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进展

2021-12-01 16:08黄玉平
今日健康 2021年10期
关键词:肌瘤医护人员机体

黄玉平

(柳州市中医医院.柳州市壮医医院,广西 柳州,545001)

目前,我国子宫肌瘤发病率逐年上升,其发病率约为30%,主要与遗传、性激素以及单克隆平滑肌细胞增值等相关。临床主要通过肿瘤切除术治疗为主,疗效确切,但是既往手术极易对患者机体造成损伤,目前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在临床中越来越广泛,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以及机体恢复快等,且对可保护正常生育功能[2]。临床研究发现,对患者手术后易出现神经损伤、术后出血以及尿管损伤等并发症,不利于患者机体恢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现将其并发症发生原因及护理进展作一综述。

1.术后出血

1.1 腹腔出血临床治疗显示,多数患者术后易出现腹腔出血并发症,在肌壁间肌瘤剔除术后发病率最高,其出血时间多发生于术后24~48 h[3]。为此,医护人员需对术后患者生命体征严密监护,定时测量血压情况,检查引流管位置,确保其稳固性,对引流液颜色详细观察,若患者出现血压降低、负面情绪以及引流出鲜血等情况,医护人员需及时上报医师处理,第一时间建立静脉通路,同时通过B 超检查对腹腔是否出血有效判断,若无法有效判断需进行剖腹探查[4]。

1.2 阴道出血患者行阔韧带肌瘤剔除术后,阴道出血风险较高,需及时给予立止血2 kU 肌肉注射,静脉滴注缩宫素、止血药等药物止血。医护人员在护理期间,应在患者术后定时严密观察患者阴道流血情况,如流血量伴血块、鲜血等情况;指导患者对会阴进行定时清洁,以此降低感染风险[5-6]。

1.3 穿刺孔出血在对患者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采用腹腔镜治疗期间,腹壁穿刺孔易出血,多数患者在手术时出血风险较高,出血的主要原因是穿刺鞘拔出后,因压迫作用消失而牵拉不牢所致[7]。因此,患者在手术前,医护人员需详细检查术后穿刺孔敷料质量,为了避免出现穿刺孔出血,可使用专用小沙袋对穿刺孔部位有效压迫,同时上报医生进行对症处理[8]。

2.神经损伤

神经损伤是患者手术后严重并发症,主要是因患者在手术期间体位未正确摆放,对神经造成压迫,也可能因神经伸展范围较大,导致神经受到损伤[9]。因此,在对患者上肢进行输液期间,外展<90°,操作者应禁止倚靠在外展的手臂上,避免对臂丛神经造成拉伤。完成人工气腹,取头低足高体位,患者随床位倾斜易向头侧滑动,对臂丛神经造成损伤,且很难确保尺桡神经功能,需以锁骨为支点,双侧肩托锁骨并加隔软垫[10-11]。

3.膀胱和输尿管损伤

由于子宫与膀胱及输尿管的特殊生理解剖关系,对患者进行手术可增加篇膀胱与输尿管损伤风险,对患者子宫功能造成损伤,严重者极易影响生育。所以,在对患者实施护理期间,需对是否出现泌尿系统损伤症状进行评估与护理[12]。

4.肩背部酸痛

子宫肌瘤患者在腹腔镜下行剔除术期间,由于体位安置不准确,极易增加患者出现肩部疼痛临床症状,临床实践发现,由于手术体位不同,对术后肩部酸痛症状也会产生较大影响,主要是因残余气体在腹腔中刺激膈神经反射所致,患者手术期间采取头低足高位,其肩痛疼痛发生率较高,同时疼痛症状发生时间较长,多数患者主要以双肩痛,其中右侧疼痛程度较高,术后3~5 d 疼痛症状可自行消失[13]。为此,医护人员需向术后疼痛患者耐心讲解肩背痛的影响因素,出现疼痛期间,可叮嘱患者取胸膝卧位,确保CO2气体逐渐聚集于盆腔,以此降低对膈肌产生的不良刺激。在术后血压平稳后,协助患者定时翻身就,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有利于CO2气体吸收,以此缓解肩背疼痛[14]。

