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短视频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研究

2021-12-02 03:12文/房
北方传媒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大众受众信息

文/房 莹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由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在其《消费文化与后现代文化》中提出的。 传统美学更多关注的是文学艺术,认为文学艺术是美最集中的表现。 随着后现代化的推进,公众审美开始向更为广泛的领域发展,“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进入中国学术界,所指的是一种文化研究方法,开阔美学研究的范围,也是“审美文化”研究的拓展。

当下,随着网红经济的兴起,新媒体短视频火爆全球,抖音、快手、秒拍等平台纷纷入局新媒体短视频,异彩纷呈。 业界将2019年定义为新媒体短视频爆发的元年,在各大平台的推动下,通过几年发展沉淀之后,文化业态逐渐推向成熟。 影像语言在这样的看似“去艺术”的过程中,艺术向生活的转化在一种“符号化”的过程中形成日常生活审美的符号化将生活日常纳入一整套符号体系,将生活中原有的生动复杂的形象、语言、思维等转化为一种符号——一种易于捕捉、掌握和记忆的信息,形成意识共鸣,提高传播速度,增强受众记忆,以完成有效时间内价值的最大化商业性手段。

一、精英化消解的祛魅

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消解了艺术的神圣性,且将艺术元素撒播在生活的诸多领域。 艺术走下神坛是双向作用的结果,一方面,社会的进步推动了普通受众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使得曾经仅限于部分人群的高高在上慢慢消解为大众文化消费的共属;另一方面,科技进步带来的信息传播的高速发展破除了信息接受的壁垒,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的信息推送加持之下,拉近了信息源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也拓宽了受众的信息接受广度。 这样的双向助推之下,现实生活开始向艺术转化,将现实生活艺术化,个体的生活本身越来越趋向于以更具审美情趣的方式呈现。

曾经的精英圈层的艺术评定的标准是单一、单向的,价值指向是以“精”与“好”而取值打分的,其服务对象也是单一“精英人群”。 而随着后现代的发展,传播媒介的变革,传播方式以及信息容量的转变,大众传媒正在发生着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同时,传播模式也转型为以受众为本位,大众传媒已经告别精英文化时代,开始步入大众文化时代。 尤为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下,短视频传播的爆发,大量的信息承载使得受众的选择发生了改变,其评定标准由“优异”转变为全面,由精致转变为适用,由强调审美追随转变为追求自我。 同时,在信息的发布与接收两端,受众都更为强调自我的参与性与适用性,这种状态更为加速了文化艺术精英属性的消解。

在由精英本位向大众本位过渡的过程中,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全链条都已经发生了诸多改变,特别是作为接受端的受众的文化艺术消费标准的改变,导致创作端的服务意识的提升,使其创作定位开始走下“神坛”,投入大众接受的怀抱。 互联网爆发至今的十几年间,部分出版社、报社、杂志社的停刊关业,最根本的原因是源于文化消费市场的变革而导致的产业变革,传统媒体的“一人说众人听”的只适应于信息贫困的年代,是源于大众对于信息消费的饥渴。 随着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信息爆炸的年代, 受众对于信息饥渴转变为挑剔的选择,在公众自我意识提升的加持之下,其信息选择的权利意识增强,空间增大,这就给信息创作者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众多原本从业于传统媒体的创作人开始逐渐转型,更多的以自媒体的渠道发声,并多以趣缘社群的诸多形态吸纳受众,成为了新媒体大军中的新兴的意见领袖。

二、公众参与意识的增强

科技的进步,信息传播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唤醒了公众发声意识, 激活了参与信息传播的潜能,加之商业利益的驱动,使得许多非精英的社会普通大众,以素人的形态参与到信息传播或生产的行列中,以更为亲民的角度和最直接的方式获得受众认同, 由此成为意见领袖中独特而颇具活力的生力军,同时也带动了众多的社会热点的产生。

短视频领域诸多App在整体运营过程中,不断的制造热点或烘托热点已经成为其运营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 其本质就是巧妙地利用了公众在信息传播链条中的参与性, 在激发普通民众参与到信息传播的各环节, 从而提升其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为平台不断地创作内容。 而内容的迭代性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平台以此为基础,以话题或竞赛的方式,以音乐、舞蹈、剧情等各种形式为工具, 不断地诱导各账号本体为其平台创作原生内容,在满足创作者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也为平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容, 从而反哺于信息接受大众。 从几年前的“海藻海藻……”到“我太南(难)了……”再到“寒江孤影、江湖故人”,每一个原生声音符号下,受众自我生产的视频都不下几十万条,有的甚至更多, 这一过程催生了许多普通大众由信息接受者向内容创作者的转变。 “没事我溜达”这一符号化的音频刷爆了2020年7月到8月的抖音和快手平台,李会长的这一生于大众,反哺于大众的形象被无数人模仿,更有甚者模仿模仿者,这一现象的本质就是缘于公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参与意识的增强,从而推动了信息平台的内容生产,而这些内容越来越呈现公众日常审美趣味。 这些或平台发起或大众创作的符号化的热点, 多以大众日常生活审美为基点,经过适当创作,在丰富了平台内容的同时, 也给广大被唤醒参与意识的普通民众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实现发声的平台,使得如抖音、 快手等诸多短视频平台得以良性的稳固的发展。

