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治疗进展

2021-12-01 16:08陈祥文
今日健康 2021年10期
关键词:消融术房颤消融

陈祥文

(广西凤山县人民医院,广西 河池,547699)

相关数据统计,慢性心力衰竭(CHF)发病率为0.09%,出院后3 年病死率可达到30.0%,出院后5 年死亡率为60.0%[1]。而心房颤动(简称为房颤)属于CHF 常见并发症之一,该症状可直接加重CHF 患者病情恶化,危及预后效果。研究发现,CHF主要由心脏结构异常、心脏产生功能缺失,而造成心室过度充盈、射血功能损伤的临床综合征,由各类心功能恶化、心血管疾病所造成,以神经内分泌、循环功能异常、左心室代偿性肥厚为主要临床特征,临床症状可表现为乏力、呼吸困难等[2]。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水平不断完善,对CHF 研究逐渐深化,发现心肌重构属于心力衰竭、发展分子细胞学基础。同时神经体液内分泌系统,在CHF 期间可发挥重要作用,各类因素所造成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与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上升,使内源性神经内分泌与细胞因子逐渐激活,造成心肌重构速度上升,心肌损伤也随之恶化,最终造成CHF 病情进展[3]。因此为CHF 合并房颤患者提供针对性治疗方案,积极稳定临床症状,规避病情恶化显得十分关键。而目前临床针对该疾病尚无统一治疗措施,治疗结局存在一定不同。鉴于此,本文分析CHF 合并房颤的治疗进展,现综述如下:

1 CHF 合并房颤发病机制

近年来,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年化社会,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渐增加,使CHF 发病率也随之上升[4]。而CHF 合并房颤的并存,互为因果,因快速心室可直接反映经细胞外基质重塑效果、钙通道异常、心肌缺血等造成扩张型心肌病。同时心室节律异常、心房收缩功能降低,可造成心排血量急剧下降,进而诱发不同程度的CHF,而心房代谢性、心肌细胞死亡再次增加,可直接增加心房颤动风险性,产生恶性循环,导致CHF 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死亡率明显升高[5]。

2 西医治疗

2.1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近年来,CHF 合并房颤治疗模式,逐渐从生物力学,过渡至神经体液,目的以稳定患者病情为主,而多数实施对症药物治疗,终末期CHF 患者预后效果仍存在一定不足,故探究针对性、科学性治疗措施显得十分关键[6]。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已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该方案起源于20 世纪90 年代,属于CHF 治疗的首选及里程碑,该措施不仅能够稳定室间、房室与室内的同步性,还有效强化心脏功能,进而明显稳定机体心功能[7]。研究发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质量,直接取决于心脏是否取得显著双室起搏,并改善生理起搏,房颤患者房室同步性丧失,重建房室协同起搏难度系数较高,且伴有不稳定快速心室率风险,即便制定起搏心率,二者可相互干扰,仍造成治疗失败,而在房室结消融术中,通过稳定心率替代房颤动律,能够强化心脏在同步化治疗作用[8]。

2.2 导管消融治疗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水平不断完善,导管消融已在CHF 合并房颤中得到广泛应用,且获得诸多医师青睐。研究发现,抗心律失常药物配合射频消融技术,属于CHF合并房颤首选治疗措施,与单一抗心律药物治疗相比较,联合治疗能够有效强化左心功能,稳定心功能,且远期疗效显著,具有极高的转复成功率[9]。研究发现,导管消融主要通过部分持续性房颤合并CHF 患者转复窦性心率,导管消融治疗疗效未依赖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而能够规避因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而诱发不同症状[10]。研究发现,左心房内消融程度增加,可诱发一定风险性,如心脏压塞、脑卒中等不良事件,因此需依据患者病情状况,在确保安全状况下,通过导管消融技术,促进其恢复窦性心率[11]。相关学者证实,射频消融术与非射频消融术相比较,前者能够有效稳定CHF 合并房颤患者左心房内径、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进而充分说明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效果显著,可取得满意治疗疗效[12]。

