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病护理的研究进展

2021-12-01 16:08杨锦媚
今日健康 2021年10期
关键词:补液感染性家属

杨锦媚

(横州市人民医院,广西 横州,530300)

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部分患儿出现饮食不当,生活习惯较差,致使肠道功能降低,导致菌群失调,从而引起腹泻[1]。此病以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性状改变为主要特征,患儿常伴有呕吐、发热等症状,病因主要分为感染性、非感染性,此疾病是导致患儿营养不良的主要病因,对小儿健康造成严重威胁[2-3]。治疗因患儿年纪较小,无法向医护人员表述自身不适,因此治疗难度加大,护理人员在患儿治疗期间,应辅以有效的护理干预,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率。本文以小儿腹泻病因、发病机制、症状为突破口,进行分析,依据分析结果,对护理干预内容展开研究,现综述如下。

1.小儿腹泻发病机制

小儿腹泻疾病具有高发病率、致病因素多样化的特点,且病程进展速度较快,若未经及时有效的治疗,极易引起并发症,以夏秋季好发,患儿出现血清炎性指标升高、大便呈现碱性等表现,威胁患儿健康。相关研究指出,此病治疗的原则应为对症治疗,基于患儿致病因素、临床进行辨证治疗[4]。此病发病机制为感染性、非感染性。(1)感染性:①病毒性肠炎:由于小儿身体免疫力较低,对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等情况较为敏感,容易导致胃肠道功能失调,致使病毒(星状病毒、柯萨奇病毒、轮状病毒等)侵入,引起腹泻。当病毒进入体内后,附着于肠道中小肠绒毛的柱状上皮并进行大量繁殖,减弱患儿小肠消化功能,致使无法有效吸收水、电解质,促使肠内液体蓄积,最终造成腹泻[5]。②细菌性肠炎:小儿机体防御功能较低,致使细菌防御能力差,常见的致病细菌有变形杆菌、葡萄球菌、沙门菌、弯曲菌等侵入患儿的肠道,附着患儿的肠上皮细胞表面,从而进行繁殖和毒素释放,其中所产生的耐热肠毒素可以对尿管酸环化酶进行激活,起到抑制肠细胞上皮的细胞对钠、氯、水分的吸收。不耐热肠毒素可以通过与肠上皮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对腺苷酸环化酶产生激活作用,促使环磷腺苷合成,从而起到抑制小肠上皮细胞吸收钠、氯、水分的吸收[6]。(2)非感染性:由于小儿的抵抗能力较弱、胃酸较少、饮食不洁、喂养不当等原因均可造成非感染性腹泻;当患儿饮食不合理、进食量过大时,未消化的食物会滞留在患儿小肠上端,从而使肠内部酸度下降,会发生下部细菌向上转移、繁殖的现象,从而造成内源性感染,致使消化功能受到破坏,当后期食物分解后,导致食物中部分有毒物质对肠道产生刺激,使患儿自身肠蠕动的频率持续性增高,从而出现水、电解质紊乱等临床症状[7]。

2.小儿腹泻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大便次数增多、黄绿色、带少量黏液、酸臭、呕吐等,大便无性状变化,无脱水或酸中毒现象,部分患儿可在数日后症状自行消失;严重者大便性状呈现蛋花样,发烧、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等,如烦躁、精神不佳、嗜睡、昏迷、甚至休克等[8]。

3.小儿腹泻病临床护理

3.1 病房护理为患儿提供舒适、安静的病房环境,护理人员进行一天一次出的通风,确保室内空气流动;对病房进行1 次/d 的消毒,保持室内温湿度处于恒定状态下,温度:18-25℃,湿度:60-65%,进行室内卫生打扫,确保室内环境干净、整洁,将患儿所用的衣物、尿盆等物品进行分类消毒;同时告知患儿家属注意自身卫生,饭前便后进行手部消毒,预防病从口入,致使患儿发生感染。

3.2 预防感染护理人员对于新入院的患儿进行隔离,指导患儿大便经过实验室化验呈现阴性,方可解除隔离。护理人员在接触患儿时,应注意手部消毒,同时对患儿所用医疗器械进行消毒、灭菌,避免发生交叉感染;患儿所使用的布料,其他物品均需煮沸消毒、日光暴晒等,同时采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减少感染。

