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资源,建构人本化中学管理模式

2021-12-01 16:48王学年甘肃武威第二十五中学
教书育人 2021年29期
关键词:管理工作目标评价

王学年 (甘肃武威第二十五中学)

在中学校园中,人本化管理模式的运用是素质教育下提出的学校管理理念之一,能够实现对学校现有管理资源、师资力量的高效运用,从而为中学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的支持。目前,我国诸多初中在学校管理上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的开展。本文在研究中提出,学校应该在整合师生等各类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利用人本化管理模式,提高初中管理的整体水平。

一、激励管理,调动工作积极性

激励有助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最大程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能动性,使教师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具体的工作之中,充分发挥最大的潜能,从而更好地实现学校的管理目标。在学校激励管理的过程中,一般可以采取目标激励、情感激励、制度激励等多种不同的方法。

(一)目标激励,引导专业成长

目标是调动一个组织行动的关键,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目标同样发挥了基础与核心的作用,通过目标的激励能够实现对教师行为的激发、维持和调节,能够帮助教师确定工作发展的任务,从而形成较强的驱动力。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的著名学者在研究管理学相关理论中,就提出了目标管理的价值,认为一个组织通过部门、每个成员在目标上的确定,在树立共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驱动与实现,并对目标进行检验。而一个学校在运转的过程中,同样不能脱离目标的支持,学校可以构建全面均衡的管理目标,兼顾学校的长远发展、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形成强大的内驱力。

为了引导教师的专业成长,目标的制定与激励效果的实现不能是盲目的,首先应该体现在教师个人成长发展的满足上,制定具有一定压力且能够完成的目标。例如:学校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可以开展专业化的考试,不能将其定义为教师评价,而是将其作为教师发展的目标,通过考试来核定是否奖励教师开展业余学习、培训。另外,目标激励的实施也需要体现在教师关系需求的满足上,他们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关心与尊重、信任与平等对待。对此,学校可以带领教师一起参与目标的制定,逐步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

(二)制度激励,弘扬创造精神

激励不能仅从语言、精神等方面入手,还需要构建完善的制度,使得学校各个部门、各个方面的工作都能够得到协调运转,也使教师的工作能够处于一个有条不紊的秩序之中。激励制度的制定一般需要具备现实性、正确性、系统性等多个特点,必须结合具体的岗位来明确每个教职工的职责,保证制度上的奖惩分明,这样才能激励学校的教职工在工作与思想上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创造性。学校的管理者应该根据现有的管理经验,结合目前教师的实际情况、今后的成长发展诉求,对现有的制度进行修订与完善,这样,才能发挥制度激励应有的作用。

对此,学校可以将激励制度分为先进奖励制度、优秀申报制度、亮点寻找制度、典型树立制度、学校推介制度、品牌打造制度等。例如:在先进奖励制度的制定上,其目的就是激励教师保持先进、持续进步;在优秀申报制度上,主要是通过制度的制定引导师生主动追求进步,增强自我价值的认同感,带动教师自主申报,从中得到提升。这些制度的制定与实施能够帮助教师树立创造精神,但学校也要把握激励的正确时机,在教师情绪高涨、组织发展的活跃期或者是瓶颈期,都可以对教师进行激励。

(三)情感激励,调整人际关系

在教师日常工作中,情感是他们对待客观事物与主观思想意识之间关系所表现出的切身体验,是连接和密切人际共系的纽带。而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情感激励是极为重要的润滑剂,其所发挥的作用比单纯理智的信念、根深蒂固的习惯要更加有力。情感上的激励需要学校的管理人员善待教师,努力为教师的工作、生活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促使教师从内心对学校产生较为强烈的亲近感、认同感、归属感,这样才能让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中迸发出更多的热情与潜力,在教育工作中有着更加良好的表现。情感激励是一个艺术性的工作,要求管理人员能够用情来感动教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此过程中,管理人员首先要学会运用优良的人格去感染教师,即用人格魅力达到激励作用,管理人员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威信并不是来源于权力,而是人格力量。例如:校长应该以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道德思想、公正廉洁的力量,推进人本管理工作的开展,创设良好的、和谐的、民主的环境。另外,为了开展情感激励,还可以开展有益的活动,让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得到优化,在学习、工作、交往、生活等方方面面都能够铆足了劲,逐渐开阔教师的眼界,让他们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都能够得到强化。

