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革命历史题材的年轻化表达匠心打造主旋律电视剧精品
——《绝境铸剑》创作体会

2021-12-02 03:12文/张
北方传媒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铸剑古田会议闽西

文/张 敏

2020年9月28日, 由国家广电总局主办的第32届电视剧“飞天奖”颁奖典礼在河北衡水隆重举行。由中央电视台、华策影视、厦门万胜影视联合出品,吉林广播电视台等单位联合摄制的电视剧《绝境铸剑》斩获“优秀电视剧奖”。 站在领奖台的那一刻,我开始回忆这部作品创作过程的一幕幕。

该剧是对古田会议精神的艺术化阐释。 编剧以“小人物,大格局”的创作手法下笔,全剧除了苏乔民、烟斗首长、眼镜首长外,其他包括李化成、陈天佑两位主角在内的角色都是有血有肉的小人物。 他们是从土地革命组织起来的一支赤卫队, 成份复杂,思想观念参差不齐,有的甚至是无组织无纪律,但最终经过古田会议的洗礼及三年游击战的战火淬炼,都成为了拥有坚定信念的英雄。 由此可知,所谓的英雄也是凡人, 只是比我们多了一些革命精神、战斗精神,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这也是我拍这部剧想要传达给当下年轻人的力量。 为了讲好这个故事,我们在剧本、拍摄、后期等各个阶段都做足了功课,全力打造高质量作品。

在最终的剧本敲定上,中宣部委派中视协先后组织两次剧本讨论会,邀请业内重量级专家为剧本把关,对人物塑造、剧情设置、史实考证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精准地探讨。 甚至在拍摄中,我们遇到难啃的骨头,宁愿停机也要把事情脉络搞清楚,决不囫囵吞枣,蒙混过关,这为拍好《绝境铸剑》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为了走近90年前的革命先烈,我和主创团队专程赴东肖红色旧址群、才溪乡调查纪念馆、新泉镇红四军前委机关旧址、饶丰书房等革命旧址进行实地采风,对后田暴动、新四军第二支队的组建及整编过程以及邓子恢、张鼎丞等革命先烈的生前事迹作了深入调研学习, 积累了丰富详实的历史素材,这一次把闽西革命斗争史搞了个清清楚楚。

在选择场景上,我们首先排除了大量的置景方案,90%使用实景拍摄,这给我们后来的拍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除当地政府大力支持的古田会议旧址和古田会议纪念馆作为拍摄地外,不到一个月内,我们组织了近两百人的工作人员对闽西进行地毯式筛选,日行近五百公里,几乎村村有剧组外联,布置的实景拍摄地多达160多处。 为更好地展现闽西地域特色,剧组特邀82岁高龄的民俗专家何志溪老师,从语言、服装、道具、音乐、美术等各个方面把关,力求将每个细节都进行最真实的历史还原。

正式拍摄期间,正值当地雨季,几乎每天都有突如其来的暴雨,因暴雨产生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拍摄安全造成了极大挑战。 连日下雨,山路泥泞,群演一天丢失鞋子多达60多双,现场备用鞋达1000多双。 每天都有工作人员生病或因山路湿滑摔伤。 闽西地区峰岭耸峙,许多场景偏僻、分散,剧组几乎每天要辗转上百公里,来回车程动辄四五个小时;部分山路崎岖,车辆无法进入,需要用马车来转运器材,主创团队亦是二话不说,先坐三轮再爬山前往……面对暴雨连天、转场奔波、受伤失联等种种困难, 我和全组演职人员相互激励、相互支持,共同克服了剧里剧外的双重“绝境”,自觉践行“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红军精神,认真诠释了坚守与淬炼的含义。

在后期制作的几个月里, 面对各种专家意见,我们更是一丝不苟,在后期机房临时成立了数十人的“审修团队”,每天除了一遍遍审看就是埋头查阅历史资料找出处,找原型与专家沟通确认,不放过一处问题,哪怕是非常小的细节,最终得到了专家的点赞。虽然身体累到能够承受的极限, 审片审到面部神经麻木,但等到播出那一刻还是激动得睡不着觉。

2019年12月26日,《绝境铸剑》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顺利开播,播出期间索福瑞全国网收视率始终稳定在同时段前五,并收获了观众与行业专家的一致好评。

此次《绝境铸剑》荣获“飞天奖”,是新时代赋予的殊荣与责任,我将坚守创作初心,承担起一个电视剧工作者传播正能量、 弘扬主旋律的使命与担当,以更饱满的热情持续打造精品,不负韶华,再创佳绩!

猜你喜欢
铸剑古田会议闽西
传统铸剑文化的历史记忆与现代传承路径探析
观古田会议 旧址
适时适度:闽西乡土历史辅助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
闽西灯笼点燃乡村狂欢
老铸剑师的秘诀
廖丽芸:古田会议纪念馆圆了我的梦
闽西山区艺术扶贫的“她力量”
浅析<铸剑>眉间尺的人物形象
小说《铸剑》中意象的融合
古田会议:共产党人严与实的一座历史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