3.3 健康教育高秀芹[9]等学者研究中指出,依据临床护理要求,告知患儿家属腹泻疾病的致病因素,发病机制,为其讲述治疗方法,护理内容,目的等,护理人员可多与患儿家属进行交流功能,了解患儿家属心理评估状况,对于伴有负性情绪的患儿家属,给予言语疏导,可采用既往本院成功治愈的病例,对患儿家属进行安抚,从而促进患儿家属治疗依从性;同时为患儿家属讲述此疾病相关饮食禁忌,使其知晓如何有效配合护理干预。

3.4 病情观察患儿在入院后,护理人员对患儿的大便性状、次数进行详细记录,同时记录患儿呕吐次数等情况,需按照规范的书写记录进行填写,密切关注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精神状态,观察患儿是否存在酸中毒、脱水等症状,同时为患儿进行体温、心率等监测。观察患儿在接受补液治疗后,脱水情况的改善程度,观察患儿全身症状,若出现异常,立即采取相应措施[10]。

3.5 饮食护理由于小儿发生腹泻时,小肠黏膜壁的绒毛会出现缩短情况,从而使绒毛细胞遭到破坏,使钠氯的正常运转发生失调,减弱双糖酶活力,降低葡萄糖的吸收功能,从而引起水样便、反复呕吐等症状,致使水、电解质发生紊乱。因此护理人员在对患儿进行饮食护理干预时,应主张患儿食用易消化食物,以达到减轻消化道负担的作用;呕吐患儿:短暂禁食;同时少量多次的喂糖水、小米汤等食物,从而预防、纠正患儿脱水现象;告知患儿家属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同时建议母亲多饮用水,从而稀释奶液,控制哺乳时间,使肠道负担减轻;若为人工喂养,可暂时停止牛奶喂养,改为小米汤,同时控制糖量的加入,以免量多发酵胀气。待患儿的腹泻缓解后,在患儿饮食中添加适量的可以增加体内津液、保护胃肠黏膜的食物(西红柿、土豆、鸡蛋等);告知患儿家属对于患儿的饮食应注重轻油、少盐,忌食辛辣食物[11]。

3.6 心理护理由于小儿年纪较小,患儿在疾病的不适下容易导致哭闹、烦躁等,护理人员可为患者讲述安抚患儿的方法,鼓励患儿家属多与患儿进行语言和肢体交流,可通过抚摸患儿头部,轻拍患儿背部等方式,消除患儿的恐惧感,提高患儿的治疗配合度。对于存在负性情绪的患儿家属,护理人员需要对其进行安抚、鼓励,可为其展开针对性教育,告知家属配合治疗的重要性[12]。

3.7 补液护理部分腹泻患儿会出现脱水症状,因此应及时给予患儿补液,缓解水、电解质紊乱情况;护理人员在对患儿 进行补液护理时,应遵循先快后慢,滴速控制在8-10ml/(kg.h)、先盐后糖、见尿补钾的原则;若患儿是轻、中度缺水,护理人员可指导患儿家属为其口服补液盐,若为重度缺水,可依据患者自身病情,根据患儿的呕吐次数进行对症给药治疗[13]。

4.总结

小儿腹泻疾病是影响小儿营养摄取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患儿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而此疾病具有高发的特点。目前属于临床儿科疾病中较为常见疾病之一,致病因素呈现多样化,且由于患儿自身年纪较小,无法自行表述疾病所带来的不适,因此加大了治疗难度,该病的治疗为对症治疗,因此有效的护理干预作为临床治疗的一部分,可以到促进治疗效果提高的作用。本文通过病情监测、饮食护理、健康教育、补液护理、心理护理、中医护理等多个方面进行干预,可以有效促进患儿家属对此疾病的认知情况,同时使患儿家属掌握了对患儿疾病护理的相关技能,使护理质量在进一步规范中得到提高。

猜你喜欢
补液感染性家属
孩子高热易脱水备点补液盐
伤寒杆菌致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合并腹腔脓肿1例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感染性肺炎如何选药治疗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如何用好口服补液盐
血清Cys C、β2-MG在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中医治疗小儿感染性疾病浅议
头孢哌酮钠联合低渗补液盐对重型福氏志贺菌性痢疾的疗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