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护理进展

2021-12-01 16:08阮文燕
今日健康 2021年10期
关键词:危重品管圈医护人员

阮文燕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广西 桂林,541001)

急诊是医院接待危重患者的重要科室,该科室患者具有病情复杂、危险程度高以及生命体征稳定性差等特点。患者在急诊院内诊疗过程常面临各种类型转运,例如检查、专科等,在转运过程中其极易出现拔管、呼吸、循环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变等,严重时甚至会产生心脏骤停、窒息等,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据调查,有3/5 左右的危重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受并发症困扰,死亡率对比平常状态下明显提升,是后者2~3 倍[2]。目前针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尚无相关指南,各医院对危重患者转运也尚无统一标准,因此针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需采取一定的护理干预,以确保患者安全,降低转运风险[3]。因此本文就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护理进展做一综述,旨在为日后临床制定院内安全转运护理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1 院内转运风险现状

危重患者在院内转运过程中,极易受环境条件限制,患者可能会发生生命体征改变、加重病情等状况,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相关报告得出,在院内转运途中,患者发生过轻微或严重的不良事件比例为27%~71%,因院内转运死亡也较正常状态下高9.6%;婴幼儿、老年、妊娠患者等转运风险也随之增大[4]。据调查,7.1%的危重新生儿在转运过程中出现呼吸情况恶化或发生新的呼吸系统问题[5]。

2 急危重患者转运的危险因素

目前关于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的相关危险因素尚无统一定论,马莉、王志稳、葛宝兰[6]等人研究显示,转运设备、组织管理、导管/管路、液体/药物及病情变化是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相关危险因素。李旭蓉、杨强、程林英[7]等人研究显示,疾病种类、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疾病危重程度等是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风险发生相关危险因素。由上述得出,急诊危重患者转运的危险因素包括药物与设备因素、病情因素、转运因素、人员因素。

2.1 药物与设备因素设备是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发生不良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若急诊危重患者在转运途径未携带监护设备、急救设备与药物,可能会导致医护人员无法及时、持续监测患者病情,而延误抢救时机,威胁患者生命安全[8]。临床常见与药物、设备相关的危险事件包括:利用氧气枕进行吸氧,难以有效控制氧流量,氧气无法连续供给;药物配备不足,静脉通路不畅或发生堵塞等。

2.2 病情因素在急诊科,危重患者较为集中,在转运过程中可能会因病情不稳定、监测治疗设备限制与人员不足等,而引起危险事件。血压异常、动静脉栓塞、呼吸道高压、低氧血症、心肌梗死、脑出血、内脏损伤等多种危重患者在院内转运过程中极易引起不良事件[9]。

2.3 转运因素在转运过程中,若发生体位改变,可能会引起监护探头、血压袖带移位,造成仪器检测能力降低,对检测结果准确性造成一定影响,而降低治疗效果;同时若选择搬运的工具不当,则极易引起肺动脉栓塞、缺氧、骨折加重、伤口裂开等不良事件,还会引起导尿管、输液导管、引流管等滑脱[10]。除此之外,转运路径、转运时等待等,均会增加转运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2.4 人员因素若在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未配备足够、专业的医护人员,其不良事件发生风险会极大程度增加,或医护人员专业技能不熟练、工作责任心较差,在转运前未对患者进行准确评估、未及时采取有效预见性护理等,均会增加不良事件发生风险[11]。

3 院内安全转运护理方式

3.1 标准化分级转运护理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主要是以“清单”的形式呈现患者病情分级、转运人员配备、转运设备与药物配备标准,明确患者病情,并由相应层级的医护人员护送,确定针对性药物、设备、转运流程与医护人员在转运中的角色与作用。以此保障参与转运医护人员能够预警患者可能发生的潜在风险,进而极大程度避免不良事件发生。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①组建院内安全转运管理团队,明确团队成员职责,制定、落实与评价每例患者安全转运策略。②识别转运风险点,并制定循证安全转运对策。③确定分级标准、建立标准化转运流程。④为安全转运管理团队成员制定培训计划,并落实。刘容、邱艳、李湖波[12]等人对1425 例危重症患者分别采取常规转运方式、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转运患者,结果显示,观察组院内转运不良事件(血压下降、血氧饱和度下降、意外拔管等)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3.2 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转运护理HFMEA 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式,其作为一种质量管理模式,基本流程包括6 个环节,主要为主题确定、团队组建、制定流程、危害解析、制定行动计划、结果评估,对各个环节实施缺陷分析,并量化各缺陷的风险程序,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可靠性。HFMEA 护理方式:①成立院内转运HFMEA 研究团队,并进行HFMEA 相关知识培训、考核。②寻找循证最佳实践证据,结合实际修订急诊院内危重患者安全转运管理流程。③对发生的原因与流程实施失效分析,寻找潜在失效模式,确定可能出现的失效原因。④针对失效模式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制定改善方案。周燕妮、陈晓蕾、皇甫淑娇[13]等人研究显示,对200 例需院内转运的危重患者分别采取常规转运、HFMEA 转运,结果显示,干预组转运中不良事件低于对照组。

3.3 多学科协作护理多学科协作模式即依据临床经验,采取与急诊科工作存在联系的相关科室医护人员组成干预小组,经过对患者实施协同干预,提升诊疗效果,经过对患者采取规范、专业的护理工作,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多学科协作护理方式:①组建多学科护理转运小组,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开展管理工作,明确各护理人员职责。②制定多学科护理转运流程,其中包括转运准备、转运中干预、转运交接、转运后干预。转运小组定期开展讨论会议,对薄弱项目进行总结、分析,并整改。黄淑贤[14]研究得出,对382 例急诊科接收的危重症治疗患者分别采取常规转运、多学科协作护理转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3.4 品管圈活动品管圈是一种以品质管理循环法作为持续性质量改进方法的活动,品管圈活动对转运过程中薄弱环节与关键质控点实施严格控制,可显著减少护理风险。品管圈活动方式:①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组织与拟定活动计划。②依据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交接流程图,采取相应的转运调查表对患者进行评估。③从人、机、物、环、法5 个方面对原因进行分析,采取鱼骨图与80/20 原则确定造成转运交接不良的主要因素,完善相关转运制度,建立培训模式并考核,优化转运流程,健全风险评估制度。刘芳、陈波[15]研究显示,对200 例患者分别采取常规院内交接、品管圈活动对患者进行院内转运与交接,结果显示,观察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低。

4 小结

急诊危重患者因诊断、治疗需要,常需进行院内转运,但因药物与设备因素、病情因素、转运因素、人员因素等,院内转运存在较大的风险,一旦发生则会引起直接或间接不良反应,严重时甚至会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可采取标准化分级转运护理、HFMEA 转运护理、多学科协作护理、品管圈活动等多种安全转运护理措施,以降低患者转运风险,促使患者获得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进而减少病情恶化发生与死亡率。

猜你喜欢
危重品管圈医护人员
脐静脉置管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应用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战疫一线医护人员如何调适自己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床旁介入超声在老年危重患者中的初步应用
品管圈在质量文化构建中的应用
品管圈“转”起来
品管圈的魅力
147例危重新生儿转运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