二、精细管理,实现发展全面性

一个学校在管理水平上的提升不能缺少精细化管理的支持,这就要求学校能够关注管理的环节、细节,能够从客观环境、管理工作的层层落实等多个方面入手,将学校打造成有利于师生共同成长的良好家园。

(一)创设文化环境,培塑良好品质

文化环境的建设能够帮助一所学校形成一定的特质,文化环境一般是由全体学校的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特色精神,主要包括教育与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等。环境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在优化管理的过程中,文化环境能够发挥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与教师、学生的心灵产生对话,让教师在日常工作与成长中形成良好的品质,也点燃他们主动求索、提升自我的火花。

通常情况下,文化环境的创设主要分为有形与无形两个方面。其中,有形的文化环境创设需要在学校的装修上下功夫。例如:可以利用目前学校的走廊,设立文化长廊、艺术长廊、主题长廊等不同类型的长廊环境,或者是将学校的校训、名言警句等张贴在显眼的位置,让教师时时刻刻都能受到思想文化的引导。比如,可以优化学校现有的绿化、卫生条件,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让教师紧张忙碌的心情能够得到充分的放松。除了这些有形的元素以外,还可以经常开展不同类型的文体活动、师德建设活动等,在提高凝聚力的基础上,帮助教师得到品质的良好发展。

(二)优化环节细节,给予弹性空间

要想实现学校的精细化管理,必须要从细节的角度进行全方位的优化。无论是环节的优化,还是细节管理的改善,都是从上到下的过程。对此,校长等学校的管理人员首先应该将管理的重点放在细节上,明确自身的职责范围,能够根据不同的项目、时间等将管理工作、教育工作的开展分为不同的环节,并能够找到环节与细节管理的关键点。在学校日常的例会中,管理者可以多与教师进行交流,制定明确的学校发展目标,并对目标进行分解、细化,找到具体的做法,这样才能树立严谨的工作态度。

在优化管理者细节管理的基础上,还应该树立每一位教师的细节意识。学校应该面向每一位教师,灌输“关注教育细节,树立服务意识”的观念。在具体的工作中,应该引导教职工树立“细节决定成败”的意识,要求他们能够尊重、爱护、关心每一位学生,能够在具体的工作上做到一丝不苟。但是细节的优化并不等同于毫无间隙的管控,这样反而会压制教师自身成长发展的空间。在实际管理中,校长还应该给予一定的弹性空间,让教师能够在这一空间中积极展现、发挥自我,创造一个师生关系和谐的“精神家园”。

(三)划分单元网格,务求协调联动

学校的网格化管理是一种责任明确的管理方式,尤其是在安全管理的过程中,网格化的管理能够做到定岗、定责,从而让相关监管工作做到无遗漏、全覆盖,实现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到位,避免出现重大的事故,对推进和谐校园的建设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网格化管理是一个复杂、长期的工作,需要不同部门、不同年级、不同岗位教职工的支持,需要在明确责任的基础上,实现层层监管、时时监控。学校可以在践行“谁管理,谁负责”这一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管理要求对单元网格进行划分,实现不同网格之间的协调联动。

例如:在学校安全管理中,可以先构建一级网格,负责人为校长,主要负责主持学校的全面安全工作,对安全工作负总责;随后二级网格为分管的副校长,主要负责安全管理工作,参加各种安全保卫会议,注重校园内部各网格之间、与校外相关单位之间的常规联动,收集各种安全工作资料与素材等;三级网格的主要人员则为教导主任、总务主任等,主要负责教学管理与常规工作中的安全管理工作、食品卫生、传染病防疫等工作的开展;四级网格主要是不同学科、不同班级或者是年级的教师,他们的安全责任更加明确、细化。各个网格之间并不是毫无联系的,需要通过经常性的沟通了解实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开展有效地解决与制度的完善,进一步提高管理的整体水平。