5.高碳酸血症

患者术后,CO2气体可进入血液中,导致患者机体中CO2气体含量逐渐增加,致使高碳酸血症的发生,同时患者错误的体位也易导致该疾病,如患者取头低脚高位,极易导致膈肌受到内脏压迫[15]。为此,医护人员在护理时间需定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若出现异常应及时上报医师处理。

6.腹腔感染

患者术后出现腹腔感染发生率较高,主要与术中污染、手术器械损伤、引流管引流不畅等相关,不利于患者术后机体恢复。因此,医护人员在对患者机体生命体征详细观察的同时,着重观察患者机体体温与腹部体征变化情况,同时与患者交流是否出现腹部疼痛,并采取有效措施护理[16]。观察引流管情况,提高引流管的稳固性,确保引流通畅;对患者使用抗生素药物消除感染,使用3~5 d,以此确保机体感染率显著降低[17]。

7.皮下气肿

多数患者极易出现皮下气肿症状,主要是因患者手术期间在相关影响因素的影响下导致气体至皮下组织所致,其影响因素主要有手术时间长、手术操作不当等。患者手术医护人员需对腹部、颈部部位的肿胀情况详细观察,同时对皮肤温度以及面色等情况详细观察与护理,对于皮下气肿随着机体的恢复可自行消失;若皮下气肿症状严重程度增加,医护人员需及时报告医生并立即给予对症处理[18]。

8.眼部不适、流泪

部分患者在进行腹腔镜手术时间,会出现眼部症状,如眼部流泪、角膜充血以及不适等。所以,对于眼部出现临床症状患者而言,护理期间应为患者营造避强环境,患者需闭眼平卧,术后6 h 将床头抬高,以此可有效使眼睛充血严重程度减轻;对于眼部不适患者,需使用氯霉素眼药水滴眼,2 次/d,睡前涂抹1 次金霉素眼膏,可显著避免感染[19]。

9.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因胭窝部压力增加所致,对下肢功能易造成严重影响。在患者术后,医护人员需对患者下肢膝关节绑扎约束带,但绑定不应太紧,可有效避免使胭窝部位的血管与神经受到压迫,促进下肢血液循环,以此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手术时间,使用弹力袜或为患者下肢缠弹力绷带,直至患者可下床行走为止,可为患者下肢恢复发挥重要作用。

10.压疮、褥疮

患者术后机体皮肤与皮下组织被物体挤压后,极易出现压疮、褥疮等症状,主要是因患者约束带绑扎较紧、手术时间长以及患者机体消瘦等,医护人员在患者手术期间,应避免约束带固定太紧,询问患者松紧度,确保松紧适宜[20]。同时,患者在恢复期间,还需确保床垫的柔软度,同时保证床垫平整、干燥,以此避免出现褥疮、压疮等。

11.胃肠不适

由于患者手术前、手术中使用了麻醉药物,待麻醉后,患者易出现相关不良反应,胃肠不适是其典型不良反应,随着麻醉药效消失,胃肠不适也随之消失。患者机体恢复期间,医护人员需对患者制定饮食方案,术后4~6 h 进流质饮食,24 h进半流质饮食,禁食产气食物,增加高纤维素饮食。

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子宫肌瘤患者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期间,因患者受到体位限制,导致患者极易出现相关并发症,影响手术效果。因此,本文通过深入分析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并发症原因,同时采取必要的护理方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以此加快机体恢复,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猜你喜欢
肌瘤医护人员机体
Ω-3补充剂或能有效减缓机体衰老
子宫肌瘤和怀孕可以共存吗
你了解子宫肌瘤吗
战疫一线医护人员如何调适自己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肺淋巴管肌瘤病肺内及肺外CT表现
你了解子宫肌瘤吗
某柴油机机体的设计开发及验证
大型卧浇机体下芯研箱定位工艺探讨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