我国创新体系构建策略与路径

构建健康的创新体系需要社会各界全方位的努力与支持,其中最重要的是环境支持、资源保障、人力资源供给与法治化建设完善。只有环境、资源、人才、制度等各方面齐头并进、共同发展,才能创造出符合时代前进方向与社会发展要求的创新生态体系,切实提升我国的创造力与人才的创新能力,实现科学技术与人才技能的全面发展。

3.1 加强创新环境建设

环境教育的目的要求知行结合[3],社会环境是个人生存发展的必要资源,也是建设具有生命力的创新工程必备的条件。适宜的环境对于创新而言是其存在的前提与基础,脱离环境的支持和支撑,创新必将不复存在。因此,加强环境建设,提高社会环境对创新发展的关注度与支持度,是促进创新生态良性发展、创新体制成功构建的首要环节。要不断加强顶层设计、鼓励创新创业服务产业集聚[4],加强推进大数据、信息化建设,确保社会环境整体为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信息化、技术化支持和有力保障。此外,还要继续释放中小企业创新能量,强化规划引导[5],不断强化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的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的对接[6],打造不同环境下螺旋上升的创新发展阶段。

3.2 提升创新人才素质与储备

人才是创新体系建设中最宝贵的创造性资源,提高人才素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确保创新生态良性、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需要持续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快新型创新平台建设[7]。一方面,需要不断推进高校素质教育改革,提升创新创业重视程度,努力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造力,为学生创建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平台,加强在高校与企业之间开展校企合作,加快高校教学与产业建设的融合,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树立并践行创新理念,开拓眼界,提升创新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外部人才,组建素质优秀的多元化创业型团队,尊重创新人才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提升团队创新思想多样性。此外,加强科学研究与创新发展的结合,提升科技的支持力保障作用,确保科学技术与人才能力相匹配,最大程度地挖掘人才的潜力,实现人才创造力的高效转化。

3.3 加强创新成果保护

创新成果的取得往往需要举社会之力方才得以实现,对创新成果的利用和保护不仅是在保护创新工作者的劳动成果,也是对国家与人民投入的资源与心力的尊重与守护,若创新成果被窃取或滥用,不仅会伤害创新工作者的积极性,也会使国家智力财产蒙受巨大损失,损害人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创新生态体系的建设离不开法律的保障与守护,从立法、执法到法律监督各个环节需要紧密配合,对盗取、滥用创新成果的行为严惩不贷。

4 结语

创新是驱动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原动力,是实现科技强国、人才兴国战略发展目标的首要驱动因素,创新生态系统构建是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更高阶的内在驱动力[8]。构建生态化创新体系符合国家发展的目标与方向,也是满足人民生产生活的需求与福祉所在。加强制度化、体系化的创新生态建构需要为创新者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与资源支持,以完备的制度为支撑,积极为创新者提供资源与支持,推动创新的可转化、可持续发展,营造健康、有序的创新发展环境。

猜你喜欢
成果体系资源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验收成果
我给资源分分类
探索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创新应用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2018数博会4大成果
一张图看懂“论坛成果清单”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