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自媒体就已经成为信息传播中不可忽视的生力军,而移动互联网更是加速了这一趋势。 作为自媒体账号背后的创作者,多是和原本的传统媒体产业链条无关的普通大众,而众多当下的大V、网红等更以素人为主,其参与到信息传播中来的本意也多数与产业变革无关,只是对各自生活中不同趣味的展现,其初衷是要参与到信息传播和发声的过程中来。 从具有代表性的博客到微信朋友圈,从微博博主到众多短视频网红,我们已经看到众多的普通大众走向信息生产传播的舞台, 从原本的信息接受走向参与发声或展现自我,其本质都是大众个人主体性的反应。

三、技术引领的依附

在传统媒体时代,普通民众并非仅仅受制于发声意识的淡泊, 更多的是源于客观条件的制约,原本的信息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仅限于在精英人群中传播,无论是印刷品的产生或是音视频内容,因其技术和设备的特定性,只限于被一部分人掌控和使用。 而随着计算机产业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打破了这一壁垒,特别是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联合之下,使得信息产业得以高速发展,从一定的角度看,当下的信息产业发展是具有时代性特征的。

社会的进步多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前提的,自媒体发展至今,也是以技术的突破为前提的,特别是短视频领域。 传播渠道拓展需要移动互联网发展之下的众多视频平台为前提;影像记录从大型专业设备转变为一方小屏,更是经历了手机多次的更新迭代;影视编辑走出编辑室,从原来专业线性编辑到非线性编辑再到智能软件操作,设备从原本的索贝、大洋等专业编辑设备转变为现在一个软件就能搞定的递进;直播设备从原来的电台的声音同步再带后来的电视直播,发展到电脑外置摄像头,再到众多软件推出的视频聊天,直到今天的视频直播产业成熟, 其背后是多方技术在高速发展之下的融合,才使得我们当下新媒体产业能够便捷到如此程度,也使得公众对其日常审美的表现欲得以实现和释放。 无论是计算机硬件技术或是移动端软件产业,在高速发展和完美契合的前提下,当下的信息传播才能够如此迅捷,也使得我们的信息产业能够发展的如此蓬勃。

几年前曾经有一个话题,在一个没有手机没有网络的地方让一个年轻人生活,即使是每年高薪的情况下,你能够坚持几年? 这个话题的背后已然能够说明问题, 在我们适应了信息的爆炸性的状态下,我们脱离所有的科技加持下的生活已然成为一种不可能或不适应,科技及其衍生品在我们日常审美消费中的比重可见一斑。 我们生活中已经习惯依附于当下科技进步带来的时代性,我们已经不能想象没有外卖、抖音、微信等技术加持下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而新媒体从业者尤为明显。

四、商业探索下的信息消费

信息爆炸式的呈现为商业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并以一种无孔不入的表现催生了众多的信息产业相关的商业实验, 其探索性更是打通产业链条、催生新兴产业、推动行业发展的原动力。 消费主义的符号和影像被审美化地呈现于受众面前,它们在将现实审美化的同时,也增强了人们的物质和消费欲望。意见领袖的引导,模特的展示,信息高频率的触达和刷新等等,都在不断地探索下成为了当下信息消费模式的主要手段。 受众在这一过程中,除了获取信息的便捷和文化生活的提升之外,也拓展了生活、便捷了服务、获取了知识,大大提升了幸福指数。

曾经的主流文化信息受制于政治、经济等种种原因,只是传播于有限的社会圈层中,以一种高高在上的方式存在。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在下沉的过程中不断地增加其多样性和丰富性。 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产业正是基于这种文化下沉过程而产生的丰富与多样,加之公众对于信息获取和个体表达种种相结合的综合环境,呈现出了爆发式繁荣状态。 这样的繁荣环境给了商业性的信息消费以广阔的空间,以各种方式促进并活跃了整个业态。 从最开始的门户网站,到社交媒体,再到当下火爆的短视频平台,无不是以各种方式的探索在当下信息消费空间中谋求更大的商业价值,并由此而产生了众多的新兴产业,如直播带货、网红经济、物流产业、共享经济等新型商业体。

五、个人主体性的回归

后现代对于宏大叙事的消解,增加文化多元的同时, 人们文化消费更多地关注于个体的生活表述,其参与度与个体认知随之增强,而其选题取向的重点也自然地深入到生活的日常审美当中。 特别是作为移动互联网支撑下的新媒体短视频,破除了舞台与影院高高的在上,审美趣味转变为生活中的小情绪、小认知、小感悟,并以此成为了互联网趣缘社群及文化消费的主流,成为小屏文化兴盛的最为有效的推动力。

艺术向生活的转化是在一种“符号化”的过程中形成的,日常生活审美的符号化将日常生活纳入一整套符号体系,将日常生活中原有的生动复杂的形象、语言、思维等转化为一种认知符号,一种易于捕捉、掌握、记忆并便于传播的信息,以此提高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增强人们的记忆,由此而产生了一种符号为手段,共同生活认知为依托,个人主体为消费根基的高度信息化的传播链条,并由此而产生一波波的“现象级”文化,以此不断满足受众的文化消费需求。

结语

当下社会,受众自我价值的实现,自我认同的需求在高度信息化日常生活的催生之下,日渐形成了其独特的消费观念,在商品市场——特别是文化消费市场的参与过程中,获得一种很微妙的心理认同。 人们在追求精神生活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寻求物质的满足感,同时能够获得物质与精神双重满足的商业市场,无疑能够更为有效地满足受众的文化消费需求,也更能够抓住未来的信息消费市场。

猜你喜欢
大众受众信息
融媒体环境下的受众计算:途径与挑战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订阅信息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展会信息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