2.3 抗凝治疗研究发现,CHF 患者受到血液瘀滞,且伴有促凝因子的激活,加之CHF 患者伴有心房颤动,进而直接增加血栓栓塞发生风险,故予以对症抗凝治疗,积极规避血栓发生风险显得极为重要[13]。而不同临床风险因素,可直接增加CHF 患者抗凝治疗期间出血风险,故在抗凝期间,需对其实施出血风险判断具有关键作用。欧洲心脏节律协会、加拿大心血管指南,推荐HAS-BLED 评分,判断患者出血状况,其中≤2 分出血风险较低;≥3 分出血风险较高[14]。但临床发现,选择该评分系统作用,尚未提示出血风险较高患者,不可使用抗凝治疗,而是协助医师全面掌握患者出血风险度,进而能够对症治疗,谨慎干预,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出血风险。研究发现,抗凝药物可归纳为维生素K 拮抗剂、新型口服抗凝两类药物,其中华法林属于双香豆类抗凝剂,主要对抗机体内维生素K 阻断凝血因子羟基化,进而获得抗凝效果,能够应用于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预防。但临床研究发现,该药物受到多类因素的干扰,如饮食、药物,使合并肝肾功能衰竭患者凝血功能波动程度极大,进而易诱发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因此需严格检测华法林抗凝治疗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而全面规避出血性风险。同时该研究发现,持续长期治疗患者需面对较高费用,进而直接降低其依从性,限制该药物的普及。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使用期间,无需监测凝血功能,且治疗剂量依据患者肾功能、年龄以及肾功能等状况,实施合理调整,积极规避血栓栓塞,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伐沙班属于一类新型抗凝药物,该药物主要利用抑制Xa 因子,而发挥充分作用,且对血小板干扰极小,抗凝作用表现为:利用阻断凝血酶原生产的级联放大反应,终止凝血瀑布内源性与外源性作用,进而达到抗凝效果,有效抑制血栓形成。

3 中医治疗

3.1 中药治疗阵发性房颤动隶,属于中医学中“惊悸、怔忡”等范畴,以不安、气血亏损、阴阳、心神失养为主要病理机制;痰饮阻滞心脉,扰乱心神所致。相关学者,将74 例心肾阳虚型CHF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归纳为实验组、对照组,对照组实施西医治疗,实验组予以西医配合真武汤加减治疗,方剂包括:炙党参、葶苈子、茯苓、泽泻、丹参、附子、赤芍药、麦冬等组成,能够依据症实施加减,均治疗3 个月,经治疗后实验组心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不良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充分说明CHF 患者实施中药治疗可获得显著价值,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率,降低不良症状发生,且稳定其心功能。

3.2 穴位按摩治疗穴位刺激主要通过调节身心、疏通经络等,利用按揉特定穴位,进而淡化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规避负面情绪而诱发机体症状,缩短治疗时间,稳定心功能。相关学者,将CHF 合并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实施常规口服芪苈强心胶囊治疗,实验组予以常规口服芪苈强心胶囊+穴位按摩(关元、足三里、太阳、风池、百会等穴位)+太极养生功训练治疗,2 组均治疗3 个月,结果显示,实验组心功能、6min步行试验距离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临床治疗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充分说明穴位按摩治疗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率。

4 小结

抗心律失常配合抗凝治疗属于CHF 合并房颤首选治疗方案,针对抗心律失常治疗,选择药物或药物优化治疗时,若治疗效果无法达到最佳效率,可采纳心脏再同步治疗+射频消融术治疗。故针对CHF 合并房颤治疗方案不限于单一治疗,可结合合并症、个体化、依从性以及患者个人意愿,配合不同治疗方案制定个体化治疗措施,进而改善患者预后效果。近年来,我国医疗水平不断完善,加之各类设备及治疗方法的出现,CHF合并房颤治疗措施也在不断完善及改进,以期为患者带来更多临床获益。

猜你喜欢
消融术房颤消融
老年房颤患者,日常有哪些注意事项
消融
百味消融小釜中
预防房颤有九“招”
阵发性房颤应怎样治疗
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的术中护理
腹腔镜射频消融治疗肝血管瘤
超声引导微波消融治疗老年肝癌及并发症防范
臭氧消融术治疗腰间盘突出的疗效分析
房颤伴室内差异性传导与室性早搏的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