三、评价管理,提升体系科学性

评价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构成,评价管理是一个过程性的工作,需要管理者在构建明确标准的基础上,从不同方面入手找到现有管理工作的不足,从而进行积极的改善。

(一)前瞻性,追求崭新理念

学校评价管理工作的开展首先要具有前瞻性,即能够在考虑到实际管理情况、今后管理诉求的基础上,了解目前学校管理工作开展的不足,从而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与有效的改善。这对学校的管理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及时观察、分析学校教学管理发展的现状,找到学校教学管理今后发展的后劲。学校管理人员还应该积极学习各种先进、崭新的理念,能够从中找到工作的入手点。

为了保证评价管理工作的前瞻性,管理人员可以将学校的师资力量(师资队伍的学历状况、教师队伍思想的稳定情况、敬业精神等)作为重要的依据,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师资队伍在组合上是否合理,对学校的科研情况进行全面综合分析,找到青年教师的正确培养方向。另外,评价管理的前瞻性还要求管理人员能够创新现有的培养渠道,多提供不同的培养机会,让教师能够走出学校,在更加广阔的天地汲取丰富的经验与养分。

(二)导向性,承担时代使命

科学合理的评价管理本身就具有明显的导向性,其是学校按照根本的教育方针,结合初期制定的发展管理目标,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核与评价,判断师生的活动是否偏离了教育方针与管理的目标,有没有完成规定的目标与任务。因此,这种评价管理工作的开展往往能够保证教育教学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学校端正教学的指导思想与办学方向。学校应该积极发挥评价管理的导向作用,实现师德、教学等多个方面的优化。

在实际工作中,应该保证工作评估的全方位实行,例如:可以组建专门的评价组,由专业的人员或者是教师来担任评价组的人员,专门研读评价教师提供的各种材料,通过听课了解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情况。另外,学校还应该多注重过程评价,不能仅从成绩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成果,而要全面结合教学管理工作对教育教学进行动态的把握,构建完善的评价机制,避免评价过程中所造成的冲突,也调动教师参与评价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三)开创性,发展个性特长

在过去的评价管理中,学校一般会通过教师的科研成果、评优情况、教学成绩等来对其进行评价,在具体的评价标准上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即不能真正关注教师的全方位成长,无法了解教师的创造性发展,无法引起教师真正在情感、思想上的共鸣,长此以往还会抹杀教师的创新精神、创造行为。对此,在评价管理中需要保持其开创性,即能够用发展的眼光注重每个教师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提出各种评价与建议,引导教师得到自我独立的成长发展。

对此,学校首先应该根据教师的个体差异来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找到差异性的评价重点与方法,能够对教师进行动态性的比较与分析,从而判定教师的优劣、是否合格与称职。另外,为了实现开创性的评价,可以突出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能够调动他们一起参与,共同提出改进的建议,鼓励教师自我诊断、相互评价,从中获取不同的、大量的有价值的信息,实现对教师内心的激励,也让教师感受到来自学校的关注与期望,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有着更好的表现。

总而言之,学校管理工作的开展是一项难度相当大的工作。在实际管理中,学校不仅要关注每个教职工的发展诉求,能够在确定整体目标的基础上,让教师得到制度、情感等多个方面的激励,同时还应该从外在环境、细节管理的优化入手,对学校原有的管理方法、渠道进行优化,使得教师能够获得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如此,为了推进教师的长远发展,学校还应该对评价管理的方式加以优化,提高评价管理的前瞻性、导向性与开创性,明确学校发展、教师成长的具体方向。

猜你喜欢
管理工作目标评价
医疗设备质控管理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讨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